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中国首位论文博士徐大懋院士忆“读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1 15:4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论文博士研究生”的由来
  我国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工作始于198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学术水平或专门技术水平已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人员,向有关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符合条件者经过一定的程序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
  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为了尽快开辟一条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实际工作者获得学位的渠道,要扩大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试点”,其中,就包括“论文博士”,条件是“凡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通过本人的工作实践和刻苦自学钻研,在教学、科研或专门技术上作出成绩,提高了业务、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试行办法’,向具备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申请‘论文博士’”。同年,经时任国家教委主任LIPENG批准,清华大学率先在全国试点招生“论文博士”,接受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当年一口气就招收了17名。徐大懋即其中之一。
   中国第一个“论文博士”的自述
  面对南都记者的采访,徐大懋用“辉煌”二字形容自己的论文答辩———
  “正式答辩之前有一个预答辩,接受几位导师的提问,而正式答辩则设在清华大学一间大教室进行,底下座无虚席。”徐大懋对当年的细节历历在目,“当时场面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还来了几位学术上的大人物”。徐大懋向记者强调,“中央电视台也来全程录制了答辩过程。”
  在一旁的徐大懋太太插话告诉南都记者,“事后在东北老家我们还看到了这个节目。”
  徐大懋这个中国首位“论文博士”称号的获得,有点误打误撞。1986年,清华大学热能系的蒋滋康老师找到他,希望他能来清华读博士,徐大懋想都没想就以工作太忙拒绝了。让1983年就升任哈尔滨汽轮机场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的他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头去读书,的确不太可能。而出人意料的是,当时清华给予的答复却是:不用来上课。面对“天上掉大饼”的如此好事,徐大懋欣然同意。随后徐大懋参加了包括数学、英语等科目在内的考核,“主要以口试为主,”徐大懋回忆道,“考官是清华的几个导师。”
  徐大懋告诉南都记者,他一年之后便完成了博士论文,论文的具体题目已记不太清,但内容就是平时工作的经验总结。不过记者查到他的论文,叫《大功率汽轮机通流部分的设计》。
  徐大懋说,学校经过讨论同意其提前毕业,所以1987年他便被清华大学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是清华大学招收的首批17个“论文博士研究生”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成为我国以博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到博士学位的第一位“论文博士”。
  徐大懋向南都记者坦言,自己从没在清华上过一天课,但经常和导师们交流。他当时的导师即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曾任中国能源学会会长)还曾亲赴哈尔滨指导过他,“还去过我家呢”。 虽然清华大学第一步就迈得不小,但徐大懋的博士学位并非“走过场”。从徐大懋的简历即可窥探一二,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他就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徐大懋1983年出任哈尔滨汽轮机厂任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评为高级工程师。其领导设计并出口巴基斯坦的21万千瓦汽轮机达到国际水平,获国家机械委技术进步一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大懋的案例完美诠释了“论文博士”的初衷,即“为具有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并已做出突出成绩的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基本达到硕士或博士学位水平,又离不开岗位的在职人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获取学位的方式。”
  对于推广“论文博士”的目的和意义,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实验组曾撰文表示,目前国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科技人员,比较熟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管理,对计划经济下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在理论和实践上,尚缺乏准备,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老化现象,迫切需要更新知识,特别是在一些担任技术攻关的骨干人员中,对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的要求更为迫切。
  据教育部一位官员介绍,中国“论文博士”的创立是为能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2009年)刊登的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时任副院长林功实访谈中,其强调“论文博士”的申请条件必须是“具有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并已作出突出成绩的大本或硕士毕业生”。
  即使在目前该校研究生招生网上公布的《清华大学招收“论文博士生”工作实施办法》,亦对申请资格明确要求“在本人所从事的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本人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已作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基本达到或接近博士水平”。
   按“规定”,论文博士门槛到底有多高
  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辟谣时称“像徐景颜这样的‘论文博士’第一年每月只需集中学习两天且都安排在周末;第二年专门做论文研究,不需要上课。”轻松的攻博模式让网友误读成“论文博士”变相沦为官员进修、“镀金”的捷径。
  事实上,“论文博士”并非不经任何审核考试,门槛也远没有网友们想得这么低。据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介绍,“论文博士”也要通过部分考试。即使在试点之初的1986年亦不例外。据资料显示,1986年,清华大学招收的第一届论文博士是组织了入学考试的。事先由导师负责调查或审阅材料,考查其业绩、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写出书面审查报告,然后由3到5名专家教授组成考试小组,以笔试或面试的方式,考查其业务水平。对于外语水平,允许通过其译文或用外文撰写的文章、报告等考查。
  《清华大学招收“论文博士生”工作实施办法》中对选拔程序亦有明确规定,包括“个人申请”、“导师审查”和“研究生院审查”多个环节。其中,导师审查环节有权利要求申请人“参加博士生统一入学考试或参加部分科目的考试”。
  按照国际教育界惯例,“论文博士”可以凭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突出成就”免试入学,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论文博士”门槛更高。但相比普通博士生而言,“论文博士”的鱼跃龙门还是容易得多。大多数高校针对博士生的入学统一考试除专业课外,还设有英语考试。如果跨专业,部分学校还要求考核政治等科目。即使在职博士在考核尺度上亦不例外。“英语考试是卡掉很多在职学生的环节,但大多数‘论文博士’并不需要考这个”,北京某高校一位多年负责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老师告诉记者。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就曾因为英语成绩没过线,两次在职博士考试均未通过。
  “论文博士”的学业过程也有别于普通博士。目前我国“论文博士”包括全脱产、部分脱产、基本不脱产等三种方式。仍以清华为例,“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试验组”发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一期的文章中提到,“论文博士”“甚至可以完全不脱产,定时来校接受教师指导,或教师到其所在单位去指导”。如此的宽松度令在职博士羡慕不已,他们说是在职博士,但也必须在校完成一年专业课学习。
  但亦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则对此提出质疑:“不上课,没有系统的学习,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曾出任过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言,“仅凭论文就拿博士,这是绝对不通的。因为博士是一个整体,包含一系列选拔培养过程,课堂学习不可忽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4:4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