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体化进程与“大欧洲”的对外战略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9 20:3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近年来的国际关系中,欧盟作为具有超国家特点的国际组织,正日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格局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欧美关系在发生变化。欧盟作为一个日益扩大的联合体,份量越来越大,说话也越来越硬气。在欧美这两个原本是紧密的盟友之间,由于对世界看法各异,追求利益与目标各异,对外战略选择各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和。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争执,使得双方形同陌路。实际上,在很多国际问题上,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都发出了与美国不同的声音。这种情况预示着什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也许,现在是需要对欧洲予以更多关注的时候了。\r<br>
<br>探讨欧美关系的变化,可以发现,尽管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与一意孤行是导致双方不和的直接原因,但欧洲在许多问题上敢于对美国说“不”,却也反映了其身份、地位的某种变化。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已发展成为一个与美国对等的经济体,通过推行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它已成为了一个世界政治的新角色。这种新角色使得它能够把一些原本就不同于美国的战略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对外政策行动。\r<br>
<br>关注欧洲国家在大国关系中的新角色,从战略的视角来讲,就应当关注欧洲国家的战略理念、欧洲国家在联合进程中所发生的力量变化以及欧盟的对外战略选择。\r<br>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20:35:34 | 只看该作者
一、战略理念:欧洲人的统一梦想与对利益的判断\r<br>
<br>欧洲的变化是在统一进程中实现的。以1952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为起点,到2004年欧盟扩大为25 国,欧洲人为实现“大欧洲”的梦想,已走过了漫长的路。当今的欧盟作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性组织,已覆盖了欧洲大陆从北极圈到地中海,从大西洋到黑海的广大地区。它的不断扩展固然在改变着欧洲的格局,但更以其超级的份量改变着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r<br>
<br>欧洲人能够实现联合的梦想,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长期以来,在欧洲一直存在着一种意识或观念,即欧洲人是属于一种基于希腊—罗马文化发展起来,并借助于基督教会的组织和精神力量而传遍欧洲的带有共性的文明。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认同,有两个根本的原因,一个是欧洲历史上统一帝国的世俗影响,另一个是基督教王国无处不在的宗教影响。就前者而言,亚历山大大帝建立马其顿帝国可说是创建世界性帝国的最初尝试,而罗马帝国的鼎盛则标志着这样一种文明达到顶峰。以后,在欧洲四分五裂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又扮演了统一文明的推动角色。正是基督教会对欧洲的统治,实现了“一个上帝、一个基督和一个教会”的理想。这样一种统一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欧洲意识的基础。\r<br>
<br>在欧洲,人们对文明的认同,必然会发展出一种诉求统一的政治理念。这种理念不单是对历史上曾有过的统一帝国的怀念,它更是对欧洲***现状的不满和对政治变革的追求。也许是一种讽刺,在这样一个具有文明认同的地域,千百年来却一直伴随着冲突与战争。单是20 世纪发端于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就导致了数千万人的伤亡。二战之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又是在欧洲重兵对峙。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战争阴霾,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仇恨、对抗和杀戮,使得欧洲人一直在憧憬着一个目标,即实现永久的和平。他们从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得到的启示就是,要想在欧洲彻底消除战争,结束兵戎相见的历史,只有走欧洲联合之路,即建立一个 “大欧洲”。\r<br>
