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海文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2.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3.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A.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B.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C.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5.192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四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A.决定性作用
B.基础性作用
C.辅助性作用
D.补充性作用
6.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得到不断推进。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A.按党派分配名额
B.按单位分配名额
C.实行差额选举
D.实行等额选举
7.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
A.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B.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
C.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D.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8.文化强则中国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其关键是
A.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B.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C.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D.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9.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在该刊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此时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想变革的原因是
A.他认为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B.他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了怀疑
C.他对政治问题不感兴趣
D.他认定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10.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三民主义的政纲
A.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B.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向北洋军阀
C.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D.把民主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
11.1930年1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写道:“我所说的中国赶明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 ‘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洋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话是针对当时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
A.“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主张
B.“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C.“在全国范围内先争取群众后建设政权”的理论
D.“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设想
12.中共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这段话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的
A.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B.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C.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D.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其中,公平正义是
A.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B.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C.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D.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14.近年来,从“彭宇案”掀起的轩然大波,到“扶老被诬伤老,好人败诉赔钱”等事件的一再发生,使历来推崇“助人为乐”的国人遭遇了严重的道德考验。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的正式实施,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为此,有媒体撰文《“好人法”释放道德正能力》,认为该规定无疑会释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力,对社会的净化不无益处。法律之所以释放道德正能量,是因为
A.法律是道德的基础
B.法律是道德的前提
C.法律是道德的归宿
D.法律是道德的支撑
15. 党群关系,关乎党和国家的存亡大计。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部署并在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A.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B.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C.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D.为民务实清廉
16.201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概括为
A.加强对话、增加互信、发展合作、管控分歧
B.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C.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友好伙伴、相互尊重
D.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协作、相互支持
二、多项选择题:17~33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长江的年龄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B.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8. 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启示有
A.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B.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C.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19.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干预明显加强,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A.经济危机通常由国家间的贸易失衡直接引发
B.经济危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十分明显
C.经济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D.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只局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1.1926-1927年初,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微博) 一年。此时正值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莫斯科和整个苏联燎原般发展,国家经济全面开花,市场上商品丰富、品类繁多,商店、饭馆、咖啡馆随处可见。邓小平到中山大学第一天就收到了一大堆日用品,一日三餐也非常丰富。在此期间,邓小平还认真阅读和摘抄了苏联领导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许多论述。这一段经历对邓小平后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启示。邓小平与列宁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有许多相通之处,主要有
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B.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C.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D.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2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
A.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D.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3.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段话生动地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即
A.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取代经济建设
B.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C.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D.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24.2013年6月6日,《财富》全球论坛首次在中国西部内陆城市成都举行。这次论坛以“中国的新未来”为主题,集中讨论了中国西部发展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是因为西部发展有利于
A.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B.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C.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
D.扩大国有资本在西部地区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
2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的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可以
A.扩大政府管理权限
B.降低政府治理成本
C.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D.增强公民对社会的认同感
26.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7年的24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772亿元,年均增长25.5%,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是
A.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B.培育我国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C.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D.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
27.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毛泽东曾称赞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革命性、民主性”主要体现在
A. 它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它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它不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8.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利用和管辖钓鱼岛。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1941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宣布废除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日本投降后,一句有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这些文件是
A.《波茨坦公告》
B.《开罗宣言》
C.《日本投降书》
D.《德黑兰宣言》
29.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为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建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A.在国统区开辟第二战线
B.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C.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D.参加政协会议并维护政协协议
30.柏拉图说:“法律有一部分是为有美德的人制定的,如果他们愿意和平善良地生活,那么法律可以教会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要遵循的准则:法律也有一部分是为那些不接受教诲的人制定的,这些人顽固不化,没有任何办法能使他们摆脱罪恶”
这段话所凸显的法律的规范作用是
A. 预测作用
B.保障作用
C.强制作用
D.教育作用
3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内涵极为丰富。下列诗句中反映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有
A.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B.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C.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2.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启动运作,36家中外企业和金融机构获颁证照,首批入驻试验区。建设该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
A.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
B.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C.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
D.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
33.应中国总理李克强的邀请,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印度总理辛格和蒙古国总理阿勒坦呼亚格于2013年10月22日开始分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来自中国三个陆上邻国的领导人,在同一天开启中国之行。这样密集的双边访问在中国外交史上实属罕见。这一外交动向
A.深化了中国与俄印蒙三国间的盟友关系
B.反映了中国周边外交行动的延续和加速
C.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D.顺应了互利共赢的时代潮流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区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计算,每生产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焚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的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为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约6万吨菌渣,四处吨级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让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殖产业头疼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邮寄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