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3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6中国国际问题高级讲坛:2006年国际形势及中国外交特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30 10:0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灿荣:2006年国际形势及中国外交特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18:08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时间:2007年1月8日上午
  地点:公共教学三楼 3101
  主题:2006年中国外交的特点
  主讲人:金灿荣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2006年中国外交的特点。尽管都有所涉及,但前面几位专家都没有专门讲中国外交问题,我今天想就此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在分析06年中国外交的特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2006年国际形势的特点,主要有5个方面。
  国际形势的第一个特点是,美国是国际政治的核心,美国的力量在增长,但是影响力却在下降。2006年美国的经济大致还好,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左右,相比较日本的2%,欧元区的1%,经济形势都要好得多。从股市上看,纳斯达克和道琼斯增长都达到历史新高,涨幅达20%以上;军事、科技上美国继续领先,06年诺贝尔科技类的奖项全部都由美国获得。从影响力看,美国无论是外部处境还是内部情况,都面临许多问题。2006年美国的外部处境变差,主要面临着六大困境。一是伊拉克困境,美国虽然赢得战争,但却没有赢得和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困境。二是哈马斯困境,哈马斯通过美式民主选举成功上台,这是美式民主面对的困境。现在以色列右翼政府说美国政府太幼稚,把民主抬到一个很不恰当的位置。第三是以朝鲜、伊朗核问题为代表的核危机,使美国维持核不扩散机制越来越困难。第四是以委内瑞拉查韦斯为代表的全球反美力量在增长。第五是06年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冲突所造成的中东困境。第六是俄罗斯重新出山,所带来的大国挑战。普京带领的俄罗斯以种种姿态向世界宣布:我们回来了。《纽约时报》的一个专栏作家断言: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外交史上最大的战略失误之一。总而言之,上述六大困境使2006年成为美国自冷战以后外交上最困难的一年。
  从美国内部情况来看,现在美国民众的心态非常沮丧。《世界是平的》作者跟我谈话的时候说,伊拉克战争肯定是失败的。现在国内民众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支持度下降,特别是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度下降,最显著的表现就是11月7号的美国国会选举中在参众两院民主党都一举获胜。民主党在选举中提出了“美国走在错误的轨道上”的选举口号,美国是一个多党制国家,政党之间相互谩骂也是很正常的,但问题在于民主党的话被老百姓听进去了,对民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从未来的情况来讲,民主党对解决当前问题也没有好的办法,因为美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美国的外交困境,而不是共和党的困境。
  国际形势的第二特点是中国因素突出。05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05以前中国主要是向外部学习,当时主导性的政治话语是“与世界接轨”;05年之后,我们谈得更多的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政治主导性话语的转变反映出中外关系走向某种平衡。也有人认为这个转折点是在04年,因为03年11月3日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论坛提出中国和平崛起的说法,04 年之后在国内外掀起了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广泛讨论。而我认为应该在05年,因为05年和平崛起的观念开始真正被国内民众接受。这就涉及到一个政治合法性的问题,根据政治合法性的定义,你的观点只有被别人接受才具有政治合法性。05年全世界都认识到中国崛起了,这就使得中国崛起这个概念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政治合法性。这方面还有一个技术上的原因,05年中国的经济普查把04年的GDP上调了16.8%,这一调整使得我国的GDP总量达到2.26万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尽管统计数字不一定准确,但现在大家都认可这个结果,表明了中国的影响力正在上升。06年中国继续保持了这个发展势头,2月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到年底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预计07年中国的GDP总量要有可能超过2.6万亿美元,06年外贸总量1.7万亿美元,今年有可能超过2万亿美元。
  中国因素在国际事务中进一步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力量,包括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增强;第二是中国的模式力量开始具有影响力;第三就是中国的具体外交成就。这也带来了两方面的政治后果,一是其他大国对中国的防范心理增强,尽管在表面上有很多的溢美之词和赞誉。另一方面就是“中国责任论”的增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我们知道国际社会需要很多公共物品,过去一直由美国承担,而欧洲、日本等基本上都是搭便车。现在美国就认为中国再也不能搭便车了,要买票。还有一种是非洲式的,希望中国为其提供更多援助,更多支持,以抵挡美国的压力。所以说这种中国责任论是很复杂的,既有防范,也有期待,两种力量都在增加,非洲、美国双方面都在施加压力,中国要做老好人不容易。
