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3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南开大学出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0 20:2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南开大学出版
-

几个概念及学科定位 e  "A"  
一、政治思想内涵(政治学定义) " B#|C'   
1、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 4Z( #;9f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心理和精神的反映
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总称
     ,50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
     ;*<tU n^t  
    政治心理是表层、感性方面的
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的一种心理反映
最直接的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愿望、信念等
     GM%+yS}(P  
    政治心理的特征:自发性、个体差异性、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一旦形成
在较长时间内具有稳定性
     /BL:"t@-  
2、政治思想内涵 LVj 1NP  
(1)含义: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和
包含着政治认识、政治判断、政治标准
     n~N>;m P  
(2)特征:是阶级政治的要求;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相对独立性
     xM*_1+<dT$  
(3)结构 _R4}\3}!  
      A内容结构 m&.LJ*uM\K  
        关于对人的研究:人的本性本质的研究(属性);对人需求的研究(利益需求、精神 需求、自然和社会属性需求);对人的社会过程的研究
     w?Te%/s.  
        对人存在的政治体系的研究:对政治体系产生的研究(政治生活的起源、政治权力的来源);对政治权力及其组织结构的研究;对政治过程的研究
     {f/qI`  
        对政治发展的研究:政治变迁的原因;政治理想;政治方式、途径
     /k#-OXP~  
      B思维结构 :cT)M(o  
        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 D!<F^mtl  
        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a:kAo0@":j  
        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h<9s& p  
      C理论层次 E C?}iP  
        单一性的政治理论; =%Y1] F  
        专门性的政治理论; 3Cf9'C  
        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wi(Y=?=  
      D政治思想的类型 GO"`{|o  
        从政治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发展上
有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 |z-f 8$  
        从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上
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i8iT}^  
二、中国政治思想学位定位 K-qWT7<  
1、研究对象 VB |?S|<  
(1)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政治哲学与伦理政治的紧密结合; rQ*+ <`R}  
(2)研究对象: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理论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齐治平”学说
     Kb~nC6yJc  
2、中国政治思想的文化模式:和谐文化模式 <qa{,GX\  
(1)人际和谐
三大和谐的基础
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
有序、友爱、真诚; SN6 QX!3  
(2)群体和谐
三大和谐的核心
探讨国家、社会对人民的关系
爱民、尊民
人民也要爱国
维护国家的利益等; U[ ]yN.J  
(3)天人和谐
三大和谐的最高境界
     Agc ss20.  
3、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 0'sZ7f<e7  
(1)宏扬中华民族精神; gS(3m_  
(2)树立中华民族文化形象; h#1:ypA6l  
(3)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 fTxd8an{  
(4)参与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化
     tI^91I  
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a$6F7m4  
四、中国政治思想的文化体系 rtPo)#t  
1、究天人之际:天命观
天道观
天理观; FQek+[ox  
2、明修身之道:理论基础
基本途径
思想追求; XT/t\\Z`U  
3、施治国方略:义利统一(伦理准则)
贤者治国(关键环节)
民本文化(核心内容)
     =8_b&4.:&  
4、求天下为公 =1Plu5  
民本文化、民本主义、君主主义、民主主义 m{oe|UVcmr  
1、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民”本“君”主
     .QY>@b\  
2、民本主仪与君主主义 o^@#pU <  
    政治体由(臣)民与君组成
强调“民”是国家的根本
在这种思想上形成民本主义;从历史的角度
强调“君”及君主品行的重要性
则形成君主主义
     X$<pt,}%  
倾向 体现在治国的方略上 .BjWZj  
重“主”轻本 尊主安国 h~QQ-  
重“本”轻主 惠民安国 -Tvnd,  
两者并重 尊君爱民 5X8 i=M;  
3、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 .NWsr*Tel  
民本主义    民主主义 2cu2S"r  
关于君与民关系的起源问题 由上天决定的 契约关系 Q@p' nE,  
责任关系 “君”对天负责 统治者对“民”负责 n[BYBg1yG  
“民”在国家要素中的地位 民是构成政治体的要素 从自然角度
理解为人口、土地、环境 Rhlm  
主权在哪里的问题 主权在君 主权在民 x`2dN/wDhf  
第一章    商、西周神佑王权专制思想 y)fz\wk  
第一节    先秦社会特点 z$Z%us>io  
一、早期国家制度安排 xhCNiYJ|  
二、春秋战国时期 .|VG$MfI  
      宗法分封、世卿世禄——官僚制 1@-l@ P  
第二节    商代神祖崇拜王权至上的政治思想 =%77~q-HL  
一、上帝权威和祖先崇拜 _0&U'/cs  
      帝作为最高的神
天上有帝、人间有王 U~|)=+%O  
      帝祖关系:帝祖二元——帝祖合一 +>tSO!}[  
二、王权专制 >)`*:_{  
      “余一人”承天、继祖、救民 4SkCV  
第三节    周公尊天敬德政治思想 0b=00./o  
一、尊王敬天的政治观念 AB.ZmR9|  
      修正上帝(天)的绝对性
周公以上帝绝对性为精神保护伞面队现实: @Bsvk9}  
1、“惟命不于常”
对上帝理论的修正;  #%/0a  
2、依“德”求民主
对天命观的修正; KctbNMU]k  
3、以民情视天命 +qa^K%K  
二、敬德、保民、慎罚(明德慎罚) 70A* !v  
      以“德”来阐明天意
以“德”的发展情况来说明朝代的更替  )jH|j  
1、“德”的主要内容 5eX+9niY  
(1)敬天;(2)敬祖;(3)诚心诚意接受先哲的教诲;(4)对小民要怜惜、怜悯;(5)慎行政
尽心治民;(6)无逸;(7)行教化;(8)做新民;(9)慎刑罚;(10)尊王命
     cx+%lco!  
