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日关系浅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0 00:1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甲午战争后,中国对日本这个东瀛小国的看法被彻底改观,随之而来的是对中日关系的重新定位。自甲午中日一役,日本轻松的把中国这个传统的东亚大国从天朝上国的位置上拉下马,并确立了自己的亚洲第一强国的地位。自此,中日关系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同时,中日关系也成为了亚洲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关系。而随着“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及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中日的GDP总量分列世界第二、第三,中日关系的影响突破了太平洋地区,已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故保持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关系,不但有利于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也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近日来,中日两国为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引发外交争议,引起两国官方及民间的对立,并刺激了国内民众的敌对情绪,爆发了互相针对的民众游*。对本文将从历史、地缘、美国、经济这几个主要因素切入,探究影响中日外交关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论坛www.newslist.com.cn
  中日关系的历史恩怨问题
  甲午战争,经过明治维新初步实现近代化的日本摧毁了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成为了中日近代交恶、互相敌视的源头。在《马关条约》中,日本从中国索取了澎湖列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等领土,两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及其他经济政治特权。而如今的钓鱼岛问题的历史源头即在此次割土之中。这是近代日本侵华之始,其后五十年里的陆续局部侵华及1937年全面侵华,造成了两国间全民族的战争,这次战争也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中国的合法权益受到了同盟国的承认,并在开罗会议中签署了要求日本归还“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岛、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国际文件《开罗宣言》,这成为中国收复台湾及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国际法依据。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犯下了****的屡屡罪行,包括南京大屠杀、万人坑、细菌战人体试验等,仅南京大屠杀即杀害我同胞至少30万。这些成为战后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绕不过去的问题,但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刻意回避及右翼势力抬头、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圣、否认侵略罪行等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的民族自尊,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敏感问题,并实际上成为两国间关系屡屡进入冰点的重要原因。而中国作为受日本侵略最甚,受害最大的国家,——邓小平曾直言:“日本是欠中国帐最多的国家”,所以中国在处理中日历史恩怨问题上占有道德优势,与当年遭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有许多共同的诉求。虽然自七十年代末以来,日本通过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t 官方发展援助)给予中国包括日元贷款、无偿资金援助和技术援助总额累计达32254万亿日元,但双方间的历史恩怨并未就此了结。
  中日关系的地缘因素
  中日作为近代以来亚洲的传统大国,并事实上对亚洲局势的具有决定性力量,一山不容二虎,两国从各自国家的战略利益出发,都想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尽量扩大己方影响力,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利益摩擦。2006年时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提出建立“亚洲自由繁荣之弧”,2007年时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在印度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建立“亚洲自由之弧”,都欲拉拢印度、美国及澳大利亚共同围堵中国。而中国凭借在“上海合作组织”的主导地位及对东盟和朝鲜的持续稳定的影响力,两国在亚洲各有千秋,外交各有亮点。整体而言,在地缘争夺上中方稍微占优。
  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而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大幅上涨,毗邻的中日两国既是能源消耗大国,也是能源进口大国,能源问题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弱点,由此导致两国在周边地区的资源抢夺日益明显。2003年中日对俄罗斯远东石油线路的争夺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而此次钓鱼岛主权之争,实质上是对钓鱼岛周边东海海域油气资源的抢夺,据估计,东海油气田石油蕴藏量大约为250亿吨,天然气蕴藏量八兆四千亿立方公尺。故东海油气田丰富的资源,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是志在必得,由此东海也成为中日间最容易爆发冲突之地。1978年邓小平会见日本外相园田直一时说:“中日之间并不是没有任何问题,比如钓鱼岛问题、大陆架问题。这样的问题,现在不要牵进去,可以摆在一边,以后从容地讨论,慢慢地商量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我们这一代找不到办法,下一代、再下一代会找到办法的。”并在1984年形成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这为中国经济建设赢的了时间,但毫无疑问“搁置争议”在当时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折中之策,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如今中国已具备解决领土争端的能力,中日关系的发展之间必须直面这个问题。
