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2007年北师大形势与政策培训讲课资料(俄美矛盾不断升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0 22:4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摩擦不断的俄美关系
        一、美国的挑战行为
        进入2006年,俄美两国摩擦不断,不信任感进一步加深。3月份,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发表文章,预言美国将在未来10年后取得“核优势”,在遭受美国第一次核打击后俄罗斯将失去反击能力.这是对俄罗斯提出的最直接的挑战。
        如果说美国《外交》杂志从核优势的视角向俄罗斯发出挑战,那么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则对俄罗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的评估。3月5日,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了《俄罗斯正在朝错误的方向前进:美国能做些什么》长达94页的报告。报告指责俄继续背离民主准则,认定俄国的民主只是表面的,实际上毫无民主可言,尤其在国家权力核心更是如此。报告表示,美国不仅应对俄罗斯民主状态表示关心,还应增加资助俄国非政府组织的经费,以帮助这些组织参加俄国明后年的议会和总统选举。报告指责俄在前苏联地区推行帝国政策,破坏该地区稳定,对其邻国主权构成威胁。俄乌能源公司是俄罗斯“政治恫吓的潜在工具”。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是一个对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制订产生影响的重要机构。这份报告代表了美国政府对俄国的基本态度。
        紧接着,3月16日美国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说,“最近的种种趋势说明俄罗斯正在偏离自由与民主之路,俄美两国未来的关系取决于俄如何调整其政治、外交和国内政策”。俄美两国不是战略伙伴关系,美国应奉行有选择的合作战略。如果俄国在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恐等问题上不加强与西方的合作,俄罗斯就不应该继续留在“八国集团”中。
        3月底,美国国内纷纷传出俄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初曾向萨达姆政权官员提供情报消息。美国一些人认为,在“伊核”谈判、哈马斯组织访俄等问题上,莫斯科与华盛顿站在对立面。
        最具有攻击性的挑战发生在5月4日。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参加黑海和波罗的海地区领导人会议上公开表示,俄罗斯的国内政治进程正在倒退,希望俄罗斯能回到“民主化”道路上。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切尼说:“在当今的俄罗斯,反对改革的人们正在伺机颠覆过去十年取得的成果。俄罗斯政府限制了人民的权利,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恰当的。”切尼指责俄罗斯利用能源资源作为“要挟和勒索的工具”,有意破坏邻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他说:“把石油和天然气当作要挟和勒索的工具并不能给俄罗斯带来合理正当的利益。”他说,俄罗斯国内民主的倒退可能破坏俄罗斯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关系。他表示:“俄罗斯必须做出抉择。毫无疑问,只有继续进行民主改革才能给俄罗斯民众带来幸福,才能赢得其他国家更多的尊重。”
        八国峰会前夕,在美国共和党议员中出现更为强硬的观点,甚至要求美国政府DIZHI7月在圣彼得堡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反对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
        应该说,自普京总统任职以来,美国批评俄罗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2006年美国国内出现如此密集和公开的对俄罗斯的攻击尚属罕见。
        二、莫斯科的猛烈回击
        面对挑战俄罗斯则予以回击。3月30日,针对美国有关核优势的挑战,普京总统表示,俄罗斯将保留足够数量的核武器,保持强大的核威慑,以确保国家安全。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重申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可突破任何反导系统。这表明俄美之间的核战略不信任程度在进一步提升。切尼发表攻击性言论后,俄罗斯方面迅速作出反应。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5日不点名地反驳切尼,否认俄罗斯把能源供应用作“胁迫或讹诈手段”。拉夫罗夫还指责切尼参加的会议“是要团结起来反对某个国家”,言外之意,这是反对俄罗斯的国际会议。克里姆林宫副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说:“从我们的观点看,切尼先生的演讲,充满对我们以及对俄罗斯正在进行的进程的主观评价。”这“完全不可理喻”。克里姆林宫高级顾问格列布.帕夫洛夫斯基表示:“莫斯科一直认为,美国正在寻找一个敌人以维持它(国际警察)的身份,现在我们能够证明这一点了。”5月10日,普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批评了美国的对立思维,并把美国比喻成“狼同志”,“狼吃谁,根本用不着商量”。普京强调俄罗斯军队要实现现代化,以削弱来自外部压力。在八国峰会前夕,普京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采访时说:“我想你们副总统的这种言论犹如一次不幸的打猎走火,这非常相同。”当美国记者表示有人批评俄罗斯民主进程倒退,压制新闻自由时,普京表示,从对比俄罗斯与美国总统的选举程序看,俄罗斯更为民主些。
