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忆?还是忘却?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12 22:5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r>本文是转自《看世界》2005年第9期的《记忆?还是忘却?》\r<br>
<br>文/作者: 毛春初
<br>
<br>
<br>--------------------------------------------------------------------------------
<br>
<br>  ——本刊在东京对103名日本人“我看中国”的问卷调查
<br>
<br>
<br>  策划/本刊编辑部\r<br>
<br>  执行◎毛春初
<br>
<br>  特约记者◎加藤知惠子 陈克城\r<br>
<br>  本刊记者◎毛春初\r<br>
<br>  2005年4月以来,中日关系围绕着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新教科书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油田问题以及中国国内的“反日”行为等问题缠绕在一起,一会儿是政冷经热,一会儿又是政冷经冷。面对搀杂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中日关系缘由何处,又将何去何从?
<br>
<br>  在这些问题上面,日本固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是道德、人性的责任,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口水战开始,以口水战结束。否则,只见抱怨,不见解怨,这是小国寡民的作风。两国关系冷冻,我们到底有无责任?日本人是怎样认为的?这是沟通的第一步。
<br>
<br>  于是,做一个针对日本人的调查的想法油然而生。好友陈克城的外教老师加藤知惠子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通过自己的朋友,帮助我们把问卷散发给日本人,最终获取了总共103份由日本人亲自填写的回复。
<br>
<br>  对于这些问卷回复,至少有以下几点必须说明:
<br>
<br>  1.参加问卷调查的有103人。虽然这103人的回答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日本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意见是很多日本人的想法的缩影。
<br>
<br>  2.这次的调查问卷是通过日本人自己来代替散发的,所以,他们免却了一切尴尬和负担,其参考价值毋庸置疑。
<br>
<br>  3.日本人重视个人隐私,因此,他们没有提供诸如“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个人问题。
<br>
<br>  4.在调查意见中,有一些可能是偏激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中国人不能容忍的,但它是真实的。
<br>
<br>  ■调查时间
<br>
<br>  *问卷填写:2005年4月~5月
<br>
<br>  *问卷翻译总结:2005年5月~7月
<br>
<br>  *后续工作:2005年8月\r<br>
<br>  ■调查地点
<br>
<br>  日本东京
<br>
<br>  ■被调查者概况
<br>
<br>  人数:103人。其中男51人,女52人。
<br>
<br>  年龄层次:
<br>
<br>  10岁段     5人
<br>
<br>  20岁段     2人
<br>
<br>  30岁段     7人
<br>
<br>  40岁段     26人
<br>
<br>  50岁段     41人
<br>
<br>  60岁段     19人
<br>
<br>  70岁段     3人\r<br>
<br>  第一篇  日本人认识日本\r<br>
<br>  1.您是否了解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br>
<br>  非常清楚     39人
<br>
<br>  知道一些     59人
<br>
<br>  不知道             3人
<br>
<br>  没有作出回答        2人\r<br>
<br>  绝大部分日本人都知道这场战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彻底了解了它,即使有些人以为透彻地认识了,但他们的认识和我们的认识存在差距:日本人的二战记忆主要在于两颗原子弹,而中国的记忆却是施害者造成的人间地狱。还有个问题值得关注:愈是年轻人,对于那段历史知道得愈少。30岁以下的人除了一个回答是“非常清楚”外,其余全是“知道一些”。而60岁以上的人有一半以上都说自己很清楚地了解中日战争。
<br>
<br>  年过花甲的酒井素子说了这样的话“我的姐姐当时就在中国。她不是被旧满洲人袭击就是被苏联兵袭击,那时幸好是中国人救了她,最后剃了光头回到了日本。”饭田彻也说:“年轻时读过一本叫《三光》的书,其中关于日本军队是如何非人道对待中国人的事情,至今没有忘记。”
<br>
<br>  日本的民众是善良的,他们也知道善恶之别,不辨青红皂白地否认那段历史的人是非常罕见的,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对中日战争并没有直接的认识,经过那段痛苦日子的人记忆只是越来越微茫,而年轻一代对历史又非常淡漠(其实中国自己也一样),我们没有必要再强迫日本去重新背诵历史,也没道理非要让现在的日本人去继承祖辈的罪孽。我们应该考虑怎样以更好的方式和日本国民重新建立信任而又不伤害那段历史。\r<br>
<br>  2.日本右翼势力是否增强?