<br>在欧洲的历史上,思想家和政治家很早就开始了对“统一”的构想。从意大利诗人但丁(Dante,1265-1321)1311 年撰写《论世界帝国》倡导对欧洲的政治现状进行改革,1到FaGuo的圣—皮埃尔(Charles Castel de St. Pierre,1658-1743)1713 年发表《给欧洲以永恒和平的方案》(Projet d’une paix perpétuelle)鼓吹“欧洲联邦”,2再到康德1795 年发表《永久和平论》倡导建立和平联盟,3“欧洲统一”的议题在不断地被提出和延续。从19 世纪开始,“欧洲联合”在很多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共鸣。1849 年在第三届万国和平大会上,FaGuo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1885)在致开幕词时提出了“欧洲合众国”的响亮口号。4这个口号的提出,无疑是受到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影响。美国人独立后所建立的联邦,给了憧憬统一与和平的欧洲人以非常现实的启示。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模仿这样的模式。进入20 世纪,对“欧洲统一”的诉求已不再限于学术界了,谋求统一的现实运动已扩展到许多国家。尽管其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欧洲统一运动却生生不息。一战之后奥地利的里查德?库当霍夫—卡莱吉伯爵倡导“泛欧运动”,5FaGuo外长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受27 国之托起草建立欧洲联邦的备忘录,都对当时统一观念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在二战期间,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出现了联邦主义运动。一些抵抗运动的代表认为,只有一个联邦制的联盟才能保证欧洲大陆的自由与文明。在未被占领的国家,支持战后欧洲联邦组织的运动更加活跃。6总之,在战前已有长久酝酿的欧洲统一观念,在战争的催化下真正成熟了,从而为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真正开始准备了条件。\r<br>
<br>
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20:36:21 | 只看该作者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欧洲国家开始了推动统一的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每一个相关国家来说,都面对着战略选择的问题,即要不要参与,以及应如何参与的问题。在这里,对国家利益与战略目标的判断构成了最基本的要素。尽管在这个历史大潮中,欧洲国家似乎都认同“欧洲”理念,赞同欧洲统一,但不同的国家对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认识仍然是不同的。\r<br>
<br>在欧洲(西欧)国家的互动中,FaGuo、德国和英国往往被称为“三驾马车”,因为它们力量强大,对欧洲事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就欧洲统一的进程来说,这三驾马车一方面是共同推动一体化深化的力量,另一方面,它们基于对利益与目标的不同认识又始终是欧洲勾心斗角的主角。尽管二战后的客观形势发展与人们的主观愿望推动它们先后卷入到欧洲联合当中,但它们登上同一辆车时的想法与目的是各异的。\r<br>
<br>英国的国家利益观与欧洲观,与它的岛国地理位置以及根深蒂固的帝国历史传统是分不开的。在地理上,英国是一个欧洲国家,但却与欧洲大陆不相连。英国人总是习惯性地把欧洲其余部分称为“大陆”以示区别。虽然英吉利海峡最窄处只有32 公里,但这一距离对英国的历史命运却是决定性的。正是这种与欧洲的距离,使得英国在数百年里能够超然于欧洲事务,不断通过玩弄均势游戏而在欧洲大陆保持自己的支配性影响。对英国而言,这条海峡所产生的距离感,既是地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r<br>
<br>从另一方面来讲,英国的帝国传统也始终对英国的对外政策行为发生着影响。在历史上,英国曾是强大的帝国,有遍及全球的利益。进入20 世纪之后,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的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霸权地位,但英国的帝国遗风却没有消失。英国始终认为自己\r<br>
<br>
<br>
<br>
4#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20:37:16 | 只看该作者
与欧洲国家不同,享有特殊的国际地位。英国在对外政策上更愿意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青睐“大西洋主义”而不是“欧洲主义”。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一直孤立于欧洲而追随远隔重洋的美国,常站在美国立场上说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同和选择,在欧洲一体化的初期,英国是不屑于参加。后来,当它想参加时,FaGuo又以它只关心英美联盟、不关心欧洲为由而数次加以拒绝。因此,英国在欧共体门外徘徊了25 年。7
<br>
