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作品,保留所有版权,请勿转载。欢迎访问我的个人网页<a href="http://www.guanghua.wang.com.cn/" target="_blank">http://www.guanghua.wang.com.cn/</a>)
<br>
<br>国际法及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r<br>
<br>
<br>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定义\r<br>每一种法律体系都必须有某些最后原则,作为整个法律的基础并被认为是解释、执行和发展各种法律规定的指引。\r<br>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不是个别领域内的原则,而是那些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法律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r<br>二、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强制法
<br>1、强制法(jus cogens):
<br>又称强行法、绝对法,《条约法公约》第53条规定:
<br>“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抵触者无效。就适用本公约而言,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始得更改之规律。”\r<br>它提供了一个形式的定义,而没有包含这个概念的所有主要特色,而只是提供辩明现有强制法规范的标准。\r<br>第64条又规定:\r<br>“遇有新的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产生时,任何现有条约与该项规律抵触者即成为无效而终止。”\r<br>2、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强制法规则相同之处:\r<br>(1) 它们都是所有国家或大多数国家所承认和接受的;\r<br>(2) 它们的法律拘束力都是优于其它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
<br>(3) 归根结底,这两个概念都是与国际公共秩序或公共政策或公共利益或
<br>国际道德有关的。\r<br>3、不同之处:
<br>(1)强制法规则主要适用于各国之间的条约关系,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适用范围是国家的一切行为,包括国际法各部门;\r<br>(2)强制法是由国家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来发展的,而国际法基本原则已经明确规定在国际法律文件中,包括具有特殊意义的《联合国宪章》;
<br>(3)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从而构成国际法的基础。有些强制性法规则虽然是各国公认的和有强制性的,但却有一些不明显的特征。\r<br>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历史发展\r<br>1、1945年《联合国宪章》是国际法基本原则在国际法律文件上的首次具体表现。集中的是第2条:
<br>(1) 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r<br>(2) 各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宪章所担负之义务,以保证全体会
<br>员国由加入本组织而发生之权益。\r<br>(3) 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r<br>及正义。\r<br>(4) 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
<br>何其它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r<br>(5) 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本宪章规定而采取之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r<br>联合国对于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协助。\r<br>(6) 本组织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联合国会员国
<br>遵行上述原则。\r<br>(7) 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r<br>事件,且不要求会员国将该事项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七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r<br>《联合国宪章》第1条第2项:
<br>“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它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r<br>2、1970年《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r<br>(1)各国在其国际关系上应避免为侵害任何国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之目的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威胁或武力之原则。(重申)\r<br>(2)各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的原则。(重申)\r<br>(3)依照《宪章》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件之原则。(重申)\r<br>(4) 各国依照《宪章》彼此合作之义务。(新增)\r<br>(5) 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之原则。(新增)\r<br>(6) 各国主权平等之原则。(重申)\r<br>(7) 各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其依宪章所负义务的原则。(重申)\r<br>3、其它文件或提法:\r<br>(1) 1974年<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中“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原\r<br>则”。\r<br>(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十项原则\r<br>4、小结\r<br>综合起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条:\r<br>(1)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r<br>(2)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r<br>(3) 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r<br>(4) 和平共处、和平解决争端。\r<br>(5) 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民族自决。\r<br>(6) 国际合作、公平互利。\r<br>(7) 诚实履行国际义务。\r<br>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br>1、缘起与发展:\r<br>1954年<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的协定>、中印<联\r<br>合声明>、中緬<联合声明>。\r<br>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r<br>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包括<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列举了十项原则。\r<br>1956年苏联承认它在与东欧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接受五项原则。\r<br>以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日<联合声明>为代表的中国外交文件。\r<br>2、具体内容\r<br>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均属于强制法)\r<br>3、对国际法基本原则发展的贡献
<br>(1)把五项重要原则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系统和连接在一起的整体,以奠定国际法的基础;\r<br>(2)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种提法,既强调了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又突出了相互的概念,从而表明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属于相对性质的原则;
<br>(3)把平等和互利联系在一起,使有法律平等和经济平等相结合的效果,从而平等是实质的,而不单纯是形式的。\r<br>五、不干涉内政原则