<br>
<br>  是                37人
<br>
<br>  否                46人
<br>
<br>  不知道            16人
<br>
<br>  无所谓             1人
<br>
<br>  没有作出回答        3人\r<br>
<br>  日本人对于右翼的存在是明显有感知的,要不就没有80%的受访者回答了这个问题了。但是近一半以上的人并不认为右翼在增强,这恐怕只能印证一个观点:右倾化是日本整个国家的状态,但一般民众却对所谓右翼的概念模糊。
<br>
<br>  有些被调查者认为右翼势力增强和右翼化是两码事,他们认为日本的“修宪是日本国应该有的摸索过程”;还有人认为“政权中枢是右翼化了,但对于人民大众并没有。”
<br>
<br>  酒井素子的观点比较特殊,“无所谓”:“美国有黑社会,日本有右翼,各国都有相似的团体,他们不可能跳到前台来,所以不必介意。”把日本右翼比作黑社会倒是新鲜,但是美国的黑社会老大是不是执政了呢?
<br>
<br>  年轻人对这码事表现得比较冷淡,30岁以下的人刚好一半人说自己“不知道”,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在乎。\r<br>
<br>  3.日本向中国谢罪了吗?
<br>
<br>  是                57人
<br>
<br>  否                18人
<br>
<br>  不知道                23人
<br>
<br>  没有作出回答           5人\r<br>
<br>  日本是向中国谢过罪,而且有多次,据马立诚的统计,“日本已经向中国21次谢罪”。我们大家比较有记忆的是1995年村山富市首相来华访问时的谢罪,他承认了日本的“侵略行为”和“殖民统治”。但是日本政府没有把这种谢罪贯彻到思想里去,并且总有一小撮人跳将出来挑战历史,由此中国认为日本并没有完全正视历史,其谢罪只是一种耍赖。
<br>
<br>  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交锋,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根据国际常识而言,我不知道满足何种条件才算谢罪,但我认为已经谢罪了。”一个经典的诘问就是:“到底要谢罪多少次,谢罪到什么时候才算已经谢罪?”可见日本国民对中国再三要求谢罪的做法已经产生了整体性的厌烦。
<br>
<br>  但反驳的人是这样回答的:“村山首相的时候谢罪过了,但是在日本国民整体当中,这还没有明确。”
<br>
<br>  60岁~70岁层的绝大多数人认为已经谢罪;30岁~50岁层的人认为“已经谢罪”的与认为“没有谢罪”的加上“不知道”的,相差不多,但是认为“已经谢罪”的要多一些;10岁~20岁层的参与者中,“不知道”的或者认为还“没有谢罪”的占多数。\r<br>
<br>  4.关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br>
<br>  参拜也可以   34人
<br>
<br>  不参拜也可以   12人
<br>
<br>  应该参拜              6人
<br>
<br>  不应该参拜   44人
<br>
<br>  无所谓               1人
<br>
<br>  没有作出回答    6人\r<br>
<br>  这个问题被调查者的回答一般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参拜也可以”,他们没有十分强烈地支持,但是背后的理由是:1.“抗议他国首脑在自己国家参拜慰灵碑,不是干涉内政吗?”2.“战犯死了以后也成了佛,这是日本人的信仰。”
<br>
<br>  坚持“不应该参拜”的人明显多于支持者,他们也不是铁板一块:1.“参拜安葬了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无论总理大臣以何种理由解释,外国人是不可能理解的”。2.“作为一国首相就不应参拜,但如果认为参拜就等于右翼化、不反省,那就是脑子短路。”3.“以首相身份不应参拜,但个人的话参拜也可以。”
<br>
<br>  认为“参拜也可以”和“应该参拜”者,实际上都不对参拜有异议的,相反明确表示反对的有44票,数目也不少。而认为“不参拜也可以”、“不知道”的人,则属于可以变动,或者说是可以争取的。
<br>
<br>  但是,不同意见的年龄分布显得非常有趣。60岁~70岁的人当中,认为“参拜也可以”的占了绝大多数,表示“不应参拜”的就只有寥寥几个。根据其中的说明可以知道,在这些认为“参拜也可以”的人的原因当中都是同一个意见:参拜是宗教信仰的问题,人死后就不论生前做过好事坏事,都一律升格为“神”,是应该敬畏的。原因比较单纯。
<br>
<br>  而在40岁~50岁层的人当中,认为“不应参拜”的人数虽然并不占绝对优势,却急剧增加。这可以认为是传统的宗教信仰力量在这一代战后经济恢复和腾飞时期出生的人中的影响力在减弱,同时更贴近现代理性思想的想法已经开始慢慢后来居上。
<br>