  在国家对空间的的利用和占有问题上,在地缘关系中基本很难做到空间共同利用,地缘政治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国家间对空间的争夺是一种“零和”博弈关系,一国的占有意味着另一国的绝对失去,故国家间在地缘空间相对狭小的客观条件下,必须努力争夺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和陆上要点,并将其视为国家边界的延伸。而作为日本生命线的海上通道有相当长的一部分都在中国海岸线前沿,虽然中国现在无法绝对控制该区域,但随着近年来中国海军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宣布要建造航母,必然在战略上对日本的生命线形成威胁。这是日本在地缘上的一大弱点,也是中国在处理对日关系时的一大优势。
  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保持人民币的坚挺政策所表现出来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使中国在东盟影响力大大加强。近年来中国对东盟投资援助的增多和双边合作的加强,已动摇了日本凭借多年作为对东盟经济援助、投资、贸易第一大国所积攒的影响力。统计数字显示,从2006年与东盟的经贸往来来看,日本占据了东盟对外贸易额的15.1%,居第二位;中国以14.3%的比例居于第三位。以1996年至2006年的累计投资额来看,日本也是排第二位,中国处在第七位。在经援方面,日本一直保持第一位,中国目前数字不详。但据日本外务省在2008年对东盟各国民众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东南亚联盟诸国的影响力已经超越日本,削弱了日本对东盟的影响力。
  而且,中国对朝鲜绝对的影响力,是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地缘争夺中的一项重要优势。中国对朝鲜的援助是维持朝鲜政权稳定的必备条件,而朝鲜政局的平稳及核问题的解决,关乎整个东北亚局势稳定。而朝鲜作为日本隔海相望且关系交恶的邻国,在一些涉朝问题上有求于中国。
  美国因素
  美国作为二战后唯一占领日本的盟国,主导了日本战后民主化进程,并对日本经济起飞有极大的扶持作用。《美日安保条约》的签订,从事实上确认了美国对日本外交绝对的影响力,即日本的外交政策(包括对华政策)将追随美国,列如中日关系正常化及建立外交关系紧随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基础上。美国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战后,美国变压制日本发展为扶持日本,中国大陆形势变化是重要原因——在中国***推翻国民党政权后,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前沿,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是其冷战时期全球战略的一部分。1971年,美日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将钓鱼岛主权模糊化,实质是美国为日后中日关系打下的一个楔子,直接导致了今日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而今年10月2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称“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鼓舞了日本对钓鱼岛问题采取强硬立场,事实上激化了两国关系的恶化。中日关系实质上是中美日三国关系。希拉里对钓鱼岛问题的言论,是为美国介入中日关系并从中获利制造合法依据。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面临着被美国压制的巨大外交困境。现阶段中日关系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有赖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也需中日双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考量。
  经济因素
  据日本帝国数据公司今年10月22日公布的“在华日本企业动向调查”数据显示:在华日企已超过万家。而据今年8月17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布2010年上半年日中贸易数据显示:1月至6月,中日两国间贸易总额约1383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场。这意味着中日两国间有着巨大的共同的经济利益,也存在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和前景。在华日企为中国解决了1000多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若按三口之家的规模估算,影响着中国3000多万人的生活。而中国作为日本产品的第一大销售市场,对严重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走出困境意义重大,对此,日本富士通公司资深经济学家马丁·舒尔茨就认为,“鉴于日本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对中国的出口,中国经济增长越强劲,对日本来说越好。”
  政冷经热是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经济交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两国间官方交流气氛的制约,也成为推动中日关系屡屡“破冰”的重要动力和中日关系不至于破裂的重要保证。中日间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合作的空间极大,在各国外交益趋务实的背景下,中日两国从经济角度考虑,不至于将两国间关系一直僵化直至破裂,这是一个解决两国间问题的极好的契机和基础。故经济因素将成为决定中日关系的关键因素。
  对于中日关系的最终走向,在此引用邓小平的话作结——“中日友好源远流长。我们两国之间虽然有过一段不幸的往事,但是,在中日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这毕竟只是短暂的一瞬。”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4 14:5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