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非安全研究所所长 先生,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我首先感谢南非安全研究所给我这次与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本人是个“老非洲”,长期从事对非工作,对这块富饶美丽的大陆有一定的了解,对这里淳朴友好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很乐意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中非关系和中国对非政策。我打算分五个专题来介绍。第一,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第二,中国对非政策的演变;第三,中非合作论坛及其后续行动;第四,新形势下加强中非关系的意义;第五,中南关系。我还很乐意在发言之后回答大家的提问。
一、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及现状
从北京到南非好望角距离12,933公里。虽然远隔重洋,但中非友谊却跨越时空,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中非就互有了解和间接贸易往来。公元6世纪双方实现海上直接交往。15世纪,中国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4次率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访问过今天的索马里、肯尼亚等地。肯尼亚迄今仍保留着当时中国船员留下的遗迹。2002年南非议会举办世界地图展,其中一幅来自中国的《大明混一图》数字版地图引起轰动,被誉为世界上最早标明非洲完整轮廓的地图,比欧洲人“发现”非洲大陆早了100年,表明中国是最早了解非洲的国家。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和非洲遭遇类似,都饱受殖民者的侵略、掠夺和奴役。这一时期,中非人民在反对殖民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中相互声援、相互支持,患难与共。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50、60年代起,随着大批非洲国家纷纷独立并与中国建交,中非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各自情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中非双方几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和关心下,中非关系经受住了考验,双方在政治、经济、文教、卫生和军事等各领域的友好合作稳步发展,并不断深化。
(一)中非双方高层互访频繁。1963年到今年9月,中国共有92位外长级以上领导人访非149次,非洲共有51国459位外长级以上领导人访华609次,为促进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做出了宝贵贡献。
中国三代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60年代,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周恩来总理3次赴非,造访了非洲10国,开始了中国向非洲国家“寻求友谊、寻求和平、寻求知识之旅”。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先生十分关注非洲发展,曾多次向访华的非洲领导人介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鼓励非洲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前国家主席江**先生4次访非,对如何加强新时期中非关系提出许多重要建议。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一年半以来,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相继访问了12个非洲国家。从1989年起,中国外长每年首次正式出访均选择非洲。这些频繁交往增进了中非国家和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二)中非经贸合作不断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真诚帮助非洲各国发展民族经济。1956年至今,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的项目达800多个,涉及农牧渔业、纺织、能源、基础设施、水利电力等各个领域。其中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在自己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耗资9亿元人民币(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约1.5:1),先后派出5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援建的1860公里长的坦赞铁路,成为连接坦、赞两国及非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动脉,亦成为中非友好的重要象征。
中非贸易增长势头强劲。50年代初,中非贸易额仅约1200万美元。2000年首次突破100亿,2003年达185.5亿,今年上半年达到126.8亿美元。虽然中非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仅2.3%,但发展潜力巨大。中非互利合作亦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6月底,中国在非洲设有674家企业,协议总投资额15.09亿美元。中国和26个非洲国家签有投资保护协定。
(三)中非在教科文卫、农业等其他领域的合作也富有成果。中国政府与46个非洲建交国签有文化合作协定。1956年至今,已有52个非洲国家的15300多人次享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完成学业。2003年在华的非洲留学生达1793人,占当年在华外国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1963年以来,中国累计向47个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员超过1.5万人次,诊治患者近1.8万人次。目前,共有35支中国医疗队、880名医疗队员在34个非洲国家工作。迄今,中国已派出1万多名农业技术专家,帮助40个非洲国家建立了近200个农业项目,如农场、农技推广站、农技人员培训等。
二、中国对非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对非关系,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并根据国际及中、非形势变化,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充实。
上世纪60年代,当政治解放仍是大部分非洲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时,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其访非途中提出了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及中国援助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八项原则,成为后来中国对非政策的指导思想。概括地说,这一政策是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奉行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自主选择统一方式,和平解决彼此争端,主张尊重非洲国家的主权,反对外来干涉。
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非洲许多国家也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中国提出了与非洲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
90年代中期,随着全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国家主席江**提出了同非洲国家发展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国家关系的5点建议,其核心内容是,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
