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历来为各国学术界所关注,并存在分歧。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一方所进行的是实行侵略奴役、谋求世界霸权的不义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方所进行的是反对侵略、反对奴役和反对种族灭绝,维护国家独立、民族生存和民主自由的正义战争。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根本不同,因而各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对于这次战争的态度和策略理应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截然不同。这一总的看法,大体一致或近似。分歧之点在于对战争初期性质的分析。
传统说法将1939年 9月德波战争爆发至1941年 6月德军入侵苏联以前作为一个阶段,认为此阶段的战争与“一战”同样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交战双方都是为了争夺霸权而战,他们之间进行的是帝国主义战争。直到社会主义的苏联被迫投入卫国战争,才使“二战”的性质转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近年学术界对此种见解多有异议,认为战争第一阶段的性质应从交战双方的行动和目的本身判定,苏联卫国战争只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以苏联是否参战作为衡量整个战争性质的尺度。英、法及其盟国所进行的战争同样具有反法西斯、反对侵略的正义性,不能认为它们原先为了争霸,一旦苏联参战它们才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以苏联一国的外交关系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要求各国共产党人按照苏联对外政策需要而行事,正是“二战”初期某些国家共产党人严重脱离本国人民的重要原因,也是国际共运史上的深刻教训。
近年有一种观点认为,判定“二战”初期的性质应将波、荷、比、卢和丹、挪等遭受侵略的中小国家与英、法加以区别;对英、法又应将其处于消极观战时期与抵抗德军入侵西欧时期加以区别。波兰等中小国家所进行的抵抗,是捍卫民族独立、关系本国存亡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同中国的抗日战争一样,同属民族解放战争性质。英、法所进行的战争随其从消极观战走向积极抵抗有一个转变过程,并逐步改变其性质。1940年 4月德军大举入侵西欧以前,英、法实际上继续推行绥靖政策,仍在寻求时机与德妥协,以牺牲弱小国家保全自身利益,换取苟安局面,它们宣战系出于帝国主义目的,属于帝国主义战争范畴。当丹麦、挪威沦亡,绥靖主义彻底破产,英、法才转而坚决反对德国侵略。此时它们所进行的战争的性质也发生变化,成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二战”的全过程,从战争爆发之时起就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英、法参战标志着它们加入以战争手段反对和制止法西斯侵略的行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参与者,而不是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一方。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种力量之间的斗争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英、法与德国之间,不仅在以武力改变现存国际秩序、重分势力范围和殖民地方面,而且在扩展专制极权统治还是维护议会民主制方面,其矛盾归根到底是无法调和的。英、法统治集团以退让乞求和平已被证明无法满足侵略者的贪欲。对德宣战意味着承认绥靖政策的破产,最后关闭乞和之门,站到法西斯侵略者的直接对立面。这是客观地位的重大改变,这种发展趋向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根本利益相符合,不能视之为仅仅具有表面的象征意义。以英国为代表,其统治集团参战目的具有两重性,并贯穿在战争的始终,即既有反对法西斯主义,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支持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包括社会主义苏联对德作战的积极一面;又有力图保持、恢复以至扩大自身势力范围,限制、削弱甚至镇压社会主义力量、人民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消极一面。两种倾向在不同时间、不同问题或不同人物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参战起始,其主导倾向是反法西斯一面,不能只看到或揭露其消极面而否定或抹煞其居于主导地位的积极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