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6 14:4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这次大战历时6年,经过法西斯轴心国战略进攻、交战双方攻守互易的战略转折和反法西斯同盟国战略反攻3个阶段。
  1、轴心国全面进攻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从1939年 9月到1942年下半年在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展开全面的战略进攻。大体上,1942年 9~11月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市区争夺战,1942年 9月非洲战场德军E.J.E.隆美尔兵团向阿莱曼防线南翼的攻击,1942年 5月亚洲太平洋战场珊瑚海美、日军海空战,标志着法西斯国家在这几个战场的战略进攻达到顶点。
⑴西线战场 德国占领波兰后接连在欧洲从西、北、东南三个战略方向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大利参加了对法国的战争,它在非洲发动的攻势遭到失败。
奇怪战争 德波战争结束后,德国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扩充军备,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攻西欧国家。英、法两国实行消极防御战略,静守马奇诺防线。1940年2月,美国特使奔走于德、意、英、法4国首都,试图进行和平斡旋,为德国所拒绝。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英、法与德国之间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战事,史称“奇怪战争”。
 德军侵占丹麦、挪威 1940年春,希特勒担心英法联军进入挪威,从北面威胁德国,切断瑞典对德铁矿砂供应,遂先发制人于4月9日侵占丹麦,丹麦国王宣布投降。同日,德军入侵挪威,空降部队占领奥斯陆。V.A.L.J.吉斯林被扶植为傀儡政府首脑。 4月17日,英、法及波兰联军在挪威登陆,5月初兵力达25000人。6月初,联军相继退出挪威。 7月挪威国王和政府成员流亡英国。德军的闪电战在北欧取胜。
 德国进攻西欧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调集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和 7个摩托化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向西欧国家发动进攻。当时西欧各国总兵力约 147个师,其中英国远征军为10个师。德国空军猛烈轰炸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在荷、比军队后方实施空降,坦克摩托化部队出其不意在比、卢接壤的阿登山区分 3路纵队快速挺进,致使马奇诺防线未起实际作用。德军进攻西欧宣告绥靖政策彻底破产,英国A.N.张伯伦政府****,由W.L.S.丘吉尔出任首相,组成保守党、工党、自由党联合政府。  在德军闪电战面前,英、法等国联军不堪一击。5月14日,荷兰军队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国。 5月26日德军夺取加来,进抵英吉利海峡,将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同法国中部军队的联系拦腰切断。 5月28日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 5月27日至6月4日,英、法海军利用德军数日停止进攻时机,集中各类舰船850余艘,成功地将被困在敦刻尔克狭小三角地带的英、法联军33.8万余人运过英吉利海峡,进入英国。在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远征军几乎丧失全部武器装备, 243艘大小舰船沉没,但保存了英军的有生力量。
 意大利参战与法国战败 1940年6月6日,德军在横贯法国北部的400英里战线上发动总攻。法军总司令M.魏刚集结 100多万军队在索姆河和安纳河一线构筑的“魏刚防线”不到3天即告崩溃。德军进逼巴黎,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17日,法国H.P.贝当政府宣布“停止战斗”。22日晚7时,在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森林同一节车厢里,法国政府代表在纳粹德国提出的停战协定上签字。该协定规定,德国占领法国总面积3/5的北部和西部工业发达地区,非占领地区建立以维希为首都的贝当傀儡政府。  在勃朗峰到地中海的200多公里战线上,意大利军队32个师发动进攻,被法军6个师挡住。6月24日,在罗马附近签署法意停战协定。意军占领法一小块地区。意大利还攫取东非吉布提港和使用法属索马里境内铁路的权利,为它与英国争夺东非取得有利态势。
 意军在东、北非失败 1940年7月初,意军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9月中旬占领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部分地区。 9月16日占领埃及的西迪拜拉尼。12月11日英军发起反击收复该地,并于1941年2月6日占领利比亚的班加西等地。两个月内推进 700公里,俘虏意军13万人。在东非,英国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调集军队,并就地征集大批非洲人入伍,于1941年 1月19日举行反攻,4月1日占领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在埃塞俄比亚游击队配合下于 4月6日同埃军一起收复亚的斯亚贝巴。5月20日,意属东非总督投降,英国重新控制红海与非洲之角。
 “海狮”计划和英伦空战 法国沦亡后,英国陷于孤军作战困境。希特勒企图通过施加军事压力,发动和平攻势,迫使英国屈服。1940年6、7月间,德国多次进行和平试探,邀请罗马教皇和瑞典国王充当调停人。希特勒声称,英国“把殖民地归还给德国”,“承认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即可避免英德战争,遭英国政府拒绝。7月16日,德军统帅部发布准备对英国实施登陆战役的训令,制定代号为“海狮”的作战计划。要求8月15日完成作战准备。希特勒力图取得英吉利海峡及伦敦上空制空权,摧毁英国空军、机场和港口,为其渡海作战创造先决条件。德国共集结2669架作战飞机,在 7月10日到10月底的3个月内猛烈空袭英国。8月24日,英国飞机首次空袭柏林。德国空军始终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在英伦之战中损失飞行员600人,飞机915架。“海狮”计划一再推迟执行,以后实际上被取消。英国赢得空中自卫战的胜利。
