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7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1 11:1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鲁尔危机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按照《凡尔赛和约》,德国须承担战争责任,赔偿协约国在战争中的损失。但协约国在签订和约时没有就德国赔偿总数取得一致意见,和约决定设立协约国赔偿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在1921年5月以前核算德国政府应赔偿总数。但德国的意图是“履行它就是证明它无法履行”。英国从其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和经济利益出发,力图减轻它的赔偿义务。法比意反对缩减德国赔偿总数,只同意延缓偿付期两年。1923年 1月,法比军队首先占领鲁尔区。德国消极抵抗。所有经德国到法比的铁路和水路交通陷于瘫痪。法、比占领当局采取强制措施,控制煤炭资源,禁止占领区输出商品,征收税收。5月,德国强调在恢复鲁尔区和莱茵兰地区的正常状态以前,将继续进行消极抵抗。德国丧失鲁尔区,财政经济越加困难,马克币值暴跌。库诺政府辞职,施特莱斯曼继任总理后,停止消极抵抗。由于英美的压力,法国对德国赔偿问题态度有所缓和。赔偿委员会委任两个专家委员会讨论解决德国赔偿问题。其中第一专家委员会的道威斯计划为协约国和德国所接受,从而暂时地解决了德国赔偿问题。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的一年内,法国和比利时军队撤离鲁尔等地区。
道威斯计划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条约》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1924年4月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逐年增加,规定了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1924年8月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期,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1928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杨格计划一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崩溃,无力实行道威斯计划。同年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美方代表杨格为主席。会议通过主要由杨格起草的报告书,史称杨格计划。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重新确定,并在重新规定时间内的内偿清,分两期支付。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德国每年应付数额中,规定了必须无条件偿付的数额。其余可缓期的年限,及息率。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并就原协约国之间的债务进行结算与清偿。该计划1930年9月生效。杨格计划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负担,通过国际清算银行的业务活动,扩大了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渗透。该计划实施不久,1931年因经济恶化而无力支付赔款。1932年,英法等国举行洛桑会议,决定德国应偿付30亿马克作为最后一笔赔偿费,但德国从未支付。杨格计划遂告终结。
白里安-凯洛格公约/非战公约/巴黎公约 法国外长白里安企图与美国确立紧密联系以增强抑制德国的力量,1927年4月在巴黎举行的美国参加一次战十周年庆祝会上发表演说,建议法美缔结条约,永恒友好。美国国务卿凯洛格提出反建议,要求先由 6大强国签署非战公约,然后邀请各国参加。其目的是企图通过多边非战公约的缔结使美国居于领导地位,贬低国联的作用。法国不愿因签订多边公约而损害自己苦心经营的反德联盟体系,英国则意在维护其殖民统治,经过 8个月谈判并附加一系列保留后,才同美国达成协议。1928年8月,美英法等15国的代表缔结非战公约。1929年7月24日正式生效。主要内容是:①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②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苏联于1928年9月6日宣布正式加入这一公约。截至1933年,加入非战公约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该公约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而在订约的同时,美英法等大国都先后发表备忘录或声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公约既不能解决任何国际纠纷,更不能废除帝国主义战争。但该公约在国际关系中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有一定的作用,在国际法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远东战争策源地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又制造了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从而在远东地区形成了一个战争策源地。田中义一政府于1927年 6月27日~7月7日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侵华反苏与英美争霸的战略计划。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大力扩军备战。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3省。1932年1月日本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2年3月1日,扶植爱新觉罗•溥仪充当傀儡,成立“满洲国”。1933年2月侵占中国热河省,将其并入“满洲国”。英美等国采取了对日绥靖的立场。1932年1月美国宣布实行“不承认主义”,打着中立的幌子,维护美国在华权益。英法操纵的国联于1932年 2月派遣“李顿调查团”到日本和中国调查。《调查报告书》确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但又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主张国联在东三省建立“满洲自治政府”,主权属于中国,但由以日本为主的外国共同管理。日本对英美的态度不满意,退出国联。由此日本侵略中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气焰,在英美纵容下更为嚣张,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扩大其争霸活动,从而形成远东的战争策源地。
