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年来,台湾社会经历了大动乱、大分化、大改组过程,在李登辉、陈水扁的煽动下,台湾社会被分化为蓝绿两大类,没有对错,只有蓝绿;没有好坏,只有阵营。自政治上“两颗子弹”打破对民进党当局的“民主幻想”以来,台湾全社会对民进党当局推行“台独时间表”、执政没有政绩、陈水扁和高官高速腐败、泛绿阵营利用执政条件大肆进行贿选有了新的认识,社会民意和政治文化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第六届“立委”选举和“三合一选举”则成为检测的机会。\r<br>
<br>
<br>
<br>对“台独”的认识。以往表现在对“台独”的危害认识不足。李登辉、陈水扁把“台独”与“民主、自由、人权和本土化”混杂在一起,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与大陆“打压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压制台湾应有的权利、无视台湾同胞的主流意识”混杂在一起,把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和泛蓝军推动两岸交流的努力,攻击为“联共卖台”。民进党当局在“**保台”旗号下,在极力推行“台独”的同时,宣扬大陆“不会打不能打也不敢打”,富有欺骗性,许多台湾同胞看不到“台独”对两岸关系、台湾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巨大危害。随着陈水扁第二个任期的到来,挑起两岸关系紧张、社会动乱加剧、政局动荡不止、经济发展缓慢、生活品质下降的恶果,“台独”让日子越过越紧,“台独”让社会越来越乱。特别是祖国大陆通过《反***国家法》和美国反对“急独”的立场,“台独就是战争,***没有稳定”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台湾同胞看到了“台独”执政的危害,“台独有害论”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这成为在第六届“立委”选举和“三合一选举”中,浅绿支持者减少的政治原因。\r<br>
<br>
<br>
<br>对民进党执政的认识。民进党一贯标榜“清廉、公正、正义”,一直推动“改革、扫黑、和解”。实际与此相反,5年来民进党的贿选、买票、黑金、腐败,已经远远超过执政后期的国民党。5年多来,一方面,民进党执政没有政绩,任期内没有开工过一项重大项目,对国民党时期开工和完成评估的高铁、核四、高捷等有关重大项目,不是借故停工,就是延长工期,只能上演“马屁文化”为代表的假政绩,只能损失发展时机、综合实力、经济增长率和生活品质指数。一方面是“白金政治”泛滥,在陈水扁第二任期以来被揭露出来的“改革跳票案、选择性扫黑案、高铁案、高捷案、股市秃鹰案、二次金改案、公营企业释股案”等无一不是创下执政党腐败的纪录,特别是陈水扁及家人成为许多重大黑金案的主要涉案人。人们终于发现,“台独”诉求成为腐败的最好的掩护,高喊“台独”原来是要为占有非法财物制造借口。民进党的腐败是浅绿支持者游离的主因。\r<br>
<br>
<br>
<br>对陈水扁的认识。民进党就是靠“改革、扫黑、换党做做看”上台的,因此把陈水扁上台执政与民主成就、尊重人权、新闻自由、普世价值、推进改革、加快发展联在一起,给他套上一层又一层的光环。5年多来的实践正好相反,“民主”成为陈水扁推进“台独”和“扩权”的招牌,“人权”成为执政当局到国际间进行***国家活动的旗号,“新闻自由”成为打压媒体、侵犯第四权的借口,“改革”成为捞取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机会,“扫黑”成为打击政治对手的途径。最让全社会寒心的是,作为地区领导人的陈水扁却是一个丝毫没有诚信,说话从不算数,极尽推卸责任之能事的人。台湾同胞深受其害,中间选民、社会舆论和政治力量,认为陈水扁是骗子,靠变变变骗骗骗治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以往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痛”,自己的孩子自己来教育,“肚子扁扁也要投阿扁”。现在这类人也认为“坏孩子也要痛”,不过先将其定性为“坏孩子”。即使在“台独”阵营也出现变化,李登辉以前称陈水扁为“被摇来摇去的小树”,现在也称其为“政坛陈世美,忘恩负义,反复多变,像他腰痛一样变来变去”,只会选举不会治政。看来,对陈水扁的失望,是全社会的行为。\r<br>