德、意扩大对巴尔干的侵略 1940年 7月21日,希特勒下令德国陆军总司令H.A.W. von布劳希奇着手准备对苏作战,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训令德军在1941年 5月15日以前完成入侵苏联的各项准备。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署军事同盟条约(见三国同盟),正式结成轴心国侵略集团。德、意两国加紧扩大对巴尔干的侵略,作为争夺东地中海、北非、中东的跳板和进攻苏联的战略前进基地。9月,德国支持罗马尼亚I.安东内斯库夺权,并以派遣“军事使团”为名占领罗马尼亚战略要地和油田。匈牙利霍尔蒂•米克洛什政权于11月20日、罗马尼亚安东内斯库政权于11月23日相继加入轴心国同盟。1941年2月28日,德军进驻保加利亚。3月1日,保加入轴心国同盟。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自阿尔巴尼亚出兵侵入希腊,遭希腊军民反击,11月初被迫停止进攻。1941年1月和3月意军两次发动攻势均被击退。
 1941年3月25日,德国迫使南斯拉夫政府签署加入轴心国同盟的议定书。南斯拉夫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法西斯示*。27日,南新政府拒绝加入轴心国同盟,并与苏联签订好条约。4月6日黎明,德、意同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德军于13日占领贝尔格莱德,4月9日占领希腊萨洛尼卡,16日包围希腊军队主力,21日迫其投降。英国5.8万名远征军在希腊作战,伤亡1.2万人,其余从海上撤退。4月27日,德军进入雅典。5月30日,德空降部队占领克里特岛。希腊国王经埃及流亡伦敦。南斯拉夫、希腊军队的抵抗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迫使希特勒将对苏战争的时间表推迟5个星期。  
⑵苏德战场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境内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
德国对苏联突然袭击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战线上分 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И.В.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奋起抵抗,迫使德军放弃南、北、中 3路齐头并进的计划,但苏军遭到重大损失,苏联西部大片国土沦陷。苏军在战争初期失利由多种因素造成:德国拥有中西欧强大经济、军事资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军队现代化装备程度较高,以绝大部分兵力集中于东线发动突然袭击,使得德国在一段时间内力量对比上居于优势。苏联方面,斯大林为了尽量推迟战争到来,极力避免“刺激”德方,不相信战争前夕来自多种渠道的表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没有及时完成战争准备,导致战争初期措手不及。苏军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亦不能适应对德作战的要求,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失误,兵力部署不当。20世纪30年代以M.H.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大批苏军高级将领和优秀军官被无辜清洗,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为此,在战争初期苏军付出惨重代价。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1939年 9月17日,苏军出兵波兰,占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等地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11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  1939年11月30日爆发苏芬战争。翌年 3月12日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国境线向北推移 150公里,苏联获取41000平方公里领土,并租借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30年。  1940年6月15日,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进驻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占据面积约17.4万余平方公里。8月初,波罗的海沿岸3国并入苏联。  1940年 6月28日,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快速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进驻罗马尼亚管辖下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占据面积5.1万平方公里。  至此,苏联已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400公里。苏联政府认为这对保证苏联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学术界大多认为,以本国安全为名出兵占领别国领土和以武力解决历史遗留领土争端,其理由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上,德国在发动对苏战争后3个星期内分别在三个方向推进300~600公里,6月28日即占领明斯克。从防务的观点来看,“东方战线”并未起到苏联预期的作用。
莫斯科战役 德军自9月30日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在付出相当代价后推进到莫斯科近郊,最近点距莫斯科城只有20公里。10月20日起,苏联大部政府机构和部分工厂撤离莫斯科。苏军顽强奋战,终于在12月 6日遏止德军攻势,转入反攻。1942年1月8日起,苏军调整部署,以9个方面军和两个舰队在空军支援下发动全线反攻。经3个月鏖战,排除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危险,将德军击退150~400公里。冬季战役结束时,德军伤亡总数为83万多人。德军首次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的“闪电战”亦告破产。但苏军未能达到歼灭德军主力的战略目标,尚未夺得战略主动权。  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 1942年5月初,希特勒下令将一切可动用军队集中到南翼主要战线,从奥廖尔、哈尔科夫、塔甘罗格分别发动进攻,在斯大林格勒会师,以求在顿河地区消灭苏军主力,夺取高加索油田。6月28日德军在南线发动进攻,7月17日进抵顿河河湾,揭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此后展开斯大林格勒外围和近郊战斗,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双方激战到苏军反攻前夕,德军始终没有全部占领斯大林格勒。