2、保民的态度 $$---Y   
    强调治民的态度
以保的手段?(yi)民 ]]V| ]}<)m  
3、怎么保民 =\x(Rs3  
(1)不要贪图安乐;(2)慎行政;(3)体察民情;(4)把民众当作自己的镜子
以民为镜
     b^&nr[DC  
4、慎罚:以德为本
以罚为补 .Za)S5U  
(1)依成法成典用刑;(2)注意罪者态度;(3)出于善
忌借机肆虐;(4)判刑忌匆忙
     E3 aj  
第四节    天子独尊 YjwC8#$  
强化天子的权威 =LojRY  
(1)把王说成是上天和天的人格体现
“天之元子
民之父母”; 629 #t`W\  
(2)强化尊祖敬宗的观念; nY50dFA,  
(3)宣称天子至德
     rCgoU xW`  
第五节    两周后期政治思想的修正 45$F cK  
一、邵公论弥谤 _Xzl=j9[  
      口之宣言也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 3HB  
二、伯阳父(甫)论“和”与“同” 2s<uT  
1、周弃“和”取“同”而亡
“同则不继”; Vs@H>97,G  
2、和:“以他平他”
事物之间的配合与协调
政治上要君臣相“和”; ylwh_&>2  
    同:事物的单一性 _ 2E*  
    思考:求同存异与“和”的关系
     Xjs`iK=w  
第二章    以伦理为中心的儒家政治 RSK5 }2  
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 9HBRWh6  
1、崇先王之道(尧舜禹); EaUO>S  
2、以六艺为法(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承载体); y`8 bx94jB  
3、崇尚礼仪(以礼治国
以礼来区分君臣、等级等); ?{rpzrc!*  
4、有基本范畴(仁、义、礼、智、忠、孝、信、爱); W|4h;[w  
5、宗师孔子
     20?@t.aMp  
第一节    以仁为中心的孔子政治思想 ?'RB'o~  
政治伦理教育
以培养官僚为目的;具有社会批判精神
     CWa~~h<r-  
一、政治理想与统治者的自我认识 K7c[bhi_w  
1、政治理想——有道 PnZC I!Mw  
    特点:(1)注重礼制
所有人都该遵循礼制的规定
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2)“分”中注重“仁”、“和”
“礼之用
和为贵;“别”中求“和”
不同中求得和谐
     ve^gzE$<I  
    “仁”的内容
中心思想是忠恕即爱人
体现在政策上就是:(1)富民足君
“使民有时”、“敛从其薄”、“节用”;(2)先德后刑
要正确处理三种关系
先富后教、先惠后使、先教后杀
     c<,R,D R  
2、理想国——尊“五美”、屏“四恶” +E-CsNAZ*"  
君子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
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d9up! k  
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恶
慢令期至谓之贼
出纳之吝谓之有习
     3JEg3|M(  
二、伦理政治与专制秩序 foUB/&Ee  
1、伦理原则 u|LDN*#DW  
(1)关于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兄弟、朋友; (hEg&@  
(2)如何处理上述关系:讲仁、讲义、讲忠、讲恕、讲智、讲勇、讲温、讲良、讲恭、讲俭、讲让; }bSDhMV;  
(3)礼、仁为纲:礼是处理关系的行为准则
仁则是精神指导
包括克己、爱人、复礼
    其中的克己又包括以下方式:修己、约束、自戒(色、斗、得)、自讼、自省、自责、慎言、慎行、无争(最彻底的方式)
     n?;h-KKO:  
2、政治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v: veKA  
(1)关于道德与刑政的关系
道为主
刑为辅; 1nw\?r2  
(2)把政治的实施过程看作道德教化过程; UVXSW*$  
(3)君臣关系要以仁、义、礼、智、忠、孝、信、爱来维持; !C h1q  
(4)从事政治的人首先要进行道德训诫
     na|sKE;{  
3、保守边际平衡政治思想 z(>QGzyc  
    政治思维:(1)中庸、执中
用“中”
即按照一定标准达到事物之间的平衡; 0n'v F&E8  
              (2)避“过”与“不及”
保证事物的质; Rj4C-X 4=  
              (3)无可与无不可
     !l=)$RJKdD  
    “六好”与“六蔽”: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 V[uSo$k+>  
                        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 !\[JWN@v  
                        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 ;-XfbqZ\  
                        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 aWlIq(dU  
                        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 aZCq{7Xs  
                        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
     W>i"p~!  
第二节    《中庸》《大学》修身治国思想 /1v9U|j  
把圣贤政治、道德政治提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强调个人本位
     |5tZ*$nGa  
一、关于修身之道 C[G+SA1&W  
基本特点:向内作工夫
有内而外
     } P ,"  
向内:(1)顺性
顺着本性而行
即“道”
    通过“诚”即强化道德意识、修身而达到顺性
     j}eb _K+I  
      (2)诚心
     NFZ(*v1U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 Ly+UY.v"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Z?Ck[E]Z  
理由:(1)把己、家、国归为一种系列关系
存在内在统一性
以孝为先、尊祖
孝是中枢; $TXxhd 6  
      (2)各种道德关系中修身作为中心环节; Oh*~+/u}q  
      (3)道德与人的关系中
人是道德的体现者; jU j\<aW  
      (4)人在政治实体中是最有活力的主动因素; dZ`Y>wH_  
      (5)只有修身
才能正确处理好德与财的关系
     ]- 1(r,  
第三节    孟子仁政思想 vPNbV  
一、人性善和伦理思想 .[O{,r  
1、性(大性)善说:人皆有不忍之心(四心) ,=u;1  
恻隐之心(核心) 仁 ^Spu/55_  
羞耻之心 义 f CU]  
辞让之心 礼 ; j!dbT~5  
是非之心 智 r N$0qo  
    小性:口之于味
目之于色
耳之于声
鼻之于臭
     >3uNh:|>/  
2、仁义礼智与人性善(仁是中心) |UXSUP @s  
(1)仁义礼智与人性四心; tAAMSb9[d  
(2)仁
突显在行动上
由己及人
由亲及疏
“仁之实
事亲是也
    ” a2Ak?W1  
      义
“人路”
人的行为规范
从兄、敬长、尊君
     iW` tr  
      礼
也是行为规范
揖让进退之类
仁、义的外在体现
     a^R?w|zCX  
      智
明辨是非
     ukiWNF/  
3、人同类说 28!C#.(h  
    一切人都属于同类
圣人与民同类
      m;@q('O  
(1)含义:人区别于动物
在自然界自成一类;人之所以同类
有重要的统一性
即人性的善
     yvd)pH<a2  
(2)评价:冲击了原先君臣上下等级严明的观念
提高了一般人的地位;把仁义的地位提高了
     N"70P/  
(3)实际与理论差别的原因:由于人性的内在原因引起
大性与小性、本性与欲之间存在冲突
加之外在环境的影响
     (/]'e}  
      如何克服人的“欲”——尽心存心
A保住良心(四心)
B与“放心”(欲望压倒良心)作斗争
寡欲
     =CLPz8  
4、人心分化、等级 d(q1 ?{zr4  
    以性、道来区别君子与小人、阶级划分、劳心与劳力 2K}49*  
二、仁政说(王道、王政、先王之道、尧舜之道) $k~TVm Yex  
1、理论前提——性善
     a"jE\OZ{+s  
2、内容(通过政策来说明):(1)给民以恒产(措施:制民之产
