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1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战后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8 18:1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69、东盟地区论坛
1992年由东南亚国家首脑会议倡议举办,1994年7月25日论坛首次在曼谷举行,东盟极其对话伙伴国日、美、加、澳、新、韩,协商伙伴国中、俄,观察员国越、老、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十八方代表与会。论坛以维护地区和平,防止发生纠纷,建立信任关系,和开展预防性外交为宗旨。以漫谈形式进行对话,一般不设具体议题。首次会议主席泰国外长巴颂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声明:论坛能促使亚太地区国家就共同关心的政治安全问题进行建设性对话和磋商,为亚太地区建立信任和采取预防性外交做出重要贡献。首次会议决定,每年在东盟国家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

70、第三个洛美协定
全名《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同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之间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迄今业已签署4个。1984年12月8日第三个《洛美协定》在洛美续签,1986年5月1日生效。它规定,在5年中欧洲共同体提供总数为85亿欧洲货币单位的经济援助;加强非、加、太国家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重点帮助发展补偿作物;对工业和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优惠,把享受稳定收入的出口产品增加到50种;扩大合作领域,包括文化、环保等诸多方面。10个共同体成员国和66个非、加、太发展中国家参加了签字。
71、第三代人权
指以发展权为代表的人权。人权思想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发展变化的,17、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仅限于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等权利。19世纪后人权逐步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突破了传统人权概念,从个人人权发展到集体人权,增加了民族自决权、和平权等内容。鉴于此,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的人权称为第一代人权,民族自决权称为第二代人权,发展权称为第三代人权。社会不断进步,人权概念也将不断发展。

72、独立国家联合体
简称“独联体”。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共和国建立的协调机构。1991年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举行会议。会后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达瓦、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11个原苏联共和国首脑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开会,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布11国以创始国身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再次宣布苏联解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为独联体最高权力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两次,政府首脑理事会每年至少开会4次。俄语为其工作语言。任何一国都可声明不参与某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机构设在明斯克。

73、反弹道导弹条约
1972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签订的一项双边条约。条约包括前言和16款条文。条约规定,反弹道导弹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双方均可部署两个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一个保卫首都,一个保卫洲际导弹发射场。每个系统配备带有核弹头的洲际导弹100枚以及相应的雷达系统和反弹道导弹发射架,此外在试验场上还可以拥有5个反弹道导弹发射架;除此之外,双方不得部署全国性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或这类防御的基地。2001年美国于“9.11”事件后12月13日宣布退出该条约。

74、非洲统一组织
简称“非统”。1963年5月,31个非洲独立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他们的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其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加强非洲国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保卫非洲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截止1984年,共有50个已独立的非洲国家加入非统。组织机构有: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是非统的最高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一次。下设部长理事会和秘书处。此外还有非洲解放运动协调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一些专门委员会等机构,处理有关具体问题。非统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

75、非核三原则
日本佐藤内阁提出的重要政治原则。1967年12月11日,佐藤首相在第57届临时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提出政府将忠实地遵守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核武器的非核三原则。1968年1月27日,佐藤首相在第58届通常国会发表施政演说,再次强调盼望销毁核武器,决心自己不拥有、也不允许运进核武器。同年3月,又将非核三原则写入了自民党提出的《核政策的基本方针》中。1982年,中曾根担任首相后,为配合美国在西欧部署“潘兴Ⅱ”式导弹,正式同意美国在必要时派遣核潜艇进驻日本港口,实际上突破了日本政府宣布的非核三原则。


76、葛拉斯堡罗会谈
“六·五”战争结束后不久,苏联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召开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美、苏两国虽然在联合国大会上针锋相对,但为了控制阿拉伯各国的反侵略斗争,两个超级大国迫使按安理会作出决定,派遣“联合国观察员”进驻苏伊士运河区等地“监督停火”。6月23-25日,美、苏两国又在纽约与华盛顿之间的葛拉斯堡罗举行两国首脑会谈。这是赫鲁晓夫下台后,美、苏两国举行的第一次首脑会谈。在会谈中,苏联坚持以色列军队应撤回到战争以前的停火线上。而约翰逊则要求,维持以色列已经侵占的阿拉伯国家大片领土的现状。正当两国开始会谈的6月23日,以色列国会不顾联合国的抗议,竟然通过了合并耶路撒冷阿拉伯地区的决议。而且美国表示同意这些地区进行合并。因此,美、苏两国首脑会谈,除双方承认以色列在中东的存在是合法的这项协议外,对中东问题的讨论未取得任何进展。后来,8个阿拉伯国家元首于8月28日在咯士穆举行会议,决定既不承认以色列,也不和它举行谈判或者签订和平条约。对于以色列合并耶路撒冷问题,会议坚决表示不予承认。