<br>  再到10岁~30岁层次中,认为“应该参拜”的人就更少了。但是基调较之40岁~50岁层的人,给人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都是“参拜也可以”,“不参拜也可以”居多。而这一部分人则是在日本经济已经腾飞后出生的,对于历史及政治的感觉开始淡化,甚至出现一种不关心的心态。\r<br>
<br>  5.关于日本入常
<br>
<br>  赞成         53人
<br>
<br>  反对         26人
<br>
<br>  无所谓          7人
<br>
<br>  不知道         17人\r<br>
<br>  为了成为世界强国,日本在联合国没少花钱(它缴纳的会费仅次于美国,大约占了整个会费的20%),因此,作为日本人而言,他们自然而然地要求在国际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你知道我们给联合国多少吗?”这话是稻川修一说的。他们的逻辑遵循了商业社会的本质:有钱就应该多说话。同时,日本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所谓的国际化,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国际化”的口号,早一步与世界接轨了,因此争取入常也自然成为了国际化的一个途径。
<br>
<br>  但只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赞成日本入常,换句话说,有近一半以上的人对此事并不在乎甚至反对!看来日本民族确是一个言论公开,并且利益分化的公民社会了,人们并不一定按照政府的意志盲目跟随。
<br>
<br>  反对的声音中,原因比较复杂,可以有以下三种理解。其一,认为对过去的历史还没有彻底清算,所以日本不够格。河野美佐子的话具有代表性:“战争的最终处理还没有结束,应该在这些都处理好之后再考虑。”到底是老年人,还在念念不忘历史。
<br>
<br>  其二,认为并非日本不够格,而是本身就反对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制度。最后,则是一种不愿多管闲事,把日本再次带入到国际纷争之中。 但在入常问题上,日本人也掩饰不住无奈的情绪说:“美国期待日本入常,但中国反对,随便你们5个常任理事国决定算了。”\r<br>
<br>  6. 对于日元贷款(ODA)的态度
<br>
<br>  ……
<br>
<br>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杂志2005年第9期)
<br>
<br>  第二篇  对中国的看法
<br>
<br>  1.对于去年亚洲杯中国观众言行的态度
<br>
<br>  失望         56人
<br>
<br>  吃惊         22人
<br>
<br>  讨厌         16人
<br>
<br>  理解          6人
<br>
<br>  无所谓          3人\r<br>
<br>  表示“失望”的问卷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有不少人都提到,日本是从学习中国而发展而来的,虽然后来转向西化,但是到现在为止日本国内仍然有许多人对中国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的。但是,在亚洲杯上中国部分球迷的低素质表现让这些对中国怀有好感的人觉得分外失落。佐藤隆信老人说:“过去一直认为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令我失望。”
<br>
<br>  有些则是由于“失望”之极而“吃惊”。“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人,行动如此激烈。”在他们眼里这不是爱国,而是由于“道德水平低的缘故”。
<br>
<br>  很多调查者认为中国观众是把某些不恰当的情绪混进了奥林匹克精神里面,小林广赖说:“运动与政治是不同领域的事物,不同的事物要有不同的规则。”松井逢子说:“运动是让人健全的活动,所以希望能够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结束。”在这件事上,给予中国人同情的人非常少,星健一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理解(中国人民的心情),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面对过去的历史。”但假如我们总是借助历史问题发泄不满,是不是表明我们自己太幼稚了。北村孝司说:“奥林匹克将至,如果不能成为‘文明礼貌’的国家,将会为世界人们所取笑。”
<br>
<br>  不少的日本人尤其是老人还沉浸在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想象里,真让我们羞惭不已(说句实话,中国不是礼仪之邦久矣),我们如何以自己行为来继续延续并证实日本人的判断?