恢复井田制); > 80{n8  
                          (2)赋税徭役有定制(平均地税
不违农时); V*?cMJ_G  
                          (3)轻刑罚; D+7xMT8pqH  
                          (4)救济穷人; &N} "4  
                          (5)保护工商
     o}AXp@cqi  
三、君臣、君民关系 VX)8 pV$  
1、君权神授、君主品质 F.vRs|fk  
    王位不能私相禅让;君主要成为道德的楷模和表率
“身正而天下归”
与“匹夫”为友
     Z '5itN^  
    没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一治一乱”
认为圣王、暴君决定历史
     <nk|Z'G E  
2、臣的作用与君臣关系 UQ0! tFx  
(1)臣的作用:“不用贤则亡”
“贤者在位
能者在职”
“尊杰使能
贤者在位”
     B!'K20"gF  
(2)君臣关系:A事君要以道义为基础
不能一味对君主顺从; x;vfmgty   
                B臣要有大丈夫精神
为道义而献身
不为权势而低头; WuK<?1meN  
                C反对君主无二
     _ZRmD\_t  
      敬王表现在讲不讲道义
而非一味的顺从、唯唯诺诺;君视臣如手足
臣视君如腹心;君主可以向臣子学习;权力、道德、知识形成相互制约圈
     D`XXR}8V  
3、义利关系与得民之道 _9BL7W $;  
(1)对于统治者来讲
先义后利;于民而言
先利后义
     A"*=K;u/|m  
(2)民贵:A民的向背关系国家的兴亡;B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
     ~~yng-3)1  
(3)得民之道:A得其民要得其心
抓住民欲;B考虑民的喜乐
与民同乐
与民同忧
      JE O$v|X  
四、王道、霸道及其统一 W'6DwV|  
1、王是作为统一的君主
而霸则指诸侯; t'K+)OK  
2、王道即仁政(得民心、行德、服民)
霸道即以力取人; i&DbZ=n2  
3、战争应该是以仁伐不仁
以仁义为基础
     ,X/j6\VBO  
五、荀子的政治思想 ltOS()[X  
      从人性(起伪代性)与礼治、法治、人治两方面来理解
     /US%s  
第三章    以法自然为中心的道家政治思想 N:|``n>  
总的特点:A讲道;B因道(法自然) 4lPO*:/  
第一节    《老子》法自然无为政治思想 Ep-bx&w+  
政治思想的回归性:神性——世俗性 TQb/lY9*  
一、道法自然 `Ku:%~$/  
1、《老子》道 Lvt3S .l  
(1) `[$>S  
道 宇宙自然观 本体论的认识角度
混沌
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
天地之母
万物之根 ;8=Bee4  
社会人生观 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H3!9H  
    从宇宙自然观到社会人生观再到政治观
是逐层递进的
     t[;-gi,,  
(2)道的法则——自然
宇宙中最完美的形式 4-HBXG9#/  
(3)人道与天道 qYoU\y7  
      两者相违背
人总是有所企求的
总需要得到满足
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违背自然即天道;社会的进步都是道的式威、道的颓废
     i{9.bpp/  
2、道的特点 mS}.?[d"  
(1)融合了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 E3{kH 7_'\  
(2)把混沌作为宇宙的原初
追求政治历史发展的虚无 G,+3(C  
(3)把政治与自然一体化
     %p7onwKq0  
      (以道论政
以政回道;“王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即王法自然
就是要实行无为政治
    ) 7'8G,|&:*  
二、无为政治 2^=.f?_YR  
1、无为的提出 :_F 8O  
(1)从哲学角度
无是万物的本原; 9:3`LY3wW  
(2)“有”生于无
且是暂时的; jUZ$vyT  
(3)守住“无”
反对有; ^R :zma  
(4)无在人事上表现为“无为”; 6wbH{}\ll  
(5)有为(欲望、智慧等)导致伪、善等
     9D,!]  
      (盗利关系——“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争与不争——消除人的欲望
    ) p)z#%BY56  
2、无为政治的内容、实现手段 nWK7*  
    无为不等于消极观望
而是一种政策; tv~Y5e&8  
    为无为就要铲除有为:A在具体政策中劝统治者减少活动
    具体原则“三去”
去甚、去奢、去泰; bVa?yWb.  
                        B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
    经济上
废巧利之器;政治上
不尚贤使民不争;精神上
去掉知识
“绝圣弃智”
     5eyB\>k,  
三、弱用之术 gLFTnMO  
      弱是道德的根本属性
“弱者
道之用”
     'qG-)2 t  
1、静观
    动、变化只是暂时的现象
静是事物的本质
动是变态
应该以平静的心态面对
“临事不惧
镇静自若”
     .LnknjC  
2、守弱用柔
    “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者莫之能胜”
     ~J5B?@2hK  
3、知盈外虚
    指哲学上量的问题
     \D]9:BNJ  
4、居上谦下
    居上示尊
以下安上
     w-NTw2x,&  
5、不争之争
    并非绝对不争
以不争达到争的境界
具体形式有:(1)争众人之不争;(2)曲线之争;(3)设法使对方不争
     GZn=Hgv8  
6、知微
治于未乱
     }*C  
7、创造条件使对方失败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d>}iE   
8、以曲求全
     EAxdF u  
9、深藏不露
    以虚掩实
“国之利器
不可以示人”
     {X_I>)Wg  
    以上举措在实际生活中会导致进取的丢失
     H5 :,hrZY  
四、小国寡民 * {~`Lw)y  
      即老子的理想国
使人变回纯粹的生物人
认为儒家的忠义礼孝是对道的破坏
是乱之本
     V[WL S?-)  
第二节    庄子自然主义政治思想 CF\wR;6k  
一、人性自然说 @3=q9ftm  
      探讨人从哪里来的问题
把人归为自然的一部分
     ~Lg ;7i1L  
1、人性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
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
探讨人的本性也应该回到自然中去
    人的能动性与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改变人的本性
     v&d'ABeT  
2、反性归朴
    反性(居民不知所为
行不知所之)、修性、循德
使人从现实生活的矛盾中回到自然的本性中去
社会性是罪恶的
要摆脱社会性
    因此就要做到忘己、无己、与天合一(反性归朴的最高境界)
不要把自己看得高于动物
要把人看作与万物一样
等量齐观
“有治之人
忘乎物
忘乎天
其名为忘己”
最难忘的是自己
忘了自己就可以做到与天合一
    无己
不要把自己独立于自然界之外
     v,z~#$T&  
二、对桎梏人的自然性的社会关系观念的批判 Sl'$w4s   
1、对治人治世的批判 )C{20_  
    治是一切祸乱的根源
“治
乱之率也”
    统治者破坏人的自然性
治世、圣人的出现导致社会的混乱
    权力是约束人性的桎梏
是赃物
君主是大贼大盗
     C&%NO;Ole  
2、对心计、知识的批判 "!7Hu7  
3、对名利的批判 84reyA  
    表现为四个方面
二十四中表现
“四六”
    名利召祸
名利越多
丧失的尊严越多
     in,0(I&I  
4、对儒家忠孝仁义的批判 5L~lF8  
    忠孝仁义与自然性相背
是有意志的行为
会导致恶果:引起“分”;引起“疑”;好知争利
    “捐仁义者寡
利仁义者众”
“虎狼
仁也”
     )Y'g;  
5、对喜生恶死观念的批判 &m[}%e%~0  
    “外生死”
摆脱对生死观念的束缚
把生死当作自然的过程
不会因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
“死生
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
天也”
     }NG P!  
