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3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建省与福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29 18:5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trong>台湾建省与福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strong><strong><span><br /></span></strong><span><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span> <p align="center"><font size="3">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胡沧泽</font></p><span><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span> <p><font size="3"><strong>内容提要:</strong><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85</font></span>年,清政府下诏在台湾建省。在这之前的<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84</font></span>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福建行省管辖。台湾建省,是福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台湾建省,仿&ldquo;甘肃新疆例&rdquo;,初称&ldquo;福建台湾省&rdquo;,以福建为后方,有利于闽台互补,联成一气,加强海防,维护海疆安宁。台湾建省后,与福建仍保留一些行政上的关系,闽台两地的联系依旧千丝万缕。台湾建省,与福建分立,是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后审时度势而作出的一项正确决断,它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和发展,也加强了台湾与福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台湾建省是闽台两省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变迁史上的一件大事,并对闽台两省的地方行政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font></p><span><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span><span><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span> <p><font size="3">清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日(<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85</font></span>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span>月<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span>日),清政府下诏在台湾建省。在此之前,康熙二十三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84</font></span>年)四月,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府名台湾,县名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行省管辖。台湾从设府县到建省,走过了二百余的历史过程,福建地方行政区划自扩大到海峡对岸之后,终于又回到原来的建置,只管辖大陆府县和沿海岛屿。台湾建省,与福建省分立,于福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关系重大。本文拟在前人有关台湾建省论述的基础上<sup><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span></sup>,专门就台湾建省和福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变迁问题作一论述,以求进一步明了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消长、作用和影响诸关系。</font></p><strong>一</strong><strong><span><br /></span></strong><p><font size="3">台湾建省,是福建地方行政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font></p><p><font size="3">台湾自古为我国领土,与福建关系尤为密切。南宋赵汝适《诸蕃志》&ldquo;流求国&rdquo;条载:&ldquo;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与其国密迩,烟火相望。&rdquo;这里明确指出,南宋时澎湖列岛属晋江县管辖。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隶属福建晋江,设官驻守。清顺治十八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61</font></span>年)四月,福建人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他将赤嵌地方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以新港溪为界,南北分设天兴、万年二县,这是台湾最早的郡县设置。康熙二十二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83</font></span>年),清将领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攻占澎湖,进取台湾,第二年四月,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福建行省,台湾与福建的地方行政体制隶属关系正式确立。</font></p><p><font size="3">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员分辖,隶属福建。府称台湾府,初设知府一员,海防粮捕同知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sup><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pan></sup>。长官为知府,统理司法、财政及内政事务。在台湾府下设置三个县:台湾县,官员有知县一人,县丞一人,典史一人,新港巡检司巡检一人,澎湖巡检司巡检一人;凤山县,官员有知县一人,典史一人,下淡水巡检一人;诸罗县,官员有知县一人,典史一人,佳里兴巡检司巡检一人<sup><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span></sup>。台湾的一府三县在行政上由福建巡抚直接管理。