史汀生主义/不承认主义既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美国态度。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日益加深,美国感到日本侵略活动对自己远东利益威胁日益严重。美国政府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反对意见,1932年1月,美国照会中日两国政府主旨在于美国政府不承认日本通过暴力手段所获得的权益和中日两国政府有可能达成妥协破坏现存远东国际秩序的任何决议。史汀生主义虽然维护了美国在华利益,这是对美国传统外交政策“门户开放”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可实在没有武力干涉的情况下,也只能空谈。但在道义上否认了日本的侵华成果。
欧洲战争策源地  指1933年1月,德意志纳粹党掌握政权后,在欧洲中部形成的一个战争策源地。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在一战后德国,境况尤为困难。德国积极寻找摆脱危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途径。纳粹党适应这一要求,蛊惑群众,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在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希特勒建立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恐怖专政。纳粹党提出了一整套侵略扩张计划:建立一个囊括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但泽等德语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大德意志”;围绕“大德意志”这个“核心”,在中欧和东欧建立一个德国的附庸国体系;向俄国扩张、灭亡法国,进而把德国的法西斯制度“实现于全世界”。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德国在1933年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3~1934年,德国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扩军备战,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使欧洲国际关系更加尖锐化,推动了军备扩充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准备。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结束了一战后暂时出现的欧洲和解局面。凡尔赛体系面临彻底崩溃,新的世界大战危险急剧增长,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集体安全政策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20年代初,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德日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不但威胁着苏联和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根本利益。这就为建立除法西斯国家之外的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反侵略阵线提供了客观前提。1933年,苏联提出集体安全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的互助条约,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苏联同意加入国联,不反对在国际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地区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参加包括法国和波兰在内的反对德国侵略的地区性共同防御协定。1934年 6月,苏法共同倡议签订对被侵略的签字国提供军事援助的《东方公约》。1935年,苏联分别同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协定。慕尼黑事件后,战争迫在眉睫。1939年苏联倡议进行英法苏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侵略和扩张,致使德意日提前发动了二战。
绥靖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DIZHI,姑息纵容,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一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二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面对德意日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 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支持它们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美国中立法案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为防止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战争的立法。1935年,在意大利发动侵略阿比西尼亚的战争的前夕,美国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派利用美国人民不愿卷入新的战争的和平情绪,推动国会通过的第1个中立法,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总统将此事宣布,嗣后凡由美国或其属地之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并禁止美国船舶运载军用品至交战国和美国公民乘搭交战国船只旅行,但不禁止其他物资包括战略物资出口。缩后哟通过一系列修正案。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罗斯福总统认定美国的防线是在欧洲,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国会1939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的原则。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中国无力自运。1941年 3月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12月,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案正式废除。
小协约国 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3国在法国支持下建立的军事政治联盟。为维护凡尔赛体系,防止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再次发动侵略战争, 3国先后通过缔结防御同盟条约结成同盟体系。其主要目的之一,反对匈牙利修改《特里亚农和约》、加强3国间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合作。它们自称小协约国。法国为了利用小协约国扩大自己的影响,抑制德国,反对苏联,维持巴黎和会确定的欧洲秩序,与捷、罗、南缔结了友好条约或同盟条约。1933年缔结组织公约后,成立了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和常设秘书处,以协调 3国政策,加强经济合作,对付德意扩张,继又反对认可修改凡尔赛体系诸和约,反对认可企图由大国主宰欧洲事务的英法德意4强公约,参加侵略定义公约,支持苏联参加国联。由于德国对小协约国分化离间和法国推行绥靖政策,促使罗、南改变亲法立场并与捷疏远。1936年,罗、南拒绝捷关于将小协约国变成反对任何外国侵略的防御体系的建议,1938年慕尼黑危机中,又拒不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对抗德、匈,小协约国因之解体。