三、政治主张
理想社会 OpU9:^ r  
1、顺从自然; :pz@'J  
2、顺民情
“安性命之情”; 9%3+\[s1  
3、君主无为
只有无权力欲望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 UWS 91GN@  
4、平均思想; m^m=/'<+  
5、理想社会
“民如野鹿”
     Lp@Al#X55  
第四章    墨子兼爱论、尚同、专制主义 77aUuP7Iw  
墨子最初师从儒学
后来思想渐渐转变为与之对立的学派
     _LfbEv<,T  
一、刑政、政长的起源及社会基本矛盾 \+Y=}P>  
1、一人一义的混乱时代 gM]E8%;{  
    一人一义是对原生态的一种破坏
“厚者有斗
薄者有争”
     T<Qa`|5 >  
2、刑政、政长的产生 dV'^K%#  
    刑政即国家机器
政长即官吏;; #Hu# #x|  
    要改变一人一义的混乱
使之变为同一之义
这就需要刑政、政长; =-GxJ PL  
    最高的政长是天子
其产生是“选天下之贤”; zzo93d  
    天子的职责是行同一之义
需要诸侯、乡长、里长等的辅佐; iT O Y  
    事分两途:一为持命论
一切事物都是命中注定
“命富则富
命穷则穷;……”为墨子所批判;另一为持力论
信封力量和强力
“力”首先是一种劳动
     2DJg__("  
二、兼相爱、交相利说 gn~^Ajo  
      尧舜禹与三代是大治小乱的时代
而墨子所处的时代为大乱的时代
“国之与国之相改
家之与家之相寡
人之与人之相贼
君臣不惠忠
父子不慈善”
     I2SH j6 -  
1、提出的原因 d&Nji%Ej  
    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其根源于人的自爱
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自利
      6Bcr.`  
2、解决的办法 S+wT}_BQ  
    兼相爱、交相利
前者是精神需求
后者是实际生活中的内容
     WwtVuc|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国身若视其身
……” WQiRbbX  
    缺乏实现的客观条件
具有空想性; xJU]py~o  
    积极的一面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
     %xQ'i4`  
3、交相利的内容 2cIKph  
(1)起点是保证每个人“生利”
即衣食有保障; 6~2upy~e  
(2)基础是珍惜财物
保证财尽其用; j3N d4#  
(3)从实际效用看
是财物发挥其作用
即注重实际效用; j%w^8}U>G  
(4)表现为一种精神活动
敬事鬼神
“事鬼神和亲
和亲则生利”
     oaPWeM+  
4、兼相爱、交相利是可行的 w $-q&  
(1)在古代就实行过; vyJ8" #]qY  
(2)从君臣关系看
君主提倡
天下响应; S$$SLy  
(3)人与人之间存在投桃报李的心理
     QKq4kAaJ!  
三、尚同说、君主专制主义 & /T}  
1、立统一之义 a@|H6:|  
    义的内容:(1)经济上维护私有制
认为富人的剥削是合理的; ;|?_C8  
(2)政治上主张破除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
破旧立新
但反对民****; Tsb}\  
(3)人伦道德上要兼爱; v^s?=9  
(4)精神上要敬事鬼神
     }s@IQay+  
2、推行义的手段 wXqwb|2  
(1)富贵以道其前
富民能使民安心生产; &-Wt!X 3  
(2)明罚以率其后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就需要按刑罚来处理
     _xi &%F/  
      赏善
培养良民;罚恶
压制反叛
    这就需要在全国有贤良的羽翼来辅佐君主
     +$(y2F7|u-  
3、专制主义 |IzL4>m:;  
    通过政长体系实现
每一级都是贤良;下级对上级要绝对服从
“上之所是
亦必是之;上之所非
亦必非之”;专制主义并不完全排除下级对上级的进谏
“上有过
规谏之”
     z2,NWmP|w  
四、尚贤、节用、非攻说 -]u>kjiIT  
1、尚贤 6 ]<yR> '  
    “使能以治之”
“不党父兄
不偏富贵
不嬖颜色”
“官无常贵
民无常贱”
     \v c&V8  
(1)原因:打破贵族对政路的垄断; 9 4lt?|3=  
(2)贤的标准:能实行上下调和
奉公守法
廉洁守职; o(l%k},a  
(3)具体举措:“尚贤之术”
“置三本”
爵高
禄厚
令断
    “爵位不高则民不敬
蓄禄不厚则民不信
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4,X CbcC  
2、节用 Bt$,=k  
(1)不单纯从消费的角度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
而是注重生产
物质生产是“用”的基础
发展生产就要鼓励人口的增长; d*k5h<jM  
(2)消费的节约
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要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X$s5H  
(3)节用是积聚财富的途径
     0 .T5% _ /  
3、非攻 ZXiJ5BZ  
    攻不单指战争
还包括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当中符合义的部分; C; U4`0=8  
    战争分为诸与攻
是诛非攻
不利反义者为攻
有利合一为诛
     a7u*d`3X=  
第五章    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法家政治思想 ?GLCd7TP  
特点:1、以法治国
以法裁断
强调法的作用
是治国的不二法门; LZs'hA<L  
        2、倡导耕战; ` 0q=Z],  
        3、强化君主专制、独*; 4,Uqcw?!F'  
        4、历史进化论与人性好利说; z" ?WT$  
        5、基本范畴:法、术、势、刑、罚、利、公、私、战等
     psz0q |  
第一节    慎到以势行法法的思想 }:J-o  
势是法、术的前提和基础 g\IwV+iDf  
一、贵族与天子为天下说 itc\wn  
1、权力(势)是整个政治活动的前提
     GWWaH+F[h  
    “贤而屈于不肖者
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
位尊也
    ” J ^<uo (  
2、反对权利二元、多元
权力必须是一元的
“两则争
多则伤”
“多贤不可多君
无贤不可无君”
     i*!2n1c[  
3、君主如何实现独头政治 ?gjx7TQ?  
    君主的权势必须大于所有的臣子
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得助于众
兼蓄下者
这就要处理好以下两者的关系:民能与君用;上与下
     !U m9ceK  
4、君主掌权为天下而不是借权吞天下 x;z=[eE  
    “立天子以为天下
非立天下以为天子”
     6WG g_x?3  
二、尚法贵公论——把国家职能规范化 >L2_k'uE+;  
1、要实行法制
反对人治(身治) b&&l   
    人治的弊端:没有标准
随心而定;使国家的一切在于一个人
     # 5)/B  
    立法原则:从哲学角度应该遵“道”;尊重现实
因人情而定
     . c+m(Pk  
2、法与“分”、“公” :#^qn|{e  
    法的目的是奉公弃私
通过“分”来实现
即分清每个人的职守
弄清每个人的职责
在政治上要君臣有别
天子、大臣、大夫要各司其位
     `M6"=)twu  
    公
有关事物的一般规律性
准则
     o&E8< e  
    法还包括执法的内容
要求依法办事
最后落在君主身上
     .F 6US<]  
    守法与变法
有法必须执行
守法当中又要善于变法
     1~L;S  
三、驭臣之术 6-_g1vq  
1、尚法不尚贤 `z (o01y  
    君臣之间是权力与利害的关系
这是因为: ,Zn6T"[$  
(1)尚贤会影响一元化的政治; 7! >0  
(2)尚贤本身与尚法是矛盾的
会降低法的作用
     mcd{:/^?  
