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体安全(collect security)
集体安全是一种以集体方式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和原则。它与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是完全对立的。
产生背景:18-19世纪,国际社会普遍遵循中立和孤立主义政策,战争仅仅被看作一场参战双方之间的斗争。20世纪科技的发展使世界走向一体化,发生在仍和地方的冲突都会对全球产生影响,局部冲突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事情。一战接近尾声时,关于集体安全的思想在国际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国联的建立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
思想和原则:要求一致努力,运用综合的和平途径;认为国际上的侵略行径应受法律制裁和道义谴责;提出国际组织应普遍关注破坏和平行为的观点;主张共同一致,抗击潜在侵略者等。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筹建集体安全体系的积极努力。
睦邻政策(Good Neighbour Policy)
(1)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罗斯福政府进行了寻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调整了对外政策。
(2)形成过程:1933年罗斯福就职演说——经济上:1934年罗斯福签署互惠贸易协定法;政治上的措施(1933年第七届泛美会议)
(3)评价:睦邻政策是20世纪30代美国非军事干涉政策的一部分,是非军事干涉在拉丁美洲的特殊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但并没有表明美国真正放弃了帝国主义政策。其现实意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伸向拉美时,为美国建立拉美集体安全奠定基础。
三国轴心
(1)指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2)形成过程:1933年英法《霍尔-赖伐尔协定》,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罗马-柏林轴心形成——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产国际协定》,日德意关系调整——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
(3)严重后果:在英、法、美的纵容下,德、意、日“轴心”同盟形成,法西斯武装力量一天天壮大,世界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深渊。
慕尼黑阴谋
(1)指张伯伦与希特勒于1938年9月30日炮制《慕尼黑协定》,之后希特勒就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存地区。标志着德国的侵略计划进入了征服整个欧洲大陆的新阶段。
(2)背景:“五月危机”后,希特勒继续推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计划,捷政府把命运压在英法身上,但英法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换取希特勒的谅解。1938年张伯伦与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谈,炮制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
(3)评价:《慕尼黑协定》实际上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它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提高和巩固了希特勒个人独*的权力和威望;使英法本身受到沉重打击,加剧了那些本来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对英法的离心倾向;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战略以致命一击,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和分歧,不得不修正30年代长期谋求的集体安全战略,制定新的外交政策。《慕尼黑协定》是希特勒“不流血的征服”方针和张伯伦对德绥靖政策结合的产物,是英德双方一种特殊的妥协。然而,德国是表面的暂时性让步,英国则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让步。
(4)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表明(P.295)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背景:慕尼黑事件后,苏联的危机感和孤立感,敦促英法,准备同德等所有国家改善关系;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决定暂时调整鱼苏联的关系。谈判。
(2)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评价:苏联外交的一个胜利;反法西斯阵营的混乱;狭隘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改善德国战略处境
试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内容。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列强亟须决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力解决德国问题与裁军问题,加上美国退出凡尔赛体系,使得该体系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矛盾与不稳定。
①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1919):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德国疆界与赔款问题、阜姆问题、中国山东问题、“俄罗斯问题”——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建立国际联盟 —— 战后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
② 华盛顿体系(1922):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尖锐:美日英海军军备竞赛、美日争夺远东霸权等 —— 拆散英日同盟成为美国的当务之急 —— 1921年8月21日华盛顿会议 —— 《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 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总结
① 凡尔赛体系:是孕育帝国主义间新的冲突的起点,存在主要问题有:新秩序带来的少数民族问题、FaGuo的安全问题及德国对和约的不满问题等。《凡尔赛和约》深深印有美国痕迹,但美国国内最终最终却拒绝了这个和约。这不仅结束了威尔逊的政治生命,也使凡尔赛体系在建立伊始便遭重创。
