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亚洲地缘政治正在形成一个不确定的新格局。有很多因素促成亚洲地缘政治的变化。
从时间次序上看,首先是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因为这一政策不仅导致了中国国内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改变了中国和外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关系。中国全方位的现代化尽管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发展,但也必然产生其外在影响力。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冷战的结束。冷战后美苏两极争霸格局解体,而对很多亚洲国家来说,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中国的崛起于是被视为是改变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笔者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讨论亚洲地缘政治变化时,不可过分强调中国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对亚洲地缘政治的变化起着并不亚于中国那样的影响,即日本和印度的崛起。就是说,亚洲并不存在一个能够主导地区局势的大国,亚洲地缘政治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同时存在着多个大国。
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已经持续了好几十年。但现在日本开始追求其政治大国甚至军事大国的地位。尽管因为历史等原因,日本地位的变化非常具有敏感性,但日本的“国家正常化”似乎不可避免。印度也开始了崛起之路。这些年来,印度经济增长迅速。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印度的军事现代化也不可避免。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东盟区域组织。且不说东盟新老成员国内部发展变化对亚洲地缘政治所能产生的影响,东盟区域组织本身也在转型,在寻找新的地缘政治地位。现在,无论是中国、印度还是日本,甚至美国,都离不开东盟这个互动平台。这表明东盟在亚洲地缘政治中的举足轻重地位。
所有这些因素的同时出现,表明亚洲地缘政治因素的复杂性。各种因素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亚洲地缘政治的变化。就是说,一种新的格局不可避免,但这种新格局还没有定局。而从以往的经验和当代的实践来看,中国在这个定局的过程中起着一个关键作用。
一方面,今天亚洲社会出现整合的呼声和中国的经济崛起直接相关。没有中国的经济崛起及其外部影响力,就不会有整合的新动力。亚洲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上世纪60、70年代来自日本,在80年代来自亚洲“四小龙”,现在主要来自中国。中国的经济崛起加上全球化,亚洲就有了经济进一步整合的客观需求。亚洲国家间经济互动走到现在这一步,中国扮演了一个主导性角色。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因素正在促成一个开放的亚洲。比如东亚峰会就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中国是东亚峰会的主要倡导者,但是,尽管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中国并不谋求东亚峰会中的领导作用。相反,从一开始中国一直在支持东盟在东亚地区扮演主导角色。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绝不会在本地区谋求支配性地位。这表明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和方法。中国这样做,无疑在追求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的责任。
中国的这种做法已经大大有别于传统大国崛起时的做法。在美国,很多人担心中国会在亚洲推行中国版本的“新门罗主义”,把美国影响力赶出这个地区。美国当初在崛起之时,就是这样针对英国的。但很显然,中国并没有这样做。中国并没有在任何意义上要减少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希望的只是共同负责维持地区的安全,和美国共享国际区域空间。
这就是中国一直所强调的“地区组织的开放性”概念的本质。这不仅仅表明中国并不在谋求利用任何东亚组织来对付其他区域组织,更重要的是一种全球化情况下的区域组织新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迎合了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历史大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有效地推动一个全新亚洲秩序的到来。
不难发现,亚洲地缘新格局正在形成,但新格局的成长过程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个地区大国,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负有非一般的责任。作为一个文明大国,追求不同的区域或者国际政治行为模式,也是中国责任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