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万里\r<br>
<br>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力量不仅表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权力"
<br>上,而且还体现在思想、价值观等"软权力"方面,美国盛产"主义",各种思想、主张、\r<br>名词层出不穷。而在后一方面,思想库发挥了独特的作用。\r<br>
<br>五花八门的思想库\r<br>
<br>所谓思想库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策选择为目标的非赢利机构。这样一
<br>个定义透露出思想库具备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独立性"。思想库不是政府部门,也不以\r<br>赢利为目的,而且通常标榜自己不代表任何地区、行业或社会集团的利益。第二,"现实性"。\r<br>思想库不做象牙塔内的学问,只做经世致用的研究,并且以影响政府决策为其最大目标。思\r<br>想库所具备的这两个特点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它一方面标榜自己的独立和超脱,另一方面
<br>又与现实政治和各种势力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正是这种微妙的矛盾性,使得思想库能
<br>够在美国政治和外交决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扮演独特的角色。\r<br>
<br>知识界影响政府政策的传统在美国政治中由来已久。不过,思想库的兴起和繁荣却是\r<br>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现象。伴随着美国外交"民主化"程度的扩大,知识界在外交决策过\r<br>程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几乎垄断了美国外交思想的"话语权"。这些人以专家、学者的身\r<br>份出现,凭借自己拥有的知识资源,成为剖析时政、指点迷津的权威。这些人大都汇聚在思\r<br>想库里。\r<br>
<br>当代美国社会中的思想库可谓五花八门、数量惊人,仅在华盛顿特区就有大大小小100
<br>多个综合类的或专业性的思想库。美国的思想库,有的以对外政策为研究对象,有的以国内
<br>政策为工作目标。不过,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熟知的通常是那些在对外政策方面较有影响力的
<br>思想库,如对外关系委员会、大西洋理事会、三边委员会、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传统\r<br>基金会、胡佛研究所、和平研究所、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
<br>心、阿斯平研究所、卡特中心、尼克松中心、国会研究部、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等等。\r<br>
<br>按照起源,美国的对外政策思想库可以分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由某些大富豪出资建立,\r<br>
<br>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第二类是由政府组织、资助成立的,如和平研究所、国会研究部。\r<br>第三类是由社会中"志同道合"的力量倡议、集资而建的,如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r<br>第四类是为离任总统或者为纪念某政治人物而设的,如卡特中心、尼克松中心。\r<br>
<br>按照资金来源,这些思想库大致可以分为政府资助型和民间资助型两大类。最著名的政
<br>府资助型思想库是兰德公司,它从美国空军的附属研究机构演变而来,而且至今仍然是"美\r<br>国政府机构提供最大份额支持"的思想库。这类思想库比较著名的还有和平研究所、东西方
<br>中心等,它们的主要资金来源都靠国会拨款。大多数美国思想库是民间资助型的,这其中又\r<br>包括社会型和大学附属型两类。前者如对外关系委员会、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后者\r<br>有设在斯坦福大学内的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r<br>究中心过去也一度挂在乔治城大学。\r<br>
<br>对思想库最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其政治倾向,主要有自由派和保守派两大类。在对外政策
<br>方面,自由派思想库一般倾向国际主义、多边主义,支持温和、宽容的对外政策,主张裁军\r<br>和军备控制、接触谈判和国际合作。保守派思想库则倾向单边主义,支持强硬的对外政策,\r<br>主张军备优势、防范遏制和美国第一。自由派思想库一般与民主党关系密切,而保守派思想
<br>库则是共和党的大本营。虽然大多数思想库都标榜自己超脱党派、兼容并蓄,不过布鲁金斯
<br>学会、哈佛大学的研究机构通常被看作自由派的代表,而传统基金会、企业研究所、胡佛研
<br>究所则是保守派的代言人。\r<br>
<br>思想库的三大作用
<br>
<br>谈到思想库如何影响政府决策,人们通常想到的是思想库的研究报告变成了总统的锦囊\r<br>妙计,或者是羽扇纶巾的智囊人物坐在白宫办公桌前侃侃而谈。这样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r<br>思想库的误解。上述生动场景不能说绝对没有,但确实不是思想库的日常工作。思想库对决\r<br>策施加的影响主要还是间接性的,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思想、教育公众、汇集人才。\r<br>