2、君无事而臣有事 _HHvL=  
    用臣
而不是代臣行事
“君逸乐而臣任劳”
“臣子尽力
君收其利”
     ~-A"j\gi"  
    不用忠臣
这是因为: &<e18L 7a  
(1)忠与法是相矛盾的
忠臣会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S2x&"  
(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忠臣与治乱兴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n 9&W  
(3)忠臣常有
国未必常安; 1@L18%h  
(4)忠与智是两回事
     l'(FM^8jv  
      君主不要指望臣子无条件地对自己忠心
     GFdbwn5B  
第二节    申不害术治思想 'd$RNqe  
一、申子在法家中的地位 (U&  
1、与商鞅并称申商
     v>wN O  
2、“术”与“法”的区别 &qS%~h%2  
  \~*<[.8~  
法 术 7_2D4CI  
对象不同 全体臣民 官吏臣属 62HA[cr&)  
为谁掌握 君臣共守 君主独操 #<)[{+f[t  
公开程度 对所有人公开 藏于君主胸中  ,ho",y  
规定性 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没有明确的规定 16/  V5  
3、君主的威胁  PFX,X  
    左右大臣
所有的大臣都不可靠
     W5Z -s.o  
二、术治思想 G K~A,Miqk  
1、正名责实之术 ywp_, j9F  
    君主对一切事物都明确规定
臣子必须按规定办事
     : 2%eh  
    君主的精力应放在把握规定性上
而非分辨忠奸
     W\Pd:t  
2、静因无为之术 9mHCms  
    贵因
随事而定; A~Sc ] M  
    贵静
示天下无为; a.<XJ\  
    无为的前提是君主独断
包括用人之道
     &PPnI(s^K  
第三节    《商君书》以法强国思想 ~Zsj@d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耕战、以法治国 H 2I  
1、历史进化思想 !jl^__ .DR  
    分期论
历史分为上世、中世、下世
今胜于昔
    这是由社会内部矛盾决定的
包括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财产分配、权力的斗争
     a`yCPnB(  
2、人性好利论 $o+@}B0)  
    人的本性是追名逐利的
土地、民宅是其具体内容
泛而论之还包括爵位
俸禄等
     SLP $|E;  
3、力的原则 H)TKk%`7  
    力决定政治关系
来自于耕战
     }c8et'HYf  
二、耕战政策论 q) 5s'(  
1、使农务农之道 D {E,XOi  
    农耕是苦事
但要让农民去做
使之不得不耕
变被动为主动
具体方法是: %QDAog  
(1)劫以刑; ' yOx&~H]  
(2)驱以赏‘ ,UVd+rY}  
(3)用价格、税收政策来奖励农耕; `aMnTF5:  
(4)加强行政管理来重农
     , Z1 &MuV  
2、使民勇战之道 H-& ktQWK3  
(1)鼓励获益; {R~L7uR @O  
(2)主张重罚、株连
     `+(JwQC4  
3、以战养战 Em<J{`k6  
    农民是最好的预备兵
从农民的特点出发来培养: .GDY J9vi  
(1)朴
淳朴
更多的是愚昧无知
采取愚民政策; / vzwokH  
(2)穷
以利益来诱使 {bp~_`O  
(3)怯
使用刑罚
     V/DdV}n!  
4、农战交替 }~Y#N  
    把握好生力与杀力之间的转化
     j0K}nS\ P  
三、以重罚为特色的法治理论 JMYM}G  
1、定分尚公  W-U[7n  
(1)公私分明; 8:0.Pi(ln@  
(2)刑无等级:对所有人一律适用
以功折罪
     9G}Crp  
2、利出一孔 ul3._Q   
    用立法的办法
只留下一条途径
即耕战
     . B9rG~  
3、法胜民 7w{>bYP  
(1)内容:人民必须服从法律
法一旦颁布
就必须遵循
不得违背
     hpJi,4r.d  
(2)手段:弱民
    制造民众认为更苦的东西;奖励相互揭示
实施刑罚
     q.>{d%?  
4、轻罪重罚 EBN'u&zX  
    罚多于赏
赏一罚九
     7a}vb@  
    只要有犯罪的征兆
就要实行处罚
     }?=$?3W  
    以刑去刑
其实也是爱民
     A~6:eappH  
第四节 韩非绝对专制政治思想 7 Ld5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Aw"?&d"  
1、历史进化论 =r=YV-D.  
(1)历史分期:上古、中古、近古、当今
     =Vv"\p8  
(2)进化原因: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生产增长的速度
     'Tn i;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ykv,>nSXLL  
(4)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标准
     5J^S-K^r  
2、人性好利论 Fy^=LrH=D  
    好利是人的本能
根源于人们的生存需要
以肠胃为根本
不食则不能活;人的任何行为行为都受好利本性支配
都计利而行;君臣之间是买卖关系
虎狼关系
     '% .:97  
3、“君”“道”同体说 }&+b\RE  
    道
是支配、左右一切的东西
是独一无二的; 04`2MNfxG  
    君
人世间的
其地位与道在宇宙的地位一致
但又要受到道的制约
     .g L%0  
4、“势不两立”的矛盾观 OPVF)@"ptM  
    强调两者的对立与排斥
对待矛盾更多地看到他们的不同
要在其中求得某种和谐
即做到上下协调
     0!<qfT a  
5、实力原则 lyY\P6 X  
    实力是定乾坤的不二法门
藏于民众之中
     z TYHwx  
二、君利中心论 ,X+LJe$  
    君主之利高于国家之利
但并不取消臣民的私利
应采用利导的方法
将臣民的自为之心用来为君主服务
     63'Rw'g^|2  
    君要善于做买卖
爵禄要实惠
     k P]'  
    民众则用利来引导
其存在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
     ?3[Gh9g`  
三、势、法、术与君主专制主义绝对化 v2w|?26Lf  
1、势、法、术是帝王手中的工具
     eELLnU{"  
2、势治——运用法和术的前提 "SMRvi57T  
    势分为自然之势、人为之势 6Qc *:(GE  
    自然之势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已经具备的势; ^X]rF Y1  
    人为之势是在一种可能的条件下
能够运用的势
这又分为聪明之势和威严之势
     ltWEA  
    化天下之聪明为己之聪明;威严可以禁暴
德厚不可止乱
     =67ab_V  
3、法治与以法防奸(以法治国) Yt!o Hn  
    法符合事理、适合时代并为君主所用
     i,h)V Cc  
    法要详细具体
     o[aP+O Md  
    臣子的作用就是在以法治国中贯彻法
     Dz3~cuVb  
    反对贤人政治
上法不上贤
     IKrojK8-?  
    信法不信人
     %oOSmt  
4、术治——驭臣之术、弄臣之术、阴谋 3:aj8F2  
    深藏不露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倒言反事
秋后算帐
防臣如防虎
     6/.kL;AI  
    防臣措施:严格控制分封;擅兵;掌握刑赏之权;禁止臣下结交私党
     lMmP]{.>$  
四、思想与文化专制论 E#E&z(G2  
    以法作为人们的规范
取消人们的思想
     Jz]OWb *  
第六章 西汉前期黄老政治思想与儒家新发展 BS2'BS8  
第一节 道家黄老政治思想 N[I ?x5:u  
汉初的政治思想格局:1、明倡导黄老思想
辅之以儒家思想
暗用法家思想;2、儒家、道家、法家之间的思想互相攻讦、斗争
     ,ZZ5A;)  
一、兴起背景 zCS&w ~  
1、秦亡的教训; Q?bC'147O  
2、现实的困境; k_nQmU>  
3、秦亡使法家声名载到
带来了恶名
     lSy_cItF  
二、实践 mln%Rd6u/  
    黄老政治思想实践中最主要的特点:清静无为
     Knp}88DR^j  
三、政策(内容) #dFE}!"#`  
1、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 ^[EXTBk@:  
2、德刑相济
文武并用; !N/?b^y  
3、罚不患薄
约法省刑; BPu>_$C  
4、轻徭薄赋
以农为本
     7U - ?Rd  
第二节 《淮南子》无为政治思想 7??j}ob>  
一、法自然与无私 V_9> Z?  
