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书彦: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1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区别原创性辞书与拼凑抄袭之作,差错率高低当然是重要依据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区分两者编纂指导思想的差别。严肃的编者编纂原创性辞书时都会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完善的总体设计,从原始资料做起,并在认真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去完成编纂工作。虽然难度很大,会留下若干偶发性的瑕疵,但易于改正,并有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抄袭之作抄的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成品,所以差错率不高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这类辞书都是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炮制出来的,往往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时间里就编出几部乃至十几部字典、词典来,其质量往往低下,多数情况下会存在大量差错。从辞书编纂指导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则可能看得更清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是主编自1998年以来出版的第20本书,其中17部是词典或字典。该书2004年2月首发,已五次印刷,2005年7月又出了缩印本,比较历次版本,确有一些改动,但绝大部分是对已被揭露问题的修补。改了一些错,差错率当然会低一点,但由于这本书差错太多,故并不影响对它的整体评价。本文不想大量列举书中的差错,只试图通过解剖一些实例来解读这部词典的编纂指导思想。

一、何谓“拼抄”、何谓“避现” ?

自从1997年辞书界诉王同亿的五起官司全部胜诉以来,伪劣辞书的炮制者就不大敢肆无忌惮地逐字逐句照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辞海》等书,而是采用了抄多本词典(即“拼抄”)和改头换面的办法。据《南方周末》2004年4月8日“‘规范’之争”一文报道,“改头换面”现在有了一个新叫法——“避现”(在内容上避免与 “现汉”雷同)。当然,手法也更加巧妙,读者就更难发现。但只要不是原创而是拼抄的,总有蛛丝马迹可寻。把其他书中的不足之处一起抄过来是认定抄袭的有力证据。下面通过分析“规”中的几个词条,来看何谓“拼抄”,何谓“避现”。(注:凡不注明版本者都指《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5年7月出版的 “缩印本”,以下简称“缩印本”)

二、拼抄的证据

(一)“人有我有,人无我无”  

已有文章指出,“规”的框架,即收词的总体面貌,与“现汉”十分相似。我觉得很有道理。两本书都收的条目一对照便知,不再举例。下面举两个两本书都缺的例子。

1.“现汉”(1983版)的百科条的比例是25%,1996版降为17%。由于删得过多,于是出现了一些失误。如,电影《侏罗纪公园》放映后,“中生代”一词就为人们所熟悉,但1996版却将其删去(五版已纠正),只留下了“古生代”和“新生代”,破坏了这组词的系统性。“规”也亦步亦趋地只收“古生代”和“新生代”,未收“中生代”。

2.“鲸”可分成“须鲸”(口内只有鲸须,没有齿)和“齿鲸”(口内有齿,无鲸须)两大类。由于这两个词较专,故《新华词典》(以下简称“新”)和《辞海》均未收。“现汉”1996版收“须鲸”而漏收“齿鲸”是失误(“五版”已纠正)。“规”中的“须鲸”条基本照抄“现汉”1996版,却也不收“齿鲸”。

以上两条说明,“规”和“现汉”的收词何其相似乃尔。

(二)抄不正确的内容

由于历史条件等的限制,原创辞书中也有瑕疵。如果这些瑕疵也出现在“规”中,似可作为抄袭的铁证。试举几例:

1.不抄新版抄旧版

“规”: 【黑体】物理学上指能完全吸收照在它上面的光线而无反射力或折射力的理想物体。
“现汉”(1983年版):【黑体】能完全吸收照在它上面的光线而无反射力或折射力的物体。
“现汉”(1983版)释文中的“无反射力或折射力”的提法不妥,后来的版本已改写。“规”仍照搬1983年版的陈旧释文。

2.照抄不规范的内容
“规”: 【烈风】…气象学上特指9级风。                        
“现汉”(1996版):【烈风】①气象学上指9级风。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中明确规定:“01.157  9级风  曾称‘烈风’”。“曾称××”表示此词不是规范词,不能再用。就是说,规范词是“9级风”,不能再叫“烈风”,所以释文应是“9级风的旧称”。《大气科学名词》是1996年公布的,“现汉”(1996版)来不及反映(五版中已改正)。2004年出版的“规”仍照搬,就是另一回事了。

