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从美到审美的科学转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6 01:1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本文就“美本质”和审美活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所谓“美的本质”无法得到逻辑上和科学上的理论支持,是一个伪命题。美学研究必须回到人本身,去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机制,才能走向科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美本质  审美活动 科学主体美学观

一 “美”的困惑

多少年来,一个“美”字困扰了多少哲学家和美学家。我们认为,之所以以往的美学研究在美的问题上找不到出路,是因为“美的本质”的问题是人们给自己建造的空中楼阁,它本身就是经不起推敲的伪命题。

首先,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美是什么”是词性的误用

名词即事物的名称,其基本形式是对事物的命名。也只有名词才能构成“某某是什么”的命题。如果“美是什么”的命题是合理的,那么该命题中“美”的概念必然是作为名词使用的。然而“美”能作为名词使用么?

维特根斯坦曾说:“如果你能察看一下句子的语言学形式,那么你立刻就对发现对‘美的’这个词的用法甚至比其它绝大部分的词更容易被人误解。‘美的’这个词是形容词,所以你就容易会误解的去说‘这种东西有美的性质’”。①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美概念”没有可以直接指代的事物。就是说“美概念”所指代的,其实是另一个概念,并不是某一具体事物本身。或者说,“美概念”并不直接的与实体事物有符号性的指代关系,总要经由其他的概念的中介才能同实体事物建立起联系。因此,“美是什么”的概念并不能作为实体概念存在。“美仅仅是一种情感倾向,如果代换对象,那只是一种情感外设,实体对象被评价为美,被情感化为溃恢魈寤溃⒎嵌韵蟊旧砑词敲馈!雹?lt;/FONT>

其次,从审美发生的角度来看,美是随着人类智力的进化和审美活动的展开而出现的。离开了对审美主体的关照,也就必然看不清美的真谛,导致美学研究走向虚无。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当原始灵长类动物还没有进化到人时,他们是没有审美意识的。在这种条件下也就更谈不上有美的存在。某些动物会鲜艳的色彩和悦耳的声音感兴趣,完全是生理上的自然反应。由于没有自觉的审美意识,自然物对他们来说也就无所谓“美”与“丑”之分了。原始岩画等早期艺术作品被现代人看来是美的,但在当时来说,如果能给人带来审美感受的话,那为什么不刻画在人们容易欣赏到的地方,却创作于一般人多难以到达的岩洞深处之中呢?我们说,也许创作过程能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但那并不是美感,而是自我力量克服自然力量后所能给群体创造价值的被肯定。这其中的实用价值必然大于审美价值。

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部分工具开始向工艺品、艺术品转化,纯粹的审美活动才开始萌芽,人类“美”的意识才开始显现。

由此可见,“美”并不是生来就有的。美学研究如果离开了对审美主体的研究,那么人们也必然会被“美”字所迷惑,最后也不得不同柏拉图一样以一句“美是难的”而一笑了之。




二  审美活动——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否定了美的绝对存在,那是不是说美学研究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美学研究的起点不应该是“美本身”,而应该从关注审美主体——人入手,去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这样才能使美学研究走向科学。

首先,美感产生于人类的审美活动中,离开了人类的审美活动,就很难为“审美感受”找到归宿。

几千年来对“美”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证明,仅仅从一些“先验理念”和“物态自然”去作为美学研究的起点是行不通的。美学研究要找到自身的理论起点,就必须从实证出发,从我们能够把握的事实出发,二者归根结底,就是人类的审美活动。

“美感”是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产生之后产生的,它不是原发的,而是继生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创造精神产品。工具的装饰和工艺的精细使人们出现了韵律感和满足感,而礼器的出现也在其神圣意义中透露着人们的审美追求。当物质产品脱离了其实用的属性而被赋予人们的精神寄托时,人们开始有意识的从中反观自身,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此时人类的审美感受力已经开始形成和发展。

审美感受力是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人类的审美活动也孕育于人类的活动之中。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最初分为物质性活动和精神性活动,物质性活动用来改造自然,而精神性活动主要用来改造自身,给物质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早期的巫术活动就属于典型的精神性活动。随着精神活动的深入和发展,其中又分化为服务于物质需要的精神活动和满足心理需要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也正是在后者中产生。我们说审美活动不仅使人的心灵得到愉悦和满足,更使人们的精神得以超越,去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在这个过程中美感也就孕育而生了。

其次,审美活动中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差异决定了人们审美意识的不同

随着社会形态的日趋多样化和人类社会分工的缩小,对审美活动的认识也出现多样化。人的自然属性使得人们有趋同的审美追求,而人的社会属性使得审美差异扩大化。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美的感受也各不相同的原因。