  国际形势的第三个特点是大国关系变得更加复杂。06年两个相反的走势。一是明显的大国协调,欧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欧洲协调,就是大国之间没有公开的矛盾,也不公开的敌对。06年也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大国协调,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在联合国安理会在关于朝鲜、伊朗核问题的几个决议中,几个大国都投了赞成票。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意义深刻的事情。现在西方的八国集团也在搞全球协调,西方人也在拉我们,我们也在积极配合,这就导致06年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协调。如果这种协调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话,那么国际关系将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大国之间也出现了大国博弈,实质性的合作相当有限。所有其他大国对美国都采取一种“看笑话”的心态,对美国的支持都是言至而行不至。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防范心理也在增强,这直接导致了大国间实质性的合作很难实现。大国之间这两股相反的发展趋势使得2006年的大国关系的复杂程度大为增加。
  第四个特点是世界经济总体看好,但内在不平衡性也在加重。举个例子,去年国际经济的增长不是很好,但今年的增长势头不错。几个主要经济大国的经济也呈现出可喜的一面,美国经济继续增长,日本经济恢复不错,欧洲略有回暖,总体上也可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未来的世界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趋势。从90年代初到现在,全世界经济共增加了20亿生产者,这其中包括中国的7.5亿、印度6.5亿,而与此同时却没有增加相应数量的消费者,而其现有的消费者群中有效的购买者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将会出现全球性的生产过剩,这将会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现在这种内在的不平衡性由于美国大量花钱,使得这个循环还能够继续下去,但长远看来这种局面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因此需要尽快培养一批拥有购买力的消费者,我觉得中国应该在这方面做点贡献,并且现在中国也具有这个能力。去年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占我国GDP总量的50%左右,这个数字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这是不正常的。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让钱转到老百姓的钱包里面,这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有利的,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也是有好处的。
  第五个特点,几个国际热点问题如朝鲜、伊朗的核问题继续升温,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国内危机加剧,如大家记忆犹新的泰国政变,中亚地区颜色革命后的政权遭遇反颜色革命等事件。这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不断加剧的形势,给2007年的国际安全留下了一些隐患,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上面就是2006年国际形势的几个特点,下面我将结合这些特点,从整体上对06年的中国外交特点做一个总结概括。近年来中国外交比较活跃,在国际上出现了关于中国新外交的很多报道。《外交双月刊》三、四月号中就有研究中国新外交的文章,对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外交进行了总结,说其充满了积极主义。
我把去年的中国外交分为两部分,一是常规外交,二是特色外交。常规外交就是按照西方的一般规范,遵循国家利益优先原则,非常积极地参与现代西方的外交,严守利益边界。去年我国一共出访了八十多个国家,是过去十年外交的继续。在中国外交的积极努力之下,去年中美关系有所稳定,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发展良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比较稳定,维持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今年我国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常规外交,充分发挥我国外交的魅力。
  我国去年的特色外交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归纳起来包括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是去年夏天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这个会议意义非凡,讨论的议题超越外交的概念,新华社称其为建国以来中国的第一次外事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新的东西很多:一是有很多新提法,表现在胡温政府外交政策的成熟与法律化;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观”;以人为本,加强与公民个人相关的领事事务服务;周边优先,经济优先等新提法;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外交哲学。二是外交决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角色。这次会议邀请了很多地方精英和大员,为他们提供正式渠道进入到我国的外交决策体制中去,这是一个很大进步。此外这个会议上还邀请了中海油、中石油等一批国企的老总,这些经济精英的介入代表中国外交决策体制的变化。
  第二个叫做论坛外交,这也是今年非常突出的特点。过去我们也搞过论坛外交,但今年特别突出。有人有点担心,认为去年的石油外交搞得有点猛,而今年的论坛外交有点猛,西方媒体对此也有专门报道。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在06年开展的一系列论坛外交,2月份李肇星外长在多哈参加的中阿合作论坛,4月份温总理到中国-南太合作论坛,6月份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9月份的中欧对话,10月份的中国-东盟对话,11月份备受关注的中非合作论坛。 粗略估计,通过去年的一系列的论坛外交,我国与120多个国家有过对话和交流。可见去年论坛外交确实是中国外交中比较显眼一项成就。
