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1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卷交流] 国际关系考博专业知识整理专题十:经济危机对国际体系格局的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3 23:0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题十:经济危机对国际体系格局的影响
        数次经济危机对国际体系格局的影响(eg1929、1997、20世纪70s及2008年)。重点落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上。
        每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有内在联系。1929年大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探索建立了影响至今的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1992 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加速了欧元和欧元区经济的诞生,并使其成为世界货币体系和发展模式的新内容;而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否定了传统的"雁型模式"区域分工格局,也加速了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由美国引发的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也将对未来国际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应积极探寻历史规律,以确立新的强国之策。
        一、1929—1933 年大危机前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国家经济步入空前繁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衰落,经济陷于混乱;美日等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扩张,均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美国更是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一战后的高涨繁荣并没有消除周期性危机的严重弊端。随着世界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张和产品市场逐渐缩小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爆发了一场席卷全球并且影响深远的大规模经济危机。
        危机最初于1929 年爆发自美国,其后很快向欧洲、北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蔓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这次危机持续了4 年,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工业生产率下降40%以上。其中,美国和德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英国受危机影响较轻,日本时间较短,法国时间最长。但这并不是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方向。相反,这次危机的结果大大出乎预料,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国际经济秩序甚至货币体系都出现了深刻变化。第一,危机爆发后,美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并最终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虽然英国所受影响最轻,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调整和合理的战略对策,因此其重新恢复一战前国际经济秩序的企图被彻底摧毁。第二,德、意、日等国由于内部市场狭小,经济严重依赖外部,经济竞争力脆弱,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逐渐走上扩军备战、以武力夺取国际市场、重新瓜分世界的道路。第三,与危机几乎同期,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该计划使苏联建成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并从农业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第四,这次危机使几乎所有大国都放弃了金本位制度。但是在美国带领下,西方国家最终于1944 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镇召开国际货币会议,探索确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最终形成。
        二、1992—1993 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与欧盟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发生危机后,有欧洲国家开始提出货币融合倡议。(其主要内容是:资本在欧洲国家内完全自由流通,各国货币趋同直至确定一个固定汇率,将货币储备集中起来,通过某种“欧洲联邦储备局”确定中心货币政策和对第三国的共同货币政策,最终统一货币。)以此为愿景,欧共体9 国于1978 年协商同意建立旨在稳定汇率的“欧洲货币体系”。为此,欧共体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固定汇率制度,每个参与国都实行指定的汇率。由于汇率基本固定,因此要保证汇率体系有效运转,各国就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是,这种汇率制度存在着一个天然缺陷。如果其中一国采取激进的经济政策,必然会引起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进而冲击整个欧洲货币体系。在1990年代初,德国为处理东西德合并后的经济难题,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很快诱发了1992 年英镑和德国马克之间的大规模投机套利,并最终使欧洲金融市场陷入全面骚动之中。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不仅反映出欧共体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政府间经济政策不协调的问题,而且也暴露出欧洲货币制度存在着严重的设计缺陷。但是,这次危机也为欧元的诞生积累了宝贵的货币管理经验。其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没有停止,反而由于汲取危机教训而稳步加快。1993 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其后,欧洲货币局(1994 年)建立,欧洲央行(1998年)和欧元(1999 年)相继诞生,世界经济格局再次出现重大调整。第一,欧元的面世促进了欧盟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使欧洲国家分散的经济力量有所统一,同时增强了西欧国家对东欧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力与控制力。第二,欧元逐步融入国际金融与经济体系,不仅改变了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而且也促使欧元区经济的某种强盛,并使其成为与美国经济比肩的经济体。第三,欧元区国家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发展示范,这既体现在其倡导的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均衡发展理念,逐渐引领塑造着经济全球化的新模式,同时也体现在其为全球货币体系与世界金融制度改革提供的示范效应,并为亚洲国家和地区在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1997—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与亚太经济格局