<br>
<br>
<br>对选举文化的认识。以往习惯上认为国民党是“黑金政治”,习惯于操纵选举和贿选,是恶质选举文化的直接责任者。几年来人们看到的选举事实是,民进党当局的贿选性质更加恶劣,“两颗子弹”这类早已被民主政治所不齿的苦肉计竟然成为陈水扁连任的主要手段;贿选的规模更大,出任“法务部长”规定30台币为贿选的陈定南,在宜兰县长竞选过程中竟然办了2950桌。“清廉形象”的罗文嘉,竟然直接向选民发放现金。民进党后起之秀、在“新闻局长”任内“一身正气”的林佳龙为了当选,竟然指使医生公布胡志强的病历。桃园县的民进党候选人为了胜选,竟然再次使用“非常光碟”手段。这样改变了人们对民进党选举策略的看法。此外,社会上开始出现看作秀开始变成看作为,“拼选举”、喊口号、说大话开始变成要务实、看政绩、讲廉洁,政党形象、个人形象开始变得重要起来。马英九的成功和民进党的失利,说明泛绿煽动和依靠的“分蓝绿阵营、搞省群对立”的影响力开始弱化。\r<br>
<br>
<br>
<br>对“浅绿、浅蓝式选民(不稳定支持者)”作用的认识。在蓝绿基本盘相对稳定,在双方理想动员力接近“五五波”的情况下,浅蓝和浅绿选民(某种程度上也称为中间选民)的作用在增加。从政党和候选人形象、公共政策、执政能力、清廉程度等方面,则会影响和改变“双浅选民”的支持度。因为对“台独”没有政绩和内部腐败的不满,所以从2004年12月10日举行的第6届“立委”选举和此次“三合一选举”来看,显然“浅绿式选民”对民进党当局的支持度有所降低,从“两颗子弹”冲高的50.11%分别降为43.5%(第六届“立委”选举)、49.52%(“任务型国代”)、43.08%(“三合一选举”),应该来说跑掉的有中间选民,更多的是“浅绿式选民”。因为对国民党改造的成果和“马英九现象”的肯定,所以浅蓝式选民对国民党的支持度有所增加,从32.82%(2004年“立委”选举,蓝军是46.85%)、38.92%(“任务型国代”,蓝军是45.03%),到50.96%(“三合一选举”,蓝军是52.27%),显然是“浅蓝式选民”或者是中间选民,对泛蓝尤其是国民党的信心和信任度在增加。第六届“立委”选举和“三合一选举”的结果,比较集中的反应了“双浅选民”的选择。\r<br>
<br>
<br>从第六届“立委”选举和“三合一选举”中,可以看出在台湾社会中,因为民进党执政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在促使民意和政治文化出现某种变化。正是上述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出现的变化,形成了不利于民进党当局的大环境。从“三合一选举”中看,民进党以往的选举战略、文宣主题、竞选策略、政治动员、拉票手段并不比以往差,但是没有奏效,原因集中在民进党太烂,集中在社会上已经出现的不利于民进党的大环境。导致曾经多次让民进党胜选、建立在“亲不亲统独分,对不对看省籍”基础上的竞选策略,纷纷变成“七伤拳”,伤人三分,自伤七分,为在野的国民党在没有政治、经济资源可以利用的不利情况下,只是靠政策上的阐述,而较好地破解泛绿方面的“抹黑牌、抹红牌、民粹牌、省籍牌”。国民党得到14席、泛蓝得到16席、事实上是18席的结果,正如马英九所说,不是国民党做得好,而是民进党做得太差,是民进党自己打败了自己。\r<br>
<br>
<br>
<br>县市长选举结果是近年来台湾社会出现的政治文化变化的结果,也推动了政治文化变化的深化。只要民进党当局坚持“带来动乱的独欲、带来腐败的贪欲、带来阴谋的权欲”,不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生活和两岸关系为重,台湾社会政治文化变化的趋势不会改变。\r<br>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