  第三个特点就是中国的大国合作战略。2006年我国继续推进与大国战略对话,与美国进行了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中与其他大国进行大国协调,四次投赞成票;此外在组建黎巴嫩维和部队中也作了重要贡献,这充分反映出了中国的国际身份选择。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面临这个身份选择的难题,即面临着中国是进入发达国家还是留行列还是留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身份选择困境,这个问题最早是由著名国际关系专家王缉思提出来的。身份问题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果后,很有成为大国的势头而产生的,这是一个关系到21世纪国际格局构成的重大问题。身份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而自然产生的问题,无论选择哪个方面都是各有利弊的。中国发展之后,中国在国际、国内问题上都是执行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在安全问题上我们越来越成为既得利益者这一类国家,在经济问题上中国实际上是现在世界上最主张自由贸易的国家。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刚结束,温Jiabao总理就对美国谈判代表说希望美国也严格遵守自由贸易原则。这体现出中国的身份选择确实发生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越来越与国家的安全靠拢。但有一点我们仍然需要强调,那就是我们还是发展中的一员,我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仍要考虑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切。
  第四个特点是由陈冯富珍女士当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反映出来的,在国际组织中中国要争取发言权的积极心态。以前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外交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反应式外交,总等别人倡议,经过自己研究后再简单地回答行还是不行。二是奉行双边外交,即什么事情都希望通过双边渠道在私下解决,这是中国传统外交的特点。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也开始经常在国际多边场合提一些自己倡议和主张。总而言之,现在中国人和以前不一样了,在外交上善于提倡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中国也在争取主导一些国际组织的议题,力争在多边组织中搞一些活动。今年陈冯富珍女士当选世卫组织总干事一事更加反映出,中国外交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开始送人到国际组织去做一把手了,而且还是联合国系统国际组织中的一把手,这在新中国外交上是头一次,非常不容易。因为我们这次推荐陈冯富珍的时候潘基文已经确定当选联合国秘书长了,这个事情对亚洲来说是好事,但对推荐陈冯富珍担任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是非常不利的,并且当时日本候选人与她的得票数相当接近,但最后中国还是做成功了。这是中国转换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组织的多边外交中去的结果。
  以上就是我个人总结的2006年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应该说,06年中国外交是胡温政府执政的一个亮点,取得的成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中国外交去年的收获固然有战略、策略、政策比较成功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这是全国人民的功劳,是我们改革开放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功。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邓小平同志。和苏联改革相比,我们改革成功的原因在于我们做出了非常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始终认为,冷战的结束更主要的原因是苏联内部改革不成功而导致苏联的失败。
  冷战结束以后,大部分人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冷战的结果和原因搞混了,认为冷战结束的原因和结果都是美国人赢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它过度夸大了美国的力量,这种观点会使美国走上错误的道路,导致美国的过度自信和傲慢,美国今天的一些对外政策也根源于此。大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冷战结束的原因是在冷战期间苏联在自我学习能力方面输给了美国。对于任何政府、组织、企业来说,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你要能学习,不能老犯错误,这就是上帝给你的智慧。落到国家间关系上,长期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国家才能最终在这场博弈中胜出。如国共斗争时期,中国***的学习能力很强,这就决定了共产党要胜利。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共产党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建立了29所大学,而南京政府却没有这么多的人才储备。再看美苏冷战,苏联最终失败的原因中,最主要的还是美国的学习能力强于苏联的学习能力。56年苏联开始改革时实力并不比美国差,但苏联改革未获成功,64—80年为苏联改革的停滞期,到了80年代苏联在开始改革已经太晚了。相比较苏联,战后美国一直在悄悄改革,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70年代,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文化方面,80年代,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改革方面。由于美国极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其改革获得成功,美国重新塑造了自己,自信心从80年代开始大为增强,至90年代已登峰造极。