轴心国/三国同盟二战中德意日组成的政治和军事侵略性同盟。1938年初至1939年夏,德意日酝酿在日德意《**产国际协定》基础上建立三国同盟。1939年 5月,德国和意大利于柏林订立同盟条约,此为法西斯轴心国军事同盟之始。德日则因他们各自的侵略目标与步骤有异,谈判停滞不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后,日本一度中断与德国缔结同盟的谈判。德国进攻波兰后,日本曾表示采取不介入欧洲战争的立场。迨1940年夏,德国武装侵略势力席卷西欧、北欧后,日本为加紧侵华战争并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对建立三国同盟又趋积极。同年9月德意日在柏林签定《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其主要内容为:德意和日本彼此承认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导地位”。三国中一国受到未参加中日战争和欧洲战争国家的攻击时,相互给予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三国同盟的签订表明德意日轴心军事同盟正式形成,它促成德国武装进攻苏联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东方公约1934年苏法两国为防止法西斯侵略联合拟订的、准备邀请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国参加的集体互助公约。亦称《东方洛迦诺公约》。在法西斯战争危险日益加剧的形势下,1933年,苏联建议缔结一个建立在集体安全原则基础上共同防止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协定,即东方区域性公约,这是苏联积极推行集体安全政策的一项重大措施。英国则破坏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对德国威胁越来越感到不安的法国认为保卫法国和防止法西斯危险,应依靠同波捷等国的同盟体系。在此背景下,苏、法共同主张签订一项集体反击侵略者的条约,作为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补充。1934年 ,两国外长进行谈判。6月底拟订《东方公约》的联合草案。草案提出签订两项相互联成一个体系的互助协定,即苏、德、波、捷以及波罗的海等国参加的互助公约和苏法互助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国受到进攻时,其他缔约国应自动向遭受进攻的一方提供军事援助。纳粹德国立即觉察到该公约会束缚自己的侵略活动,1934年9月,德国拒绝缔约。接着罗马尼亚、波兰拒绝参加。英国采取DIZHI立场。美国也展开反对签署该公约的活动。10月,巴尔都在马赛迎接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时,两人同时遇刺。东方公约夭折。
蒙特勒会议1936年 6月在瑞士蒙特勒召开的讨论修订黑海《海峡制度公约》的国际会议。参加国有土、英法苏等10国。意大利拒绝出席。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德意扩军备战,欧洲和地中海局势日趋紧张。土耳其为维护本国安全,急欲收回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与控制权,倡议修改《洛桑海峡公约》,得到苏联的积极支持。1936年7月与会国签订《关于黑海海峡制度的公约》,主要内容:各国商船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在平时,黑海沿岸国家军舰自由通过海峡(主力舰仅限1艘),非黑海沿岸国家军舰通过海峡时,规定了在同一时间内总吨位不得超过吨位及军舰数量的最大值,在战时,如土耳其中立,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如土耳其参战,允许通过与否,由土酌情决定。通航自由原则将无限有效。公约恢复了土耳其对黑海海峡地区的主权,加强了土耳其对海峡的控制权。公约也扩大了黑海沿岸国家通过海峡的航行权,并对非黑海国家通过海峡的权利作了比《洛桑公约》更多的限制,有利于维护黑海沿岸国家的权利和安全。二战期间,土耳其允许德国军舰驶入黑海而违反了公约的规定。1946年 苏联提出修改蒙特勒公约,要求苏土共同保卫和管理黑海海峡,遭拒绝。蒙特勒公约继续生效。
远东慕尼黑阴谋 日本侵华时期英美等国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造成反苏**局面的国际阴谋。其主要内容是:帝国主义各国在反苏、**、反华的基础上达成妥协;诱迫中国国民党对日投降,变中国为东方的捷克斯洛代克,乘机镇压中国***领导的革命力量;挑起反苏冲突,维护英、美的远东利益。促成远东慕尼黑危机的主要因素是:英美的东方绥靖政策,德意一度进行的劝和调停,日本的诱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远东慕尼黑危机持续了3年之久。英美法由于欧洲局势的牵制,无力东顾,遂策划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诱使国民党政府同日本“议和”。二战全面爆发后,远东慕尼黑危机进一步加深。英国由于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发动进攻,急于对日妥协,充当了策划的主角。1940年法国溃败,英伦告急,日本南进趋势加强。英国开始转向诱引中国参加英美集团,利用中国战场拖住日本的策略。德意在战略上急于要日本从中国脱身,南下打击英美,以配合其全球攻势,一度成为劝降中国的主角。1941年美日秘密谈判是远东慕尼黑的新阴谋,为了援英反德,确保欧洲重点,力求避免或推迟在远东与日冲突,成为策划远东慕尼黑新阴谋的主角。远东慕尼黑阴谋几经策划,终归破产。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无法调和;苏联支持中国抗战,又避免卷入远东冲突;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从而扭转了危局。
慕尼黑会议 1938年9月底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英法德意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谋求相互妥协与勾结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德国总理希特勒、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捷境内居住着不少日耳曼人少数民族,多聚居在苏台德区。德国利用捷民族问题挑起事端,为侵略制造借口。1933年10月德国扶植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充当侵略工具,其侵略行径受到大力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的纵容。苏联建议英法共同制止侵略,均遭拒绝。四大国决定举行慕尼黑会议。