    法自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WdH1UrBc  
1、天地万物内在统一与道; ScC!?rTW~7  
2、人要有“体道”精神
     ;W!hl<``d*  
  如何“体道”:包容一切
公而忘私;君主要无私
将无私作为自己的天职;要“顺自然
遵必然”
     Y0nuwX*{  
二、顺时变法与礼法 po+ 1  
  把历史看成一个人进化的过程
从道德的角度讲
历史又是退化的; 2 Xc,c*r  
  在政治上对当政者讲
要强调“时机”
     %suXp,j  
三、顺人情
以民为本 HltURTb I  
  人性是政治基本的依据
     yO0 9NQ 5u  
  人性包含的内容:人性本善
政治上主张仁义治国; atWAhN  
                  人性清静
政治的首要任务要消除人们的欲望
返还于朴; [+v}V ,jb  
                  人性混合说
性品说——人性有等级差别
好利说
积俗成性说
     #$9rH 2zd  
第二节 儒家政治思想新发展 awa $o  
一、陆贾仁义与无为结合的政治思想 rhe;j//`  
1、统物通变 ?QXo]X;f&  
    统物:悉察天文、地理、人事
进而做到“天人合策”; -!]dU`:(X  
    通变:根据情况应时举措
不墨守陈规
人的眼光要面向未来
反对食古不化(历史观)
     @rVBL<!o,  
2、以仁义为治之本 3 # ua  
    “国以道德为上
行仁义为本”
仁义的表现: v+|N7  
(1)德刑关系
用德而不用刑; }9xEA[@;  
(2)仁义与利的关系
以仁义为本而不贪图利; }X3SjNd q  
(3)政策与民心
政策要合于民心
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与支持
     ODH@ /  
3、以无为为用  mq?5|`  
    把无为作为仁义的表现
思想上倡导仁义
政治上贯彻无为
     %jY /jp=R  
二、贾宜尊仁义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1TKOvy_  
1、实行仁义
以民为本 <m80e),~  
(1)中心:民无不为本; S"UFT-N  
(2)重民:仁爱民众的原则; |Q^Z I  
(3)措施:经济上
重农轻商
使民安于农业生产;用刑上
宁失之于轻
勿失之于严; 8ltHR]v  
            思想上
以六义作为对民众教化的主要内容;倡四维
仁义廉耻
     t#~r'5va  
2、行礼法
定名号 h FP$MFab  
3、加强皇权为中心的治安之策 2"NRnCx *  
    削藩;崇本抑末;垄断铸币权;轻徭赋;解除匈奴威胁
     l'VgS:NT  
第七章 西汉中后期政治指导思想争论与发展 Bm%:Qc*  
第一节 “独崇儒术”与汉武帝的政治思想 $GUSTV  
一、政治指导思想争论 (hd^  
    政治问题:地方分封与中央集权; h/`OG>./  
    思想多元与帝国集权
     kYz)h  
二、独崇儒术 $.cNY+  k  
三、汉武帝的杂霸之术 Uq~{=hMX  
    明倡儒学
兼采百家
杂用王霸
特点: tk<dp7y7  
1、求变
反对墨守成规
采纳新的政治思想; -fz |  
2、求治之本
思想上专政
削藩; 3otia ;&B  
3、德刑兼用
德主刑辅; %z J)mOu  
4、任贤
“盖有非常之功
必有非常之人”
“知人则哲”
增加候选的人数
放宽选贤的标准
     ln'7kg  
第二节 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论 fr;>`u[;  
一、“公羊学”学派 2+TCFpv  
    《春秋》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经是记载历史的正文
传是学者对经所作的诠释、说明
     kUmrJBh$  
      以儒为主
糅以阴阳五行、法、墨等思想;上承孔孟
下启朱王
     I(#Y\>DG  
二、天的体系与天人合一 efy65+~GG  
1、政治学说前提:对西汉时政治弊端的基本估计;对整个社会的总体认识
     84DneSpHsp  
2、人类社会三要素:天、地、人
     iN"kv   
3、天地宇宙与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
     Al09R,I;  
4、天涵盖整个宇宙和社会
有十项内容组成
“天端”或“天之术”
包括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
     zIi|z}WJ  
三、君权至上
天谴说 --d<s  
1、君主是国家政治的核心
     PBbJfm  
2、“君权天予”
人不能直接与天联系
必须由帝王或圣人作中介
     K]Q#B|_T  
3、天之常道是“一而不二者”
君主必须在政治上保持“大一统”局面
     NZdjS9  
4、君权过于强大会走向灭亡
     t.$3?"60~  
四、阴阳分合论与德治主张 DZ92;m  
1、阴阳之道是天的运行规律
规范着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
     -$**/~0zU  
2、世间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必有与其相对应的方面
形成一系列对应关系——阴阳分合论
     X1&Ug ^  
    阴兼于阳
阳制约阴; R''nZ/R  
    阴阳合分论将整个社会一分为二
又合二为一; )b`Xc+{>  
    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关系“三纲”——君臣、父子、夫妻
     +KgoLa  
3、合分关系还体现在等级关系上
“阴阳分合论”使儒家传统的礼成为阴阳之道的体现
     [ -"o5!0<  
4、政策上
刑德兼备
以德为主
刑不可废
     /_<`#?5T(  
    德治的主要方面:行教化(使人人成为君主的忠臣与顺民)
施仁政(把握贫富差别的度
不与民争利)  %Xs3Lz  
五、道的永恒与经、权、更化 @)PA9P |  
1、道是万世不易的永恒法则(道——政治法则)
     6hDK;J J&  
2、经
事物的根本法则——根本
     H,,-;tN?  
3、权
对事物运行的应变和调节
应变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制的——补充
     u>c\J|K_V  
4、调节的主要形式:  o&uO]  
(1)更化
指某种制度形式上的调节
王朝更迭是道的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 "hwg";Z$n  
(2)“有道伐无道”
指易姓更王
君权交替
治乱得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是否遵道而行
     HUqG)t*c1  
第八章 汉末至南北朝多元化政治思想(名教、名理
名法、玄学) 79 z FF  
第一节 东汉名教思潮 dxqVZksg(9  
“汉以孝治天下” jVP70c  
一、汉代的孝治名教 hZGoiWC  
    名教为核心
君臣纲纪
“选贤任才
兴忠臣顺民”
     l;i,V;@ t  
二、奖励名节
孝廉取士 JA W}]:jC  
    孝廉取士的措施: <S~_|Y*v  
1、对忠孝之人加以表彰
在全国树立忠孝模范(家庭—孝子
君臣—忠臣
官—廉吏);  >)ZX  
2、以伦常兴教化
“学而优则仕”; 5 e:Urv77  
3、以孝廉作为政治录用的标准
     &tY3nr  
三、“浮华交会”与名教衰弱 97:1L4w.(  
    出现“标榜之风”
     eeIh }t>[  
第二节 汉末名理名法思潮 <*L=u;  
一、东汉末名理政治思想(主要探讨选人用人
人物品鉴
学说) uY0V!W  
1、名法之治
名理之治 HE&,?vioy  
(1)核心内容:主要讲治国的指导思想及方法——名法
“君臣
行礼”; :QgC Zq  
                主要对人才的鉴察、品评、任用——名理
以人为中心
     o D;  
(2)政治作用:名法——实践性相对更强
带有功利性、实用性; WrbDB-uM  
                名理——理论性相对更强
挖掘人的价值
塑造理想人格
     w?ssV  
(3)形成过程
对社会政治的影响有先后之分
名法在汉末时期表现得非常明显
名理学是向魏晋玄学转变的之间环节
      d$ Mk  
2、名理学 ';V(sRU@  
(1)论人性
才——才智
性——品性
操行;“重才轻德
惟才是举”
     Wq)'0U;{$  
(2)关于人物的流品、鉴察 cb&y8!ci~  
      刘召力将人分为十二类
他认为才能是没有大小的
只有长短之别; 8DTk<5mW~  
      考察名与实是否相符; M Ia].S#  
      徐qian认为应考察人物的两个方面
即“己察”、“事察”
     hx4!P(o1  
(3)圣人观 s cR-|GuZ  
      内圣外亡        主要特征——才智 qIjC -#a=m  
      徐*:圣人是道德修养、聪明才智的化身
        圣人与君主的统一 I#eIm3Y?  