(三)不抄这一本就抄那一本

【系数】数学上通常指单项式的数值因数。如-3x2、2ax、x的系数分别为-3,2a和1。(《规》2004年1月第一次印刷,以下简称“一印”)
【系数】数学上通常指单项式的数值因数。如-3x2、2ax、y的系数分别为-3,2a和1。(“新”)  
不难看出,除把y换成了x(这就是所谓“避现”。但这一条抄的是《新华词典》,故实际上是“避新”)外,“一印”和“新”的释义完全雷同。编者不久就发现,这样“避”似过于露骨。于是,半年后就修改成:
【系数】在数学表达式或方程中,与特定的变量相乘的常数(或函数)。(“规”2004年7月第五次印刷,以下简称“五印”。 “缩印本”中与此相同)
这一改,与《新》确实不同了,但与《辞海》对照一下,就又发现了问题:
【系数】在数学的表达式或方程中,与特定的变量(如未知函数及其导数)相乘的常数或函数。(《辞海》1999年版,以下称《辞海》)

毋庸置疑,“五印”的释义明显脱胎于《辞海》。不抄这一本了,却又去抄另外一本,万变不离其宗,反正都是抄。也不顾及这一段比较深奥的文字放在语文词典里是否适合。于是拼抄的做法暴露无遗。看来,“避”的对象不只是“现汉”一本。所以,“避现”实际上是“避免与现已出版的词典雷同”。这样解读是否更为贴切?  

(四)这条抄这一本,那条抄那一本

“规”: 【鸳鸯】鸟,形体似野鸭而略小。 【鵟】鹰科鵟属鸟的统称。
“现汉”:【鸳鸯】鸟,像野鸭,体形较小。 【鵟】鸟,外形像老鹰。
《辞海》:【鸳鸯】鸟名,鸟纲,鸭科。     【鵟】鹰科鵟属各种的通称。
      
从上面六条中不难看出两两相似的条文。可以看出,《辞海》是综合性词典,释义比较专业化,介绍生物时都介绍属于哪科哪属;而“现汉”是语文词典,释义就比较语文化、通俗化,不介绍科、属。两书本身的体例都是统一的。但“规”的“鸳鸯”条酷似“现汉”,“鵟”条则又与《辞海》相仿。反映出编纂思想的混乱,而且露出了拼抄的马脚。


(五)没看懂就抄

“规”: 【红茶】…叶色深红…          【乌龙茶】…叶黑褐色…
“现汉”:【红茶】…色泽乌黑油润…      【乌龙茶】…黑褐色…
《辞海》:【红茶】…叶色深红…          【乌龙茶】…叶色边红中青…

“规”的两条释义的来源一看便知。但为什么“现汉”和《辞海》的释义差别如此之大?是否有一家错了?否!因为“现汉”介绍的是成品茶(即作为商品的茶)的颜色,而《辞海》介绍的则是冲泡后茶汤中茶叶的颜色。两本书介绍的都是正确的。但“规”的释义就乱了章法。显然也是随意拼抄所致。
类似的例子在“规”中比比皆是。举出这五个大概也可以说明问题了。

三、“避现”造成的差错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与其他辞书一对照,“规”中的大量词条的释义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字不差的则不易找到,因为现在“抄”词典的人都知道,全文照抄是要吃官司的,王同亿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就要“避”。“规”的“避现”在收词和释义两方面都下了功夫。收词是辞书编纂中的重要工序。收词是否得当,系统性如何,是否平衡,也与辞书的质量密切相关。“规”收词6.8万条,其大框架在“现汉”的基础上有些增删。但有些词显然增删不当。可看出一些问题。释义是辞书的核心,是读者希望从辞书中获得的主要信息,也是抄袭的主要部位。应该说,抄袭不一定会出错。但如抄袭者功力不逮,把规模不同、性质不同、读者对象不同的词典中深度不同、风格不同的释义拼抄在一起,则不仅会露出马脚,还容易出错。如为了逃避抄袭的责任而肆意改动(“避现”),则更容易出现大量差错。“规”中的差错大部分是在收词和释义两方面“避现”造成的。大体可分以下几类:

(一)增收随意

该收的尽量收齐,不该收的尽量不收。这是很难掌握,但必须努力掌握的原则。“规”在这方面问题不少。为了与“现汉”有别,“规”多收了几千条。其中有些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词,但有些词是否该收就值得研究了。例如,“现汉”中“肉”字头下收了35条,“规”则收了55条。多收的词中居然包括“肉饼”“肉丁”“肉冻儿”“肉酱”“肉类”“肉末儿”“肉泥”“肉片儿”“肉铺”“肉丝”“肉丸”“肉馅儿”“肉汁”等十几条见词明义的词。如果把各种荤素食品的饼、酱、冻儿、末儿、泥、片儿、丝、丸、馅儿、汁儿等都收进来,则再收上一两千条也是很容易的。只是毫无价值而已。更有甚者,连虚假广告也收了进来。请看:“【矿泉壶】内设过滤装置的盛凉水的容器”。普通水只是过滤了一下就变成“矿泉水”了吗?这种水符合“规”中“矿泉水”条的定义吗?

(二)删词不当

GB 10112-88 《确定术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中指出,“定义”是“用已知概念对一个概念的综合描述”。所以,定义中不应出现本书未收或非见词名义的未知概念。做到这一点就叫做“封闭”。一本词典常有几万个词条,要做到完全封闭是很难的,但严肃的编者都会努力去做。虽还会留下个别疏漏,但绝大多数词条能做到。而抄袭者则不注意这一点,往往造成大量漏洞。这就是“不封闭”。请看:

1. 删去了基础词。“规”的“无线电”“无线电传真”“无线电话”各条中都有“利用无线电波传送”一句,但却删去“无线电波”这一基础词(“现汉”“新”《辞海》中都收),造成不封闭。

2. 删去了同级词。如“有性生殖”“孤雌生殖”和“无性生殖”是一组配套词,“现汉”“新”和《辞海》是都收的,而“规”却不收前面两个。

(三)加字加错

1.加成了“宽义窄释”

“规”: 【忍痛】忍受内心的痛苦。
“现汉”:【忍痛】忍受痛苦。

加了“内心的”三个字,“肉体的痛苦”就被排除在外了,成了“宽义窄释”(辞书学术语。意思是解释得窄了,给读者提供了不完整的、片面的定义,因而是硬伤)。

2.画蛇添足

“规”: 【撇】从液体表面轻轻地舀,使不带出其中的固体物。
“现汉”:【撇】从液体表面上轻轻地舀。

“规”条中为“避现”而加的那句话是“蛇足”,而且并不正确。以煮排骨为例,撇血沫或撇浮油时,非但不带出“固体物”(排骨),而是连“液体”(汤)也不带出的。

3.加出了科学性错误

“规”: 【赖氨酸】一种含有两个氨基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辞海》:【赖氨酸】一种含有两个氨基的人体必需氨基酸。

抄时虽只加了一个“的”字,却造成了科学性错误。请看《辞海》中的下面两条:

【必需氨基酸】人体营养需要的,但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能在体内从其他有机化合物(如糖)转化而合成的氨基酸。

可见,“必需氨基酸”是一个专业术语。加了“的”字,意思就变了。因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对人体来讲都是“必需的氨基酸”,只不过前者是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直接提供而已。赖氨酸即属之。可见,为了“避现”而加的“的”,虽只有一个字,却是科学性错误,不仅可看出编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还清楚地说明了“规”的编者的编纂思路和“避现”手法。

(四)删字删错

“规”: 【柚】叶子大而厚,呈心脏形。
《辞海》:【柚】叶大而厚;叶翼大,呈心脏形。

“叶翼”是叶柄两侧紧靠叶子的两片小叶。柚的叶子大,呈卵形。叶柄上的叶翼比叶子小得多,但比其他植物的叶翼则相对较大(有叶翼的植物不多,且其叶翼大都很小,所以柚的叶翼就成为鉴定标志之一。《辞海》上有插图,一看就明白)。 可见,“叶翼大”三个字是不能删的,因为呈心脏形的是叶翼,如删了,本来是“卵形”的叶子就变成“心脏形”了。《辞海》中“叶翼大”三个字前面明明是分号,抄的人也未引起注意,一起删掉了。造成了科学性错误。