77、“古阿姆”集团
“古阿姆”集团是格鲁吉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五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GUUAM音译。成立背景:为了加强相互合作,促进地区安全,加强政治、经济交流,同国际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毒品走私做斗争,1996年阿、格、摩、乌(克兰)4国在维也纳发表联合声明,成立4国联盟,1999年4月乌兹别克斯坦加入该联盟,使其被称作“古阿姆”,当时是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组织。2000年6月7日,该集团签署了《雅尔塔宪章》,规定“古阿姆”集团的运作机制,此举标志着“古阿姆”转变为正式组织。主要机构:国家首脑会议、各国外长会议和国家协调委员会。特点:1)合作的领域广泛,实施的计划具体2)合作的重点突出,经济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3)安全领域里的合作不断加强4)极为关注恐怖主义、毒品走私、武器扩散、民族和宗教压迫等跨国问题5)合作中体现出明显的亲西方倾向,“亲西疏俄”是“古阿姆”的一个基本立场。

78、国际原子能机构
1957年10月成立,是各国为和平利用原子能而建立的政府间组织,属于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总部设在维也纳。宗旨是谋求加速和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荣的贡献;并尽其所能,确保由其本身或经其请求,或在其监督或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任何军事目的。机构有理事会和秘书处。总干事是最高行政领导,由理事会推荐,大会批准任命,任期4年。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其主要职能是:选举理事国;核准年度报告,批准计划和预算;审议理事会根据机构《规约》建议的事项等。每年向联大提交工作报告,必要时直接想安理会报告。至1999年底,共有130个成员国。1984年1月1日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同年6月,机构理事会接纳中国为指定理事国。

79、哈尔斯坦主义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推行的一项对外政策。1955年9月由外交部国务秘书哈尔斯坦建议制定。声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作为四个战胜国之一而对德国统一负有责任的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根据这一政策,当南斯拉夫与古巴先后于1957年和1963年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同这两国断交。1969年社会民主党上台后,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哈尔斯坦主义”事实上已停止执行。

80、哈马斯
“哈马斯”是巴勒斯坦一个激进的伊斯兰组织,以针对以色列搞极端恐怖活动而著称。它源于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会”,80年代末,在以色列占领下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反以斗争中异军突起。哈马斯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其领导的反以斗争具有独特的政治主张、斗争策略、斗争方式和目标。80年代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开始谋求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后,哈马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目前,在巴以矛盾升级、双方冲突不但加剧的情况下,哈马斯的实力和影响仍在继续增强和扩大,以哈马斯为代表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重新抬头,不仅对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中东和平进程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81、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
成立于1981年5月25日,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军事地区合作组织,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阿曼、卡塔尔、科威特等6个成员国。成立背景:1)阿拉伯世界联合自强趋势的推动和影响2)共同抗衡两伊威胁3)成员国存在共同的合作基础。宗旨:利用各成员国的资源和力量,实现成员间在一切领域内最大限度的协调、联系、合作和一体化,加强与密切成员国人民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在联合自强的基础上推动6国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不断加强共同防务力量。组织机构:最高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总秘书处、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影响:在近20年的时间里,该组织在加强成员国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和军事等领域的协调、合作和一体化,调整成员国内部及其他国家间的争端,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合作,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82、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前身是“东京招魂社”,最初的意图是为了给在明治维新内战(戊辰战争)中,为辅佐天皇而死去的三千多官兵“招魂”,1896年6月由明治政府设立。1897年6月正式改称“靖国神社”。“靖国”是“镇护国家”的意思。因此,靖国神社神社不同于一般的神社,是专门祭祀死在战场的军人的神社,它在日本大大小小8万多个神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神社里供奉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历次对外战争中246万多战死者的牌位。1978年10月,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和两千余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牌位也被移进这个神社。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人物,参拜靖国神社都是对遭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躏过的亚洲人民感情的极大侮辱和亵渎。中曾根康弘、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等日本政要都曾参拜过靖国神社。惨白靖国神社关系到日本当政者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侵略历史的重大原则问题。因此,参拜靖国神社不仅遭到一切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特别是遭到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和人民的强烈抗议,而且遭到日本人民和日本许多政党人士的坚决反对。

