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1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1 11:0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欧洲国际关系
三十年战争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战争背景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形成对峙。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1618年 5月23日,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战争过程 战争分四个阶段:①波希米亚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入侵捷克。②丹麦时期(1625~1629):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胜利,引起外国参战。丹麦于1625年攻入帝国境内。丹麦军队被击败。皇帝的势力伸展到波罗的海。③瑞典时期(1630~163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势力北进,促使瑞典加速军事行动,与法国结成同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军于1630年7月进入波美拉尼亚,1634年皇帝联合西班牙打败瑞典军队,返回波罗的海沿岸。④法兰西-瑞典时期(1635~1648):瑞典军队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瑞典军队取得胜利,帝国被迫求和,战争结束。战争的结局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国境内***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牙的国力下降;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经过三十年战争各交战国已精疲力竭,在战争末期,各国进行某和活动。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签署《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和约》。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故两个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规定: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部分地实现了“天然疆界”的愿望。瑞典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帝国境内勃兰登堡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这个和约确立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的原则,终于迎来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
比利牛斯条约欧洲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为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上签字于是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战争仍在进行,法国成功与先前盟友英国联合打败西班牙。1659年,法西缔结《比利牛斯条约》,其主要内容:①法西王室联姻,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②法国将其占领的加泰罗尼亚部分地区以及在你的拉和法兰西斯----孔德的一些城镇还给西班牙。③西班牙正式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赦免孔代亲王。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扩大了法国在西欧的势力。西班牙被削弱沦为二流国家不再成为法国对手。17世纪后半期法国的主要对手。法西联姻则使法国有机会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后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埋下了伏笔。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由于婚姻关系神圣罗纳帝国与法国都有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西班牙一份丰富遗产。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去世。其遗嘱要求西班牙务必领土完整并由路易十四孙子继承如果拒绝可由帝国皇帝的儿子来继承。法国欣然接受,但帝国皇帝其肯罢休。整个欧洲分成两大阵营,法国一方为西班牙巴伐利亚,另一方为神圣罗马帝国英国荷兰葡萄牙加上勃兰登堡。战争进程从1701年法国入侵南尼德兰和奥地利阻击法国开始,初期法军进军顺利但它的盟友少得可怜,几乎孤军奋战。反法盟军节节胜利。法国霸权受到联合打击而削弱了。眼看法国要失败,英国退出了反法同盟。1713年交战缔结《乌德勒支条约》,结果法国拔取阿伯受到削弱,欧洲大陆保持了均势,而在海上英国取得了主导权。
乌得勒支条约 即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双方缔结的合约。主要内容有瓜分西班牙,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但他及他的子孙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防止法西合并。荷兰得到自身安全。并得到南尼德兰一些堡垒,作为安全屏障。英国获得西班牙梅卡诺岛及直布罗陀海峡,并获得黑奴专卖权。奥地利获得南尼德兰及意大利部分地区及撒丁岛,勃兰登堡腓特烈成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获得在亚马逊河流域进行贸易的权利。条约的缔结是英国海外势力大大增强。法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受到亚种挫折,此外均是第一次获得实践。欧洲大陆的大国实力保持了均势,进行了丰富了近代国际法体系。