<br>然而,欧洲统一进程的发展迫使英国最终不得不卷入这个过程。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到70 年代初,英国的对外政策完成了从大国全球外交到重点面向欧洲的转变。81970 年英国开始加入欧共体的谈判,1973 年正式入盟。英国加入欧共体以后,虽然因时不时强调自己利益高于欧洲整体利益而被奉送了“坏欧洲人”的绰号,但“英国的前途在欧洲”还是逐渐成了英国国内大多数公众和政党的共识。英国政府很清楚,如果不加入统一进程,不但会利益受损,而且会失去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战略选择只能像撒切尔夫人所做的那样,在参与统一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为英国的利益进行争吵。对英国的执政阶层来说,顺应一体化进程无疑是理性的选择,但确实又是感情上难以接受的选择。9
<br>
<br>FaGuo的利益观与欧洲观与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也是分不开的。在历史上,FaGuo作为世界强国曾称霸欧洲,但也曾数度沦陷敌手,蒙受耻辱。FaGuo作为欧洲大陆国家,与曾数度结盟的英国隔海相望,而与宿敌德国则领土相接。一百多年以来,FaGuo始终有两大忧患:其一是德国的扩张,其二是自己的衰落。10“由于对往日称雄欧洲的怀念和对七十年中三次战争(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丧权辱国的余悸,FaGuo对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问题特别敏感。”11这一特点深刻地体现在了FaGuo的对外政策行为中。\r<br>
<br>二战之后,面对经济、军事力量孱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的现状,1944 年上台执政的戴高乐把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恢复大国地位确定为FaGuo国家利益的中心诉求。实际上,这也是FaGuo民意的体现。早在战争期间,FaGuo本土的抵抗组织——“全国抵抗委员会”的行动纲领就规定:战后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恢复FaGuo的强大实力、大国地位和世界使命。12
<br>
<br>从FaGuo现实的国际地位出发,要实现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目标,并进而恢复大国地位,FaGuo只能把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放在欧洲。FaGuo的政治家十分清楚,FaGuo所面对的问题在欧洲,而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也要依靠欧洲。对FaGuo来说,欧洲问题其实就是德国问题。FaGuo在历史上遭受的主要屈辱,就是被德国所打败。二战之后,如何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重新崛起可能再次导致的战争,FaGuo人选择了走欧洲联合之路。FaGuo人认为,这种联合乃是解决欧洲问题的最佳途径。作为制约和套牢德国的缰绳,欧洲一体化能够消除战争根源,实现欧洲的和平发展,并且能为FaGuo通向强国之路提供有效保证。\r<br>
<br>在欧洲要实现联合,第一步要实现的就是法德和解。1949 年戴高乐指出:“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在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一个协议。”1952 年欧洲煤钢联营的实现,迈出了两国合作的第一步。1958 年戴高乐再次上台执政后,与西德总理阿登纳确立了两国的密切合作关系。1963 年两国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全面和解与合作的实现。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在就所有重大的外交政策问题,首先是共同关心的问题,采取任何决定前将进行磋商,以便尽可能采取相似的立场。”13
<br>
<br>在戴高乐之后的FaGuo执政者,无论属于哪一派,在政坛上都执行了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这种具有连续性的对外战略模式,基于国家利益、主权和独立自主,在欧洲联合问题上的典型主张就是坚持“多国家的欧洲”而反对“超国家的欧洲”,坚持“欧洲人的欧洲”而反对受美国控制的“大西洋共同体”,坚持法德轴心和FaGuo的领导地位,并且谋求建立“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这样的一种欧洲观,核心是FaGuo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地位,从战略上来讲是为FaGuo实现大国地位服务的。14
<br>
5#
 楼主| 发表于 2005-7-29 20:37:49 | 只看该作者
在德国战后重建的过程中,自1949 年至1963 年担任总理的阿登纳起了关键作用。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阿登纳在近乎无法进行选择的情况下为德国的国家战略进行了正确的选择,即走欧洲联合之路。通过融入并推动西欧联合的进程,联邦德国恢复了经济,重建了军队,并且重获主权,成为了西方国家集团中的重要一员。\r<br>
<br>德国走欧洲联合之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FaGuo问题。怎样实现德法的和解,特别是如何消除联邦德国建立后可能引起的FaGuo的担心,阿登纳的想法是通过经济一体化重塑两国关系。1950 年,FaGuo舒曼计划的提出以及随后欧洲煤钢联营集团的建立,恰好适应了德国的需求。对德国来说,参与一体化应该说是一种非常微妙的选择。作为一个当时还不享有完全主权的国家,德国参与欧洲联合的代价是微乎其微的。德国所失去的是不存在的权利,而得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主权。德国在联合中每做出一项让步,它在同盟中的自决权就增大一分。事实上,对于德国这样一个战败国来说,加入任何一个国际组织都等于获得了一种平等的地位,而且还得到了影响局势的机会。16
