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导介绍——杨光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4 23: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光斌博士,河南省桐柏县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研究所所长,兼政治学系主任。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社会兼职包括: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若干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学术顾问和海外3家学术杂志编委。

教育经历:1981-1985,河南大学政治系,法学(政治学)学士;1985-1988,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政治学)硕士;1997-1998,美国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美国外交专业研究生;1999-200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政治学)博士(在职)。

工作经历:1988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 和 教授;1992-1993,英国Sussex University,客座研究员;1997-1998,美国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国际事务学院,Fulbright 教授;2003年秋季,美国Denver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院, 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政治与经济发展》; 2004年起,The Beijing Center of Chinese Culture & Language,为美国学生讲授《中国政治》;2007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获奖情况:《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3);《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4);《政治学导论》(第3版)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2007);《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入选第一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1)。

讲授课程:《政治学概论》(本科生);《中国政府与政治概论》(本科生);《中国政治实证分析》(本科生);《比较政治研究》(硕士研究生);《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研究方法》(博士研究生);《政治学专业文献选读》(博士研究生);《政治学理论前沿》(博士研究生)。

研究领域: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国家理论、民主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

科研成果:
著作类:1)《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专著,2003);2)《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独著,2004,2007年台湾繁体版);3)《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专著,2005);4)《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专著,2006);5)《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第一作者,2007);6)《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第一作者,2007);7)《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2006,专著);8)《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2011,专著);9)《政治学的基础理论与重大问题》(2011,文集);10)《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2011,文集);11)《中国政治变迁中的观念与利益》(2011,论文集,主编);12)《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
论文类:近年来发表中英文论文50多篇,代表作包括:1)“民主的社会主义之维:兼论资产阶级与民主政治的神话”,《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2)“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的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3)“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社会科学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集刊》2009年第2期);4)“政体理论的回归与超越:建构一种超越左右的民主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5)民主观:二元对立还是近似值?《河南大学学报》2012年(河南大学百年校庆专刊);6)“民主与中国的未来:比较历史的视野”,2012, 7)“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State Power Structure and its Oper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美国),Vol.15,  No.46,  Feb. 2006; 8)“Western Political Theory and its Challenge from the Chinese Experience”,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14, No. 3, 2009;9) “Socialist Dimension of Democracy”,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 Quarterly,  No.3, 200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1:51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