<br>
<br>  2.你对今年中国的“反日”言行的看法
<br>
<br>  失望              49人
<br>
<br>  讨厌              22人
<br>
<br>  吃惊              17人
<br>
<br>  理解                9人
<br>
<br>  怀疑                3人
<br>
<br>  无所谓                1人
<br>
<br>  遗憾                1人
<br>
<br>  没有作任何回答         1人\r<br>
<br>  这次“反日”应该是针对日本入常的事情。与上面的一样,“失望”仍然是他们的主要反应。日本人对于“反日”的游*示*一般都有一种观点:“游*示*是一种自由表达意见的方法,如果只是宣示意见的话,那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走极端发生暴力事件的话(例如把日资企业的广告撕毁、冲击日本料理店,更有甚者破坏日本使领馆等),那就是不被允许的。”北村孝司的话很具代表性:“言论是个人的自由,但是攻击使领馆等的事情,是一个国家的耻辱,是不能这样做的,是不能容许的。”
<br>
<br>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方面在这些暴力的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而且事后也没有对实施暴力的人作出相应的处理。前一种意见是比较客观的,而后一种意见中,中国方面虽然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很明显,这是日本一般媒体的观点在日本民众中的反映。无论事实如何,日本人都已经是这么想了。
<br>
<br>  有些人表示了遗憾:“我认为这是一小部分人的言行,但是诉诸暴力只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越来越刺激日本政府、自民党和右派,让他们越来越强硬,而且还会成为日本军事大国化的口实。相反,反而对日本的和平运动产生不良影响。”
<br>
<br>  60来岁的丰田真麻子表示了“讨厌”,她的见解很特别:“我认为共产主义中国在经济上引入了资本主义,由此而引起的不公平、贫富差距,民众的不满被转引到日本头上,借以回避本来是中国政府的问题。”\r<br>
<br>  3.中国是否进行了“反日”教育?
<br>
<br>  ……
<br>
<br>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杂志2005年第9期)
<br>
<br>
<br>广岛的原爆点现在成了和平的聚集地
<br>
<br>  第三篇  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br>
<br>  1.双方关系恶化有损于谁?
<br>
<br>  中国            2人
<br>
<br>  日本            7人
<br>
<br>  双方            85人
<br>
<br>  没有作出回答       9人\r<br>
<br>  大家都是聪明人,这个问题实际上不需多思考就能回答。但答案一样并不表示形成答案的逻辑一样。
<br>
<br>  从经济角度,有人认为,近年来两国经济的依存度增加,“两国关系就像单车的两只车轮一样”,关系恶化只能给双方造成巨大损失,日本失去出口的利益,而中国失去技术交流的机会,得利的反而是欧美。
<br>
<br>  从历史角度,有人认为,“很久以前两国就有往来,在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两国互相关联着,两国人民应该像邻居一样友好相处,继续往来,继续交流。”
<br>
<br>  从政治角度,有人认为两国关系恶化“有损于东亚和平”。
<br>
<br>  河野美佐子认为中日关系恶化更有损于中国,因为“中国会被世界各国嘲笑为未开化的国家”。当然持“损害日本”观点的人多点,他们认为:1.“中国国民反日情绪,对在华日资企业会有打击吧。”2.“历史上,日本给中国带来了伤害,所以站在中国一边的国家会增多。”3.“日本是岛国,会被各国孤立。”\r<br>
<br>  2.中日友好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br>
<br>  历史认识问题           25人
<br>
<br>  相互理解           20人
<br>
<br>  中国的政治体制           2人
<br>
<br>  中国的反日教育           2人
<br>
<br>  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认识   1人
<br>
<br>  金钱关系                  1人
<br>
<br>  不作任何回答           10人\r<br>