<br>
<br>阿登纳在联邦德国建国初年所坚持的走欧洲一体化道路的战略构想,对以后德国的战略选择一直发挥着重要影响。在阿登纳之后的德国领导人,基本上都坚持了这样一条路线。20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担任联邦德国总理的科尔,曾这样阐述过促进欧洲一体化的意义:“德国历史有一些劣迹。这部历史使人们对我们国家始终有着强烈的恐惧感。只有在德国上空盖着一个共同的欧洲屋顶的情况下,才能消除这种恐惧感。”对于德国一贯的对外政策目标,科尔的表述是:“我们的外交及欧洲政策的核心在现在和将来都应该始终如一地推进欧洲的统一大业。欧洲统一的政策对欧洲和德国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实际上它也是关系到21 世纪是战争还是和平的问题。”17正基于这样的利益判断,德国外交部在宣传德国对外政策时,一直把完成欧洲一体化进程列为“最重要的政治目标”。18
<br>
<br>从三驾马车的利益观与欧洲观中可以看到,FaGuo和德国对欧洲统一的理念远比英国要坚定和积极。如果说法德一直是推动一体化进程的轴心,那么英国则基本上是个若即若离的角色,一方面不得不顺应统一大潮,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地要进行“捣乱”。当然,由于英国毕竟也是欧洲联合的赞同者和参与者,因此尽管这三个国家步调不一致,但战略大方向还是大体一致的。\r<br>
<br>在参与一体化的进程中,三驾马车所表现出的战略理念,如前所述,其实都是政府意愿的体现。这样的意愿在转化为实际政策的时候,从长期来看,是必须得到各国民众的认同的。然而,如果考察各国的民意可以发现,尽管欧盟的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但各国公众对欧洲联合的认同仍然存在很复杂的情况,不但在政府层面与民众层面之间存在理念的差别,而且在不同国家之间民众的意愿也有差别,有时甚至是很大的差别。\r<br>
<br>下面的两个图是2002 年欧盟对15 国所做的民意调查的统计,其中所反映的情况是具有参考意义的。\r<br>
<br>从图1 中可以看到,尽管欧盟15 国有62%的公民对作为“欧洲人”感到自豪,但各国的情况差别很大。三驾马车中FaGuo感到自豪的公民占61%,相当于平均水平,德国占51%,刚过半数,而英国只占44%。对于做“欧洲人”不自豪的公民,在英国也占44%。这种情况与英国政府对欧洲联合的若即若离的态度是吻合的。相比较而言,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公民对“欧洲人”的认同都比较高。从图2 中可以看到,尽管欧盟15 国中有53%的公民支持国家的欧盟成员国身份,但并非所有国家支持成员国身份的公民都超过半数。三驾马车中德国的支持率最高,为52%,一向赞同欧洲联合的FaGuo只有47%,而英国只有32%。相反,在中小国家中,多数国家公民的支持率都较高,最高的卢森堡达81%,爱尔兰为78%。\r<br>
<br>比较英法德和其他中小国家的公民认同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小国家的欧洲联合观有更深厚的民众认同基础,而三大国的欧洲联合观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基于利益的政府选择。从实际结果看,由于在总体上欧盟多数公民认同“欧洲人”和欧盟成员身份,而政府基于利益的选择都支持统一,因此欧洲一体化的事业会继续发展,而且越发展,个别国家就越难开倒车。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欧盟公民支持欧盟身份的比例并不高,特别是三驾马车中英国公民的支持率只有32%,FaGuo也只有47%,因此一体化的未来发展不会一帆风顺。\r<br>
<br>二、欧洲国家的战略力量和资源\r<br>
<br>欧洲国家在一体化进程中所获得的越来越大的份量,构成了它的战略力量与资源,这种力量与资源包括它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等要素。\r<br>
<br>参与欧洲一体化的国家,无论是从国土面积还是从人口来讲,都属中小国家。面积最大的FaGuo有陆地国土54.4 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美国的5.8%,人口最多的德国2003 年有8250万人,相当于美国的28.5%。然而,通过走统一之路,欧洲国家在联合中不断增大了自己的战略空间和人口规模。欧共体6 国时,国土总面积为127 万平方千米;欧共体变为15 国时,总面积为315.6 万平方千米;2004 年欧盟扩大为25 国之后,国土总面积达到了389 万平方千米,人口达到了4.537 亿。这样的领土和人口规模,在世界范围内绝对可称得上是“大国”了。如果再加上2007 年将入盟的罗马尼尼亚和保加利亚,以及候选国土耳其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欧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形成一个拥有500 多万平方千米陆地国土和5 亿多人口的大联合体。19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04:06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