② 华盛顿体系:美国虽然退出了凡尔赛体系,却没有放弃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并通过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华盛顿体系加强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华盛顿体系是对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也代表的是一战中战胜国的利益,是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也是根据战后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力量对比的新变化而重新调整并固定下来的国际关系体系,其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一个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建立起来。华盛顿体系建立后,日本扩张的野心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因而日本不断寻求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英国欲保持现状同日本的继续扩张发生冲突,英日矛盾也在不断加剧。英美同日本的矛盾为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了伏笔。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特殊转化时期。在这个时期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一齐登场,精心设计的国际体系失去效力,严格来讲没有形成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事实上,它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该体系的目标之一是防止德国和世界大战的再起,但它根本没有也无法达到这个目的。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就严重动摇了该体系得根基。有学者把从一战到二战未能阻止大战再起的整个历史阶段形象地冠以“20年危机”。
试述洛加诺会议结束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
(1)1925年10月5日,洛迦诺会议,英国操纵,目的是扶德、抑法、反苏。签订《洛迦诺公约》。
(2)欧洲政局的变化:
1926年德国加入国联,恢复了与英法平起平坐的地位,打破英法对国联的控制,取得了在欧洲问题上的发言权和表决权,从而动摇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FaGuo在外交上的主动权进一步丧失,一方面不得不加深对英国的依赖,另一方面为了抗衡英国,FaGuo走上了与德国接近的道路。
英国在表面上达到了其外交目标。
苏德两国关系发展。
大萧条的特点。
(1)1929-1933年起源于美国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使国际关系中原有的重重矛盾迅速激化。为了摆脱经济大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社会危机,不同国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2)大萧条具有的前所未有的特点:
① 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破坏力最大、袭击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② 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产物,并伴随着其他因素的作用(大战、政策调整)。
③ 引起了重大的社会问题。最严重的是大规模失业问题。
④ 所带来的社会混乱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法西斯主义泛滥并最终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斗争加剧从而加深了它们间的矛盾,帝国主义转嫁危机的作法导致了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蓬勃发展。
⑤ 帝国主义间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货币战和资源战。
简述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德国,一直想挣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希特勒通过冒险甚至是敲诈的手段在西方的“宽容”态度下明目张胆地建立起来。
①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反抗斗争迅猛发展。
② 1930-1934年希特勒独*统治的确立:经济危机给纳粹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③ 1933年德国退出国联和裁军会议:摆脱了国际条约的束缚,由秘密扩军转向公开扩军。
④ 摆脱英法的束缚:瓦解FaGuo对德同盟体系,1934年《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打开欧洲安全体系的缺口;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破坏《凡尔赛和约》,使德国重新武装合法化;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
⑤ 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使欧洲战略态势发生重大变化,战争策源地在欧洲形成。
(2)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经济危机,法西斯团体成立,
①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东北,英法美等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纵容和妥协的政策,使日本更加肆无忌惮地扩大侵略战争。
② 1932年美国的“不承认主义”:对门户开放政策的一次大规模的重新确认,未使美国承担对日本采取任何行动的义务。
③ 1932年李顿调查团,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
④ 1932年日本侵略华北:国联和美国的援华政策,空洞的声明
⑤ 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独*统治的确立:“五相会议”体制建立,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苏联为筹建集体安全体系做了哪些努力?
(1)集体安全
(2)苏联的努力:
① 1933年12月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
② 对侵略定义的确定;
③ 加入国联。
试述20年代末期的不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态势。
(1)1929-1933年发生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
(2)经济大萧条对30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29-1939年的经济大危机对30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1)大萧条
(2)影响:
① 各国为摆脱危机的不同道路。在民主传统比较浓厚的国家,如美、英、法,坚持在民主体制下通过对内调整政策,对外进行经济竞争、剥削殖民地的方式;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如德、意、日,其法西斯势力伺机篡夺了国家政权,走上了对内建立专制独*统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苏联则进行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实行“五年计划”,成功完成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转变。有些国家开始仿效苏联实。行自己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
② 德国赔款和战债问题的终结。
③ 国联范围内的裁军失败,西方国家军备竞赛的加剧。
④ 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从而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
⑤ 帝国主义转嫁危机的做法导致了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蓬勃发展。
⑥ 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大加剧了国际紧张形势。英法和德意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集团在地中海、巴尔干和中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战争乌云密布。
⑦ 帝国主义国家对外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货币战和资源战,其规模和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