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2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政名词解释3(个别字打错了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4 22:5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1、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争夺全球战略的重点—欧洲的扩张计划。1947年6月5日,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他说。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质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年7-9月,英、法、意、奥、比、荷、卢、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也宣布接受),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计划原定期限5年(1948-1952),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美国对欧洲拨款共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
       
        22、共同安全法(Mutual Security Acts) 
        20世纪50年代国会通过的一组对外援助法案。以通过向“友好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经济和技术援助来达到“确保美国安全和促进它的对外政策”的目的。根据1951年《共同安全法》规定,美国国会以前通过的《经济合作法))(1948)、《共同防御援助法》(1949)和《国际开发法》(1950)均包括在这个共同安全计划之内。因此,它是美国在这一段时间内对外援助的法律依据。该安全法于1961年初由美国国会通过新的对外援助法案取代。
       
        23、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尖锐冲突。古巴独立后,1961年4月发生吉隆滩事件。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23日肯尼迪又签发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宣布从24日起,将拦截并强行检查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同时,美国在古巴周围集中了大批武装力量,驻西欧和远东的美军也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洲国家组织中的盟国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与此同时,苏联、古巴和华沙条约国家也进行了相应准备。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3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复信赫鲁晓夫并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28日,赫鲁晓夫回函,表示已下令撤除在古巴的核武器,并同意让联合国代表到古巴核实。11月1日F.卡斯特罗·鲁斯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拒绝联合国视察,并提出维护古巴主权和领土完整的5点要求。11月2-26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到古巴同古巴领导人会谈,施加压力。11月8-1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国“船靠船的观察”。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将在30天内撤走在古巴的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宣布美国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
       
        24、尼克松主义(Nixon Doctrine) 
        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一文,表达这个主义的萌芽主张。1969年7月25日,他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格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1971和1973年,尼克松又宣布,此主义代表美国对全世界的基本立场,是美国对待其全球主要盟国的方针的中心。狭义上,这个主义只限于美国调整其海外义务,以及与其盟友的关系;广义上,还包括对中苏政策的总方针,即“实力”加“谈判”。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就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并指出后两点是对共产党国家政策的两个方面。在以后一些政策声明里,他又把这一“新战略”与“尼克松主义”交替使用。而一些高级官员直接把上述“三大支柱”称为“尼克松主义”。这个主义是尼克松政府多极均势外交的指南,在其任内,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结束,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25、富尔敦演说(铁幕演说)
        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被迫辞去首相职务。1946年月1月16日,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3月5日,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31、巴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指一九八九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由法国、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国首脑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会议。会议在七月十五日发表的政治宣言中“谴责”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是所谓“中国违反人权的暴力镇压”。宣称要采取中止对华高层政治接触及延缓世界银行的贷款等制裁措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七月十七日就此发表谈话,指出七国首脑会议“对中国横加指责,施加压力,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表示极大的遗憾”。《人民日报》于七月十七日以《中国的内政不容干涉》为题发表社论,指出“这种指责是毫无道理的,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中国政府和人民理所当然不能接受。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的倡议下,法、美、德、日、英、意等六国领导人于1975年11月在法国举行了第1次首脑会议。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第2次会议时,增加了加拿大,形成七国集团,也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发达国家最高级经济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每年一次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从1977年起,欧洲联盟(当时称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会议。
       
        32、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简称“欧安组织”)的前身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简称“欧安会”)。50年代,当时的苏联最早提出召开全欧安全会议。 1966年7月,华约政治协商会议在宣言中正式提出召开欧洲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2年5月,美苏就召开欧洲安全会议问题达成协议。同年l1月22日~1973年6月8日,35个国家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大使级会议,草拟了《赫尔辛基最后建议蓝皮书》,规定了欧安会讨论的范围和日程。欧安会于1973年7月~1975年8月分3个阶段进行,最终签署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此后,先后召开了4次续会和3次首脑会议。 1995年1月1日起,欧安会更名为欧安组织。
       
        33、安理会589号决议
        1987年7月20日由安理会一致通过。主要内容:两伊立即停火,把军队撤到国际公认的边界之内,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争端:由联合国秘书长派遣联合国观察员,负责核查、证实和监督停火与撤军,并敦促两伊予以合作;促请其它国家不采取可能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和扩大的任何行动,以促进本决议的执行;经过协商,委托一个公正机构调查冲突责任问题,并尽快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报告。这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两伊战争第一次一致通过的重要决议,为全面、公正解决两伊冲突提供了良好基础。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不久结束。
       
        34、巴黎统筹委员会
        二战后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专门负责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和禁运的机构。1948年由美国发起,1949年11月成立,总部设在巴黎,参加国有美、英、法、西、德、日、意等15个国家。基本宗旨是;限制成员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特别是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委员会下设若干机构:咨询小组是决策机构,调整委员会是负责对苏东国家实行进口管制的机构,中国委员会是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对华禁运的项目比对苏东国家多300余种。中美关系解冻后,该组织对中国禁运不断放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该组织作用不断下降,至1994年7月被对武器及有关产品和技术采取出口限制的新的国际协定—瓦瑟纳尔协定所取代。
       