二、汉魏名法 ]p'Qk  
1、刑礼先后之争 <eN>X:_N  
2、对君臣关系的理解 74gU 4T  
    刘yi认为君臣一体
其中又以君为主; s+zb[3}  
    桓范认为君臣之间相互制约
     .6O>P2m]a_  
3、综核名实
“循名责实”
     @TgCI`E   
第三节 魏晋玄学 :\80*[=;Z  
玄学之名 关于政治原则及思想探讨的较多
具体的政策、内容则较少; FC]? T  
          “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探索玄理
抽象的原理; t9m`K9.\  
          中心问题: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S-x-cZ  
一、何晏贵自然与用名教 d Dpe$N  
二、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哲学 8l='Hl  
1、以无为本
崇本举末; kdmVHiGF  
2、名教出于自然; 0A1l"$_|  
3、“执一以统众”; wh*OD  
4、“圣人与理想”的探讨
提出圣人的责任、特征
     >Mvt;'c  
三、嵇康、阮籍 8AefgjE  
1、反名教
非周礼
     抛弃儒家学说中的“六经”——与人性相违背
     |Zt=8}di  
2、政治理想——君道自然
自然而足
     崇公释私
     LZoth+:  
玄学特色:对政治思想的合理性与原则的探讨; (+^1'?C8  
          对具体政治问题有独到的认识
     Wc]Fg9E  
第四节 两晋、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发展 { j/w3  
一、王朝更迭
王权合法性的认识:祖宗基业(传统) ~z aV.3#  
                                圣王革命(汉) N\Hd3Om  
                                天予人归 |j!D _j#U  
                                顺天应人(两晋、南朝) K3Xy%pqR#  
                                圣王禅让  LSfj7j`  
二、君权至上
君臣关系——“尊君” *o>E{  
1、君权之上的突出问题 t^[{8,N  
(1)君处于特殊地位
是独一无二的
不可替代
是整个社会的治乱之源; K:Ap|F  
(2)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处于特殊地位
     ydFY<Mb(o  
2、君臣关系的问题 q{@Wn]!k  
(1)臣是君的工具
依附君主; E`s_Dr}K  
(2)君权威居于主导地位; y jpjJ  
(3)臣要绝对服从君
     Kzm_AHA)  
三、礼制与教化 9@j~1G%^  
1、强调礼是治国化民的重要法制
也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
     P]TT  
2、重等级、礼与器物服饰之别
     JC#@sJ4az)  
3、礼义教化
兴儒教化 Z:*U/_G  
    兴学立教的主要对象:官吏——国家政策的主要实施者; q5 A+%#  
                        太子——国家未来的君主
     WNx^Rg" >'  
第五节 北魏治国思想、儒学化 IX(yajc[~M  
一、北魏前期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认同 {|gJC>f@  
1、广泛地征用汉人为官
做大夫
     r8%,xA&  
2、仿汉礼制
     KUutC :  
3、推行儒学教育
     ?  < O  
4、政治上以儒道治国
     NZC='3Uz  
二、孝文帝孝治主张 TflS@Z7C  
    汉化改革
尊儒敬礼
主张孝治
奖励任用孝悌、敬老
严惩不孝
     b({Nf,(a2  
第九章 隋唐诸帝君道理论 hHc^ZA  
一、民本论
君臣一体论 Z0ncN])  
    民本论的核心思想:国家为君之本
庶民为国之本
     a()6bRc~T  
1、唐太宗民本论
“君依与国
国依与民” c2/R]%`)9  
(1)立君为民
养民
爱民是君主的第一要义
“以一人治天下
不以天下奉一人”
     uspkn1-  
(2)民养君
“日所衣食
皆取诸民”
“为君之道
必先存百姓”
      !u53 3  
(3)民择君
“天子有道
则人推而为主”
     &Mhv XHI  
(4)民归于君
“天下无不可理之民”
     N75 3  
(5)政策原则:君主无为
顺民心
不竭民力
以农为本
调整官民关系
     :F^$"~(,  
2、君臣一体论:驭臣与驭天下 $u; >hk  
(1)君不可以独治
     #~H%[ s a  
(2)君臣合道
     5q5 )uv"  
(3)君臣师友
     {{V ;:+62  
(4)君臣利害攸关
共治乱
共安危
“君失其国
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君泰则国泰”
“子不肖则家亡
臣不盅则国乱”
     z5XYpi_;[  
(5)君主臣辅
臣子不可染指君主拥有的权力;君臣共治乱
君是其中的关键
     M82.khm~jM  
      争人才
人人皆才
智者取其谋
愚——力
勇——威
怯——慎
     0+T*$=?  
二、谏议论
法制论 i\t753<Ys  
    兼听与独断
人治与法治
以法理天下
“国家纲纪
惟赏于罚”
     +7|  [b  
1、法由君主
狱由君断
     7J bY}@  
2、沿革随时
务当政要
     OENzG~  
3、礼教法典化
     Z;ZuS[Z A  
4、德主刑辅
防暴禁奸
     ?q\FLb%"7  
5、官民一体奉法
     ?#d6i$  
6、法的严肃性、权威性
     n'T He|:I  
第十章 隋唐政治哲学及政治批判思想 59.$ULQVMY  
第一节 隋唐儒学的复兴 '!p=aF9L  
条件、标志 )B6# A0  
条件:政治上隋唐的统一;统治者对儒学备加推崇
     sI'a1$  
标志:官方编辑相关读本;儒学自身的不断改进
     ;+sl7qlA4  
复兴过程中的几种政治思潮 %,/lqcFo  
天道自然; xRlYr# %  
兼三教; WfZF~$li`  
心性(结合了佛性论与道性论)
     8u>gbdU  
第二节 王通政治思想 =\Iu$2r`  
一、“三教合一”论 ^/toz).Q  
二、批判谶纬
提倡中道(周孔之道
礼是中道之本) [}-3Pp F  
天人合一——天道自然 b*EXIzQ  
兴王道
正礼乐 kccWoU,  
第三节 柳宗元大宗之道、国家政体论 D."=k{r.  