<br>所谓生产思想,就是通过研究和分析形成新的政策主张,并且力图使这些主张获得公众\r<br>的支持和决策者的青睐。思想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其政策主张有朝一日被政府采纳,其功利
<br>性和政治性是显而易见的。布什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而在他上台之前,
<br>共和党保守派的思想库早已为这个问题大造声势,其中包括传统基金会、华盛顿战略与国际\r<br>问题研究中心。前里根政府官员弗兰克*加福尼创办的防务政策中心是这批"星战斗士"的\r<br>旗手,它每年要发表200多份研究报告,不停地为导弹防御制造舆论。为了给冷战时代的"星\r<br>球大战"寻找复活的理由,这些思想库炮制出"流氓国家"、导弹威胁等莫须有的说辞。事
<br>实上,这些道貌岸然的思想库在背后都与军工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福尼中心自1988
<br>年成立以来接受了200多万美元的企业赞助,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大\r<br>军火商。\r<br>
<br>思想库的教育功能既是针对普通百姓的,也是面向决策者和社会精英的。在这个方面,\r<br>思想库采取了形式多样的途径。首先,出版书刊。美国主要思想库每年都会出版大量的专著、\r<br>期刊、研究报告、背景分析、简报,其中《外交》、《国家利益》、《外交政策》、《华盛顿季刊》、\r<br>《布鲁金斯评论》、《兰德评论》等是政府官员和研究人员必读的刊物。其次,在主流媒体上
<br>接受采访、发表评论,举办媒体吹风会。第三,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培训班,提供各种\r<br>长期或短期的访问学者资助。这些项目通常面对社会各种层次和职业,尤其重视国会议员、\r<br>政府官员和军官。这些活动一方面带有"启蒙"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同政府和社会各\r<br>界建立关系网。第四,出席国会听政会、参与政府政策咨询。凭借其对某些领域的深入研究,\r<br>思想库成员在这些场合的发言具有一言九鼎的分量。\r<br>
<br>思想库汇集人才的功能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培养未来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思想库十
<br>分重视新一代研究人员的培养,如兰德公司设有自己的研究生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有新生代\r<br>研究员。很多思想库还为年轻人提供"实习项目",使这些初出茅庐的研究人员有机会结交
<br>前辈、进行实践、历练才干。\r<br>
<br>第二,网络社会各个阶层的精英,充当权势集团的"俱乐部"。美国在表面上充满了民\r<br>主和平等,而实际上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资源都掌握在一小部分精英人物的手中。这部\r<br>分人形成了所谓的权势集团,而思想库通常是这些权势人物的汇聚之所。著名的对外关系委\r<br>员会就是一个典型的权势"俱乐部",在其名单上的3600名会员几乎囊括了美国社会各个阶\r<br>层、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r<br>
<br>第三,为前政府官员提供容身之处,为新政府输送干部,充当人才"中转站"。当下在
<br>布什政府里权势倾天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当年在跟随老布什下台后就曾经在传统基金\r<br>会里"韬光养晦"。笔者不久前见到来华访问的布鲁金斯学会副会长兼对外政策研究所所长\r<br>吉姆*斯坦伯格先生,此君曾经担任克林顿政府的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有意思的是,目\r<br>前出任布什政府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的理查德*哈斯就是前任布鲁金斯学会副会长兼对外
<br>政策研究所所长。这两个人在职位转换过程中的巧合生动地反映出了思想库在华盛顿的独特
<br>地位。\r<br>
<br>掌握"第四种权力"
<br>
<br>思想库在美国的兴盛是特定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产物。众所周知,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r<br>征是"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这种制度结构必然导致权力的分散和决策机制的公开性和开
<br>放性。人们经常把华盛顿比喻为一个权力的"自由市场",各种不同的观念、利益和行为者\r<br>或者大声兜售主张,或者私下讨价还价。美国的外交决策过程通常也无法逃避这个市场的喧
<br>嚣,成为各种利益交换和妥协的结果。\r<br>
<br>虽然在政治"自由市场"里买卖的"商品"本质上就是权力和利益,但是各路买家和卖\r<br>家似乎都不太愿意承认这些交易。因此,在兜售权力和利益的时候,这些政治"商品"必须
<br>利用道义、思想和理论的包装。思想库就是这些五颜六色的包装纸的主要供应商。在进入信\r<br>息社会之后,知识被称为美国政治体系除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作为一
<br>种通过吸引和说服发挥作用的"软权力",知识在政治"自由市场"内的分量显得越来越重。\r<br>作为所谓"第四种权力"的掌握者,思想库正在美国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r<br>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