北方大战即1700到1721年俄国与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波罗的海霸权而进行的王朝争霸战争。18世纪初瑞典已经衰落但在波罗的海地区仍有很大的势力。丹麦挪威波兰及俄国都力图进一步削弱瑞典。俄国利用当时的形势加上西欧各国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便同丹麦萨克森波兰结盟于1700年对瑞典宣战。战争初期,瑞典军队节节胜利,丹麦萨克森波兰退出战争。俄国与土耳其达成妥协后便抽兵到波罗的海地区。这时彼得一世改革也初显成效,俄国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俄军占领了波罗的海地区的大片领土,丹麦萨克森波兰又加入反对瑞典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的俄国获得了波罗的海亚南岸的大片领土,由一个内陆国家变为滨海强国。瑞典更加衰落,俄国不如强国之列,在东欧出现了与欧洲心脏地区相抗衡的力量,并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影响。
英西战争《乌德勒支条约》对西班牙领土及贸易特权的瓜分是西班牙一直耿耿于怀。因果从未满足于在美洲贩卖黑奴,并大量偷运。西班牙为此展开了缉私活动导致英西交恶。西班牙队乌得勒支条约缔结使法国出卖西班牙的利益甚为不满,又提出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引起了法国政局不稳,法西同盟破裂。奥地利与荷兰队西班牙收复在意大利和南尼德兰的土地十分不满。于是英法荷奥四国在维持乌得勒支条约基础上结成同盟。1718年英西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的突出特点是都发生在海上,西班牙一败涂地,而且孤立无援。1721年双方缔结《马德里条约》再次肯定了《乌得勒支条约》条例。西班牙还给予英国一些商业特权,经过英西战争,西班牙帝国更加衰落不堪。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与欧洲三十年战争一样由于德意志内战,并引来法国干涉。法奥仍处于交战双方,1740年奥皇查理六世去世,长女玛利亚•特丽萨继承王位。所有国家都是伺机瓜分奥国领土,普鲁士欲占有西里西亚,西班牙于收回在意大利的领地,法国欲占有南尼德兰。1740年普军进攻西里西亚,战争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到1749年已变成以英奥为一方和以法普为另一方的战争,形制上已接近英法争霸。在范围上也逐渐扩大到海上,海战在欧洲亚洲和美洲附近的海上展开,结果法国惨败。英国巩固了在海上的霸权地位,战争末期俄军开进战场。1748年双方缔结《亚琛和约》,英普地位得到加强,法奥则被削弱。但英法矛盾和普奥矛盾仍在加深。
1756年外交革命/联盟颠倒“革命”一词似乎有些夸张,实际上类似朋友变敌人,敌人变朋友的现象在国际关系史上司空见惯,而且在均势原则下十分正常。1755年,考尼茨出任奥国首相后,协助奥皇处理外交事务。他清醒地认识到普鲁士成为奥地利的主要敌人,并开始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在这种情势下,奥地利不在循规旧式外交方针,即与东南土耳其和西侧法国为敌而受两线作战。奥地利外交须一次大变革,争取法国俄国共同打击普鲁士。考尼茨通过外交渠道目的争取与法俄达成协议,考尼茨的外交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大国政治的战略格局,成功使法奥联合。与此同时英普也达成协议。至此,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以英奥为一方和以法普为一方演变成七年战争前夕以英普为一方和以英普为一方,法奥为另一方的新局面。不久俄国瑞典西班牙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考尼茨领导的一次欧洲外交大改组叫做1756年外交革命。
七年战争1756年外交革命后欧洲出现了两个新的集团对垒局面。1756年双方正式开战,普军向萨克森发动进攻,拉开七年战争序幕。尽管英法矛盾与普奥矛盾引起了这一场战争,但双方阵营已发生变化,各国交战目的不同。这个阵营只是个松散的联合,英国使普鲁士接收津贴允诺不单独媾和,英国集中力量对付法国,派出了强大海军在北美西印度群岛印度等海外殖民地与法国交战。在欧陆战场,开始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最终战败。普奥打成平手。这场战争是一次属于英法争霸形成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形成了欧洲争霸的新格局,英国成为胜利者变成了美洲和印度的主宰。建立了世界霸权法国丧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并丧失了欧洲霸主地位,奥地利实力大为削弱,普鲁士加入强国行列。俄国则加强了在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战后出现的新国际格局后,欧洲国际政治斗争转向东欧。俄奥普成为主角,但英法矛盾普奥矛盾并未改观,尽管如此,新的国际格局又保持了“均势”态势。
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问题的由来:土耳其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由盛而衰。到19世纪,土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土耳其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在东方问题争夺上,主要的国家为俄英法奥和后来的德国。沙俄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海峡地区,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其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在近东英俄展开激烈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同俄国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拿破仑战争后,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19世纪晚期,奥俄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1878年柏林会议时,德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890年威廉二世亲政后,德奥联合加紧推行其东进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希腊独立战争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这大大削弱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单方废除《巴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1877年俄土缔结《圣斯特法诺条约》,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1878年举行柏林会议,迫使俄国让出所取得的许多领土和权益。19世纪90年代,德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分明。到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巴尔干半岛上战云密布,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爆发了一战。
