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转载]国际形势黄皮书发布会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9 22:5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国际形势黄皮书发布会稿作者:李少军
2011年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

向前追溯20年,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到2001年发生“9·11”事件和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再到2011年美国深陷金融危机和完成从伊拉克的撤军,这两个10年折射出了美国地位的起伏变化。

观察年度形势,可以看到,主导者的缺失与大国间的多边协调构成了格局过渡的重要特征。美国在进行战略调整,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进一步磨合。虽然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金融危机在进一步深化,恐怖主义威胁依然严峻。从中东到欧美,公众抗议浪潮成为今年的主题。中东北非变局引发的暴力冲突、政权更迭、内战和国际干预是形势的一大热点。在全球的多边外交互动中,中国在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

(一)处于过渡期的大国关系
当今的大国关系继续处于过渡期的变化之中。与新兴大国相比,美国经济总量的领先优势在缩小,但军事实力的优势却在扩大。在两场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不得不收缩力量,把注意力转向国内。鉴于目前美国的国际主导地位下降,其他大国都无意承担这样的领导责任,以多国协调为特点的国际机制日趋活跃,国际关系呈现出权力分散的趋势。这样的国际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问题凸显和全球治理进程发展的结果。

对于格局,有这样几个事实值得关注:

(1)美国战略的调整。作为超级大国,军事力量历来是美国主导世界事务的支柱,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在军事上也日益感到力不从心了。对于已付出巨大代价却不能取得胜利的反恐战争,美国人已经厌倦了,他们要求政府把注意力转向国内而少纠缠于世界事务。2011年7月,美国开始从阿富汗撤军。12月,随着最后一批美军撤出伊拉克,美国耗资近1万亿美元、死亡4474人的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了。由于处于战略疲惫之中,2011年美国在北约发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时拒绝全面参与,而让法国和英国担当主角。这一事实表明美国不想出现在所有场合。

作为战略调整,美国已明确宣布要把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希拉里11月高调宣布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美国将在亚太推行前沿部署外交。美国在澳大利亚部署海军陆战队,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以及未来可能在新加坡和菲律宾部署新战舰,都是这一战略调整的体现。美国在未来可能会作出更多的留下较小脚印的新安排。

(2)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面对的困境和对外政策态势的改变,导致学界和媒体出现了“美国衰落论”的声音,并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受到更多关注。评估中美力量对比应当看到,美国的经济力量的相对优势确实在下降,但军事力量的优势却在不断扩大。在经济上,2000年美国的GDP相当于中国的8倍,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缩小到2.5倍。在军事上,2000年美国的军费支出是中国的7倍,到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了9倍。从总体上来看美国军力是在上升,但这种扩张似乎也走到了转折点。美国在全球军事互动中减少自己原本喜欢承担的责任,更加注重运用外交影响力与软权力,就反映出了这种变化。

(3)国际领导的缺位。对于格局进行判断,人们除了会关注权力是否发生转移之外,还会关注当今的世界谁在起领导作用。说得具体点,发生问题时应给谁打电话,是G2即美国与中国、G3即美中欧、G5即金砖国家、G8即八国集团、G20即二十国集团还是G193即联合国?人们有这种疑问,表明国际领导权出现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缺乏领导和发挥重要影响的行为体在增多是显著的特点。针对这种特点,有人称之为G0,即“零国集团”。这一概念是含义是指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政治和经济杠杆能够推动国际议程。美国虽然现在还是唯一真正的全球力量,但它越来越缺乏资源和国内政治资本扮演全球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新兴大国的地位与影响虽然明显上升,但都无意也没有能力替代美国的领导地位。这种情况表明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即从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发挥作用的时代,走向多国携手应对的国际体制。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之所以需要各国携手,是因为解决日益增多的全球问题上演的都是大剧本,表演者不可能只有一个或几个主要大国。这些演员登台主要不是相互角力,而是要协调演出大合唱。全球问题的凸显导致了权力的分散化,同时也改变了大国互动的规则。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格局的变迁才是可以解释的。从未来的趋势看,大国领导者可能会更多地与多边外交相关联,大国在合作中会发挥更大作用,但极化的格局在这种治理中并不是世界各国所期待的。

(二)周边局势
一年来,处于 “磨合期”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起有伏。一方面,在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问题摩擦与纷争有上升趋势,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军事围堵和外交牵制动作明显增多;另一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保持着多层次的外交互动,包括国家领导人的访问与对话。基于这两方面的事实可以做这样的判断,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军事关系虽然有紧张化的表现,但各方都有意愿和能力把矛盾与冲突限制在可控制的外交大框架之内。这是各方在磨合期的较正常的表现。

关注周边形势,有三个要点:

