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国际关系
维也纳会议:欧洲第 6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战胜国力图瓜分欧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运动。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俄国目标是把华沙公国变为俄属的波兰王国而由他兼任国王。英国竭力保持从法国和荷兰手中夺来的殖民地, 在欧洲加强普、奥力量, 抗衡法、俄,维持均势,以便自己居于仲裁者的地位。奥地利注意恢复奥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抑制沙俄,削弱普鲁士,维护奥国在德意志的优越地位。普鲁士谋在萨克森和莱茵河流域扩大版图。法国则要求以和俄、英、普、奥同等的地位参加重大问题谈判,希图利用它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改善法国的处境。法国代表塔列朗倡议“正统主义”,意即王位或领土除非经合法占有者放弃,不得任意变更,实质是要恢复1789年以前欧洲存在的秩序。这个意见深受诸小国欢迎。会议缔结《最后议定书》,其主要内容是:①按大国的意志重划欧洲疆域。②英国取得许多法国的海外殖民地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国。③继法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地。④会议解决了 3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维也纳会议各国代表在《最后议定书》上的签字会议代表们的指导思想是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一些18世纪王朝外交的准则。 欧洲大国无视各国人民由于法国革命所激起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做政治交易中的筹码。会议以后30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约下的现状,革命和反动两股势力持续不断地搏斗,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 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同年11月19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八加入。最后除英国摄政王、奥斯曼帝国苏丹及教皇外,欧洲各国君主也纷纷加盟。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欧洲协调 :①四国同盟英、俄、奥、普4国为保证 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 第 7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法国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巴黎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拥护1815年《巴黎条约》;②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 6万相助;③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20年。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法国遵守1815年《巴黎条约》规定,按期偿付赔款。1818年,盟国同意撤出在法国的驻军,法国也加入同盟,并于11月15日发表共同宣言,声明 5强维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务。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已不能一致行动。
②亚琛会议: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同法国为讨论从法国撤出占领军问题的会议,1818年9月30日~11月22日在亚琛举行。10月9日同盟国与法国签订条约,确定同盟国军队撤离的时间,法国应支付的余额赔款。至此,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的对法战争。11月10日,4国声称同法国签订的条约造成了普遍的和平,并要求法国参加同盟。11月15日,5国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维持和平,保障已经签订的各项协定。实际上是由欧洲的4强变为5强,共同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动。
③特洛波---莱巴赫会议: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意大利革命而召开的会议。1820年和1821年先后发生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的革命,西属拉丁美洲也爆发争取独立的运动,神圣同盟国家多次策划进行干涉。1820年10~12月,在特洛波召开会议,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三国君主和外交大臣及英国、法国的观察员出席,会议决定干涉那不勒斯的民主革命。11月,俄、奥、普通过一项议定书,宣称不承认由革命建立的政府,同盟各国将动用武力,使这个国家回到同盟内。英、法拒绝承认这个议定书。经过短暂休会后,于1821年1~5月在莱巴赫复会。那不勒斯国王及意大利境内其他各公爵也出席会议。俄、奥、普三国决定,由奥地利派军队镇压那不勒斯和皮埃蒙特的革命运动。5月12日,三国发表宣言,强调以武装反对革命。英国和法国则反对武装干涉的一般原则。
④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而召开的会议。1820年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先后爆发革命。1821年,奥地利帝国出兵镇压那不勒斯革命后,西班牙革命还在继续,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争取独立运动方兴未艾。神圣同盟各国决定于1822年10月20日至12月14日在奥地利的属地威尼斯的维罗纳召开会议,策划干涉西班牙革命。参加会议的有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君主、意大利各君主、法国外长和英国代表。俄、奥、普、法四国达成协议,授权法国以神圣同盟名义出兵镇压西班牙革命。会议决定延长奥地利对那不勒斯王国和撒丁王国的军事占领,拒绝支持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的斗争。英国不愿法国在西班牙扩大影响,并企图霸占西班牙所属拉美市场,未参加上述四国的共同行动。1823年法国攻占马德里,西班牙革命失败,旧王朝得以复辟。这次会议,欧洲协调陷于瓦解一去不复返。
