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对谈何时进入社会议程
<br>
<br>
<br>
<br>文/特约撰稿员 刘玉皙\r<br>
<br>连战访问大陆,堪称两岸的突破性事件。然而今年以来,这个“突破性事件”未免也来得太多、太急了,百转千折,令人目不暇接。\r<br>
<br>自从去年底台湾立委选举泛蓝大胜,在民意及利益双趋之下,台湾的泛蓝势力看似应该可以成功统合,然而谁知泛蓝胜选以后反而是扁宋先会,国亲破裂;而陈水扁自败选后似乎又回到当年所宣称过的“新中间路线”,辜振甫董事长丧礼北京亦派员参加,春节包机亦非常顺利,甚至有常态化之议,两岸看似春风微微,直航与双方代表会谈甚至也在望。然而北京突然通过反***法,使得台湾数十万人走上台北街头抗议,欧美亦同声附和,大陆的外交处境及辛辛苦苦经营出来的国际怀柔形象,似乎失分不少。\r<br>
<br>然而,当两岸关系似乎因为反***法而降至冰点时,台湾的泛蓝两大势力领导人连、宋却先后立刻订下访问大陆的行程,北京方面也提出非常高规格的接待,进入党对党的对谈,甚至喊出六十年后重开国共会谈。一连串的变化,该春暖花开的时候,紧接而来的却是大雪;而明明刮的是冷峻北风,却促成了春天,这半年来的两岸气候瞬变真是令人措手不及。\r<br>
<br>这一连串的变化,还看不到终点。未来可能还会出更多措手不及的牌。就台湾的社会气氛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仍未消弭:意见的分歧与阵营的对立。在泛蓝和泛绿各拥群众、势均力敌的当下,想要产生任何一位代理人、任何一个代表团,都属难事。即使是在民主代议制度之下,由于目前台湾特殊的社会氛围使然,即使透过完美的民选与授权程序,也依然难以产生真正的共识。既然没有人可以完全代表全台湾的民意,要进入实质性的、突破性的两岸谈判,实属困难。\r<br>
<br>辜老的格局与年代,实在令人怀念。商人的身份,儒士的气度,却可以穿梭在两地政坛与两岸谈判桌,在两岸问题上做出贡献,一曲“借东风”,这不仅是政治的成就,也是台湾文化界的恢宏作风、文化人的梦想典范。当辜董辞世,或许给两岸的启示,就是两岸的对谈必须进入制度对谈的时代,而不能再以个人传奇和非正式蹊径为依归了。\r<br>
<br>此刻,国共两党的会面,当然是在“制度化”上更进一步。然而,由于代表性的问题,不论是连还是宋,这样的会谈恐怕示范性作用仍大于实质作用。两岸要进入实质谈判的议程,还远得很。严格来说,“不独不武”并不算是国共此次会谈的重大成就,因为这已是两岸、美日有了共识的底线,其实是台湾已经握在手里的东西。\r<br>
<br>诸多台北和北京学者已经指出,这场赛局并不是台北与北京的赛局,而是国际列强的赛局。关系的不仅是美、大陆、台湾之间三角关系,近来还要牵涉到日本,东亚局势更趋复杂,参与者众多,台湾其实决定不了什么。例如南方朔先生最近即在台湾撰了一系列文,陈述台湾应该“脱美入亚”,脱离美国影响,老实的面对两岸问题,寄希望于连、宋的出访,期待能开启两岸的良性互动。\r<br>
<br>虽然两岸赛局的参与者众多,北京或东亚各国往往只是把台北看成其它国际势力—通常是美国—的代理人。然而,这种看法有一定程度的偏误。举具体事例来说,这一波的反日行动,中华民族主义的浪潮似乎并未席卷台湾。然而这并不是因为台湾人曾经被日本人殖民过,倒向殖民者而已。中国国民党四十年的教育并未偏袒日本:若问许多大学生或社会青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谁轰炸台湾,许多人甚至还是会异口同声地说:日本。完全忘记二战时台湾仍是日本属地,真正轰炸台湾本岛的是美国军机。即使有老一辈人怀念日据时代台湾的良好治安,大多数人仍然记得当年台湾人如何被视为次等国民,就学、就业也诸多限制。台湾人并没有大陆人所以为的那么媚日。同样的道理,对于肤色根本就不相同的美国人,台湾人更没有实质感情与具体认同了。台湾人对于国际势力的靠近,只是在不确定的两岸关系之下,一种搜集自保筹码的行为。台湾人之所以不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其实是寄望于日本能成为牵制中国的势力,而不是对日本怀抱着感情。姑且不论这种策略在逻辑上是对是错,首先,大陆对于台湾人的评估或许应该有所修正。\r<br>
<br>台湾的情势有一点特别之处,或许是大陆人所不熟悉的:即使在任何境内政党或国际政权影响之下,台湾的民间社会力量仍然强大,它是独立于任何政党、有强烈的意志,也有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要轻易地把民间力量冠上“某某代理人”的帽子,实在也太偏颇了。\r<br>
<br>以上个月台湾对反***法的抗议活动为例,其中文化界发起了“以自由与和平之名,我们拒绝胁迫”活动,发起及参与的文化人,包括音乐家郭芝苑、小说家朱天心、指挥家陈树熙、原住民作家夏曼蓝波安以及代表前辈舞蹈家蔡瑞月的萧渥廷等,与林怀民、侯孝贤与李敏勇等艺文界、学术界人士。这份名单其实是超越蓝绿的,也是超越他们平日的统独立场。他们平常已经有了政权外的一片天空,自给自足,要说他们被独派势力所利用,实在是不可能的。对于他们来说,统不统一,其实是看两岸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形态而定。他们在宣言里也说明,之所以反对反***法,并不是为了坚持台湾建国,而是对民主自决权的丧失感到难过。\r<br>
<br>这样的声音,虽然暂时被蓝绿对决的声音所掩盖,但是仍是存在着的,同时也会持续的壮大。这样的声音,其实或可导入两岸对谈的正式议程:与其呼唤“大家都是一家人”的温情民族主义,不如直接将国共会谈或国亲会谈的格局拉高到社会层面的革新与对话,例如最近又起的新闻驻点及媒体交换的问题,重现1980年代两岸密使络绎不绝、高层积极对话的盛况。台湾人对大陆其实仍怀有一定的感情,其感情厚度仍足以对大陆的社会付出一定程度的关心。社会议程,或许是下一次两岸会谈的好题材。\r<br>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