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文余开亮、王子健:点评07考研政治真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 21:3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持人:亲爱的搜狐网广大的考研的网友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和大家相聚在搜狐网教育的嘉宾聊天室,今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已经结束,搜狐教育特别邀请海文学校著名考研辅导老师余开亮和王子健,为广大网友在全国第一时间点评今年的政治理论考试。
 下面有请海文学校的余老师和王老师就今年的政治考试进行一下总体分析,看看今年的难度和往年有没有变化,首先请两位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今年的政治考试。
  王子健:从今年的试题来看,我们总体的感觉是命题思路和风格保持了2005、2006年试题的一些特点和风格,难度总体上感觉比2006年要低,尤其是毛概、政经、邓三概论学科分析题难度比去年降低。试卷总体不难,跟形势政策结合得比较紧密,照顾了热点问题和中央的精神,分析题马哲、最后一道选做题出得还灵活,但政经、毛概、选做题1感觉没有06年出得好。当然,像马哲的认识论基本原理、政经、毛概、邓三概论和两道选做题我们在点题班都成功的预测到了,我想,这对参加了我们辅导班的考生来讲是一个很高兴的事情。
  余开亮:我个人认为,今年试题的难度总体比去年低,但哲学可能比去年略微难一点,分析题今年在材料设置和命题角度上,都体现了一种比较稳重的风格,像哲学方面,今年和去年一样,依然考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面的知识点,这也是我们在预测哲学题目的时候,最为关注的一大考点。政治经济学方面和我们预测一样,它出的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部分,并没有出资本主义方面的大题目,关注的考点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毛概方面王老师重点归纳了几个原理,其中就有“中国***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及其在不同革命阶段采取的土地政策”,强调重点关注抗战时期减租减息和《五四指示》。邓论方面考查的我们目前面对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的要求,以及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比较热的问题,这个题在点题班和有关三套题中均直接命中。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题目也和时政关系最为紧密,选择题1关于中东地区的和平问题,主要分析中东持久动荡的根源。选择题2考查的运用辩证法观点分析不同文明的共存共长,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和谐世界的意义,这些我们在冲刺和点题方面都重点强调了。所以,总体上说,这六道大题目都没有出乎我们的意料。
  主持人:请两位老师具体的点评一下今年的政治试题。
  余开亮:下面我们先把海文教育研究中心做出的选择题的参考答案提供给大家,在标准答案没有正式出来之前,这个答案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B 5.B 6.B 7.B 8.C
  9.A 10.A 11.D12.A13.C14.C15.A16.D
  二、多项选择题:
  17.AD18.ABD19.ABCD20.AB21.BD22.ACD23.ACD24.AD25.AC
  26.BCD27.ABD28.ABCD29.ABCD30.ABC31.ABCD32.ABCD33.ABCD
  主持人:下面请两位老师对分析题做一下简单的点评。
  余开亮:哲学的34题,这个题目要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个原理来分析这个材料,所以基本知识点一般同学们都能够找到,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四章,关于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一问讲的是丁铃在未与成仿吾见面之前,就为他产生了很多想象,那么后来见面以后证实她的想象全错了,这里实际上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关系等。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丁铃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全错了,就在于她的认识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客观事物本身,从而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从而陷入了主观随意性,导致了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第二问是根据这个材料要求回答它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启示,那么丁铃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由以前的脱离实践、脱离客观事物产生的错误认识,向由实践检验和客观事物相联系的正确认识的转变。所以它告诉我们认识事物时要注重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要把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同时它告诉我们,认识也是对客体的能动反应,我们要在尊重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能动反应,那么在认识的过程上,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
  第35题考查的是关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第一问讲的是关于判断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这里面涉及到了所有制,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对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决定作用,这个生产资料所有制哪一个占统治地位,又和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紧密相关,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第二问是关于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也就是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而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不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要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第三问问的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表现,这里面实际涉及到两个毫不动摇,同学们可以结合在一起来回答,也可以把公有制的优越性和非公有制的优越性分开来答,至于它的具体表现我们的考试大纲解析说的比较清楚,这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下面由王子健老师分析一下毛概方面的题。
  王子健:从07年试题来看,毛概题相对来讲难度降低。从选择题来看,单选题和多选题继承了以往的出题风格,注重考毛**的有关著作,例如单选题第10题,多选题第26题,好在单选题第10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这篇文章及其涉及的考点,我们在点题班重点强调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尤其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既有对抗性的一面,也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变成对抗性的敌我矛盾。但毛概命题有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过渡的趋势,像单选题第9题就直接涉及了史实方面的考点。 分析题36题考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的政策,涉及到具体的史实背景。关于这一考点,我们在冲刺班和点题班都做了专题归纳。07年出题的角度是结合减租减息的具体内容和1942年到1944年太行等根据地的调查数据,第一问要考生分析减租减息政策执行之后,农村土地的流向变化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经过减租减息政策之后,地主的土地和富农的小部分土地主要转向了中农和贫农。农村阶级关系变化表现为地主与富农减少,中农户数增加,贫雇农户数减少,这一问比较简单,能够从图表中直接归纳出。第二问分析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考生也比较容易回答。一般指出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抗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照顾到地主阶级的利益,争取到大多数愿意支持抗日的地主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从而壮大了抗战的力量。因而这项政策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加抗战,为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基础。