⑶亚洲太平洋战场 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战火席卷东南亚,进逼大洋洲,将美国及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卷入战争。这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在参战国家数量、战火扩展范围以及作战规模和激烈程度方面都发展成为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 
远东慕尼黑阴谋及美日谈判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英美曾谋求与日本妥协,推行远东慕尼黑阴谋。1939年9月,英驻日大使与日本外相签订协定,承认日本侵华现状,同意不妨碍日本在华行动。美国尽管废除美日通商条约,禁止对日输出废钢铁,实际出口有增无减。1940年6月,英法按日方要求封闭援华国际通道。9月,日军占领印度支那北部,加速准备南进。美国为集中应付欧洲局势,力图缓和美日矛盾,自1940年11月起与日本进行正式或非正式谈判,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指望拆散德、日、意三国同盟,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阻止日本南进,但不愿接受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出现。日本企图迫使美国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求得尽早结束中日战争,进而将美英势力逐出亚洲及西太平洋。双方的对立未能调和。1941年 7月日军进占印度支那南部,美日谈判一度中断,后又恢复。此时,日本利用谈判掩护战争准备,美国则为推迟战争作最后努力。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0月,日本组成东条英机内阁,完成法西斯体制。11月 5日,日本统治集团通过12月初对美、英、荷等国开战的决定。12月7日凌晨,日本以航空母舰编队向位于夏威夷群岛中心瓦胡岛上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 (见彩图被日机炸中的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1941年12月8日))日军以极小的代价,炸沉美国战列舰4艘,重创1艘,炸伤3艘,其他大型舰船10余艘,击毁飞机260余架。美国太平洋舰队除 3艘未停泊在港内的航空母舰免遭攻击外,几乎全军覆没。12月 8日,美、英对日宣战。接着,自由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12月11日,德国、意大利对美宣战。
日军进攻东南亚 日本自1941年12月 7日起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发动全面进攻。10日占领关岛。22日占领威克岛。25日攻占香港。12月7、8日,日军在马来亚的哥打巴鲁和泰国的宋卡、北大年等地空降或登陆。10日,日机炸沉英东方舰队主力“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两艘战列舰,取得东南亚海域的海空控制权。1942年1月11日,日军占领吉隆坡,31日攻占马来亚全境。2月15日新加坡陷落。日军还从印支南部进攻泰国,1941年12月9日侵占曼谷,21日,日本将同盟条约强加给泰国政府。  1942年1月2日进入马尼拉。4月9日,驻守八打雁的美国和菲律宾军队约 7万余人投降。5月7日美军司令下令余部投降。  1942年1月下旬,日军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2月14日,日军出动 320架飞机在苏门答腊的油田区巴邻旁空降。3月1日,日军在爪哇登陆,5日占领巴达维亚(雅加达)。3月12日,荷兰总督投降。万隆以东1万英、美军队放下武器。 3月15日,日军占领整个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  1942年 1月20日,日军由泰国进攻缅甸,31日占领毛淡棉。3月8日占领仰光。应英国当局请求,中国派出赴缅远征军共3个军、10万余人,配合英缅军队作战。4月28日,日军截断滇缅公路,占领腊戍,5月1日进入曼德勒,后又占八莫、密芝那。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一部撤到印度英帕尔、利多。5月初,日军攻入中国云南省。中国军队凭借怒江天险挡住日军攻势。  1941年12月7日至1942年5月10日,日军侵占38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占领区人口达1.5亿。1942年4月5日,日本航空母舰机动队进入印度洋,轰炸锡兰(斯里兰卡)科伦坡和亭可马里港,击沉英国航空母舰 1艘、巡洋舰5 艘。英东方舰队撤往东非海岸。日本海军一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权,达到日本向西扩张的顶点。
珊瑚海日美海空战 南进日军于1942年 2月攻占澳大利亚军队防守的新不列颠岛及拉包尔港。为切断美澳间交通线,准备在中南太平洋扩大攻势,日军于 5月初对所罗门群岛中的图拉吉岛和新几内亚东南重镇莫尔兹比港发起进攻,舰队同时出动。5月7日,美国飞机在新几内亚东面米西马岛附近击沉日本航空母舰1艘。8日上午日、美舰队正面对阵,另1艘日本航空母舰受重创,美国1艘航空母舰被炸沉,另1艘受创。双方损失相当,但日本舰队先行撤出战斗。这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首次受挫,标志着日军在大洋洲南进势头被遏止,其攻势越过顶峰趋向衰落。
中国战场的局势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长汪精卫于1938年12月18日自重庆出逃越南河内,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 3月30日在南京成立日本卵翼下的伪国民政府。国民党当局的***倾向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处于严重***危险之中。中国***提出坚持持久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和***的方针,稳定了抗日阵线。在军事上,日本将其大部兵力调往华北,力图确保其占领地区,消灭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及东北抗日联军。1939年,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军侵华总兵力的62%,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主要战场。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以105个团、约40万人展开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作战,给予华北日军巨大打击,史称“百团大战”。