亚得里亚堡条约:结束俄土战争的和平条约。又译阿德里安堡条约。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了独立战争,土耳其调集军队进行残酷镇压,到1826年末,希腊独立运动形势危殆,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插手希腊问题。英、俄两国在1826年4月4日签订了《彼得堡议定书》,以协调彼此对希腊的政策。1827年7月6日英、法、俄3国又缔结了《伦敦条约》,要求希、土双方停战。遭土耳其拒绝后,3国舰队在纳瓦里诺湾(今皮洛斯)歼灭了土、埃联合舰队。土耳其断绝同俄、英、法的外交关系,并号召进行“圣战”。沙俄以此为借口,于1828年4月14日正式对土耳其宣战,1829年8月20日占领亚得里亚堡,直接威胁土耳其京城君士坦丁堡。俄国的胜利引起土耳其苏丹的惊惶和欧洲其他列强的不安,英、法及普鲁士为了阻止俄军前进和防止奥斯曼帝国崩溃,出面调停。1829年9月14日,俄、土缔结了《亚得里亚堡条约》。条约包括16项条款和1个议定书。俄国夺得多瑙河河口及整个黑海东岸地区,土承认由俄国负责“保护”多瑙河两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的自治权。土耳其向俄国及其他国家的商船开放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向俄国赔款,承认希腊独立。
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1833年俄国利用第一次土耳其埃及战争的机会,迫使土耳其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1831年11月,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土耳其无力抵抗埃及的进攻,向欧洲列强求援,英、法等国未予支持。俄国为增强对土耳其的政治影响,维护俄国在黑海海峡的利益,立即表示愿意提供援助。1833年2~4月,沙俄先后派遣3支舰队开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并在两岸登陆,宣称埃及不撤军,俄国舰队就不退出海峡。这一行动使英、法等国极为恐慌,它们两次调解土、埃冲突,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土耳其同埃及在5月4日签订了《屈塔希亚和约》,结束了第一次土埃战争,迫使俄国舰队撤离海峡地区。沙俄由于没有达到在海峡地区扩张的目的,于1833年7月8日撤军前,迫使土耳其签订了《俄土同盟条约》,即《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条约的公开条款规定:俄、土两国将永远保持和平、友好与同盟,在有关双方的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两国将采取一致态度,并彼此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支持;确认1829年的亚得里亚堡条约和俄、土间的其他条约与协定;在土耳其需要的时候,俄国将派出必要数量的军队以供调度。条约有效期 8年。作为交换条件,条约的秘密条款规定,土耳其承担根据俄国的要求封闭达达尼尔海峡的义务,即不得以任何借口允许任何一艘外国军舰出入该海峡。条约巩固了俄国在巴尔干和海峡地区已经取得的权益,特别是保证了俄国在黑海地区的安全,招致英、法两国的反对和两国舰队在土耳其沿岸的军事示*。
赫拉特冲突: 因伊朗企图占领赫拉特而引起的形式上是英国与伊朗之间、实际上是英国与俄国之间的冲突。19世纪上半叶的赫拉特是阿富汗西部的一个小邦,地处战略要冲,被称作通往印度的“大门”,为中亚各强国所觊觎,战乱频仍。赫拉特曾数度归属伊朗。自18世纪中叶以喀布尔为中心的阿富□王国建立后,赫拉特由阿富□人统治。以后,时而臣服于喀布尔,时而处于独立地位。19世纪上半叶,伊朗因俄国侵占其外高加索领土而企图占领赫拉特以弥补损失。俄国支持伊朗的行动,并劝阿富□统治者不加干涉。伊朗的行动和俄国的态度,使以印度为根据地向中亚扩张势力的英国感到震惊。1837年11月,伊朗军队包围赫拉特。英国政府随即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派遣军队入侵伊朗,占领波斯湾的哈尔克岛。1838年 9月,伊朗因久攻赫拉特不下,又有英人侵入法尔斯的传闻,遂以维持英伊友谊为遁词撤退,并与英国进行谈判。1841年10月,英伊关系恢复,英国交还哈尔克岛。赫拉特冲突实际上是俄、英在中亚地区的一次较量。伊朗军队中有俄国军事代表,而赫拉特防御战则是由英国军官指挥的。此后,在1856年和1885年英国同伊朗又因赫拉特而发生两次冲突。
克里米亚战争:亦称东方战争。英、法与俄国争夺近东霸权所导致的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之间的战争。这次战争主要是在俄国的克里木半岛进行。起因 自18世纪下半叶起,俄国在近东势力急速发展,力图攻占土耳其帝国,控制黑海海峡,实现俄国南出地中海的宿愿。这就与英法发生冲突。英国不能容忍俄国在近东树立霸权,这会影响它与印度陆路交通的安全。法国自拿破仑三世称帝以后,亦力图进一步扩大在近东的势力,并通过对外战争来巩固其国内统治。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所谓“圣地”问题就是法国支持的天主教僧侣与以俄国为靠山的东正教僧侣争夺耶路撒冷和伯利恒教堂的管辖权。1853年 2月,俄国反对土耳其将伯利恒教堂交天主教僧侣掌管,要求俄土签署专约,承认沙皇有权保护所有在土耳其统治下的信奉东正教的臣民。5月,土耳其在英国大使的怂恿下,拒绝与沙皇缔约。俄国遂同土耳其断绝外交关系,并于7月3日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居民权利为由,占领土耳其的附庸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土在英、法支持下对俄宣战。经过1853年11月,俄舰队在锡诺普歼灭土舰队。1854年1月,英法对俄宣战。撒丁王国也与法缔盟,欧洲奥普未直接参战,但也对俄国采取敌对态度。1854年 4月奥普缔结了反俄的同盟条约,奥地利陈兵边境,迫使俄国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1854年 9月,英法联军在克里木的耶夫帕托里亚登陆,随即南攻俄国黑海舰队根据地塞瓦斯托波尔港口。联军包围塞港。俄国败局已定。1855年10月中旬,奥地利向俄国提出通牒,要求俄国向英法议和,如拒绝接受,奥将参战。俄国被迫同意议和。1856年 3月,交战国和有关国家在巴黎签订《巴黎和约》,战争结束。这场战争标志着俄国的“欧洲宪兵”角色的结束,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英法在土耳其乃至全球的势力大为增长。俄奥矛盾此时已经恶化起来,奥地利也失去了干涉德国和意大利的能力。土耳其面临的处境更加危险。
普法战争: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也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第三次王朝战争。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 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O.von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诸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率军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1871年 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 5月,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