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治军事思想批判<br />郭卜乐 中国心理热线 http://www.zgxl.net<br /> <br /> <br /> <br /> <br /> 相关新闻/资料: <br /> 中国政治军事思想批判 胡星斗 <br /> 一 <br /> 法家是中国的主要政治学流派之一,中国政治文化是儒法互补的。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中国并没有从此成为儒家的一统天下,而是如汉宣帝所说的,中国的政治步入了王霸杂糅的漫长时期。只不过儒家学说被公开地宣扬,而法家策略只能走私式地运用––––––历代统治者对韩非子的权术只用不说,讳莫如深。 <br /> 纵观汉代以来的历史,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曹操严明赏罚,诸葛亮重刑治蜀,晋时宫廷内乱,隋炀帝苛刑酷政,李世民逼宫杀弟,武则天发动告密、任用酷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推行绝对专制,王安石变法图强,朱元璋杀戮功臣、废除相位、实行锦衣卫特务制度,雍正乾隆大搞文字狱,曾国藩实行连坐法对付太平军等等,无不留下了商鞅、韩非子法术的深刻烙印。 <br />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曾对韩非子大加赞赏,并将法家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从而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可以说,韩非子是秦始皇的导师,他教会了秦始皇极权杀戮、统一民轨、毁灭文化、焚书坑儒……。 <br /> 韩非子的思想则是那个时代法家理论、荀派儒家理论、老子道家理论的集大成。那时,法家已有三派,一是商鞅的刑法学派,主张以酷法宰制人民;二是申不害的权术学派,主张玩弄阴谋权术;三是慎到的权势学派,主张极力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韩非子不愧为理论“天才”,他把三位先贤的理论结合起来,构筑成自己的法、术、势三位一体的法家专制的政治理论。 <br /> 不仅如此,韩非子还向主张“治之经,礼与刑”的荀子请教,向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学习,从而形成了韩非子自己的“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的极其阴险的术治理论。 <br /> 韩非子学说。它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韩非子说:人都是“骄于爱而听于威”的,“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父子、夫妻、君臣的关系都是*不住的:“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所以,韩非子主张以严法宰制臣民:“法审,则上尊而不侵”;“圣人之治国也,赏不加于无功,而诛必行于有罪也。”同时,他要求法律统一、守信、公开,“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 <br /> 有些人误以为韩非子的法家是在提倡法治,其实,法律在他那里只是帝王的权柄,是镇压人民、维护极权统治的工具,并不存在任何保护人民权利的法律;而且,韩非子所说的“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并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皇帝例外”、“皇亲国戚例外”。 <br /> 韩非子的“术”其实是阴谋权术。他自己说:“术者,藏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具体的术有:人质术、暗杀术、投毒术、监视术、连坐术、防*术、游说术、帝王修身术、听言术、观人术、用人术、独断术、无为术、霹雳术、防止篡位术、文化专制术等。如韩非子提出了“御臣七术”:“一曰众端参观(总体考察),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以其言责成其行),五曰疑诏诡使(以假诏书考察他),六曰挟知而问(明知故问),七曰倒言反事(反着说看他的回答)。”他还提出了愚民、打击知识分子的思想:“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对儒者“破其群”,“散其党”,“禁其欲”,“灭其迹”。 <br /> 法家是中国人的阴谋诡计的大汇合,机谋权术的集大成。 <br /> 韩非子这样教导君主巩固自己的权势:“权势不可以借人”;“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独视者明,独听者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愚傲处其上,此其所以有劫君弑主也”;“大臣之禄虽大,不得借威城市;党与虽众,不得率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处军无私交”;“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凡治之极,下不能得”;“圣人之道,去智与巧”;“去好去恶,群臣见素”;“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明主观人,不使人观己”;“欲为其国,必伐其聚”;“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劝‘独断’也”;“主上用之(刑),若电若雷”;韩非子还反对“得民之心”,认为民心不足畏。 <br /> 禁止人民结交、聚会,不受法律约束地使用杀伐大权,这是专制时代的共同特征。 <br /> 难怪郭沫若说法家“完全是一种法西斯式的理论”。 <br /> <br /> 二 <br /> 中国历史上有另一家政治学流派–––––纵横家,它影响巨大,成就非凡,但理论不多且晦涩,给人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感觉,不为普通人所注意。 <br /> 纵横家起于战国时期的齐、秦并强之时,那时连横就是与齐、秦结盟,合纵就是五国或六国联合起来对付齐或秦;齐被乐毅率领的六国联军打败后,只剩下强秦,这时连横就是与秦国结盟,合纵就是六国联合对付秦国。 <br /> 不过,从渊源上来说,纵横家还可追溯到周初之“行人”,即代表天子出使诸侯国的特使。到战国时,行人逐渐演变成诸侯国的外交家、政治家、游说家或文学家。 <br /> 战国的动乱局势给行人们提供了绝好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br /> 中国人信奉“乱世出英雄”,太平盛世只能是万马齐喑、万民俯伏。 <br /> 纵横家人物是结盟至上论者。那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与谁结盟似乎是一国安全的关键,所以,士子们唯利是趋,为达到结盟、为相或谋取利益的目的,他们信口雌黄,用尽智谋甚至骗术;而他们掌握权力后,“一怒而诸侯惧”,地位上举足轻重,实利上受封受爵,显贵一时。 <br /> 中国是个“关系”的社会,诸侯国的结盟至上也反映了这一“国情”。而西方是“实力”的社会,有实力者胜,武器先进者胜,综合国力强者胜。 <br /> 纵横家人物皆为谋略家。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以巧舌、诈骗、诱饵、陷井等手段捞取好处,甚至打败敌国。其功勋为世人所侧目,其计谋为后世所流传。这些表明,中国人只有发达的权谋意识,而没有多少正义观念、真理意识。 <br /> 苏秦先主张连横,游说秦国,失败;继而他改为主张合纵,游说赵国,并成为六国丞相。 <br /> 秦之相张仪到楚国行骗说,如果楚能够与齐绝交,秦答应给楚“商于六百里”地。可是待楚国与齐国真的断交后,张仪则对土地之事矢口否定。最终,秦大败楚军。 <br /> 苏代请缨为东周游说敌对的西周,让后者放水以利东周的水稻;他骗西周君王说:“东周不种水稻,种麦子,不给水,正有利于它;不如放水,淹掉它的麦子。”西周信以为真,放了水,还赐给他大量的金子;东周也感激苏代,赐予重金。 <br /> 纵横家人物就是这样,八面玲珑,巧舌如簧,是当时崛起的商品经济、商人投机在政治上的表现;策士、人才即为商品,君主即为买家;交易成,结为君臣,交易不成,离为路人。 <br /> 纵横家与法家类似,都有游说术,都主张阴谋诡计;纵横家与墨家类似,都是能言善辩之流、游说之派别;纵横家与道家类似,鬼谷子与老子皆为智斗之祖;纵横家与兵家也类似,只不过一为文斗,一为武斗。 <br /> 中国人将文武权谋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br /> <br /> 三 <br /> 纵横家的鬼谷子是中国文化中最神秘的人。他是中国外交、政治谋略之祖师,是踏遍青山绿水的民间高人,是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的一代“隐士”,是战国豪士苏秦、张仪的老师,是中国算命、寻仙、鞋匠、眼镜店之祖师。同时,鬼谷子为后人留下了神秘莫测的无字天书–––––《鬼谷子》。 <br /> 但两千年来,《鬼谷子》一书读之者很少,读者中又多讥评贬损:唐朝的柳宗元谓其“妄言乱世”,“学者宜其不道”;宋朝的王应麟称其为“妾妇之道,是皆五经之弃也”;明朝的宋濂斥之为“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者士大夫宜唾弃不道”;清朝的卢文绍指责“《鬼谷子》,小人之书也!” <br /> 其实,《鬼谷子》固然有“小人之书”之嫌,但在小人之国,只许小人们使用阴谋诡计,而不许鬼谷子道破个中的机密,公之于天下,公平吗? <br /> 鬼谷子不是小人,他是伟大的权谋研究家!而不择手段使用诡计的统治者才是小人。 <br /> 鬼谷子提出了谋略和游说的原理:“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捭阖者,天地之道”;“离合有守,先从其志”;“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为一体)”;“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他提出了用权的方略:“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圣人见萌牙郗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世不可以抵,则抵而得之”;“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白、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如此等等,鬼谷子把一些中国人的阴险嘴脸、统治者的权术公之于众,令人耳目一新。 <br /> 游说术是纵横家的重点。鬼谷子说:“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者言,依于谦”;“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会合之处)而司(把守着)之,道合其实,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钩箝之辞,说辞也,乍同乍异”;“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br /> 由于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人情学、关系学、谋略学的兴旺发达,使得我们的国民几乎个个成为公关能手、游说高手,所以,中国诞生了鬼谷子和他的游说学说。 <br /> <br /> 四 <br /> 中国兵家之祖是姜太公,他的军事政治思想保存在《六韬》、《三略》二书中。姜太公说:“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可见,姜子牙对王者有极高的“素质”要求:象龙变幻莫测,象兽韬光养晦。 <br /> 姜太公还阐述了其人心战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这里反映了统治集团的狡狯–––––以“无取”达到“取”的目的;以暂时的“无取”蒙骗老百姓,像朱元璋那样。 <br /> 姜子牙的民本思想、人才思想、权谋思想也很著名:“庶民者,国之本”;“有德之君,以乐乐人”;“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罗其英雄,则敌国穷”;“千里迎贤”,“进贤者,福流子孙”。