  美国真正的内部改革是从70年代开始的,当时美国国内涌现出各种运动,国内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文化上出现各种文化共存,多元文化开始出现,美国文化也因此变得更加宽容。政治上政治民主和精英民主向社会扩展,各种新的政治原则被提出并获得广泛接受和认可,法律上的歧视性条款被删除,这使得70年代后的美国与60年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上的改革开始于8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打压工会、劳联、产联,企业大量裁员,后果是美国在微观经济层面取得成功,效率大为提高。其中,金融创新是美国经济改革中的一大举措,这使得美国调出了制造业的循环危机。美国现在在金融领域占有绝对优势的竞争力以及90年代出现的新经济,其根源都在于80年代美国的经济改革。
再回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上来。我们今天的改革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得益于三个战略选择。
一是我们的改革与开放并行。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指出“开放就是向美国开放”,因为美国掌握着打开西方世界大门的“钥匙”。跟着美国走的国家都富了,不跟美国的国家都穷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做出了改革与开放并行的战略选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要取得成功,就需要在开放的过程中听取新信息,学习新办法,建立新制度,而在老的封闭系统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开放后导致的技术和制度创新,确保了我们28年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二是我国改革的多主体性。苏联的改革就一个主体,中国却不一样,小平同志为了改变当时效率低下的体系,主张中国必须要改革,鼓励各种主体积极参与到改革中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国改革的第一个主体就是广大的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建立,都是农民参与改革的体制创新成果;第二个改革的主体是城市个体户; 三是外资;四是地方政府;五是中央政府。改革多主体性的战略选择对中国改革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改革的第三个战略选择是:中国的改革是增量改革,既有的有用的东西让它活着,再此基础上去发展其他的东西。
  正是基于这三个战略选择,我国的改革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才能为今天中国外交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供保障和支持。中国现在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加而不断上升,未来的国际关系也会比以前的国际关系更有看头。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外交的几个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外交的组成部分,官方分为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变国际组织四个部分,我认为还应该加上软力量,因此中国外交应该分为五个部分。中国外交的组成内容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江**时期分为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胡温政府则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多边国际组织,去年又将软硬实力兼顾加入到其中。胡温政府上台后把多边国际组织外交作为一个独立部分,背后反映了我们国际意识的重要变化,总体上反映了我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因为现在国际中的竞争是制度的竞争,而规则的制定是其中最高的竞争。将多边国际组织外交加入中国外交的组成部分正是我国外交适应国际政治发展大趋势的表现。除此之外,把软力量加入到中国外交中去是我个人的观点,现在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软实力建设,比如近年中央在国外搞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到目前为止,国外共有130多个孔子学院,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上升,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我国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增强自身的软实力,相信今后中国外交在软实力建设方面还会采取更大的举措。
  回顾2006年的中国外交,我们在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凸现了我国外交出现的一些新趋势。但是,国际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外交应该更加积极主动而又不失谨慎地参与到国际政治中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促进我国的和平发展。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今天的讲座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7-12-4 21:24:0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3#
发表于 2007-12-16 18:33:35 | 只看该作者
人大的国际关系没有北大的好吧
4#
发表于 2007-12-16 23:30:41 | 只看该作者

faga

gadga
5#
发表于 2007-12-16 23:32:08 | 只看该作者

gshs

hgdhgfj
6#
发表于 2007-12-17 10:14:45 | 只看该作者
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5:2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