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析中国援助苏丹的原因、影响与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9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由于事涉敏感,中国学界的传统观点一向认为,达尔富尔危机的实质是该地区的发展问题。但论者在考察历史与现状后发现,目前国际舞台上存在着“苏丹化的达尔富尔危机”、“西方化的达尔富尔危机”和“中国化的达尔富尔危机”三大版本,其中中国面对的正是“中国化的达尔富尔危机”。从综合情况分析,达尔富尔危机的实质绝不仅是当地社会的“发展问题”,而是以地方冲突问题为“角力平台”的大国博弈。中国应全面评估自己在苏丹的综合收益与损失的比例并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中国不必囿于“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转而应积极为构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寻求新的对外思路,最终实现二十一世纪外交的渐进式转型。
[关键词]达尔富尔;中国;援助;原因;影响;对策


On the Causes, Impa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Assistance in Sudan

Bai Xuhui

Abstract: Due to its sensitivity, it is traditionally viewed in China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Darfur Crisis is just a local development issue. After a survey of its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however, the author finds that currently there exist three varied editions of this problem o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i.e., the Darfur Crisis in a Sudan context, the Darfur Crisis in a West context or say a Westernized Darfur Crisis, and the Darfur Crisis in a China context. What China is in face of is precisely the Chinese-context one. From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e essence of the Darfur Crisis is absolutely not only a development question in the local society but, more and more, a competition among great powers with local conflicts as their instrumental platform in this region. China should fully appraise its own comprehensive proportion of income and loss in Sudan and pursue a balance between them. China should not be constrained by its diplomatic tradition of no interfere in internal affairs of other countries, instead, it should positively seek a new foreign policy think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national image as a responsible great power, and finally complete its gradual transform of diplomacy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 Darfur; China; assistance; cause; impact; countermeasure

中国与苏丹在政治和经济上具有传统友好关系。中国向苏丹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援助,帮助其从战乱中恢复过来,重建起社会经济秩序。与此同时,中国也从苏丹获取了大量的石油资源和经贸利益。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对苏丹的援助被认为具有“投资”性质而不是“无偿”的或“人道主义”的。2006至2007年,由于西方国家对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危机的相继介入,中国与苏丹的关系成为了世界级议题,并首次引起了中国公众的注意。
达尔富尔危机到底与中国有着怎样的联系?中国在达尔富尔的行动为什么会陷入困境?中国进入达尔富尔的真实战略意图是什么?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应资料的基础上,试图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初步解读。下文的探析不一定成熟或正确,诚望批评指正。


一 达尔富尔危机的出现与复杂化
2007年,在美国的高调介入下,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多年前形成的、且目前仍在继续的危机突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其基本情况是:当地以争夺生存资源为背景的阿拉伯人与黑人部落的冲突、宣布进行“自卫”的黑人地方*政府武装与政府军(亲阿拉伯部落)之间的“内战”,长期以来导致了大量的平民伤亡,社会经济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①]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十年祭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受“人权卫士”的鼓动,认为:中国为了从苏丹“攫取石油”而大力支持苏丹政府的“残暴统治”,向其提供经济资助和武器装备,导致达尔富尔地区的人权状况恶化和暴力冲突升级。美欧民间知名人士据此发起“正义”运动,宣称中国如果不采取切实行动阻止苏丹境内的暴行,就号召全世界DIZHI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同时有新闻报道称,中国为节约建设成本,使用了数千名廉价囚犯为其在苏丹开采石油。[②]中国的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政府面临巨大的外交压力。

二 各方对达尔富尔危机的不同理解
什么是达尔富尔危机?对这一问题,由于立场与利益的不同,中国和西方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一)中国观点。在较长时间内,中国坚持认为,历史上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造成了非洲的普遍落后,而此次危机正是达尔富尔北部的阿拉伯部落与南部的黑人部落在贫穷无奈的情况下为争夺土地等生存资源而进行的严重冲突,黑人部落以苏丹政府不能保护其权益为由而自行组织军队发起的*政府运动,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中国认为达尔富尔危机是苏丹的内政,其实质是“发展问题”,应该通过拉动经济等方法解决,别国对苏丹可以进行援助但不应干涉。[③]笔者将其称为“苏丹化的达尔富尔危机”。此后,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转变,本文将在后面进行简要论述。
(二)西方观点。美欧西方国家认为,苏丹现在的“独*政权”对民众实行“残暴统治”。为了镇压人民反抗和维持其“恶政”,苏丹用石油等资源作为利益交换条件,获得了中国的大量经济援助与军备支持。如果没有中国,苏丹政府将会面临巨大的经济与军事挑战,很可能濒于崩溃,为民选政府和“良政”的出现打开局面。所以,中国对苏丹危机和达尔富尔地区的“人道主义灾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据此认为,达尔富尔危机不是简单的内政和内战问题,而是受中国影响的国际化事件。[④]笔者将其称为“西方化的达尔富尔危机”。
(三)本文作者的看法。实际上,如今的达尔富尔危机,已不能简单地指当地阿拉伯人与黑人部落、*政府与政府武装之间的军事冲突,还要包括西方国家的高调介入对中国所形成的战略“软围堵”、中国在国际社会遭遇的声誉评价危机、中国本身由此面临的外交困局和能源安全问题等“一揽子危机”。这一层面的达尔富尔问题,已经被极大地复杂化,其实质绝不仅仅是当地社会的“发展问题”,而是以地方冲突问题为“角力平台”的大国博弈。达尔富尔危机之火被引到了中国自己身上。笔者将其称为“中国化的达尔富尔危机”。

