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在清华大学圆满结束2008年12月13日,首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于清华大学新斋举行。本届会议是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倡议并承办。学术共同体组委会的委员们和来自全国各院校及研究所的210余名与会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
13日上午9点,本届会议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西阶教室举行。开幕式上,本届学术共同体主席、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发言指出,目前中国国际关系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太少,学术批评氛围不够。成立学术共同体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术同仁之间崇尚求实的学术争论和知识创新,实现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的相互启发和共同发展。随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苏长和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甘思德(Scott Kennedy)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中博博士候选人也分别代表参加本次学术共同体的国内外教师和在读研究生进行了发言并对学术共同体给予了热烈的期许。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代表回到新斋,开始了一天的会议主题讨论。本届学术共同体会议经过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的会前确认,总共提供十五个小组会议主题和一场军备控制教学研讨会。小组会议主题时间跨度、理论跨度和学科跨度都非常广,充分体现了学术同仁发散性的学术思维。
本届会议的亮点在于与众不同的活动方式,它借鉴了美国政治年会的举办方式,即组委会不确定一个单独的讨论主题并进行与会人员的征集,每个与会者都可以以个人身份自愿参加,并有资格提出主题和征*会议讨论者。会议召开时,所有与会代表均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去相应的会场参与讨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作为承办方主要是进行会议举办倡议,提供会议地点和会议服务。另外,本届会议的学术宗旨是构筑一个综合性的知识平台,在其上,所有学术共同体成员基于自由、平等的原则,交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
全天的会议讨论共分为三场:其中上午场(10:15—12:15)同时举行六个小组会议,其主题分别是“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热点冲突与联盟政治”、“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美国大选后的外交政策走向”、“中国与欧洲的相互认知:民意中的国际关系”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西方关系”。下午场分为两场,前场(13:30—15:30)同时举行五个小组会议,其主题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联盟政治”、“当今的国际关系处于什么时代”、“政治心理学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外交与内政研究前沿”和“国际关系中的新闻传播”;后场(15:45—17:45)同时举行四个小组会议,包含主题有“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国外交的战略理念”、“东亚合作研究”、“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概念:应用及效度”。
虽然小组会议时间安排密度较大,中午休息时间短暂,但从上午至下午,每位与会者都热情高涨,不知倦怠;会议的每个会场都人员爆满,讨论气氛始终热烈。不少与会代表表示,本届会议举办形式新颖,他们都是第一次听说。在这样一种会议形式下进行的学术讨论很纯粹很自由,发言代表带来的都是自己潜心研究后的最新成果,每位学者的讨论都很坦诚直率。一位结束讨论从“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概念”主题会场走出来的老学者非常激动地表示,很久没有体会到这么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深入实在的学术交流了,他希望学术共同体会议的这种形式能够得到延续和完善。
而参与本届会议的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08级硕士金峰同学表示,他认真听取了与会教授和博士生的发言,深受启发。其中在“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小组会议中,学者们强调将国际经济学方法引入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的看法令人印象深刻。他认为本种讨论形式大大缩短了研究者群体间的距离,使学术交流更为直接和更有时效性。
由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作为本届会议的承办方需要提供全天会议的后勤服务,所以很多我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包括不少留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场服务人员的队伍中来,他们高效、热情的服务使得整场会议秩序井然,得到了与会者一致的好评。其中参与注册服务的人文学院社科7班的马玉婷同学认为,与会者对学术认真负责和执着追求的态度深深感染了她。一天的服务结束后,她虽然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难得的充实和归属感。她为我系能成功举办如此规模巨大且颇具新意的活动感到深深的骄傲!
本届学术共同体会议历经四个多月的筹办,于12月13日下午17:50结束所有的小组讨论,顺利完成。据悉,学术共同体会议的形式将延续下去,以每年举办一届的方式得以固定化。预期下届学术共同体会议将在明年7月份左右举行。(编辑 高艺)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