黑海海峡问题: 黑海海峡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交通水道和战略要地。17世纪末以前,黑海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海。1696年俄国攫取亚速并成为黑海国家之一后,黑海海峡问题便具有国际性质,后又成为东方问题的一部分。黑海海峡问题的演变过程分4阶段。第1阶段(1696~1840),沙俄在海峡占优势。18世纪后期,沙俄发动对土战争,侵占黑海北岸大片领土;迫使土耳其于1774年7 月21日签订《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俄国商船获得自由通行海峡的权利。根据1833年俄土《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沙俄进一步获得海峡只对沙俄一国军舰开放的特权。1833~1840年间,海峡实际上处于沙俄控制之下。第2阶段(1841年至一战),海峡平时对外国军舰封锁,战时开放与否取决于土耳其。《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缔结后,俄英对海峡的争夺加剧。1841年 ,英、法、奥、普、俄、土 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这是对海峡制度作国际规定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实际上废除了沙俄的特权。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1856年的《巴黎和约》重申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的原则。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再次确定海峡对外国军舰不开放的原则。1878年柏林会议确认《巴黎和约》和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关于海峡制度的决定仍然有效。1913年德国插手海峡问题,进一步激化俄德两国的矛盾。1915年,沙俄同英国达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规定战后俄国有权兼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随后法国参加这一秘密协定。第三阶段(1920~1935),平时和战时任何国家军舰均可自由通过海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废除1915年《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1920年协约国一度占领君士坦丁堡,利用其在海峡的优势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3年签订的《洛桑协议》规定:平时和战时一切军舰可自由通过海峡,仅对军舰的艘数和吨位作有限限制。苏俄未批准这一协议。第四阶段(1936年迄今),苏联等黑海国家军舰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则受一定限制。在土耳其建议下,1936年召开蒙特勒会议,讨论修改《洛桑协议》。会上,土耳其代表力争海峡对任何国家军舰封闭。英国坚持要求将黑海视为国际公海,反对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海峡作任何限制。同年签定《蒙特勒公约》,规定黑海国家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派遣进入黑海的军舰类型、吨位和在黑海停留时间则受到限制;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或受到战争威胁时,有权允许或禁止任何军舰通过海峡。1945年 8月,苏联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两海峡建立军事基地以及土、苏共同组织海峡防御。1950年土耳其宣布拒绝苏土共管海峡的要求。《蒙特勒公约》仍是关于海峡制度的现行国际公约。
伦敦海峡公约即1841年英法普奥俄土缔结的关于对各国海军封闭土耳其海峡的公约。其背景为第二次涂埃战争。这场战争使埃及忧藩属与土耳其,但埃及问题构成东方问题主要因素,埃及问题缓和和大国视野转移到黑海海峡问题。这个公约内容为:土耳其苏丹声明坚强决心维持作为其帝国古老原则而制定的不变原则,外国军舰永远禁止进入黑海海峡。只要埃及处于和平时期,它就不允许外船进入。土耳其苏丹在确定帝国不可侵犯的原则同时,如既往有权颁发准许通行之命令,给按照惯例悬挂战战胜国为友好国家职公使馆服务的轻型军舰。土耳其帝国将邀请对土耳其友好的国家加入本公约。本公约批准书将在两个月后尽可能的在伦敦互换。这个公约将土耳其置于国际共管之下,客观上维持了土耳其的现状,使其成为保护东方航线的缓冲国。俄国失去了十八世纪以来对土耳其的一切优势,是俄国的外交优势失败。英国成为近东最大既得利益者,法奥获得不多但促使了他们与英国联合,决不让俄国控制黑海海峡和土耳其。这为克里米亚战争埋下了伏笔。
波兰的三次瓜分1772~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三次瓜分。18世纪中叶,波兰中央政权瘫痪,边防空虚。第一次瓜分(1772) 1764年4月,为反对波兰和土耳其,俄国、普鲁士结成同盟。1767年6月,俄军入侵波兰。次年 ,波兰部分贵族领导抗俄武装斗争。10月为防止俄国向巴尔干扩张,土耳其对俄发动战争。1771年 ,奥地利与土耳其订立军事同盟。普鲁士也拒不履行《俄普同盟条约》。为摆脱外交上的困境,俄国放弃独霸波兰的计划,同意普鲁士提出的瓜分波兰的主张。1772年 ,俄普奥在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俄国占领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格但斯克市以外的波莫瑞省、除托伦市以外的海尔姆诺省、马尔博克省,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 波兰三次被瓜分(1772-1795年):第二次瓜分(1793) 18世纪80年代,波兰中小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又一次掀起爱国革新运动,1791年通过《五•三宪法》。1792年,10万俄军占领华沙。1793年1年23日,俄、普两国在瓜分协议。俄占白俄罗斯(包括明斯克)、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普占格但斯克和托伦两市、大波兰地区的几省、马佐夫舍一部分,第三次瓜分(1795) :波兰被两次瓜分后,面临着最后灭亡的危险。1794年,1795年,俄普奥签订瓜分波兰的协议。俄占小波兰地区和马佐夫舍一部分,;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国家灭亡,人民被异族长期奴役。直至一战后始复国。