  第三问是能够拉开分数的一问,要考生结合表格和有关知识说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关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一般的参考书没有做充分的展开论述,考生一定要从表格中能够看出此项政策跟新民主主义的土改政策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从答题角度,考生首先要指出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主要是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雇农并没有因减租减息政策而获得应有的大量土地,减租减息政策没有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更多的是满足了中农的要求,没有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而且采取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分给农民,实际上也是不利于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关于富农的政策。因此,抗战结束后,中国***通过《五四指示》,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有地主土地为农民所有政策,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以此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反蒋的解放战争中。考生能够答出这些核心意思,基本上就可以得高分。
  邓三概论的题比较简单,很多题结合了时政热点问题,像多选题第28题关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跟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直接相关。第30题建设新农村问题,培养新型农民问题,也是时政热点问题。像单选题第13题人权问题,也是一个新增考点和热点问题,尤其是分析题37题,关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是我们今年押题的重点,我们在点题班和有关三套题的资料中都明确的出了这一题。
  这一题考生首先要善于从材料中归纳总结有关信息。第一问,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比较少,浪费现象严重,单位能耗产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高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恶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这些就必须要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主要从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经济、注重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第二问是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我国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问其实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十一五”规划在能源方面的一些主要指标,以及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有关内容,拓展有关知识综合答题,考生要指出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尤其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考虑到人口的承载利、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自然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体的措施应包括如下: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三、要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经济的增长率,提高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五、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六、控制人口增长。
  主持人:下面请余老师再讲一下选做题。
  余开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查的是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这里面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关于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中的局部战乱、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这个知识点。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首先要结合地图和材料,指出中东地区地处欧、亚、非三大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被称为西方的生命线,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来说,中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正因如此,美国对中东地区非常重视,特别是美国对中东地区实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它的中东民主政策,导致了中东地区的动荡不安。同时,中东地区种族多,民族冲突尖锐,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加剧了此地的冲突,尤其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以及阿拉伯国家之间因民族宗教矛盾、领土纠纷导致的局部战争非常频繁,恐怖主义、军事政变等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加上伊朗的核问题,以及欧盟、俄罗斯等西方大国均谋求自身在此地区的利益,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致使了中东地区持续的动荡不安。
  第二道选做题考查的是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可以求同存异,这里面涉及到了辩证法里面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特别是同学们应该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第二问是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同学们应首先阐述一下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容,然后分析它对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注意结合一下胡Jintao同志关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有关观点。
  主持人:请两位老师对今年的政治分数线做一下简单的预测?
  王子健:06年的政治划线,A类地区划线最高的是文学专业57分,C类地区农学专业最低划线33分,从07年目前这个试题难度情况看,我们认为划线最高的可能在60分左右,这个仅供参考。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认真复习的同学,都能考60分以上,因为试题本身不算难,而且很多考点,包括选择题的考点和一些分析题的大的考点,在我们的辅导班上都多次强调过,并且在考前也指导过学生答题方法和技巧。
  主持人:最后谢谢两位老师。海文学校今后还会提供更加详细的07年真题解析,希望广大考生继续关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3 02:3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