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对外开放工作面临一个新的机遇,这就是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5号文)。结合这一情况,我小结了一下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当中不同经济区域的优惠政策,供大家参考:
<br>
<br> 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br>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设在区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在进出口关税、增值税、出口退税、海关监管方面开发区没有特殊的优惠待遇。\r<br> 2、保税区
<br> 保税区是由海关监管的封闭式的综合性对外开放区域。保税区在多方面享有优惠政策:\r<br> 进出口关税:保税区对从境外进入区内的货物,免征关税,保税区内企业进口自用的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均免征关税。对于区内进口料件加工后内销的产品,只对使用的进口料件补征关税。\r<br> 增值税:保税区内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生产环节增值税,仅对使用进口料件加工的内销产品需补交进口环节增值税。而其它经济区域,出口环节增值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生产环节增值税一律按规定交纳。\r<br> 出口退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出口货物退(免)税若干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92号文)第六条:“对非保税区运往保税区的货物不予退(免)税。保税区内企业从区外购进货物时必须向税务机关申报备案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有关内容,将这部分货物出口或加工后再出口的,可按本规定办理出口退(免)税。”\r<br> 3、“区港联动”下的保税物流园区\r<br> “区港联动”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是设立自由贸易区的雏形。这一模式,是将保税区和港区的优势集中在一起,实施海关的统一监管,优化保税区与港口的物流流程,使保税区和港口在地域、功能和运作等方面做到有机结合,促进保税区和港口优势互补、功能结合、共同发展。继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开展保税区与港区联动试点之后,2004年8月16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准青岛等7个保税区与邻近港区开展区港联动试点。\r<br> “区港联动”下的保税物流园区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货物进出实行一次报关、一次验收、一次放行的便捷通关政策;在进出口税收方面实行出口加工区的相关政策,即国内货物进入园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头手续,实行退税;园区货物内销视同进口,办理报头手续,按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是继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之后我国对外开放度最大的政策特区。\r<br> 4、保税工厂、保税仓库与保税物流中心
<br> (1)保税仓库\r<br> 保税仓库是保税制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是指经海关核准的专门存放保税货物的专用仓库。海关允许存放保税仓库的货物有三类:一是供加工贸易(进、来料加工)加工成品复出口的进口料件;二是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开展外国商品寄售业务、外国产品维修业务、外汇免税商品业务及保税生产资料市场的进口货物;三是转口贸易货物以及外商寄存货物以及国际航行船舶所需的燃料、物料和零配件等。保税仓库分公用型和自用型两类。公用型保税仓库是根据公众需要设立的,可供任何人存放货物。自用型保税仓库是指只有仓库经营人才能存放货物的保税仓库,但所存放货物并非必须属仓库经营人所有。\r<br> (2)保税工厂\r<br> 保税工厂是指经海关批准,用保税进口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等加工制造复出口产品的工厂。凡经国家批准有进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均可向企业所在地主管海关申请建立保税工厂。\r<br> (3)保税物流中心\r<br> 海关保税物流中心是海关对保税仓储物流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指由多家保税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并联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物流集合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可以有多家保税物流企业,开展保税仓储、物流配送、进出口贸易业务。由于境内货物进入这里就视同出口,享受出口退税;在该中心内注册的企业,可以自动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国际货运代理权、货物境内运输权等优惠。保税物流中心主要分为A型和B型两种模式:A型是指以一个物流公司为主,满足跨国公司集团内部物流需要开展保税货物仓储、简单加工、配送的场所,这种模式目前在上海闵行区开展试点;B型是指由多家保税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公共型场所,是海关封闭的监管区域,即海关对保税物流中心B型按照出口加工区监管模式实施区域化和网络化的封闭管理,并实行24小时工作制度,这种模式目前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进行试点。\r<br> 物流中心外企业报关进入物流中心的货物视同出口,由海关办理出口报关手续,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物流中心外企业从物流中心运出货物,海关按照对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进口手续,并对报关的货物按照现行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征收或免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r<br> 5、出口加工区
<br> 出口加工区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即“四不、四免、二退、一保。\r<br> 四不:一是开展加工贸易业务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二是海关不实行《登记手册》管理;三是国家对加工区内加工产品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四是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r<br> 四免:一是生产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予以免税;二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进境的基建物资,予以免税;三是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进境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予以免税。四是区内企业加工的制成品及其在加工生产过程中的边角料、余料、残次品、废品等销往境外的,免征出口关税。\r<br> 二退:从区外进入加工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可办理出口退税。区内企业使用水、电、气实行退税。\r<br> 一保: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进境的原材料、包装物件及消耗材料,予以全额保税。
<br> 6、自由贸易区
<br> 我国国内目前尚无以“自由贸易区”命名的经济区域。现有的保税区等经济区域与国外的自由贸易区其政策上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按照国际惯例,所谓自由贸易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领土之内,海关管辖界限以外,无贸易限制(或只对烟酒等少数商品实行贸易管制)的关税豁免区。即“境内关外”。\r<br> 自由贸易区无论是从范围还是功能方面,都比保税区更为广泛和灵活。国际上在自由贸易区内,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是两大新兴功能,而在我国保税区内,目前还不允许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而仓储、展示、分拨、配送、运输等物流功能则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这种状况难以适应我国保税区的发展要求。\r<br> 鉴于目前我国国内明确以“自由贸易区”命名的经济区域尚不存在,国家法律法规对“自由经济区”也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一旦国家确定进行自由贸易区试点,就需要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为此必须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广泛搜集资料、吸收借鉴国外兴办比较成功的自由贸易区的政策法规体系、管理模式,了解国内、外学者对自由贸易区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开发区20年来的实践经验、并跟踪研究保税区“区港联动”运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方案提供坚实基础。\r<br> 7、国家最新政策动向\r<br> 2005年3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合起草的《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5号文),为新形势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第二部分“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提高发展水平的工作重点”第(十一)条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请设立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仓库;支持条件成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联动试点,实现优势互补。”\r<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