9月30日凌晨签订《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1938年10月10日前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连同上述地区的一切建筑和设施,移交给德国;日耳曼居民是否占多数尚不确定的地区,暂由国际委员会占领,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归属,最后划定边界;英法对新国界提供保证,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解决之后,德意才同意提供保证。慕尼黑会议及协定粗暴地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大国主宰小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进行妥协的一次交易,是绥靖政策登峰造极的表现。慕尼黑会议及协定鼓励和助长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同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1939年 3月,吞并捷全部领土,并于 9月进攻波兰。这一切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战火首先燃向英、法及其事实上的盟国。
英德秘密谈判1939年5~8月,英德为调整彼此关系,实现英德两国合作,划分势力范围而举行的秘密谈判。1939年3月德国侵占捷之后,英、德之间多次举行秘密谈判。谈判集中酝酿英德合作纲领。英国提出的纲领包括:把东欧和东南欧划作德国势力范围;德国尊重英帝国的权益;就殖民地、世界原料和市场等问题进行谈判,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缔结英、德互不侵犯条约和互不干涉协定。英国还提出,一旦实现英、德合作,英国将中止同苏联的谈判,取消对波兰、土耳其等国的保证,迫使法国废除法、苏互助条约。由于英、德在瓜分殖民地等问题上矛盾尖锐,难以妥协,加上德国先占波兰、后攻英法的战略方针已内定,希特勒在利用英德密谈破坏英法苏谈判的目的达到后,9月1日便对波兰开战。长达4个月的英、德秘密谈判遂以失败告终。英德秘密谈判是张伯伦在战争前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它破坏了英法苏莫斯科谈判,便利了德国发动二战。
英法苏莫斯科谈判1939年4~8月英国、法国和苏联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的谈判。1939年3月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和平受到严重威胁。苏联建议召开苏英法波罗土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采取共同行动制止德国侵略的问题,为英国所拒绝。英国要求苏联单方面发表声明,许诺一旦与苏相邻的欧洲国家遭受德国侵略而请求援助时给予援助,但不规定苏联遭受德国侵略时英国应负的义务。苏联未予接受。苏联又向英法建议缔结英法苏互助条约,条约内容包括: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军事援助;3国共同保障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与苏联相邻各国的安全;3国应尽快确定在上述情况下进行军事援助的规模方式;3国应同时签订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抗德战争开始后,任何一方不得与德国单独媾和。张伯伦政府被迫于同意就此举行谈判。在谈判中,英国先是不接受苏联关于签订互助条约的建议,后来表面上表示同意缔结三国互助条约,但坚持要互助条约签订后再谈判军事协定问题。在对波罗的海国家作出保证的问题上,英国先是不肯给予保证,后只同意在它们遭受直接侵略时可提供保证。这意味着英国将在德国向波罗的海各国发动侵略时保持中立,为其东侵苏联敞开大门。由于英法在这两个问题上坚持己见,谈判陷于僵局。为了挽救濒于失败的谈判,苏联建议先行举行军事谈判。谈判于 8月12日开始举行。苏联因苏德没有共同边界,故要求战时波、罗同意给予苏军过境的便利,遭波、罗拒绝。法国同意苏联这一要求,并以废除法、波盟约为手段,要求波兰同意苏军过境。波兰政府仍拒不同意。8月21日军事谈判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英法苏莫斯科谈判的失败意味着建立反侵略战线的最后努力完全落空,这就为德国发动二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 8月 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1939年 3月斯大林警告德国不要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批判西方国家执行不干涉政策,同时表示愿意同它们一道阻止德国发动世界大战。1939年 3月,德国侵占捷全境。英法仍奉行绥靖政策,无意与苏联合作。与此同时,英德进行一系列秘密谈判,力求实现英德合作,把战火引向苏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提出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创议。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指示德国驻苏大使向苏联方面表示他准备赴莫斯科谈判并签约。1939年 8月中旬,苏联的国际处境十分险恶。日本持续在张鼓峰和诺门坎挑起武装冲突后,严重威胁苏联东部地区的安全。。同时,德国即将进攻波兰,世界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为此苏德于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附加议定书确定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是苏联与法西斯共同瓜分东欧是俄罗斯扩张主义的恶性发作,严重违反了列宁主义的国际关系原则,更使得国际局势既有利于德国发动大战。而苏联最后也自食其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11-23 08:08:3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拉谢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5-19 10:35:2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拉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5-19 10:35:3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5-21 18:52:16 | 只看该作者
分享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7-28 14:31:18 | 只看该作者
好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8-20 14:42:28 | 只看该作者
excelle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9-2 14:32:23 | 只看该作者
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9-3 18:59:19 | 只看该作者
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9-3 19:04:2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3 03:0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