今年2月胡Jintao主席访非时,提出了新时期发展中非关系的3点倡议,“坚持传统友好,推动中非关系新发展;坚持互助互利,促进共同繁荣;坚持密切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胡主席还代表中国庄严承诺,“凡是有利于非洲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中非友好合作、有利于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事情,中国都愿意同兄弟的非洲国家一道去做”。总的来说,中国对非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非洲国家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支持非洲国家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斗争;支持非洲国家为保持国内稳定和团结、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所作的努力。
(二)支持非洲各国加强团结合作,排除外来干涉,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分歧和争端;支持非洲联盟和其它次地区组织为谋求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促进非洲团结,实现经济一体化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包括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
(三)努力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友好关系,加强中非领导人之间的交往,广泛开展各领域不同层次人员交流,扩大共识,增进友谊,促进合作。
(四)继续向非洲提供力所能及和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并采取措施提高中国援助项目的效益;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平台,本着相互尊重、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同非洲国家开展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的经贸合作;鼓励双方企业加强往来,扩大贸易,促进投资,谋求共同发展。
(五)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尊重和关心非洲,重视非洲的和平与发展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非洲的稳定,增加对非援助,兑现减债承诺,取消农业补贴,扩大市场准入,帮助非洲解决实际困难,促进非洲经济发展,使非洲尽快摆脱贫困,缩小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发展差距。
(六)支持非洲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积极作用,继续在多边场合为非洲国家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加强双方的磋商与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述中国对非政策建立在中非共同和长远战略利益基础之上,符合中非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会因世界局势的演变和各自情况的变化而改变。
三、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及其后续行动成果
进入21世纪,维护和平、谋求稳定、促进发展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为进一步加强中非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政府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倡议于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我本人作为时任外交部非洲司长、中非合作论坛秘书处秘书长,有幸参与了会议筹备和召开的全过程。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两个重要文件,为中非共同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构筑了框架。此后,中非双方积极落实各项后续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减债领域,中国政府提前完成承诺,共免除31个非洲国家欠中国的到期债务156笔,总金额105亿元人民币,约合1.27亿美元。中国还专门设立了“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
2003年12月,论坛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对今后三年中非在政治、经贸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做出规划。中国政府在会上做出以下重要承诺: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继续增加对非援助;加强中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三年内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1万人;开放市场,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拓展旅游合作,在南非、埃及和摩洛哥之外,增列埃塞等8个非洲国家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等。会议期间,还首次召开了“中非企业家大会”,500多名中非企业家出席大会并进行商务洽谈,签订了21项合作协议,总金额达10亿美元。
目前,各项论坛后续行动或已落实,或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我想特别提及4方面内容:
1、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中国有句成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非洲国家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并结合NEPAD优先发展领域,中非合作论坛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后续行动的重点。2000年10月至2003年11月,中方在“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项下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对非人才培训班近300期,为非洲培训外交、经济管理、国防、农业、教科文卫等领域的专业人才6000多人次,并向非洲国家派遣了500多人次的专家和教师。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设立的“非洲能力建设基金”捐资,并在多边技术培训项下开办了近20个专门面向非洲学员的实用技术培训班。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后,中方成立了“对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部际协调机制”,进一步增加了资金投入,扩大了培训规模。以中国商务部为例,该部2004年用于对非培训的经费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在华举办的各类对非培训班由2003年的50个增加到102个,预计今年将为非洲培训1800名各类人才。此外,中方还在积极探讨向非洲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的可能性。
2、市场准入
为切实帮助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中方承诺落实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对华出口免关税待遇。今年7月,中方拟定了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28个最不发达国家187项免税商品的清单和相应的原产地规则,并已将有关文件递交上述国家政府。目前双方正就此进行磋商,预计明年初有望正式实行。
3、安全合作