</font></p><p><font size="3">清初,福建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康熙二十三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84</font></span>年)增设台湾府后,福建省辖有九府,福建的行政区划扩大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岛。</font></p><p><font size="3">福建省一级行政长官由总督、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组成。清代在福建设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总督、巡抚由皇帝特旨任命,遇事可以单独上奏。为了表明督抚为中央派出的封疆大吏,总督都兼有兵部侍郎或右都御史街,巡抚多带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等衔,以示总督、巡抚既是最高级的地方官员又是中央部院级的大臣。</font></p><p><font size="3">福建行政区划扩大到台湾后,闽、台两地官方和民间往来日趋频繁。由于台湾离省府福州较远,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的同时,又设立台厦道,管理台湾及厦门两个行政区。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除了执行一般的道台职务之外,还掌有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使的一些职权。台厦道设道台一人,正四品,按司狱一人,正八品。雍正五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727</font></span>年),&ldquo;加福建兴泉道巡海道衔,移驻厦门,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添设台湾府通判一员驻澎湖,裁澎湖巡检一员&rdquo;<sup><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span></sup>。雍正时改台厦道为台湾道,说明台湾在福建地方行政体制中的位置日趋重要。到了清同治十三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74</font></span>年),鉴于加强对闽、台两地的管理和防御外国的入侵的需要,船政大臣沈葆桢建议仿照江苏分驻苏州之例,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沈葆桢认为:&ldquo;为台民计,为闽省计,为沿海筹防计&rdquo;<sup><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span></sup>,必须把福建巡抚移驻台湾。清政府同意他的建议,此后,福建巡抚行署迁至台北,福建巡抚冬、春二季在台办公,夏、秋二季在福州办公,福建与台湾的行政关系,更为密切。</font></p><p><font size="3">台湾一府三县设置之后,作为福建所属的府县,福建人民迁往台湾日渐增多。从起初的&ldquo;春时往耕,西成回籍,只身去来,习以为常&rdquo;<sup><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span></sup>的候鸟式往来,到后来的携家带口,搬眷入台,福建人口流向台湾的趋势,始终没有停止。为了加强闽、台两地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在康熙二十四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85</font></span>年)开放厦门与安平港间单口对渡之后,清政府又于乾隆四十九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784</font></span>年)开放泉州的蚶江与鹿港的通航,乾隆五十七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792</font></span>年)又开放福州的五虎门与淡水河口的八里岔的通航。官方渡口的设置和管理,促进了同属一省的闽、台两地各府县人员的往来和省、府之间行政上的联系。</font></p><p><font size="3">由于福建大陆人口的大量移入台湾,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和行政建置的扩大。移民原多聚居台湾中南部,后逐渐向北部拓展。台湾府县原设于中南部,光绪元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75</font></span>年),沈葆桢建议在台湾北部设立府县,得到批准,因之,台北府成立,下辖新竹、宜兰等县。总的来看,从康熙二十三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84</font></span>年)至光绪十年(<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84</font></span>年)二百余年间,台湾已由初设时的一府三县发展为二府十一厅县,这二府为台湾府和台北府,台湾府所属有台湾、凤山、嘉义、彰化、恒春、澎湖、卑南、埔里社八厅县,台北府所属有新竹、宜兰、基隆三厅县。这些府厅县均仍隶属福建省管辖,是福建省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府厅县的扩大,也是福建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与扩大,这为台湾建省奠定了基础。</font></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18:57:03 | 只看该作者
二\r<br>光绪十年(1884年),清王朝任命刘铭传以福建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全台镇、道各官均归其节制。当时正值FaGuo大举侵略中国之际,刘铭传在台湾对防务进行整顿,积极备战。他在基隆采用诱敌深入之计,让侵略者登岸后再予以围歼,该战役法军伤亡百余人,大溃撤回舰上。法军受挫后,海军提督孤拔留下少数兵舰封锁基隆洋面,亲率十艘军舰转移战场,开到与台湾一水之隔的海峡对岸福州马尾港。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三,法舰突然袭击马尾洋面的中国军舰,马江战役爆发,闽海军舰全军覆没,马尾造船厂及沿江炮亦被摧毁。马江战后,法军乘胜攻占基隆,但在沪尾遭到刘铭传军队的沉重打击。法军的台湾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r<br>中法战争虽然在“不败而败”的情况下结束了,但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和闽台的唇齿相依关系却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光绪十一年(1885年),钦差大臣左宗棠提出建省的奏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所有台澎一切应办事宜,概归该抚经理,庶事有专责,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7]左宗棠是在总结前办理台防大臣沈葆桢、督巨李鹤年、巡抚王凯泰、侍郎袁葆恒等诸多大臣关于台湾治理的各种建议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的。经清中央政府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六部九卿的传阅、讨论,九月初五,由这些高层决策者共16人联衔上《为钦奉懿旨会议具奏事》折,会奏折议准左宗棠拟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之请。同日,光绪皇帝下旨:“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抚详细筹议,奏明办理。”[8]至此,台湾建省获得清朝中央政府批准。\r<br>台湾建省获准后,如何建省,光绪皇帝还作了进一步的批示:“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如甘肃新疆之制,庶可内外相维。着杨昌濬、刘铭传详细会商,奏明办理。”[9]