83、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经互会”,成立于1949年1月。当时参加国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随后有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加入。1990年10月德国统一后,民主德国的成员国身份即行终止。至1991年共有九个成员国。最高权利机构是委员会会议,主要执行机构是执行委员会。下设各种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等,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总部设在莫斯科。经互会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协调计划、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共同建设联合项目以及科技合作和对外贸易等进行。1991年1月,经互会执委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一个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同年九个成员国代表签署了解散经互会的决议书,按规定90天后,经互会解散。

84、联合国
有史以来最大的世界性国际组织。1945年4月25日,50多个国家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5日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生效。其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促进国际合作和社会发展,解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问题,促进人类的人权和自由。成员国应遵循以下原则:会员国的主权平等;在享受本宪章规定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必须履行本宪章规定的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助;促使非会员国遵守宪章原则;不干涉内政。目前共有190多个会员国。总部设在纽约,在日内瓦设有办事处。会员国想联合国总部派出常驻代表团。每年召开大会一次。主要机构有: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通用语言为英、汉、法、俄、西班牙语。联合国从成立以来,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加入之后,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及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85、联合国第242号决议
联合国第242号决议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1967年11月22日通过。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了6天的闪电战,侵占了包括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耶路撒冷东区在内的阿拉伯土地。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解决阿、以冲突的办法,会上,通过了英国提出的一项决议。决议主要内容是:1、以色列军撤出在最近战争中占领的领土;2、终止一切交战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每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极其在牢固和被认可的疆界内和平地生活而免遭武力的威胁或行为的权利。决议还确认了以下的必要性: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通航自由;使难民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通过包括建立非军事区在内的各项措施,保障该地区每个国家的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和政治独立。
86、利马集团
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四个拉美国家为促进中美洲问题的和平解决,于1985年建立的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进入80年代后,美国同尼加拉瓜,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关系急剧恶化,严重影响该地区的和平安定。对此,孔塔多拉集团为和平解决地区问题付出极大努力,但由于美国在中美洲问题上强硬,孔塔多拉集团的调解活动遇到了严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7月28日,参加秘鲁新总统就职仪式的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四国代表达成协议,组成了一个“支持孔塔多拉集团”。其宗旨是,与孔塔多拉集团合作共同推动中美洲的和平进程,促进中美洲的和平条约的签署并保证该条约的执行。由于这个集团是在秘鲁的首都利马组成的,所以国际上成为“利马集团”。

87、孔塔多拉集团
1983年1月,墨西哥、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四国外长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举行会议,讨论不断恶化的中美洲局势。会议发表的公报表示四国愿意为缓和中美洲局势、和平解决中美洲问题作出努力。此后,国际上就称这四个国家为孔塔多拉集团。孔塔多拉集团曾多次举行外长会议,还和中美洲五国的外长举行过多次九国外长会议。1983年四国首脑会议发表了《关于中美洲和平的坎昆声明》,同年9月第四次9国外长会议通过了实现中美洲和平的《意向文件》。孔塔多拉集团在积极的外交斡旋中,确立了排除外来干涉,反对把中美洲问题纳入东西方对抗的轨道,由中美洲国家自己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本地区争端等一系列基本原则,提出了控制军备竞赛、停止武器输送、撤出外国军事顾问、禁止建立军事基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外国干涉、各国政府同本国反对派建立持久对话等一系列缓和中美洲局势的具体建议。孔塔多拉集团的和平努力得到了拉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和支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10-5 16:19:03 | 只看该作者
很好,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3-31 13:05:4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0 01:01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