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中国的文字游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5 10:1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中国的文字游戏


● 乔新生
  自从中国***总书记胡主席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首度将“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写进正式文件以来,海内外关于两岸政治前途的讨论重新成为热点。2007年11月1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香港著名时事评论员的文章,重新提出“一个中国”的定义需要清晰化。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讨论在今日或许已没有任何价值。“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早在15年前就已提出了。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就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展开讨论。海协会认为,一个中国之原则,可以不讨论政治含义。而台湾海基会则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按照大陆海协会的理解,在两岸关系事务性商谈中,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

  但是,台湾海基会则坚持“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含义,认知各有不同”。1992年11月16日,大陆海协会致函台湾海基会,明确提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1992年12月3日,台湾海基会回复大陆海协会,对大陆海协会的表述没有异议。两岸之间的事务性商谈得以进行。

  

“九二共识”仅搁置政治分歧

  

  由此可见,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之间香港会谈所形成的所谓“九二共识”,是两岸政治实体就一个中国的内涵第一次进行政治性讨论。这项讨论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两岸均承认一个中国,但是,对一个中国的含义可以各自表述,大陆方面坚持只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表述一个中国的含义,而台湾方面对此不表示异议。

  换句话说,两岸为了解决彼此之间的事务性问题,而搁置了政治分歧,关于一个中国,两岸的政治实体均没有作出实质性的让步。大陆方面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台湾则坚持+++国。这样的政治分歧导致两岸在政治议题上始终难以突破。

  由于大陆方面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所以,对两岸之间的政治会谈并无实质性的建设性意见。而台湾方面在经济转型成功之后,试图在两岸政治谈判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台湾方面多次试图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寻求政治解决方案。在1993年4月27日新加坡汪辜会谈中,大陆方面将会谈的议题集中在经贸科技交流方面,努力营造两岸经贸交流的和谐气氛。但是,台湾方面早在1990年10月7日就成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由台湾走狗李登辉亲自担任主任委员,1991年2月23日制定了《国家统一纲领》,提出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政治主张。
1993年8月31日,大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明确表示一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国家统一的模式。1994年7月,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则发表了针锋相对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明确表示不承认一国两制,但是特别强调“两岸***分治是中华民族的不幸”。呼吁在民主、自由、均富制度之下和平统一。1995年6月,台湾走狗李登辉以个人身份访问母校康乃尔大学,发表了著名的“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政治演讲,在演讲中提出了+++国在台湾的主张。这篇演讲被大陆解读为***中国的政治宣言,因而展开了大批判。从此以后,两岸关系进入了长达10多年的冷冻期。
  

连战访大陆点燃谈判新希望

  

  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重新点燃了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的希望。在国共两党政治会谈中,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将一个中国表述为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从而巧妙地避开了国际法上关于国家政权承认的问题,将“一个中国”的原则还原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换句话说,所谓“一个中国”是指在处理国际问题时,两岸同时强调一个中国。但是在处理两岸关系内部事务中,则需要进行和平谈判,签署和平协议。

  这项政治倡议巧妙地化解了一个中国的国际分歧,将一个中国的问题限定在两岸关系之中。对内可以共同反对台独,对外则可以强调国家主权统一性。但是由于台湾国民党失去了执政地位,所以,这个政治蓝图只能束之高阁。

  

一再错失历史良机

  

  现在台湾的政治局势是,多数人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愿意在统一问题上大费周章。换句话说,一个中国的共识在海峡两岸已经不复存在。如果再奢谈什么一个中国,那么,将会在台湾部分人的心目中唤起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将一个中国视为出卖台湾的政治口号,所以,台湾国民党率先将一个中国的原则置于脑后,提出维持两岸现状的政治主张。
大陆方面依然不急于统一台湾,所以乐意承认维持两岸现状。但是,两岸的现状究竟如何,又成为各方讨论的话题。
  随着台湾岛内掀起“入联公投”的热潮,在国际关系中如何定位一个中国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美国人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失去控制权,所以极力反对台湾当局的“入联公投”。而大陆方面则已经意识到,“入联公投”只不过是国际法上承认台湾独立的特殊表达方式而已,所以也强烈反对台湾岛内的这场政治运动。

  在缺乏一个中国共识的情况下,两岸之间的政治谈判其实已经失去了基础。在这个大背景下强调定义“一个中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两岸出现了一个中国的共识,但是由于某些政治领导人缺乏远见卓识,不愿意趁热打铁,以民主和平的手段统一中国,所以才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

  中华民族就这样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良机。现在谈论一个中国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如果出台一个中国的决议文本,只会在两岸制造紧张气氛,不会为改善两关系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借助民主寻求统一方案

  

  在缺乏共识的前提下,两岸维持现状或许是最佳的妥协方案。但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如果两岸的政治领导人不能找到改善关系的切入点,那么,两岸关系只会不断恶化,不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笔者的观点是,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或许需要借助民主的模式加以解决。换句话说,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或者寄希望于大陆人民方面,两岸政治领导人都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大陆方面可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推进民主政治发展,在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更有弹性的两岸政策,譬如可以通过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营造一种海纳百川的民主气氛,在充分听取两岸人民意见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两岸统一的政治纲领。
其次,台湾的政治诉求主轴是民主,而民主在台湾被异化为民粹主义。所以,在强调民主统一中国的同时,必须重新检讨民主的价值观念,将民主与自由、均富协调起来,建立一种社会共享的现代民主机制。
  第三,民主社会允许每个人自由表达政治主张,但是,民主社会必须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在发展民主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可以就未来的政治模式展开广泛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排除任何一项政治主张。

  第四,在追求民族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必须抛开党派成见,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允许两岸人民重新作出选择。

  第五,在重新寻求共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考虑推动《两岸和平共处法》,采用瑞士联邦的国家体制,建立一种轮流执政的国家体制。

  

民主是实现统一的最佳手段

  

  总而言之,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但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本身就是可以谈论的政治议题。如果两岸的政治领导人只是沉湎于政治游戏,而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道路,那么,两岸之间的政治隔阂将会越来越深,和平统一的希望将更加渺茫。

  目前,民主是和平统一的唯一障碍,发展民主也是两岸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能够在民主发展的问题上寻找到共同语言,并且在发展民主的道路上,逐步摸索两岸都可以接受的统一模式,建立一种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特殊的政权结构,那么,两岸的统一或许还有希望。假如过分强调一个中国的概念,或者片面理解一个中国,那么到头来,只会激化矛盾,而不会缓和局势。

  民主不是洪水猛兽,民主是一个好东西。在两岸之间的政治分歧中,民主不应该成为任何一方手中的威慑性武器。民主是一种手段,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手段;民主也是一个过程,是寻求未来统一国家政治形态的漫长过程。但只要承认民主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念,那么,在发展民主的道路上,就可以进行多种尝试,而国家统一则是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完善民主的现代捷径。
大陆人民特别是年轻人企盼两岸政治谈判,推动大陆的民主进程,而台湾人民希望大陆人民发展民主,从而实现互利双赢。如果我们丢掉了民主这个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体系,不善于从民主发展中寻找两岸共同的价值目标,那么,两岸的统一将会遥遥无期。
  诚然,在一些悲观主义者看来,台湾当局某些领导人的所作所为不是在搞民主,而是在搞***;不是在发展民主主义,而是在鼓吹民粹主义。粉碎***图谋、揭露民粹主义的最好方式,就是大力发展民主主义,将科学的民主主义作为两岸共同的旗帜,带领两岸人民走出历史的窠臼,重新开始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作者是中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1 02:3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