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可见文心书魂是紧密的勾连在一起的。有文心才有书魂,有书魂才会见气魄。写字的人,是以生命的真悟去把握字里行间的每个方块字。著书的人,则是借着书的形体来容纳自己流浪的灵魂。
看过了世间风云际会的沧桑浮沉,也疲倦了剑披弩张的对峙与抗衡,还是回到文字与书籍中的滋味最好!文字包容了多样的情感,而书则分明抒写着一个世界的真实。恬淡的字眼,遒劲的笔形,漫卷的书香,充斥着无际无涯精神的甜美。这是一块美丽的精神领地,我邀青风明月作伴,执手相看泪眼。
说到文字,新儒学大师贺麟谈到:“其实文字亦是一种工具:传达思想、情感、意志,精神上人与人内在交通、传久行远的工具。”
如果把文字认为是载体的话,它应该说是情感的放牧场。逸兴大发,有如驾马奔驰,尽情驰骋,好不威风惬意。
而书藉则是搭建起了一个珍贵的精神殿堂,虽不是流光溢彩却也是美伦美奂,我们浸润其中“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德国作家黑塞的一席话,令人感受到不仅仅是对书的爱慕之情,而且是文心书魂的力量。
因为这是因缘于观念的力量,我们对思想的景仰其实也就是对文心书魂的爱戴。要接近文心书魂的本原,就要学会从最深重的书藉开始看起。不要把书看成是死去的标本,而要把它敬仰成人间的精神偶像,认认真真的去读出爱的灵光与生命流动的痕迹。
望尽天涯路的读书境界不易得,我们还是不妨听一听前人的告诫吧:“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
可见,我们要克服懒惰情绪、避免懈怠思想是一个与自己内心作战的艰苦历程。把读书理解成一种正常的大众化的生活方式,是要在普及的高度上来启蒙众生。它不是“清风不识字,随便乱翻书”似的无心阅读,而是要投入感情、思想与智慧的去体悟书者至真至善至美的告白。
倾心于书,是明白靠地摊小报与街头文学是成全不了文字的美感,更成全不了书魂的博大精深。有深度的作品,也许在水一方,也许就在你的手上,就看你自己的眼光与选择了。因此你不必舍近求远,毕竟杰作也是来自平常心,坦然直面就是,无须大惊小怪的诚惶诚恐。
当然好书往往也是寂寞的,在寂寞中坚守自己独特优雅的气质。
不要把它当成时髦读物来看,也不要把它当成是致富大全来攻关,这些浮躁浅薄的书藉往往是挂历里的美人——只有一个月的生命。曾被冷落在一旁的好书,在无计其数的日子里坚持着自已独立的品性,它相信“待到山花浪漫时”,我在丛中笑。
而阅读一本好书的命运就像酿酒,要等到最后时分才会有最美的甘醇。因此我们须忍下劲来,甘坐冷板凳,才会看到书中的颜如玉与黄金屋。“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藉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第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森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地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这或许就体现出了一股文心的功力,就如黑塞所说:“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已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文心,不仅仅涵概着敬重的知识、心灵的教养,还包容着爱的阅读。“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都时刻准备着将它那万千声音和形式掩盖下的同一性体验。”况且它把书的性灵之趣圆满的阐示在每个人的精神阅历表上,在无数语言和文字交织成的斑斓景像里,把人类曾有过的宿命与求索统一成对现实的希望和对梦想的追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