(1)中国周边国家在加强同盟关系和军事、外交互动。一年来,美国在调整亚太战略的过程中,明显加强了针对中国的战略防范、挤压与竞争。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的防卫合作显著提升。美国不仅进一步强化了美日、美韩、美澳等传统同盟关系,而且积极加强同印度、东盟的关系。日本亦加强了与印度、韩国和东盟的外交互动与军事合作。以美日为主角,美日澳、美日韩、美日印等三边防务合作也呈活跃状态。这些互动的一大重点就是应对中国海军力量的增强。作为军事合作的表现,由美国策划、组织的联合军演在中国四邻不断增多。

(2)中国周边领土争端升温。在东海,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主权争议以及东海划界问题上的摩擦与对立有上升趋势。日本强调要把防卫重点转向西南诸岛,主张通过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防卫合作来应对地区的潜在威胁。日本高度关注中国海军实力的增长以及在东海常态化的海空巡视、监测等活动,力图以各种手段监视和阻止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活动。在南海,随着中国维权力度的加大,在领土与海洋权益问题上与相关国家的摩擦和冲突也加剧了。由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陆续介入,南海问题变得复杂化了。其中菲律宾、越南与中国的外交争吵和对抗表现尤为突出。菲律宾积极采取了引入区域外大国抗衡中国的做法。

在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过程中,外部势力的介入使得中国不得不面对一种具有权力政治意义的地区结构。美国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纷争,试图通过偏袒和激化矛盾,促成周边国家形成“亲美疏中”的战略态势。日本与菲律宾、越南在南海问题上“遥相呼应”,而印度则加快了“东进”步伐。

(3)中国与周边国家保持了正常的高层外交互动。一年来,中国与美、日、印、菲、越等国开展了积极的外交互动,包括中美之间的首脑会晤、军事交流以及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日之间的领导人对话,中越和中菲之间的领导人访问,中印之间的军事对话。这种高层的外交互动,表明中国与周边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仍然处于正常状态,各方在通过磨合适应格局的新变化,能够理性地把不时发生的问题限定在外交层面加以控制与解决。事实上,这些外交互动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紧张关系的作用。

从总体上评估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在看到问题升温和挑战增大的同时,也要看到以外交手段化解矛盾的可能性、必要性与现实性。

(三)中东北非变局
源起于突尼斯民众示*抗议的中东北非变局从2010年12月开始,已过去一年。这场因民生危机、政府腐败、社会不公所激起的政治对抗、暴力冲突以及国际干预下的内战,蔓延和影响了多个国家。其中,突尼斯、埃及、也门在抗议与流血冲突发生了政权更迭,而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则被北约支持下的反对派以军事手段所终结。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进程至今没有结束,该地区的国家,即使是目前政局还稳定的国家,也很难置身事外。

观察中东北非局势,有这样几个要点值得注意:

(1)社会问题远未解决,动荡将持续。在发生政权更迭的国家,社会并没有稳定下来,各派争斗的力量被进一步释放,新的冲突不断出现。突尼斯经济受到动乱的严重冲击,失业率急剧攀升,物价飞涨,民众强烈不满。埃及军方接管国家权力以来,遭到持续的示*抗议,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政治纷争激烈。利比亚部落纷争凸显,派系之间不时发生暴力冲突,未来不能排除出现与伊拉克类似的情况。也门新政府成立后反对派和执政党之间的对立并未消除,亦存在再度爆发武装冲突的可能。

(2)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进一步重组。变局使中东维持了几十年的秩序走向崩溃。埃及的传统大国地位下降,沙特及其主导的海合会的影响上升。埃以关系、土以关系的恶化,导致以色列四面楚歌。土耳其外交向中东的回归导致其地区影响上升,正日益显示出“新中东”领导者的架势。土耳其、埃及、以色列和伊朗之间将会为角逐地区主导权展开新一轮的博弈。叙利亚目前不确定的政局走向,将成为影响该地区未来格局的一个极为敏感的因素。

(3)伊斯兰势力上升,美国的影响被削弱。在中东北非的政局动荡中,伊斯兰主义得势,阿拉伯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反美声音渐强。作为美国反恐盟友的政权相继倒台后,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和削弱。伊斯兰政党通过选举和平取得执政权后,形成的是美国更难以与之打交道同时也更难以对之进行谴责的政治体制。这种变化可能对美国领导的国际反恐合作产生颠覆性影响。当然,美国在该地区也有一些新盟友在崛起,因此美国在中东面临着一次洗牌的机会。为了自身利益,美国将不得不与中东伊斯兰政党合作,例如与突尼斯大选中获胜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建立关系。

(4)国际干预出现新动向。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北约等多个国际组织介入到了这场危机之中。北约直接参与了利比亚战争。阿盟等组织则主要是进行外交施压。联合国的干预包括对突尼斯、埃及进行外交斡旋和人权调查,终止利比亚人权理事会成员资格,授权对利比亚实施制裁和禁飞,将利比亚问题移交国际刑事法院等。联合国对利比亚的干预体现了“保护责任”的理念,这种干预把主权国家未能履行保护公民责任作为干涉理由,体现了国际组织履行这种责任的新干涉模式。