中国一贯支持非统、非盟及SADC、ECOWAS等非洲区域和次区域组织对于维护本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努力。近年,特别是论坛成立以来,中国更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中非在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合作显著增强。今年头7个月,中国向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布隆迪、刚果(金)和埃厄边境增派了567名维和军事人员。其中,利比里亚维和行动是中国迄今最大规模参与的联合国非洲维和行动,总计派出了运输、工兵和医疗三支分队,共558名官兵。截至2004年7月,中国已累计参与了9项联合国在非维和任务,派出维和队员1401人次。目前,有840名中国维和队员正在7个联合国非洲维和行动中执行任务。
4、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
近年来,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发展问题受到忽视,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复杂国际背景下,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支持南非等非洲国家关于国际社会应更多关注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强烈呼声。赞同多边主义,应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并对其进行必要改革,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的代表性,支持非洲国家在安理会中有更大的代表性。在去年的世贸组织农业谈判中,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密切协调与配合,组成“G20+集团”集体维权。中国副外长王毅出席了今年8月在南非举行的不结盟运动第14次部长会和亚非次区域组织第二次部长级会议,与非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代表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大声疾呼,支持亚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高度重视并赞赏南非、印度、巴西成立IBSA,愿积极考虑以适当方式参与IBSA有关活动,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做出新贡献。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国与非洲友好国家间开展集体磋商与对话的机制,为中国与非洲国家提供了在双边渠道之外开展友好交往与合作的平台。我相信,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论坛一定能够办出实效,为中非友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新形势下加强中非关系,对于振兴南南合作、促进中非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在政治层面上,中非加强磋商与合作可以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非同属发展中世界,没有任何历史纠葛,只有传统友谊和共同的战略利益,双方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对新形势下建立何种国际秩序有着类似的主张和要求。中非之间加强磋商,密切合作,有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捍卫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也只有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才能进一步推动国际关系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更有效地促使发达国家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确保发展中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在经济层面上,中非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可以促进共同发展,提高南南合作水平。非洲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部分非洲国家已经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他非洲国家也正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在长期建设和25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成就,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可供非洲国家借鉴,中国的一些技术、设备也比较适用于非洲。而非洲的广阔市场更为双方加强和扩大合作提供了机遇。最重要的是,中非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真诚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加强合作有利于促进彼此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带动南南合作,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富裕,进而缩小南北差距,推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五、关于中南关系
中国和南非自1998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全面、快速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2000年4月,双方签署了关于建立伙伴关系的比勒陀利亚宣言,成立了国家双边委员会。今年6月双边委第二次会议期间,中南进一步确立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既顺应中南关系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又为双方进一步提高合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中南在双边委框架下已成立了外交、防务、经贸、科技、教育5个分委会,并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磋商与合作。关于建立矿能分委会的探讨亦正在进行。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南贸易额约占中非贸易额的20%。中国是南非在亚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亦是南第8大出口对象国和第5大进口来源国。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达27.5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50亿美元。今年6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代表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宣布将与中国开展建立自贸区的谈判,为中南乃至中国与南部非洲国家扩大经贸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在投资方面,中南双向投资总额已达5亿美元。两国在煤炭间接液化、铬矿等重大合作项目上的合作进展顺利,其中南非萨索尔公司与神华集团等中国企业联合体上个月在华就“煤变油”项目开展第一阶段可行性研究合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此外,中南在文化、科技、教育、司法、卫生、体育等其他领域,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也有声有色。2003年4月,南非成为黑非洲首个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两国已有15对省市签署了结好协议。中国支持南非在非洲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亦积极响应南关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加强合作的呼吁。
在作为中国驻南大使的3年半时间里,我有幸亲身感受到了中南两国领导人对发展中南关系倾注的巨大热情和关注,亦满心欢喜地看到中南友好合作关系快速、稳步发展。我相信,新世纪里,中南、中非伙伴关系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谢谢大家。现在我愿就中非关系、中南关系等回答大家的提问。
(该演讲发表于2004年10月,做研究资料用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