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不习惯“父亲节”。我们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舶来的“母亲节”,却对同样是舶来的“父亲节”久久不能敞开怀抱。在父与子的情感表达上,我们有着无法言述的盲区。
<br>
<br> 在父母与子女的对话中,父亲总是缺席的。教育学家认为,这是父亲和母亲性格构成不同造成的。母亲一般情感丰富,在与儿女沟通方面有优势,而父亲的性格一般比较理性,显得缺乏温情。久而久之,孩子见到父亲就“说也不会话了”,更别提满怀温情地说一句:爸爸,我真的很爱你。
<br>
<br> 其实,表面坚不可摧的爸爸们也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孩子的评语。一位心理研究所的教授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以严厉出名的父亲养了个很争气的儿子,儿子的每一次进步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可是这位父亲个性过于刚强,在表扬和鼓励孩子方面处于“失语”状态。他甚至在高兴的时候,用摸鼻子的方式抑制自己要笑出来的表情。儿子在这方面很像他,也从不告诉他自己对父亲的感觉。而后来儿子越优秀,做父亲的就越紧张,他很想知道这个优秀的儿子是如何评价自己这个做父亲的,于是干了件从未干过的事:偷听儿子和朋友们的谈话。他听见儿子像说一个老朋友一样对朋友们谈着他,说“我最佩服的还是我老爹,他是个非常棒的男人”。这个父亲一说起这事就像个孩子一样忍不住地乐:“我听见了这辈子最珍贵的评语。”
<br>
<br> 父亲是愿意和子女进行交谈的,只是“严父”的架子放下来有时很难。当孩子和母亲说得哈哈大笑时,表面上漠不关心的父亲常常竖着耳朵听得仔细。鼓励父亲吧,孩子的暖暖细语就是一把情感的小锤子,敲破阻碍父爱流淌的历史的、性格的薄壁,把爱大声说出来!
<br>
<br>
<br>
<br>
<br><font color="teal"><font size="3">来这里写下你对父亲的爱与祝福把</font></font><!--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流浪的年轻 在 2005-06-15 12:09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