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对待学术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4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3年初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钱钟书先生的《宋诗纪事补正》,陈福康先生在6月15日《文汇报》“学林”版发表了《对〈宋诗纪事补正〉的几点意见》,就署名、凡例、诗的增补及小传撰写体例等,提出商榷甚至批评意见,并表示“确实也发现了一些钱先生疏漏甚至搞错的地方”。随后傅璇琮、张如安二先生在8月13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宋诗纪事补正〉掇误》,对陈先生的批评予以肯定,称赞说“这是一种好的学术风气”。11月19日《中华读书报》刊出王若先生的反驳之文《对〈对宋诗纪事补正的几点意见〉的意见》,质问道:“令我大惑不解的是,陈先生竟毫不隐讳地说,在写这篇大作时,‘我粗粗翻阅,尚未过三分之一’。为什么这么急着发表意见?难道是钱先生的书不值得全读……我不禁要问,这就是傅先生称赞的好的‘学术风气’?”读没读完全书,与书中有没有错误,应是两码事。王先生若不能同意陈先生的批评,可以讨论,可就陈文指出的疏漏和错讹予以说明或辩解,不必追究陈先生读没读完全书。陈先生认为该书有疏漏和错讹,谈对该书的几点意见,而非逐一为全书刊误,所以读不读完全书,是他自己的事。傅先生说的“好的学术风气”,分明是指严正提出商榷和批评意见的态度,而非说读该书之多少,王先生也没必要这样来反问傅先生。王先生还责陈先生不去接受该书之内容,却纠缠于个别字句,是“另存心思”,则更不像话了,这分明就是不许批评。
     
关于《宋诗纪事补正》的批评与反批评,使我想起自己数年前对《陈寅恪诗集》出版质量的批评。此书整理出版中出现不少差错,我的批评文章列举出一些,其中有《题初学集》序引钱谦益诗句“洞记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指出“洞记”二字显然有误,其下说:“似这样有疑问处,稍费点事,查一下钱氏《初学集》,便不会错了。”书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清华大学的王存诚先生撰有回应文章发表于《中华读书报》(1998年12月16日),因此责怪我:“马斗全先生也未‘稍费点事’去查一查。”出版者因粗疏而将陈寅恪先生诗序中的“洞房”错作“洞记”,却反怪笔者为何不去查有关资料,这叫什么道理?须知,作为读者,查不查他书,那要看他有没有兴趣,但作为出版者,不负责任而出错,却是说不过去的。更不可解者,讨论《陈寅恪诗集》中的错讹,王先生却要来检查批评者的“宅心”,不但指我不“仁厚”,而且送我一顶“深文罗织”的帽子。即使我提出的批评是错的,那也只能说我水平低,怎么能说我在编造罪名以图构陷。何况我指出的错讹,许多处王先生并没有话说,还有“这当然足以证明马先生的高明”的话。
     
似王若、王存诚二先生这样的反批评,如今较为常见。这便不能不使人想到我们应如何对待批评的问题。
     
谈到应如何对待批评的问题,谁都会说得非常动听,会说应当虚心接受,应表示欢迎与感谢,还会有“闻过则喜”之类现成的话。但真的遇到批评时,却有相当多的人明显表现出并非友好的态度,不是虚心接受或就所批评的问题进行心平气和的讨论,却以攻为守,设法从问题以外来找批评者的不是,甚至不惜使用污蔑性的语言。至于破口大骂,骂批评者为“小人”,将批评者比作“苍蝇”,就更是等而下之了。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可不是这样。便是如今,能虚心接受批评能够“闻过则喜”的榜样,也还是有的。就以王若先生文提到的傅璇琮先生为例,便是极教人敬佩的一位。傅先生虽是治古典文学的大家,极严谨的学者,但也难免偶有失误。应是十几年前吧,本人曾有小稿纠正傅先生《唐代诗人考略》中考证宋之问籍贯的一个问题,即“漳滨”属用典,指卧病他乡或失意滞留之地,不能用以证明宋之问家在漳水一带。傅先生读后认为此见是对的,不但将拙稿转交权威的《文史》杂志,而且因我是个年轻人而对身边的年轻学人说了称赞我的话。数年之后,我看到傅先生任主编的《唐代文学研究》选有一篇不该选的论文,作者不知“女弟”系妹的另一中称法,竟因之得出“弟”也可用来指女性的结论,而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弟走从军”解释为其妹从军为妓,简直是在闹笑话。我即致信傅先生,记得有如此文章怎么可以发表在《唐代文学研究》这样严肃的刊物上的话。傅先生很快回信,真诚地接受我的批评,检讨说因为工作忙,未能仔细阅稿,致有是误,并没有将责任推给做具体编辑工作的西北大学有关人员。对这样的学者提出不同意见,或曰与这样的文人交流,是多么轻松而愉快,真有如对古人的感觉,所以至今难忘。
     

看来,关于批评问题,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口头上的大道理,而是实际遇到批评时,能正确对待。发生文字之争,不论对方意见正确与否,真诚和友好的态度,即古人所谓雅量,总是应该有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3年11月27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6 15:3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