武装中立同盟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1778年 2月法国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次年法国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英国在同 3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1780年 2月,俄国为保护战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向英、法、西等国宣布如下原则: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战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外,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敌货。同年7月和8月,俄国先后同丹麦、瑞典订立条约,约定装备若干战舰,用以保证上述原则的实施,形成以武力保护中立权利的同盟。后其他中立国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等也陆续加盟。1783年美英缔结《凡尔赛和约》,该同盟解体。
《提尔西特和约》俄法两国于1807年签订的和约。法国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于1806年和1807年先后击败普鲁士和俄国。1807年6月25日,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又译蒂尔西特,即今苏联加里宁格勒州苏维埃茨克市)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月7日,双方代表签订了《法俄和约》。7月9日,普法两国代表也签订了《法普和约》。根据《法俄和约》,原属普鲁士的易北河以西大部分地区被划入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版图,由拿破仑一世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任国王;在普鲁士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时所攫得的地区(见波兰的三次瓜分),成立华沙公国,由萨克森国王兼任君主;格但斯克成为自由市;比亚韦斯托克地区划归俄国。俄国承认拿破仑一世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允诺将卡塔罗海湾转让给法国,承认法国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主权。同时签订的《法俄同盟条约》规定:在英国拒绝俄国提出的媾和条件时,俄国将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加对英国的大陆封锁;在土耳其拒绝调停或在3个月内俄土谈判不能取得满意结果时,法国和俄国将对土耳其采取一致行动。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法国和俄国来说,是瓜分欧洲的条约。和约未能缓和俄法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1812年的侵俄战争。
大陆封锁体系法国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1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敕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又陆续颁布《米兰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1810年10月),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敕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法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策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肖蒙条约: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 4国为最后战胜拿破仑一世于1814年3月1日在肖蒙签订的一项攻守同盟条约。1813年底,联盟各国的军队攻入法国境内,但对法国未来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领土分割等问题存在许多分歧,影响联合军事行动的进行。加之1814年初拿破仑一世又取得几次军事胜利,在英国提议下,英、俄、奥、普4国签订了该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继续同法国作战直到彻底胜利,非经全体同意,不得与法国单独议和;每一国家提供15万军队对法作战,英国除外,但英国需负担战费。条约有效期为20年。在条约的秘密条款中,对战后欧洲的政治结构和某些重大的领土归属问题作出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在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基本得到确认。条约加强了联盟各国在共同对拿破仑作战中的团结,对加速拿破仑一世的失败和解决如何处理战后欧洲问题起了一定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11-23 08:09:0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拉谢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5-19 10:33:3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5-21 18:50:16 | 只看该作者
分享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4-5 17:19:28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4-5 17:19:41 | 只看该作者
好人会有好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4-5 17:19:5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4-5 17:20: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4-5 17:20:26 | 只看该作者
dddddddd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7:5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