(五)改写出错

1.改得似是而非

“规”: 【绕道】不走直路,绕弯子过去。
“现汉”:【绕道】不走最直接的路,改由较远的路过去。

为“避现”而改写后出现了两个问题:
①“最直接的路”未必就是“直路”;
②“规”中未收“绕弯子”,但在“绕弯儿”条中说:“比喻说话不直截了当,也说绕弯子”,这个“绕弯子”与“由较远的路”也毫无关系,两者明显脱节。

2.丢失了有效信息

“规”: 【开架】敞开书架、货架,让顾客自行挑选图书或货物。
“现汉”:【开架】①指由读者直接在书架上选取图书。②指由顾客直接在货架上选取货物。
“规”的释义显然是由“现汉”的两个义项合并而成的。但丢失了信息,也成了“宽义窄释”。因为把到图书馆书架上选书的“读者”排除在外了,读者是去借阅而不是去买书,是不包括在“顾客”中的。

3.改出好几个错来

“规”: 【海洛因】…由吗啡提炼而成,…吸食后能成瘾。医药上用作镇静剂、麻醉剂。
“现汉”:【海洛因】…用吗啡制成,…医药上用作镇静剂、麻醉剂,常用成瘾。

“避现”后出现了三个问题:
①“提炼”是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分离出物质中原有的某种成分,例如从原油中可以提炼出其中的汽油、柴油、煤油等成分。海洛因不存在于吗啡中,而是吗啡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只能用“制成”。改成“提炼”属科学性错误;
②作镇静剂、麻醉剂用,常用也能成瘾,“医药上…”一句移到后面就丢失了这一重要信息;                                                      
③吸食只是使用海洛因的方式之一,现在更多使用的是注射方式,只提“吸食后易成瘾”也是“宽义窄释”。

(六)主副条易位出错

某些词有同义词,其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包括通称、俗称、别称等。词典中应妥善处理。有规范时必须以规范词为主条;无规范时以多数人接受的为主条,加解释。同义词则作副条,亦称参见条,不必重复解释,只写主条名即可。例如,“现汉” 中以“瓦垄”“满孝”等为主条、“瓦楞”“满服”为副条。但是“规典”则与“现汉”正好相反,即以“瓦楞”“满服”为主条。这类词孰主孰副可以见仁见智。但这种情况多了,不免令人生疑,总令人有“欲盖弥彰”的感觉。但当看到一些规范词也如此处理时,这种感觉就被证实了。“现汉”以“退磁”为主条,以“消磁”为副条(这是正确的,公布的《物理学名词》中的08.1014条就是“退磁”),但“规典”则以非规范词“消磁”为主条,规范词“退磁”反而作为副条,显然与书名中“规范”二字背道而驰。看来,主编在处理主副条时,把“避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否规范就顾不得了。此类问题也到处可见,篇幅有限,此处只能举此一例。

(七) 瞎指挥

“规”在书中加了小手符号表示提示。如果提示正确,对读者有参考价值。遗憾的是有的提示是错误的,对读者是一种误导。如:
【二恶英】……二不要写作二 英。(“ ”字是左“口”右“恶”)

这个提示是完全错误的!因为,“ ”是个化学用字,不是“噁”的简化字。1980年公布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5.1 基本杂环母核的特定名称”一节中规定: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原则上是2~3个汉字的音译,……以“口”旁作为杂环的标志”。也就是说,左侧的“口”表示它是杂环化合物,右侧的字表示读音。常见的例子有“呋喃”“噻吩”“嘧啶”等。杂环中有氧原子时,英文名称中有“ox-”,音译为“ ”(“口”旁,“恶”音),如oxazole译为“ 唑”。所以,dioxin自然就只能译为“二 英”,译为“二恶英”是完全没有理据的。“规”的作者根本没有弄懂,却在那里瞎指挥。由于此书打着“规范”的旗号,危害就更加严重。

四、“规”能成为“名典”吗?

