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大业》:众星捧月的历史教科书
《建国大业》,中国历史上最豪华的电影诞生了,璀璨的星光包装了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可以说是这些明星成就了这部电影吗?其实这不然,抛开明星,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部制作精美,群戏到位,从历史的角度公正的审视那个历史时期的主旋律电影,而如此众多明星更是为电影增加了一部强有力的助推器。
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电影中通常带有那种很鲜明的红色印记,借助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故事或事件来烘托当时的时代主题。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几乎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开始,作为我国电影几乎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色品种,多年以来已经发展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
《建国大业》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主旋律电影,很传统,但又很独特。主旋律电影在我国不算专利,像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德国的《意志的胜利》、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都属于电线弘扬主旋律电影。其实说白了,这些国家的主旋律类型的文艺作品就是由统治阶级主导宣传符合其阶级利益的产物。但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味道发生了改变,因为像美国这些国家的主旋律电影,大多是一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在一点在我国完全不受用。从早年间的《开国大典》、《大决战》、《大转折》等标准的主旋律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和所传达的内容并不是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论,而是那种令我们对历史的铭记。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其中包含了我国固有的红色意识形态,更多的实在宣传历史,记录历史。
而今我国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的泱泱大国,是与那一段历史无法分开,自打进了学校开始,耳边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其中主旋律电影就是一个方面,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形象的教材,通过画面上对历史的还原,更形象的来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实际上这些电影也是在为国民记录我国长期以来的意思形态,以便通过“蒙太奇”这种形式更为直接、更为形象的表现出来,所以说主旋律电影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主旋律电影一直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冲突,电影是一种娱乐的手段,而主旋律则是要把电影当做教科书来使用,这种娱乐与教育方面的矛盾性冲突一直作为我国主旋律电影的一个症结。通常电影表达的内容十分生硬,干巴巴的思想填鸭般的灌输给观众,使得大众在有效的时间内难以消化,达不到那种寓教于乐的作用。如今满大街都是一些追求时尚、讲究消费的所谓“新潮”人类。在这个消费的时代,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是很难与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相挂钩的,所以说目前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就是传达的给你的东西,你能不能接受、是否会消化,或者是你会不会去主动接受而非强制性的灌输的问题。而如何为我国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所面临的这个现状寻找一个出口呢?这部《建国大业》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明显,他也为我国主旋律电影找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传统而又的独特的教科书
前面说过,《建国大业》非常传统,但又独特。具体是指哪方面呢?
《建国大业》讲述的是1945年--1949年中国***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虽说本片时长2个多小时,但电影时间跨度3年,所要表现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过程。要把3年中所发生的主要事件全部囊括在一部电影中实在难度不小,其中所要经历的人物、历史事件像走马灯的一般从你眼前划过,难免会造成流水账的下场。所以电影在这方面做的功课不少,本片借鉴了我国传统主旋律电影中的精华,那就是叙述的“面”很大,从主要领导人,再到普通的知识分子、民主党派人士都有涉及。应该说本片很像一部反映当时历史时段的纪录片,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面面俱到。本片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与我国传统的反映抗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一脉相承,从开场的重庆谈判、到后期的政协会议的召开,电影表现的工整有序,毫不凌乱,一件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使电影在2个小时中没有大的波澜,但却此起彼伏,节奏把握得当。本片传承了我国主旋律电影的衣钵,把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时刻再次展现给我们,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在建国的3年期间那应该铭记的人和事。