三 中国在苏丹的利益
传统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具有追逐权力和利益的偏好,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和扩大国家利益。邓小平对外战略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国家利益原则,强调制定对外战略和处理国家关系都必须为中国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⑤]
有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向苏丹提供了3115万美元援款,用于6个项目。其中,1397万用于辛加大桥建设;425万用于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建设;654万用于友谊纺织厂的扩大和现代化;639万用于建设恩图曼新医院、友谊厅维修和现代化、在北喀地区建粮仓。[⑥]而从1995年至今,仅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简称“中石油”)便共计在苏丹投入约27亿美元,涵盖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各个领域。[⑦]
实际上,中国以“对外援助”的形式,对苏丹进行了巨额“投资”,并在该国建立起了近乎由中国主导的石油工业体系。中国从中获取了巨大的石油能源利益,用以支持本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且,经过多年经营,中国在苏丹的海外利益已外溢扩展到了多个层面。 
(一)中国在苏丹的能源利益。资料表明,中国目前拥有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喀土穆炼油厂、喀土穆石化厂各41%、50%和95%的股份。中石油在苏丹1 /2 /4区的年收入目前接近4 亿美元且投入的开发建设成本早已全部收回。2004年1~4月苏丹石油出口贸易中,装运的25艘油轮里有19艘发往中国。中国不仅让苏丹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为石油出口国,而且使其拥有了一个受中国影响的集勘探、生产炼制、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石油工业体系。[⑧]
(二)中国在苏丹的经贸利益。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以来,在石油开发项目带动下,双边贸易量猛增。2001年,对华贸易占苏丹外贸总额的35% ,其中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55% ,苏丹进口总额的14%来自中国。2004年,中苏贸易总额达25. 2亿美元,中国从苏丹进口额为17. 1亿美元。同时,中国早在1981 年就开始在苏丹进行劳务承包,1998年中国对苏丹出口的25%是由对外承包工程实现的。苏丹是中国外派劳务人员较多、营业额较大的国家之一。
(三)中国在苏丹的安全利益。中国对非洲石油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减轻其对中东石油超过六成的依赖,而且为中国强势进入中东和里海能源市场进行了经验与机制上的准备,使中国能源的支点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在陆路上对俄罗斯、在海路上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减轻。由此,中国在能源领域所具有的战略脆弱性得以相对降低。
(四)中国在苏丹的外交利益。
1、在苏丹构建中国的“软实力”,强化国家形象与影响力。中国公司帮助当地居民找水、打井和铺设、安装给水管道,同时还注重提高当地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素质。目前中石油在苏丹的各个项目中都大量雇用本地员工,为苏丹培养了大批石油行业的操作工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另外,中国还投资了两千多万美元帮助苏丹建设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这些都获得了苏丹各界的高度评价。
2、对中国的非洲战略具有支点作用。历史上,许多非洲国家把中国视为“进步盟友和一支抗衡西方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中国需要实现自身与这些国家传统合作关系的转型,采用新方式建立互信和共享利益,以便“可持续”地将原来的友谊与传统维护和发扬下去。在分享利益方面,除政治性合作外,“从长远看,中苏(丹)双边贸易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对苏丹石油的长远开发,更关系着中国的整个非洲石油开发战略。”[⑨]以苏丹为基地,中国有望在非洲其它国家开采石油、拓展贸易。