        1997—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是影响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一次大型危机。危机爆发之前,亚洲各国的经济关系主要是基于“雁行模式”的区域分工结构。(“雁行模式”的基本含义是,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的日本将成熟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朝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四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纺织、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均以这样的次序传递,从而在区域内形成了一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这种分工格局驱动下,东南亚各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也成功经受住了二十世纪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冲击。
        但是,高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使东南亚各国忽略了世界大国之间的经济博弈和货币秩序变化可能对其产生的严重影响。20世纪80 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提出强势美元思路。美元升值使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东南亚各国货币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90年代,经济陷入困境的日本,附和了美元升值要求,开始推动日元贬值。日元贬值则使日本出口商在世界上更具价格优势,从而削弱了其亚洲竞争者的竞争力。这样,1997年在经济结构和金融体制不相匹配的东南亚国家最先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危机爆发后,亚太经济格局迅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点。第一,“雁行模式”被打破。最有趣的现象是这次危机在亚洲的爆发和传递过程正好和“雁行模式”的分工格局演化方向相反,所有参与“雁行模式”分工的国家都依次受到危机冲击。第二,中国经济受到严重考验,国内首次出现通货紧缩局面。但是,鉴于良好的发展预期、国内改革的稳步进行以及人民币对外不贬值承诺,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第三,危机也促使东南亚国家加快改革,并加速了东盟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东盟与区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建立。第四,为防范未来危机,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开始大规模积累外汇储备,但是其贸易条件则呈现持续恶化趋势,作为制造业产品主要出口者的中国和泛东亚地区贸易条件的大幅度下降,同时其经济和金融也日益受到美国经济和美元的束缚甚至盘剥。第五,虽然美国也出现危机恐慌,但是从宏观角度看,亚洲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反而使美国的进口商品更加便宜,这有助于解决高速增长的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胀压力。
        四、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动态
        其实,早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1990 年代中前期,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欧洲一体化受货币危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美国经济也进入一个罕见的长波繁荣期。高度的经济繁荣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并使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迅速发展。在进入21 世纪后,为继续确保经济的长周期繁荣,美联储强行将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初的6.5%下调至2003年6月的1%。但是,用更大的泡沫来代替原有的泡沫,用更大的经济扭曲来代替原有的市场扭曲,无法化解不断积累的社会经济风险。当低利率政策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而无以为继时,美联储开始迅速提高利率。这就成为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2008年,次债危机演化成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从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看,这次危机与1929 年大萧条有不同之处。1929 年大萧条确立了影响至今的世界经济格局,而这次危机则是对既有世界格局的全新挑战。目前,国际经济秩序出现了一些重大调整端倪。第一,危机改变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当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力,如开放的市场、全球供应链、跨国公司及私人所有制等受到严重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出现,跨国公司向其本国回归。第二,此次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导反映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系统性缺陷,已经无法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趋势。因而,很多国家呼吁要创造性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和保护各国经济利益。第三,在过去20年间,许多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并在国际上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由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20国集团共同讨论危机治理和世界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也反映了世界格局出现的新变化。但是,目前还很难判断这些新趋势对国际经济格局究竟有多大影响。究其原因还要看五方面因素。
        第一、危机持续时间。如果时间较短,世界经济格局被迫重塑的范围和可能性将大大降低。第二、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博弈。美国是一个富有创新力的国家,每次危机都对其是一次历练和提升。此外,美国还掌控着世界货币体系,而日本和欧盟内部社会经济问题丛生,很难对美国经济发起挑战。第三,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获得的发言权能否持续下去。这最终还要看其发展思路和内部政策能否真正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外部影响力。第四,以亚洲为代表的区域主义发展的动能究竟有多大。这往往受到亚太各国的政治复杂性的干扰,同时也受到各国货币整合动机和意愿的影响。第五,国际资本和贸易变化方向。由于美国开始积极转型,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有所收缩,第一、第二产业重新快速发展,因此全球资本流量和贸易量可能下降,这势必对大量依靠贸易和国际资本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某种制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2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11-4 20:43: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9 23:41:46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4-10 23:48:35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0-19 17:15:0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必须看看~~~
先存下来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0-27 13:12:57 | 只看该作者
必须mar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8 03:2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