从未来的走势看,叙利亚局势如何发展将是一个焦点,而阿拉伯世界的变化会表现出更加伊斯兰化和更加动荡的特点。由于该地区的国家都面对着在民主化进程中解决世俗与宗教的关系,建立民主体制,实现部族、教派和解,恢复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挑战,因此消化变局的冲击将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主义会如何推动这一地区局势的发展是值得密切关注的。

(四)恐怖主义与反恐
根据美国国家反恐中心提供的数据,2010年在72个国家发生了11604次恐怖袭击,受害者49901人,其中13186人死亡。恐怖袭击的次数比前一年增长了约5%,但死亡数字减少了了12%。2011年上半年全球共发生了5420起恐怖袭击,死亡6400人。与2010年基本持平。发生恐怖袭击次数排列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索马里。其中居前3位的国家都与美国的反恐战争直接相关。2011年上半年,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分别发生恐怖袭击1451次、1116次和809次,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事实表明,美国结束伊拉克战争和从阿富汗撤军并不意味着反恐取得了决定性成效,伊拉克和阿富汗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烂摊子”。事实上,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伊拉克立即爆发了高层教派冲突,恐怖袭击的新浪潮也开始了。在伊拉克,作为基地分支的“伊拉克伊斯兰国”进入活跃期。在阿富汗,北约开始的防务移交给了“阿塔”卷土重来的机会,其目标是重掌政权。美国为打击“巴塔”对巴基斯坦的不断施压导致巴美关系持续紧张,这使美国在南亚推行的反恐合作前景堪忧。

从总体上来看,金融危机和击毙本·拉登给了美国一个甩掉“反恐战争包袱”的契机。尽管美国已开始把战略重心移向亚太,但美国不会放松反恐,不会放弃在中东、中亚、南亚的既得利益。美国以反恐战略调整为先手的新一轮全球布局已经展开,这必将给世界政治格局及大国关系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五)世界军事形势
关注世界军事形势,有两个要点:

一是美国仍然保持着超强的军事地位。2010年美国的军费开支高达6980亿美元,占世界军费的43%,远高于排名后9位国家的军费开支总和。但美国显然已经不堪重负。终结反恐战争是一个事实,而消减军费则是另一个事实。美国政府已决定在未来5年内削减780亿美元国防开支。

二是美国开始了军事战略调整。在2011年,美国时隔七年后公布了新版《国家军事战略报告》。报告认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是“固定的安全联盟之间的竞争已不复存在,各国往往根据外交、军事和经济利益的不断变化结成联盟”。由于亚洲地区出现了两大全球性力量中心以及诸多地区性强国,美国在太空、海洋、网络空间等“全球公地”的战略利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美国的军事战略需要逐渐超越反恐战争,回归“平衡”,进一步在亚太地区进行新的军事布局。空海一体战(AirSea Battle)概念的提出就是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战略的宗旨是打败包括拥有尖端“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在内的所有对手。其直接目标就包括中国。

(六)全球问题
关注全球问题有三个要点。

一是重大灾害。2011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创历史新高,主要原因是地震、海啸和超常频率的飓风主要发生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欠发达国家遭遇突发灾害的财产损失虽然绝对值远低于发达国家,但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远高于发达国家。年度最严重的灾害就是在日本发生的9.0级地震所引发的大海啸,以及随后发生的核电站危机。这一灾难使得世界各国力图以核电应对气候变暖的设想为核恐惧为取代,对各国能源政策造成了冲击。包括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宣布将缩小核电规模。

二是气候谈判。201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坎昆协议》,再次重申了《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在落实援助资金、技术转让等发展中国家较为关心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在第二承诺期议题上却陷入僵局。2011年12月在德班气候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将从2013年1月1日开始,38个发达国家将继续作出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德班大会的收获在于保留议定书机制的同时,将开启气候谈判的新阶段。对中国来说,未来也将考虑接受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新协议。

三是欧债危机。2011年,遭遇欧洲债务危机打击或侵袭的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发生了政府更迭。在如何应对危机上,也许提出欧盟会不会像苏联一样解体未必妥当,但欧盟国家确实面对着碎裂的威胁。在危机影响下,欧洲国家大规模街头抗议增多,极端政治事件频发,不少国家政局不稳。连英国、以色列、德国等这样比较稳定的国家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游*和骚*。

展望未来,国际格局会继续处于过渡期,战略调整与对话协作将是大国磨合的主要表现。危机深化与抗议浪潮将对2012大选年产生重大影响,而不稳定的中东北非变局仍将是形势的热点。对中国来说,应对美国的战略东移和领土问题的升温将是主要的外交挑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4-10 09:25: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5 10:4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