四 苏丹达尔富尔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作者在详细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在苏丹的援助与投资行动主要产生了以下三大影响:
(一)维护了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能源问题事关中国的经济安全与政治稳定。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政治上也日益崛起。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费需要和政治势力扩展需求,驱使中国尝试拓展自己的“利益边疆”。而在全球化时代,地球上的大部分自然资源在法律框架下早已“名花有主”,中国只能尝试进入少数被边缘化的“落后国家”,寻求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范围”。经过多年经营,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能源利益为主的苏丹海外利益区。[⑩]有学者指出,苏丹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海外石油战略和经济安全,并将深远地影响到中国的周边安全。如若解决失当,中国将可能失去自己在苏丹的利益或者(并且)被其它国家取代,中国以苏丹为支点的各项收益将会消失。所以,中国目前所做的一切,从根本上维护了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
(二)损害了中国的某些国家声誉。生态方面,中国的开发技术较为落后,确实使苏丹当地的自然环境受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政治方面,苏丹政府通过对华出售石油,从中国购得大量先进装备,对其政府军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使*政府武装难以取得战略进展并伤亡不断。与此同时,中国的军售引起了苏丹周边国家的紧张。有资料表明,苏丹在短时间内便从中国获得了12架歼7改进型战斗机和12架米格229战机,空军实力大大增强。人权方面,在政府财力与武力双重加强的前提下,苏丹的“良政”之路看似依然遥遥无期。西方国家因此大肆渲染中国的“非洲殖民活动”并强化其“支持独*国家”的负面形象。甚至中国在非洲的许多传统盟友也都认为目前“中国参与非洲事务纯粹就是一宗大买卖”。[11]这对中国的国家声誉造成了损害,并将影响深远。
(三)促进了中国外交的渐进转型。在解决达尔富尔危机的进程中,中国的外交理念与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前,中国一直奉行形成于邓小平时代的“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集中精力在苏丹开采石油,以及在当地社区援建基础设施(中国驻当地企业和人员从中享受到了服务),对苏丹国内发生的“侵犯人权事件”采取不干涉立场。这引发了当地人的失望和愤怒情绪,也让西方“人权人士”大叫“不平”。不过,在联合国的干涉下,中国积极对苏丹政府施加压力,使其态度发生了良性转变。中国国家主席胡Jintao专门访问了苏丹,成功地劝说后者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和非盟在达尔富尔地区部署混合维和部队的行动方案,标志着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这表明,中国的外交政策由“不干涉他国内政”转向了有选择性地与国际主流声音“合拍”,即中国开始建设性地参与他国国内问题的解决进程。[12]
笔者需要在这里补充指出的是,中国对苏(丹)策略与对朝(鲜)策略不同。中国只是在国际层面上试图影响朝方对美国的态度,而对朝鲜国内的政治清洗运动与饥荒惨象不做评论。对于苏丹,中国则直接表示苏丹政府必须改善其国内的混乱局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苏丹便需接受国际社会的干预。这应该是中国自邓小平外交思想确立以来,首次公开宣布介入他国内政。

五 初步研究结论与对策
“你抽取石油发展己国经济,我换钱换枪维护自身统治。”从双边角度来看,中国与苏丹之间的往来是双向、互惠和共进的,不是传统的单方面给予和接受方式。笔者甚至认为,中苏(丹)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利益共享型伙伴关系。中国和苏丹政府在双边合作关系中各取所需,完全符合“国家利益”原则。
但是从多边角度来看,中苏(丹)的密切关系和中国在苏丹的密集行动,威胁到了西方国家以及苏丹非洲邻国的战略利益,最终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法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也均“努力”地在苏丹开采石油,对中国在当地的“做大”与“垄断地位”心生妒忌和怨气[13]。美国更是不希望中国势力在非洲长驱直入,因为这将不利于遏制中国崛起和维护美国海外利益。同时,苏丹周边邻国担心用中国现代化武器武装起来的苏丹军队日益壮大,可能会改变地区力量格局,引发军备竞赛和军事冲突。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商人做派”和掩盖手段,使得有关国家心生厌恶。“多种树,少栽刺”。中国如若反应不当,就可能失去许多非洲盟友的理解与信任,处处树敌,受到排斥。
为此,中国应该全面评估自己在苏丹的综合收益与损失的比例,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中国既不能失去苏丹政府的信赖(即不能让亲华的现政府****或失望),也不能失去苏丹人民的支持(即中国必须积极地协助改善当地的政治生态、人权状况和生活条件),更不能失去非洲盟友和西方国家的信任与支持(即中国不能为了军售等问题因小失大)。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不必囿于“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相反,应积极为构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寻求新的对外思路。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所启动的中国外交转型进程,必将影响深远。





[①]石贤泽,达尔富尔的危机,百科知识,2007年第7期
[②]王猛,达尔富尔危机:中国外交转型的挑战与契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6期
[③]贺文萍,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时事报告;赵庆瑞,达尔富尔问题透析,中学政史地,2007年第10期
[④]贺文萍,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与中国的作用,西亚非洲,2007年第11期
[⑤]夏建平,邓小平对外战略思想中的国家利益原则,理论月刊,2003年01期
[⑥]黄喆斌,苏丹近期接受援款情况,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⑦]王猛,达尔富尔危机:中国外交转型的挑战与契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6期
[⑧]王猛,达尔富尔危机:中国外交转型的挑战与契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6期
[⑨]同上
[⑩]翟隽,中国积极推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求是杂志,2007年第11期
[11]同上
[12]胡中乐,中国特使穿梭达尔富尔,环球人物,2007.9.1-15
[13]李主张,今日苏丹, 今日达尔富尔,金融经济,2007 年第10 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 02:5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