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大业》:第三只眼睛看开国
传言果然不虚,荟萃170多位华人明星,堪称史无前例的国庆献礼片《建国大业》,尽管题材极早被限为60周年主旋律,反以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凭借诸多历史人物粉墨登场,勾画出宏大历史视野。该片在重现我党取得光辉胜利历程同时,亦不忘客观评判国民党蒋家父子,革命意识形态与商业元素,皆处理妥善。抛开政治争议,相对普通影迷而言,《建国》整体精良大气,节奏适当,确有一定观赏价值,不会沦为数演员脑袋的无聊走秀。
整部《建国大业》总共135分钟,从重庆谈判一直演到进京开国,众多历史事件与人物,完全能囊括进主线,极容易让观众面目模糊。因此参取措施:一是选择大批明星出演;二是加字幕。只要任何人物出场,都会在画面上打出字幕,介绍他们的身份,直接告诉观众谁是谁。尽管打字幕的方式,不少人觉得很傻很天真。但像《建国》客串明星目不暇接的登场,打字幕能立即把面熟的脸跟角色相对应,不失为好法子。但人物过多,还都得有戏,剧情难免显得零散。韩三平与黄建新两位总导演,联同冯小刚、陈可辛、陈凯歌三位兼职导演,抓住毛**与蒋介石两条主线,其它角色做辅线,尽可能丰富细节,反恰到好处。
自**两大领袖谈判开始,便从诸多明星演的将军(记者)言语中,暗露“山雨未来风满楼”之势。而国共最终决裂,乃至共产党取胜,该片皆在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实。《建国》中张国立塑造的蒋介石,性格赋予多层次,他即是玩弄权术的政治家,又在国军溃败时颇显悲伤,最终放弃对北京的空袭,避免了反派的脸谱化通病。相反唐国强出演的毛**,则提前搞好分土地政策,诸如他买不到烟时的感慨,还
有跟周恩来等人醉唱《国际歌》情景,正面反映出共产党创业的艰辛,还有极力和衷共济、团结民众。
纵观《建国》的战争场面,无论是三大战役、解放西北坡,或者攻占北平,都不过点缀般浮光掠影,主要着重政治与历史的沧桑变迁。况且编导冷静客观地罗列双方失衡事件,记叙各主要人物心态,也叫观众独自思索着国共胜负之根源。除用李宗仁与白崇禧,反衬出国民党内部纠葛,还屡以第三方(民主党派)做视角,当冯玉祥、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知名人士,全部一致倾共,甚至美国政府都“放弃”国民党,在如此内忧外患之下,共产党肯定不接受和谈,蒋介石败走台湾,注定大势所逼。
至于囊括的170余位明星,笔者当然得几句:张国立出演蒋介石,塑造人物之成功,无疑最大惊喜。唐国强、刘劲等革命演员,也轻车熟路。姜文、刘德华、陈道明、李连杰、尤勇客串国民党人物,皆冷酷阴沉,相当有型。陶泽如、刘烨、吴刚念起台词,仍激QING四射。葛优、范伟、冯小刚由于演惯喜剧,总能勾起观众笑声。成龙、孙红雷、陈红,换成三位有趣记者。甄子丹的田汉,举止像四眼的“叶问”。李连杰的陈绍宽,更像改穿军装《投名状》将领。可怜一帮有姿色女星,年轻有陈好、黄圣依、章子怡、赵薇、陈数,中年有许晴、徐帆、邬君梅,她们又成为男人戏花瓶。老演员修宗迪的傅作义,演得稳重,他弃暗投明,真乃识时务者为俊杰。还有黎明、冯远征、侯勇等人,亦可圈可点。由于客串明星太广,甚难逐个点评,还望读者见量,但若抱着一览群星心态,绝不会失望。
《梅兰芳》摄影师赵晓时,《红楼梦》美工赵京,合力为《建国》做视效,华丽而多角度镜头,充斥的历史沧桑感,当真见功力。通篇写意性背景音乐,总调动观众悲喜情绪,尤其召开政协会议时,更效仿莫里康内在《战火浮生》中的配乐,人声与单簧管,甚为动听,十分出彩。毕竟幕后精英云集,技术环节异常到位!
《建国》后半段有喊口号,有政治会议,有人民代表,毕竟这是为祖国唱赞歌的主旋律,任何人都知晓影片立意,无需多言。但作品叙述手法,群戏驾御,总体在内地同类作品里,达到新里程碑地位。倘若非追究历史如何?谁也不可能拿《建国》当考古对象。许多年后,再回头评判国共两党谁是谁非时,相信都无法否认《建国》所阐述的事实:蒋介石有句台词“是国民党打败了国民党啊!”,同样无论是谁只要成为抗拒历史的“败寇”,永远令后人唏嘘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