<br>干涉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强迫或专横的方式干预另一个国家的事务,以便强迫或阻止该国从事某些行为。\r<br>“应合法政府邀请的干涉”:概念自相矛盾;提出邀请的人可能不具有代表合法政府的资格;可能是被迫的;集体安全行动不是干涉。\r<br>1949<国家权利义务宣言>:不得干涉别国内政外交的义务。\r<br>1965年<不干涉宣言>:任何国家无论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干涉其它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国家不接受它国命令;不得鼓动它国内乱、不得协助推翻它国政府;
<br>1981年<不干涉宣言>任何国家及国家集团无论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干涉其它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不得利用和歪曲人权问题施加压力、制造混乱,恐怖主义政策,支持动乱。经济关系不干涉。\r<br>六、民族自决原则\r<br>195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人民和民族自决权的决议,建议联合国会员国支持所有人民和民族自决的原则。\r<br>1960年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r<br>1966年《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都在第1条 规定:“所有民族均享有自决权,根据此种权利,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并自由从事其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r<br>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1)自由决定政治地位、追求经社文发展,它国尊重;(2)合作促进实现,协助联合国;(3)自由决定独立、合并等等(4)它国避免强制;(5)有权接受援助反对强制。\r<br>七、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原则
<br>人权本意是指个人享有生而平等自由的自然权利。明确的人权概念始于近代西方的自然法哲学。\r<br>“人道主义干预”:冷战之后,国际法上出现了“人权革命”。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强调一个国家的主权不能侵犯人权,主权是国别的,人权是无国别的,是全全人类的。一旦某个国家政府侵犯本国人民的人权,国际社会依据保护人权,可以越过一国主权进行干预。其理论依据为:国家决定对国民待遇的自由是有限度的;侵犯人权并震駭人类良知就不再纯属国内事务;国际实践表明大规模人权成为国际社会关注事项。然而:历史经验表明人道主义干涉如果作为一项权利会被滥用,所以已经为大多数国家摈弃;国际社会集体干预不是干涉;完全为人道主义目的的国家干涉是例外。\r<br>西方的主权观念来自人权。根据自然法理论,人生而平等自由,这是最基本的人权。国家是由无数平等自由的个人组成的法律共同体。国家的主权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即主权在民。\r<br>战后,一方面,<联合国宪章>重申国家主权原则,另一方面,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要求各国政府切实保障本国人民的基本人权。但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在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上走得太远。\r<br>主权与人权有内在统一性。即主权在民,国家对内主权不能以牺牲本国人民的基本人权为代价。否则这种主权就脱离了人民的权利基础,偏离了国家主权本身存在的宗旨,即为全体人民谋利益。同时,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如同平等自由的个人,一个强国、大国不能欺负另一个弱国、小国,以强权侵犯主权。这也是违背根本意义上孤人权。这就是说,一旦一个国家存在,就成为国际社会中的政治个体,国家的主权具有相对独立性,与本国人民的主权具有非相同性。国家关系中互相尊重主权,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国际关系的基础。否则,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社会就不复存在。如何在尊重主权的基础上促进各国的人权保护,需要各国平等协商。人权不是空洞的东西,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条件密切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国际范围提高人权保护水平,又需要各国发展与必要的互相帮助。\r<br>八、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r<br>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贯穿于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类法律规范之中的主要精神的指导思想,是这些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核心。\r<br>1、经济主权原则\r<br>1962年《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r<br>1974年《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1)每个国家都享有独立自主和不容剥夺的权利,可以根据本国人民的意愿,不仅选择本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制度,而且选择本国的经济制度,不受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压制和威胁。(2)每个国家对本国的全部财富、自然资源以及全部经济活动都享有并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权,其中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3)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并且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有权充分地和切实有效地参加解决世界性的经济、财政金融以及货币等重要问题的国际决策过程。特别是有权通过相应的国际组织,并遵循这些组织的现行规章或逐步改善中的规章,参加这种决策过程,并且公平地分享由此而来的各种效益。\r<br>经济主权原则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
<br>(1)各国对本国内部以及涉外的一切经济事务,享有完全、充分的独立自主权利,不受任何外来干涉。\r<br>(2)各国对境内一切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r<br>(3)各国对境内的外国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享有管理监督权。\r<br>(4)各国对境内的外国资产有权收归国有或征用。\r<br>(5)各国对世界性经济事务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r<br>2、公平互利原则\r<br>3、全球合作原则\r<br>4、有约必守原则\r<br>九、WTO体制引发的美国1994年主权大辩论,及301条款问题
<br>1989年路易斯?亨金(Louis Henkin)在海牙国际法研究院发表一系列演讲,认为长期以来“主权”一词被误引滥用,成为一种国家神话、时髦用语,取代了深思熟虑和谨慎行事,阻碍了国际法的现代化和健康发展。\r<br>1993年,亨金发表《关于主权的神话》。认为政治中说的“主权”是空谈与曲解,模糊了其真实含义和价值所在。反对“主张一个主权国家不能同意接受某些国际准则的约束,诸如,有关人权的国际准则,或有关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准则。”更加常见的是:“主权”一词一直被援引来抗拒各种“入侵干预”措施,不肯按照各种国际义务——人权义务或武器控制协议义务接受监督。因此,到废弃“主权”这个词的时候了。\r<br>1994年,美国政府将一揽子协议交国会审议,许多议员指责其损害了美国主权。杰克逊称之为“1994年主权大辩论”。认为其实质和关键就在于权力分配问题:即决策权力如何在国际机构与美国政府之间恰如其分地分配的问题。\r<br>美国条款301问题:\r<br>原是1974年《美国贸易法》的第301条,其后经过几次修订,扩充了内容,并被纳入1988年《美国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列为该法的第301-310条,但习惯上仍统称为美国贸易法301条款。其主旨、要害和实际作用,就在于单方自立公平与否的美式标准,以单方施加制裁、实行报复作为恫吓或惩罚手段,迫使外国开放其国内市场。\r<br>1996年和1998年,美国为首并策动拉美四国就香蕉出口向欧共体提出磋商要求,认为待遇低于《洛美协定》成员优惠。1998年径自依据301条款单方面宣布了将对欧共体采取报复措施的清单以及实行制裁的时间表。1999年又突然发动闪电式报复。1998年欧共体主动提出磋商301条款问题。\r<br>专家组报告主要内容:(1)301条款的措词至少可以作为“初步证据”证明其违背了DSU23条“加强多边体制”的规定。(2)但仅凭初步证据还不足以最终确认美国已经背弃了WTO的各项国际义务,还应当综合考察美国国内的“体制因素和行政因素”,即SAA(《政府行政声明》),其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将依据DS*通过的专家组或上诉庭的认定结论,断定美国的有关权益受损,这就意味着在DS*审议通过上述认定结论以及DSU审理程序以前,美国贸易代表径自断定美国权益已经受损的自由裁量权实际上已经被取消了。(3)所以301条款不违反DSU及GATT。(4)本结论以SAA的承诺与保证为基础。因此该承诺和保证一旦取消,则认定不再有效。\r<br>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