但所谓的贤才无非是不威胁专制统治、能够低三下四的人;姜子牙对人才的抑制甚至杀戮的思想也昭然若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姜太公还说:“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中国人就是这样,将阴谋看作理所当然。 <br /> 孙武是兵家的代表,是东方的兵圣,是世界的兵祖。这足见中国内战之源远流长、谋略之博大精深。 <br /> 孙子认为,“五事”、“七计”是知胜之道。“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他还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应当“因敌而制胜”,“因利而制权”,“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善战者”还要“求之于势”,发挥人处在危机时的巨大爆发力,争取战争的胜利:“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为了达到如此的效果,应做到“自不可乱”;为此,应“修道而保法”,以及“分数”(建立各级组织)。 <br /> 出奇制胜也是必须的谋略。为出奇,应“杂于利害”,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作出正确的决策,以免失之偏颇,反为敌所诳。所以,孙子说:“先知迂直之计者胜”;“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要出奇,行动就应迅速,应当使用各种诈术:“兵之情主速”;“兵以诈立”;“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并且,孙子把诡计谋略看作是用兵的应有之义:“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 <br /> 兵家把中国人的诡诈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难怪直到今天,西方的军事学校甚至商学院都要用《孙子兵法》为教材。 <br /> <br /> 五 <br /> 中国军事文化的精髓可谓之太和兵法。太和指中华文化中的崇尚和谐、中和、辩证、涵容、统一、柔和、和平的思想,太和兵法则指军事斗争中的和政、和德、和将、和兵、和谋、和战以及人和之术。和政就是太和之政治,和德就是太和之武德,和将就是太和之儒将,和兵就是太和之用兵,和谋就是太和之谋略,和战就是太和之战术,人和就是太和之人际关系。 <br /> 中国人的太和兵法的特点是重视赢得人民,施惠于民。《六韬》中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孙子兵法》中称:“主孰有道……吾以此知胜矣。” <br /> 其实,天下何尝是天下的天下,是家天下而已,但起兵者都懂得欺骗天下;待打下天下后,再收拾老百姓,这大概是刘邦、朱元璋之流心里的真实想法。 <br /> 太和兵法还主张柔武,使用心理战。《逸周书》中说:“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阵,善阵不战,善战不斗,善斗不败”,又说:“善战不斗,故曰柔武。”《战国策》中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 <br /> 重视心理,重视谋略,此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br /> 太和兵法主张随机应变,正奇辩证结合,设谋用计,迂回巧胜。孙武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应该“因敌而制胜”,又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以正合,以奇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六韬》中称:“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孙膑说:“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李筌说:“军不厌诈。” <br /> 中国的计谋文化源远流长,造就了无数的*雄、小人。 <br /> 太和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求完善军事组织,搞好后勤保障,建设后方基地。孙子提出“未战而庙算”,“治众如治寡,分数(进行编队,建立各级组织)是也”,“凡用兵之法,……千里馈粮,……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br /> 汉人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步兵为主的军队的必然。西方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以骑兵为主,兵员少,利于速战,而且可以马肉马奶就地取食,所以战斗力更强。蒙古人3、4万兵力,满族人10万兵力能够占领全中国,即是例证。 <br /> 太和兵法还重视武德。古人云:“武有七德,禁暴、蕺兵、保国、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非智不可以料敌应机,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众抚上,非勇不可以决谋合战,非严不可以服强齐众,全此五才,将之体也。”“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善为将者,刚不可吐,柔不可茹;和平之中,而有不可假借之力;持守之下,而有可以亲近之慈。” <br /> 大肆杀人而有“武德”,这大概是中国之所以被称为道德国度的原因吧? <br /> 总之,中国太和兵法强调仁义之道,以骗取民心;口头上声称“不杀”、“不得已”,其实中国人性残忍,军阀们个个杀人不眨眼;中国古代的一些将帅能文能武,能进能退,能大能小,唯独缺乏正义战争思想。他们只知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而没有自己的脑袋;心中只有统治者,没有黎民百姓;太和兵法重视将军修养等,但缺少舍生为大众、誓死保卫百姓利益的精神,没有建立制度、法制,保证军队不为个人、少数团体服务。 <p><br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