<br>  历史认识问题被放在了最前沿,日本人都明白这一点。60岁的冈本慧说:“实际上,如果是自己的亲友在战争中被杀害了,过了60年能宽恕吗?我们不也应该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去想想吗)?”但历史认识问题只是症结的一个方面,几乎一半的人(42人)认为是综合因素在发酵,这一点日本市民的认识和我们没有差距。
<br>
<br>  “国力对比论”以星健一的话有代表性:“日本方面修改宪法第9条的问题、自卫队海外活动问题,战后的日本的基本规则正在发生改变,同时,中国方面自我意识的确立等,相辅相承而成的结果。”
<br>
<br>  原田义辉的观点非常长,大家自己可以揣测里面的观点:“我曾经被一位韩国人问过,‘在欧洲被***的是战败的德国,但为什么在亚洲被***的不是战败的日本而是朝鲜呢?’听到这样的话,我吃惊得无言以对。
<br>
<br>  在韩国,当军事独*政权还在的时候,韩国政府也采取了极端的反日政策和反日教育,树立反日意识,把国民对独*政权的不满转移了方向。但是,金大中成为总统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交流得以进行,关于各种各样的对立问题,该谈的就谈,始终贯彻通过外交途径来谋求问题的解决。所以,韩国人在靖国神社问题、教科书问题上对日本政府虽然也抱有愤怒情绪,但是,却没有发生这次这样的暴力事件。日本的国民也对韩国的反感意识渐渐地消除了,而且,韩国的电影、电视剧等在日本也出人意料地大受欢迎。韩国政府也与中国一样,批判日本政府的历史认识,但是,日本政府也好、媒体也好,都不可能利用这样批判煽动起日本国民的反感情绪。在‘竹岛问题’上,就曾经试过,(日本政府和媒体)结果却没有成功。”
<br>
<br>  原田义辉在后文中还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处理中日关系的思路:利用商业行为。就像韩国的流行文化倾倒中国一样,他也希望中国人通过商业流行文化,让中国人的优秀性格和文化素质再一次倾倒日本的广大人民。
<br>
<br>  以村田文雄的话作为总结:“日本人愚蠢,中国人愚蠢。”这不是在谩骂,有时候确实说得在理。\r<br>
<br>  宪法第9条
<br>
<br>  1946年11月3日,日本公布了《日本国宪法》。该宪法共103条。第9条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内容,其中写道:“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此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r<br>
<br>  3.现在中韩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很强,原因是什么?
<br>
<br>  历史认识问题                32人
<br>
<br>  相互信任                17人
<br>
<br>  反日教育/行动                17人
<br>
<br>  经济/能源                 2人
<br>
<br>  缺乏沟通平台                 4人
<br>
<br>  中韩没钱                 1人
<br>
<br>  日本轻视亚洲                 2人
<br>
<br>  领土争端                 3人
<br>
<br>  综合因素                 6人
<br>
<br>  人性问题                 2人
<br>
<br>  不作任何回答/不知道         17人\r<br>
<br>  这个问题和上个差不多,答案我们也不必再重复。日本人好像并不对领土问题寄予最大关注,回答领土争端引起的不过3人,而我们看起来没有问题的教育在日本人看来是个大问题,当然他们说的反日教育不仅包括历史书上的反日思想,也包含了中韩两国在宣传上“没有把正确的事实如实地传达到群众当中去”。至于什么是“正确的事实”他没有说明白,我们当然也不好揣测。\r<br>
<br>  4.中日关系中,中国应该检讨什么地方?
<br>
<br>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最想知道的东西,我们不想过滤一些自己想看到的东西,所以对“荒谬”我们也照样给它一个空间。\r<br>
<br>  ……
<br>
<br>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杂志2005年第9期)
<br>
<br>希望大家好好看一下着篇文章,个人认为里面的建议非常好(除了有几条不赞成),有助于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br>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5 07:1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