正面战场从1939~1941年秋主要在武汉外围地区作战,以后进行了南昌、鄂北豫南和两次长沙会战以及南宁和中条山会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策应南方作战,破坏中国浙江地区空军基地,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和浙赣会战。1941年12月 8日至1942年1月6日,中国军队在长沙战役中击毙日军5000余人,俘虏日军百余人。这是在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获得的一次大捷。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利益推动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随着战火的蔓延,经过反法西斯国家一系列双边和多边会谈,签订各种协定,以美、英、苏、中诸国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国家加强了彼此间的援助和合作。  
美国租借法案和英美同盟 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根据1937年中立法(见美国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实行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向交战国出售武器,有利于拥有海军优势的英、法。法国败降和英国退守英伦三岛,使美国感受到法西斯的现实威胁,公众舆论要求给英国以援助,孤立主义势力削弱。1940年9月2日,美、英达成美国以50艘旧驱逐舰换取在英属百慕大群岛等 8个岛屿建立军事基地的协议。由于英国无力以现款购买军火,1940年底邱吉尔紧急致函美国总统F.D.罗斯福求援。罗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1941年 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与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拨款70亿美元用于实施《租借法案》。这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中立”政策,实际上介入欧洲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英、美开始结成反对德国法西斯同盟。与此同时,美英参谋部代表于1941年1~3月在华盛顿秘密会晤,就“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达成协议,并据此制定“ABC-1计划”。1941年12月,美英首脑以代号为“阿卡迪亚”的华盛顿会议确认“先欧后亚”的方针。美国在会上提议并起草同法西斯轴心国相对抗的《联合国家宣言》草案。
苏英协定和美国援苏 德苏战争爆发当晚,邱吉尔宣布英国将支援苏联和一切反希特勒的国家。 7月12日,苏英签订在对德战争中一致行动的协定,相互承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8月16日,苏、英签订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英国给予苏联1000万英镑贷款。  1941年6月23日,美国代理国务卿发表声明,谴责德国侵略苏联。 6月24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7月30日,负责美国租借事务的官员作为罗斯福的私人代表抵达莫斯科,同苏联政府讨论美国对苏军事援助问题。8月中旬,美国派往苏联的船队首次启航。  反法西斯国际联合的扩大 1941年夏,苏联在伦敦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比利时、挪威等国流亡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7月签订苏捷、苏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致行动协定。1942年 1月29日缔结苏、英和伊朗三国同盟协定。  法国战败前夕,C.-A.-M.-J.戴高乐将军于1940年6月17日飞抵伦敦,次日通过英国广播电台宣布建立“自由法国”, 6月23日宣布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28日,英国正式承认“自由法国”,并与之结成同盟关系。9月,苏联也予以承认。
1941年 8月14日,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公布《大西洋宪章》。这是美英战时政治联盟的标志,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对于动员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1941年9月讨论大西洋宪章的同盟国会议在伦敦召开,有英、苏、比、荷、卢、南、波、捷、挪、希腊和“自由法国”的代表参加。 9月24日,苏联发表声明,同意该宪章的基本原则,但作了某种保留,强调尽早把呻吟于希特勒压迫下的各国人民解放出来,战后必须消灭法西斯主义,每个民族应享有国家独立和领土不受侵犯的权利。  苏美英莫斯科会议 在大西洋会议上,罗斯福和邱吉尔联名致函斯大林,建议举行三国会议讨论共同对德作战和有关援苏问题。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三国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会前斯大林曾向邱吉尔提出1941年内在巴尔干或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以迫使德国从东线调走30~40个师。但英国无力承担,美国尚未参战。10月1日,三国签订议定书,规定美、英两国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 6月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武器装备;苏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罗斯福宣布向苏提供10亿美元贷款。11月7日,美国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
联合国家宣言 经过磋商,26个国家的《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开始签字。尽管各签字国目的不尽相同,但在打败法西斯的共同旗帜下联合起来,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并为建立联合国组织奠定初步基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9-10 07:0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