<br>台湾建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这是清政府的决策,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皇帝诏令还进一步明确应仿照“甘肃新疆”之制,以使内外相关照。所谓“甘肃新疆之制”,是清政府为抵御外国侵略、应对边疆危机而采取的地方行政体制方面的新规制,以加强新设立的边疆省份与内地的联系。概言之,“甘肃新疆”为新疆省的全称,“甘肃新疆巡抚”为新疆巡抚的全称,甘肃巡抚事权不由“甘肃新疆巡抚”兼理,而是由驻设甘肃的陕甘总督兼管。“甘肃新疆巡抚”归陕甘总督统制。\r<br>刘铭传遵照清政府的指示,筹建台湾省。他在《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中指出:“闽台本为一省,今虽分疆划界,仍须唇齿相依,方可以资臂助。诚应遵旨内外相维,不分畛域,乃能相与有成。……查新疆新设巡抚关防内称‘甘肃新疆巡抚’,台湾本隶福建,巡抚应照新疆名曰‘福建台湾巡抚’,凡司道以下各官,考核大计,闽省由总督主政,台湾由巡抚主政,照旧会衔,巡抚一切赏罚之权,仍巡抚自主,庶可联成一气,内外相维,不致明分畛域。”[10]这说明台湾建省之初,全称应为“福建台湾”,地方长官台湾巡抚的全称应为“福建台湾巡抚”,而当时福建巡抚的事务则由驻设在福建的闽浙总督兼管,“福建台湾巡抚”亦归闽浙总督统制。\r<br>台湾建省,在经济上与福建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建省需要大量的经费,经刘铭传与闽浙总督杨昌濬等人商定:每年拟由闽省各库协银二十四万两,闽海关照旧协银二十万两,并请旨饬下粤海、江海、浙海、九江、江汉五关每年协济银三十六万两,“共成八十万两,以五年为期”[11]。这样,福建每年要支付台湾建省费用银44万两,五年合计220万两,占当时清廷调拨给台湾建省费用的55%。福建经费的及时到达为台湾建省解了燃眉之急。\r<br>福建台湾省,以后简称台湾省,以福建为后方,有利于闽台互补,闽台联成一气,加强海防,维护台海安宁。\r<br>三\r<br>台湾建省后,与福建省仍保留了不少行政上的关系,闽台两地的联系依旧千丝万缕。\r<br>在军事设防、兵饷派送方面,澎湖设总兵,台湾镇总兵销去“挂印”字样,与新调澎湖镇总兵统归巡抚节制,“澎湖镇副将与海坛镇对调”[12]。在台湾省垣未定之时,遇有空名,无须募补,暂留闽省,仍归总督兼管,兵饷由闽支发,侯台湾巡抚移住中路,再行调归台湾。在国家的海防建设上,闽、台两省依旧是闽台联防、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联成一气。\r<br>在经济方面,台湾由于岛内产盐不足,刘铭传建议从福建调部分食盐补充,福建长泰、南靖等县澳盐引,额定例拨归台湾代销,台湾称这些盐为“唐盐”。刘铭传于1888年在台北设立全台盐务总局,直属台湾巡抚,另在基隆、淡水、安平、高雄四港口各设一配运局,负责唐盐的收购及调配转运事务。福建盐的调入台湾销售,说明闽、台两地在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关系和行政管理方面的联系。\r<br>在教育行政上,台湾虽然建省,但并不单独举行省级科举考试“乡试”,台湾生员仍然归福建应试。刘铭传在《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中说:“学政向归台湾道兼理,光绪元年曾有议归巡抚明文,现应查照前议,由道将学政关防文卷呈送巡抚管理,文武乡闱,援照安徽,江南汇考之例,仍归福建应试,中额亦仍旧例,将来生聚日繁,文风日盛,再行酌核增加,奏明办理。”[13]可知,台湾在建省之后,生员仍定期渡海到福建参加考试,福建省城福州南台建有台湾会馆,专供各科赴省的台湾考生住宿。台湾士子到福建参加应试和中举的不少。如光绪十四年(1888年),台湾士子邱逢甲、汪春源、黄彦鸿参加戊子科考试,中为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台湾士子黄宗鼎参加己丑恩科(时逢光绪帝大婚庆典而增开恩科)考试,中为举人。\r<br>由于刘铭传在台湾推行一系列近代化经济建设,台湾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并对福建省产生很大的影响。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电报总局,架设水陆电线,先后架设沪尾至福州川石、安平到澎湖水线,台北至台南陆线,全长1400多华里,分设川石、沪尾、澎湖、安平水线局4所。光绪十四年(1888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邮政总局,发行邮票,令南通,飞捷两船定期往返于台湾和大陆之间,邮路近至厦门、福州,远至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台湾与福建和大陆间的邮政往来,是全国最早自办的邮政业务,促进了台湾与福建两省以及全国的信息交流。\r<br>综上所述,台湾建省,是福建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台湾建省,仿“甘肃新疆例”,初称“福建台湾省”,以福建为后方,有利于闽台联成一气,加强海防。台湾建省后,与福建仍保留着一些行政上的关系。台湾建省,与福建分立,是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后审时度势而作出的一项正确决断,它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和发展,也加强了台湾与福建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台湾建省,是闽台两省地方行政体制变迁史上的一件大事,并对闽台两省的地方行政体制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r<br>
<br>
<br>注释:\r<br>[1] 有关台湾建省的论著,主要有:陈碧笙著《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林仁川著《大陆与台湾历史渊源》,文汇出版社1991年版;陈在正著《台湾海疆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r<br>[2][3] 蒋毓英:《台湾府志》卷8。\r<br>[4]《雍正实录》卷53。\r<br>[5] 沈葆桢:《沈文肃公政书》卷5。\r<br>[6] 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20。\r<br>[7] 连横:《台湾通史》卷6。\r<br>[8]《光绪实录》卷215。\r<br>[9]《光绪实录》卷221。\r<br>[10][11][12][13] 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卷6。\r<br>
<br>
3#
发表于 2005-12-31 18:21:31 | 只看该作者
白*,从哪里download this paper?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1 18:44:54 | 只看该作者
直接保存不就可以了 大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4:06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