对照几次印刷的“规”可以看出,每次都有改动。我相信,本文提到的差错在下一次印刷时也会被改正。差错少当然比差错多好,但仅仅修改了一些被揭露的差错就宣称“改得更好了”,似评价不当。本来就不能称“好”,怎能说“更好”?抄了正确的内容,差错率也可以很低;“避现”也不一定会出错(如上面提到的把“y”改成“x”之类)。“规”的作者中,有几位还是很有造诣的,所以有些条目可能会改得比原本好。但是,从总体上说,本书不是一本原创性词典。即使把“避现”避出来的错都改掉了,也仍然是一本拼抄之作,不可能成为什么“名典”。

更应注意的是,本书的差错率是如此之高,已被揭露的尚不足十一。作者和出版者本应停止发行并及时召回,彻底加以弥补。但他们没有这样做,反而继续强化宣传,加速推销,甚至还以“宣传规范”“高考链接”等手法向中学进行“优惠”直销。以致几十万本有大量差错的词典已经并且仍在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小学生手中,甚至还推销到了国外。这难道是有职业道德的学者和出版社应采取的态度?

五、关于书名中的“规范”二字

规范只有国家主管部门才有权公布。辞书当然无一例外应是贯彻国家公布的规范、标准的模范。编辞书时必须贯彻的规范包括语言文字规范、各种国家标准和科技术语规范词。但一部辞书即使全面贯彻了上述规范,仍不能“等于”规范。“规范”和“贯彻了规范的书”是绝对不能混淆的两回事。词典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收词、释义等)现在还没有规范可以遵循。所以,把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贯彻了规范的词典说成是“规范词典”,会严重误导读者。这一点可从媒体大量报道的许多地方已将此书当成了检查质量的“规范”的情况得到证实。可见,编者擅自在个人署名的辞书书名中加“规范”二字的做法是十分不妥的。另外,未经验收就打出某部门“重点项目”的旗号,甚至还自封为“国家‘八五’规范重点图书”,试图暗示某书是该部门发布的“规范”,更是十分不严肃的做法,而且会造成“官商结合”的假象,给国家行政机关抹黑。现在市场上书名中加“规范”二字的词(字)典越来越多,绝大多数是近几年出版的,不能不使人怀疑多数是出于商业运作的目的。看来,辞书书名中所加的“规范”二字已成了某些劣质辞书贬低其他辞书的手段,成了进行虚假宣传的幌子,成了进行不正当竞争的工具。为了维护“规范”二字的国家权威性,维护读者(特别是还缺乏鉴别能力的广大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促使国家文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个人作品擅自以“规范”冠名的不正当做法理应及早叫停。

读者认可一部词典,最终是以质量为准的。虽然辞书质量认定的难度很大,但只要通过健康、正常的书评和认真严肃的讨论,认识是会逐渐统一的。虚假宣传、名人挂名、大幅让利、强力促销、压制批评等手段可能得逞于一时,但不可能长久。要编出好词典,只有老老实实从基础工作做起,按照辞书学理论办事,以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来编。其他道路是走不通的。

辞书编纂当然有继承的问题。但严肃的编者是在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来编的,所以会编出新面貌、达到新高度。这就是辞书编纂的创新。但如果只在释义的非核心内容上做些不痛不痒的文字修饰,或甚至改出许多错来,那就只能认为是抄袭或变相抄袭。这样编出来的词典是不可能成为精品的。辞书事业也要有可持续发展,应该有各种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专业读者需要的精品辞书源源不断问世。但如果新出版的辞书都只是用拼凑抄袭和“避现”的办法炮制出来的不合格品,则将不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尤其会对正在求知阶段的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十分有害的影响。甚至还会损害我国在国际文化界的声誉,这一点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已由王同亿的《语言大典》受到日本出版业的DIZHI得到证实。

衷心希望这一问题能得到学术界的认真关注,齐心协力推动我国的辞书事业的健康发展。如能实现,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读者幸甚。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6年5月1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7 16:47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