        三、俄美矛盾不断升级的深因
        如何看待摩擦不断的俄美关系?俄罗斯和国际一些媒体认为,“美俄第二个冷战开始了”。
        其实,或缓或急的矛盾始终是俄美关系中重要的表现方面。美俄两国曾经是争霸世界的两极力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处于衰落状态,而美国则独霸世界,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极力维护霸权。俄罗斯则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正在逐步崛起,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美国独霸世界的状态。俄美关系的矛盾实际上是结构性的矛盾,具有惯常性质。
        美俄战略矛盾日益表面化已经成为现实。双方矛盾的根源在于两国存在比较深刻的战略分歧,即美国根本就不希望俄罗斯日益强大。在美国看来,一个软弱和充满危机的俄罗斯最符合美国的利益,昔日战略对手的削弱是美国独霸世界的前提条件。美国自然不愿意看到俄罗斯重新崛起并对美国的安全重新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在俄罗斯开始经济发展和全面复苏的情况下,美国自然会寻找各种借口,打压俄罗斯,竭力采取各种措施遏俄弱俄。而在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遭到失败之后,俄罗斯开始根据本国国情寻找发展道路,重新崛起。这自然被美国视为大逆不道。美俄分歧不是一般性质的分歧,而是战略分歧,而战略分歧是很难加以弥合的。
        美俄关系的深刻矛盾虽然并没有导致新“冷战”的来临,但至少说明,“冷战”的阴影依然伴随着俄美关系。美国冷战赢家情结促使其不可能轻易放弃和改变“冷战”思维。不仅如此,在美国精英看来,美国恰恰是通过“冷战”的方式赢得了史无前例的独霸世界的局面,“冷战”结局对于俄罗斯是痛苦、是失败、是灾难,而对美国来说是喜悦、是胜利、是最佳方式。美国的战略就是不再允许其他大国强大到足以挑战美国的程度,以图长久地独占世界霸主的地位。从国家的综合潜力和趋势看,美国依然将俄罗斯看作是美国头号的潜在竞争对手。这个判断是美国推行“遏俄弱俄”的基本战略理念。而且,俄罗斯越发展,美国就越强化这种战略理念,就越会在行为上约束俄罗斯。
        任何一个大国都会谋求崛起,俄罗斯除了重新崛起没有别的选择。事实上俄罗斯并不愿意与美国发生分歧和碰撞,俄罗斯希望与美国保持合作态势,借助美国的综合性因素谋求自身的崛起和发展。但是,美国不愿意看到俄罗斯重新崛起。于是,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不可避免地与美国发生战略上的碰撞。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悖论。如果俄罗斯自甘沦落为美国的侍奉者,被美国牵着鼻子走,那俄罗斯就永远不会强大起来;如果俄罗斯发展和强大,又反过来会受到美国的打压。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检验,俄罗斯人尤其是普京总统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的复兴只能靠自身的努力,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只能靠自己去维护。俄罗斯的政治精英深切感到,美国“遏俄弱俄”的战略是长期的,俄罗斯要冷静面对并加以破解。普京总统提出的“强国战略”很有针对性,受到俄罗斯国民的广泛支持
        近年来俄罗斯与美国在独联体范围内明显增加了战略争夺,这决不是偶然的,这是俄美战略利益碰撞的重点部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俄美在重点部位的碰撞还会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充满危机。独联体国家都会在俄美这场争夺中认定自己的战略需求和地位,很难超脱。
        美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维持矛盾不断的状态,但双方都不愿走向全面的对抗。在解决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及导弹试射问题,在反恐、防扩散以及能源安全等问题上,美国需要俄罗斯的支持。在国际反恐和能源问题上美俄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在八国峰会期间布什与普京的会晤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两国决定共同发起《反核恐怖全球倡议》,在建立国际核燃料供应及回收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布什总统低调处理。他只是“私下地”向普京谈及了这一问题。
        虽然在八国峰会期间,俄美关系表面上回暖了一下,但俄美矛盾还继续存在。俄美关于俄加入WTO的谈判以失败而告终。8月30日,美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共和党参议员理查德·卢格公开将俄与伊朗和委内瑞拉划入对美构成能源威胁的“邪恶轴心”。而俄联邦委员会(上院)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马尔格洛夫则驳斥卢格的这种论调,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卡梅宁俄罗斯对这种言论“表示遗憾”。9月份,俄罗斯取消了原定与北约和美国将要进行的两次军事演习。上述情况恰好说明,俄美关系正在沿着摩擦不断的曲线运行。从近期情况看,俄美两国摩擦的烈度还将提升,但还不至于出现“新冷战”的局面。
        邢广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司长、研究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04:43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