        35、北部湾事件
        又称东京湾事件。美国于1964年8月在北部湾(又称东京湾)制造的战争挑衅事件。1964年7月底,美国军舰协同西贡海军执行“34A”行动计划,对越南北方进行海上袭击。8月1日,美第七舰队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为收集情报,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次日与越南海军交火,击沉越南鱼雷艇。美国政府迅即发表声明,宣称美海军遭到挑衅。3日,美总统 L.B.约翰逊宣布美国舰只将继续在北部湾“巡逻”。4日,美国宣称美军舰只再次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国鱼雷艇袭击,即所谓“北部湾事件”,并以此为借口于5日出动空军轰炸越南北方义安、鸿基、清化等地区。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
       
        36、柏林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1948年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柏林离联邦德国约177公里,去联邦德国的通道有4条铁路,4条公路,两条水路和3条“空中走廊”,但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为了制止公民自由外流和其他非法活动,沿西柏林边界构筑了隔离设施,包括高墙、铁丝网等,45公里横穿市区,120公里包围西柏林,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一般称为“柏林墙”。东、西柏林交界处开了9个过境站。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开放柏林墙。1990年7月2日,民德宣布全部拆除柏林墙。
       
        37、苏美英三国核禁试条约
        自核武器面世以来,即对人类的和平与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古巴导弹危机更使美苏两个核大国关系紧张,他们为了巩固各自的核武器垄断地位,阻止他国发展核武器,需要作出安排。但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英苏三国即曾协商过这个问题,但因目标相异而未成。古巴导弹危机后,他们都感到核禁试的必要。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谈判,达成协议签定了该条约,全称为《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爆炸实验的条约》又称〈部分核禁止条约〉或三家条约;美苏签定此条约是因为他们已进行了充分的水下、大气层的核试验。借以禁止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而他们可以进行地下核试验等,目的在于巩固核垄断地位,阻止其他国家发展自卫核武器。法国拒绝签署该条约,并指出美苏在仇恨中国这一点上统一起来。中国当时也发表声明,对该条约的欺骗性予以揭露,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在1997年也签署了该条约,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不鼓励任何国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和爆炸,条约无限期有效。
       
        38、双遏制政策
        指美国冷战后在中东对伊朗与伊拉克实行的双重遏制的政策。伊朗自1979年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成功后,美国就将其视为危险的无赖国家,一直对其打击与遏制。而伊拉克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后,美亦将其归入遏制范围。但双遏制政策在中东越来越难以为继,一方面是美国实力难以支持,同时也由于其盟国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对。而制裁伊朗的达马托法案亦受到法、俄、马来西亚的公开联合DIZHI。因此,美国的双遏制政策有改变的迹象,美国与伊朗将缓和关系是可以预料的。
       
        39、新日美安全合作指针
        二战后,美日签定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于1952年生效。70年代,日本积极谋求将此条约具体化和有效化,日美两国在1978年制定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简称“旧指针”)。1997年9月日美两国完成了对旧指针的修改,公布了“新指针”。其主要内容也为三项,即平常时期的合作、对日本进行武力侵略时的合作以及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不测事态时的合作。特别是对最后一项作了详细的规定:第一,日美两国战时救援难民、海上搜索、撤离非战斗人员等的各自行动;第二,日本在提供自卫队以及民间设施、为美军运输战争物资、后勤服务等方面与美国军队进行合作;第三,日美在收集情报、警戒监视、扫雷等方面进行合作。新指针突出了以下几点:1、日美防卫合作由防御苏联,保卫日本的合作型扩大到“日本周边有事”的防卫合作。2、防卫合作范围扩大,既包括日本周围,也包括东南亚、中东等地。3、由专守防卫转变为同美国相互配合,可以共同参与军事行动。4、主要目的是遏制中国。5、导致日本可能突破和平宪法限制,插手地区军事冲突。这一新指针的发表已引起东亚国家的普遍不安。
       
        40、桑戈委员会
        又名“核出口委员会”,是关于核技术控制的国际多边机制,由有核供应能力(NPT)的缔约国组成。该组织活动始于1970年,宗旨是每一个缔约国承诺不向无核武器国家提供:1、核材料和特种裂变材料;2、管制专门使用、处理或生产特种裂变材料而设计或准备的设备和材料,并根据要求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该组织现有三十一个成员,每年定期召开两次会议,因该委员会首任主席是桑戈博士,所以该委员会又称“桑戈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控制机制是其“处罚清单”,规定:凡向参加NPT的非核武国家出口清单上的项目,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以防止由和平利用核能转向用于核武器。中国于1992年加入NPT条约,恪守条约的宗旨和原则,1997年中国正式加入桑戈委员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3-12 21:49: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提供啊 必须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3-16 23:05:38 | 只看该作者
O(∩_∩)O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3-31 13:17:48 | 只看该作者
xink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9 20:49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