不过,假如本片叙述如此之多的内容,时间一长也难免会使人感到乏味、枯燥。所以说本片独特之处就在于没有像以前电影那样从单方面去反映事件的发展,而是“话分两头,各表一支”。电影很聪明的把矛盾的双方国共两党分开表述,这在国产电影中是比较新鲜的。一般来说,在以往国产电影中国民党通常作为反派角色出现,体现了我国那种“胜者王、败者寇”的传统思想。而这部电影中用了很大篇幅来描写国民党以蒋介石为首的人等在这个时期中的各种态度,以及那种勾心斗角的利害关系,可谓在主旋律电影中对国民党的首次大面积的正面描写,所以说本片对国民党诸人的塑造与刻画虽不能说有多成功,但却是是前无古人的。就像蒋介石对蒋经国关于孔家垄断市场的那番话:“整治,亡党;不整,亡国”,其一番言语充分体现了老蒋当时那种无可奈何而又矛盾的心理状态。还有白崇禧和李宗仁的九宫夺嫡,冯玉祥与蒋介石的隔墙有耳等内容,可以说本片在对国民党的塑造方面没有脸谱化,而是很生动形象刻画了以往电影中我们所认为的“坏人”形象。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什么正面与反面角色之分,只有战争的胜利者与失败者。
同时,电影另一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描写上,没有从正面直接叙述,而是从侧面一一揭露。电影虽说3年来建国的过程,但是没有像以往那样用大量的战争场面和高层领导集体开大会镜头,就连毛**等人在片中也是没有过多的描述。电影用了大量谈话和当时的历史事件从侧面描写了3年中的历史进程。比如说对民主人士张澜等人的描写,其实在整个事件中这些人大部分时间算是中立人士,但是只有通过他们的眼光,看能更为真实和客观的反映出整个的事件过程,还有蒋经国对孔家事件的态度,也能侧面反映出当时国民党内部的烂摊子。这些侧面描写不仅可以较为清晰的反映当时的不同阶段的事件的事态和人的心态,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避免了正面描写而产生的那种味同嚼蜡般的说教。
本片另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复刻,显得是那么的生动有趣。比如毛**与蒋介石的重庆握手、蒋大公子上海打老虎、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这些细节基本还原历史。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西柏坡拍照那一段,几位领导人相继进屋这几个简单的场面可却是还原的真实的历史场景,简单而又有趣,此时历史与电影之间的距离被拉得很近。
不过电影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过于单调。这相当于一部谈话电影,由一件件的历史事件所串联故事虽说小高潮不断,但是仍然有些乏味。当然也缺少我们所向往的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明星的风采与责任
不能说是明星成就了这部电影,倒可以说是电影把明星融入到历史中。如果没有这么多明星的出演,相信本片还不会成为如此众多的关注焦点。但这也就是有了这样超级豪华的明星阵容,才让更多的人从正面了解真正的建国大业。
首先不得不承认一点,是如此星光灿烂的阵容捧红了这部主旋律电影,毕竟所谓的那种明星效应为影片打响了知名度。其实导演安排如此多的明星来扮演片中大大小小的人物一方面是为了电影的影响力而考虑,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借助于电影这种载体把那些明星的面孔融入到历史中去。这部电影具备了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特色,就是大群戏形态。而且本片中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实在是太多了,虽然一旁人名的注释很多,但人物一个接一个的“走着瞧”,难免造成记忆上的混乱与张冠李戴。但本片用了自身先天之术——明星,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电影中那耳熟能详的名字,再配以一张我们所熟知的明星面孔,一个生动的历史人物就摆在我们面前了。考虑到现在很多人关注的是明星,而不是电影,所以说明星们在这里所要完成的任务除了推广电影,还要把他们所饰演的人物通过电影介绍给大家,把他们参与电影中建国之路上的历史使命、政治责任及社会效果通通表现出来,让我们更能形象的接近历史,要比干巴巴的教科书直接的多,电影在主旋律与娱乐性方面找到了平衡。
片中对人物的刻画很是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是几位特型演员的表现,电影对几位领导人的塑造可谓朴实了许多,少了以往高高在上的感觉,更多了一分亲民的效果。比如毛**的烟不离口,爱开玩笑,比起以往主旋律电影来说,更加有血有肉;周总理也在片中大发雷霆一次,这与我们印象中文雅的周总理有些出入,包括淮海战役胜利后大家的举杯畅饮、一醉方休的情节,但是也就是这些细节方面,才能更加形象的反映出真实的领导人,而不加以过多的神话。
在对国民党方面的塑造可谓突破很大。张国立的蒋介石形象非常好,这个“非常好”是说是对老蒋的塑造和刻画,而不是说本身的形象。因为张国立以前的康熙、纪晓岚形象早已深入民心,本片中看到的这个康熙版蒋中正总是让人觉得别扭,虽说气质方面不错,但还是与孙飞虎版老蒋有着不小的差距。对于其他人来说,白崇禧与李宗仁等的形象本来在大众心中就比较模糊,所以我们明星演员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陈坤版的蒋经国了,虽说俺不太了解历史上的蒋大公子,但从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稳健而不失风度的国民党日后接班人,陈坤的表演赋予了这个历史人物真正的活力,是众星之中最为闪亮的一颗。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明星给我们留下不错的印象,比如“最后一次演讲”的吴刚版闻一多,戴上眼镜略显斯文的甄子丹版田汉,高雅的许晴版宋庆龄,果敢的陈凯歌版冯玉祥,黑帮老大般的冯小刚版杜月笙,这些人物塑造的相当不错,也让我们看到了明星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当然也还有一些友情友情客串的明星,比如黄圣依版播报员、赵薇版某人、章子怡版某人,这些人物在历史基本上对不上号,只是为了本片的明星阵容更增添了一份砝码,实际可有可无。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笑场明星,比如葛优、王宝强的官兵档、郭德纲版摄影师,冯巩版某人,可以看出这些明星在观众心中的独特地位,引发一笑再自然不过。
当然不可否认,明星效应是一把双刃剑,片中明星的先入为主更多的是让人记住的是这个明星,而不是其扮演的历史人物,这一点也不可逃避。但是由于出场人物过多,为了避免脸谱化,同时也为了能让观众根据明星扮演的人物来与当时历史事件对号入座,这样的做法也是利大于弊,而且大于很多。
《建国大业》的成就在于它是一部能比较中肯的反映历史的教材,本片对国共两党的描述是在国内电影中很少见到的,虽说电影还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形态,但其中所传达的大量信息与事件却是非常客观的。电影要为我们传达那个时代的大量的信息,而传达电影中信息的载体就是我们众多的演艺明星。相信本片的出世会让很多在人建国60周年之际,对那个激QING燃烧的岁月中的人和事而再次激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