天人不干预论 fDh] tua  
天地万物由元气自然而成
并非主宰者所为
     V5p0h~PK  
天道与人事风马牛不相及
     e,gyQjJR  
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是两个各不相同的领域 UzG[:ic%  
国家政体论 =qu(~]2(  
社会矛盾是君主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
     ,Nm$i"Lg  
政体趋势——权力日益集中
     L]%l51U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r! %;R?c  
大中之道
仁义之政 YHXLv#8  
立三纲
守王常
行仁义
有经权; > L2HET  
礼与法——法治论者 *ISZlR\#  
治国之道——立大中
     , t5 '  
经权统一 4 6@{5)Tq  
经权统一
仁智兼用
才能防止偏离大中之道 @gC=$A#  
四、“吏为民役”论 aT!'}GjL  
第四节 韩愈道统论、尊君思想 ^&@w$  
道统论 U4f5xUY0)  
道义传承的统绪 ,mhQ"\+C  
性品说 *4+3ObA  
性有五德
仁(根本)、义、礼、智、信
     Nkxm m/Z  
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
     Q_* "SRz  
性、情区别:先天之性
后天之情
是原生性与后发性的区别
     kt`nbm|aw  
性、情的联系:相对应
性有三品
情有三品
     i1H\#;`$  
人生不同的品级 hxCvk/7sT  
上品
自然向善
不用教化; x77l~=P+!  
中品
具有善因
可教化使之善; \j&^aAp r  
下品
不可教化
惟可刑治
     626Z5Afg  
圣人创制立法
拯救人类说 yAoe51h?  
第五节 政治批判思想新发展 J_s>N  
政治批判思想的表现 @)Ofi j  
力度增强; qUly\b 47  
精神愈深刻; ~%YBI9$+  
以儒、佛、道为批判标准 ANgw"&&>(  
皮日休仁政论及暴政批判 {GC?SaK  
思想特点:推崇孔孟
张扬王道
倡导仁政
     'Fmvu   
批判对象:昏君、奸吏、贪官、苛吏
     Hla0 5N' 4  
暴政根源于暴君 o LvZ   
三、《无能子》否定圣王、帝王、纲常 /n>qCuw  
1、思想特点:以无为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主张返璞归真
     78/Zk}I ]  
2、把圣人看作社会的罪人 Z4lO?S 5%J  
3、君主是政治万恶之源 7(5 4/  
第十一章 北宋政治调整与强化王权政治思想 )gMG#>up@  
李觏富国强兵政治思想 :3I@(k\PY  
礼和王、霸、道同质论 GSRVe/ [  
礼: = 17t- [  
制度、礼仪、规则——基本的规定
保证社会政治秩序有效
     ROous4MG  
“礼之三枝”——“乐、政、刑”
     [Lzw#XE  
泛指道德规范
     yI"6Da6|y  
义、利统一说 SF>c\eTtx  
从个人来说
人有欲望、有利益追求
这是本能所需
但需要受到礼的节制; 3yB!M  
从国家的角度说明
“财”是立国之基、之本
所以也需要追求“利”和“财”
     zc;|fHW~O  
这些为富国强兵提供了前提、基础 FgB& b  
救弊之术 -}KC=,]vh  
权变——要救弊、要政治
必须要通变(政策调整)——总的原则 `0Oh_8"  
“事有不可不然
亦不可必然
在度宜而行之:
      b)e *$)  
作为君主要广开言路
善于听谏
     >kW@~WDMu  
改革选官用人制度
     H*$jc\ dC  
加强法制建设 O vk_\On  
刑法宽猛要根据时代变化予以调节; lXjXqk\  
执法要公正; Fd[z Dz  
对办事过程中的盗贼要更加严厉惩罚
     w-t8C=Z  
强本(农业)节用 A*}.EClH  
通过强本节用达到“下无不足而上有余“的状态
     ;3B1_vo9  
平均土地以安百姓;尽地力以足国用
     ]Zyur`  
节用的总体原则——量入为出
      ng_^  
强兵 }}>q2y  
实行兵民合一的军屯制
实行乡军(兵)
     qT` k*i?  
王安石的“改易更革”政治思想 (<}&DE  
天、道自然观与性不可善恶言的思想 }5}.lJ:  
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道是规律
     Zy (W^~NT  
人性中都有善、都有恶 的因素
并且人性分为性和情两个层次
所以从政治调节的角度来看要注意人性的方面
     2L} SJUk*  
改易更革论 fH >NJK;  
提出了几个层次: f^"N!f a  
1、“改易”的范围包含了“变其末(具体规则、制度)
不变其本(自然) }`,t$NV`  
2、从一种形式、内容而言
“变其形存内容”-先王、圣王统治的基本原则
    “法先王之政 s! }ne"&0  
3、从一种现实与需求的角度讲
要立足于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 :" I E  
4、改革从一个时机的角度看要把握时机
     cQ" ~\  
王安石变法并不彻底
表现在内容、形式上
但原则很强
     Hqn#yInA7~  
国际关系论坛www.newslist.com.cn
三、“大明法度
众建贤才”
—改革的两个步骤
即立法选才 Y5FbU  
    “盖夫天下之大器
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
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yzLpK;  
立法的好坏与否关系到天下治乱的关键
     - qy6Un+  
“盖君子之为政
立善法于天下
则天下大治也” U]vYV  
“法不善
则有财莫理” I9 mvt e  
有了法
也要有人会用
即选才问题 YJ;j x0  
“守天下者吏也
吏不良
有法而莫守” I]&#Dl/  
  如何众建贤才:教之、取之、养之、任之之道
     r!HwXeEn/  
生财、理财—改革当中的主要内容
     {FIXc^m'  
生财:增加财政收入
向大自然索取
挖掘土地之利
     V {pj~D.E  
理财之道—抑制豪强 ]Qfn(u=o  
司马光(缓进派)变法政治思想 kRTwaNDOD  
尊君论 mN>h5G>a  
关于尊君的哲学基础——天人理论、            圣人——大智大慧 NLrPSqz  
人力不及的都归为“天”的领域                  王——受天之委托 dd\n8f  
尊君的制度保障——礼 Q<KvBgmT  
“何为礼、纪纲也;何为分
君臣是也
    ” QR Ei7@t  
      3、绝对尊君          君、臣的绝对性 :^fcC[$K  
      (1)君主要保证权力的独断性
      “谋之在多
断之在独”——谋断的关系 BWM YpZom  
        (2)把孝子的守则引入到臣子对君主的关系中    “父之命
子不逆;君之言
臣不敢违” V h k _  
二、御臣之道 qpsv i.S  
    1、关于用人
知人的问题
     人才的标准—1、德:“正直、中和之谓德” `d[1`P1i[  
2、才:聪察强毅之谓才 S_T1y  
        “才
德之资也;德
才之帅也”  “才德全尽
谓之圣人” }#qGqY*@LK  
        “才德全兼亡
谓之愚人”  “德胜才
谓之君子;才胜德
谓之小人” :Ub M !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1-5-10 20:21:1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也是南开出版的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5-10 20:21:26 | 只看该作者
发的是什么啊 这么混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5-10 20:21:37 | 只看该作者
:P :P :P :P :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5-10 20:21:47 | 只看该作者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5:1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