以前的美学研究没有从人的审美活动的个性差异和社会差异入手,也就不可能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无论说“美是母马”还是“美是汤罐”,都犯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看不到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差异性,也就只能找到无法解释的理念来说明美。既然对理念的认识是自然人所无法把握的,美的本质自然也就无法把握了。

“美”就真的无法把握么?我们只要从人们的审美活动入手,从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入手,就能对美的问题做出科学解答。



三 科学主体美学观


研究“美学”,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需要有具体的理论支撑。我们只有用科学整体的方法,从人本身出发,才能解决美学研究的具体问题。

美学不是玄学,不能用幽深的理论去解释,而应当回归人生现实,用美学的思想去推动人生和社会的进步。这样的美学,首先必须应该是科学的。“美学应该成为一门科学,它必须走科学探索之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自身怎样在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中开拓了辉煌的历史行程,走向人类生活大系统的完美。这是美学的终极目标,也使人自身从生命,生存难道生活与审美创造的指归所在”。③

首先,对美学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科学的态度就是坚持科学,坚持真理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即马克思所说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整体的方法。

任何学科要寻求发展都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去探索本学科的理论难点,开拓学科科学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对于美学研究来说则更为重要。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将“美本身”作为美学研究的理论起点是不科学的。“美学如果离开人的主体活动去孤立的谈美,必然会陷入机械论而不能自圆其说,带来的只能是理论的混乱,出现大量虚假概念(如:‘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自然美’、‘艺术美’、‘现实美’等等)。由虚假概念推演出一套套虚假的原理,误导学界,迷惑意识,破坏了人文学科的科学性。”④

美学研究应该坚持“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整体”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也是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我们说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都不能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如同瞎子摸象,摸到一个部位就说是象的形象。美学研究也同样在犯类似的错误。“美就是善”、“美是有用的”等等看似有道理却又难以上升到原理,就是因为那只是看到了美的特征的某些方面,却没有从科学整体的高度进行分析。美学研究既要关注当前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变化,又要能从审美发生问题入手,去把握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历程;美学研究既要能看到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的属性对人审美意识的影响,又要能够关注审美主体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审美主体在相同客体关注中所形成的审美差异。

其次,美学研究应当从人本身入手,去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美学研究立足于人,服务于人,才能科学的解释美学的具体问题。

现代美学应当是一门立足于人本身而对人进行科学探索的美学。美学研究如果脱离了人,也就失去了它的学科意义和价值,也就失去了其学科方向。


”热本身”, “能量本身”和”美本身”


请问热是名词还是形容词? 能量是名词还是形容词?

热和能量不是实体,而是”热本身”和 “能量本身”.热和能量都是实体的一种状态,一种属性。你将茶杯从桌面举起,茶杯还是茶杯,但茶杯的状态改变了,它的势能增加了。势能是实体处於某种状态具有的属性。你将水烧开,水分子运动改变了。现在谁能说能量不能作为一个名词呢?但你见过作为实体的能吗?你到商店买过热和能量吗?

美同样不是实体,而是”美本身”. 因此“美是什么”不是语言学问题.语法不能解决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科学不是靠语法来发展的。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学角度提出“美是什么”是一个伪问题,说明哲学家对此已经无能为力。哲学和科学有差距.你要修表能用修车的扳子和赶锥吗? 美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走出哲学。”热本身”和 “能量本身”是靠哲学来认识的吗?

美的问题是复杂的,二千多年没有说清“美是什么”不要紧,人们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入。 实际上人类科学地认识能量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也正是工业社会的历史。
不要轻易将“美是什么”看作伪问题。应该向柏拉图学习,他提出“理念”,“灵魂”等等替代方法解释一些美的问题。


几千年来,从柏拉图的“理念”到中世纪的“上帝”理性再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又有哪个说清了美学问题呢?之所以没有从科学出发,从人本出发,才导致了美学问题的泛化和美学概念的模糊化。我们说得科学不是要完全等同于去从自然科学中寻找美学问题,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审视当今的美学研究。柏拉图只是从符合美的因素的客观形态去谈美,而忽视了对审美主体——“人”的关照,所以最后导致了他也不得不以“美是难的”这句话结束他的讨论。最后他把美归于“理念”,“灵魂”,也和中世纪将美归于“上帝”是一样的。既然美是“理念”,是人所无法把握的,那么对美学的研究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6-8-13 22:23:55 | 只看该作者
ddddddddddddddd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5 23:08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