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 老帖回放之六:渐渐淡去的身影,青黄不接的年代, 由“新闻所07招生简章”引发的长贴
原作者:flyingpig学姐
看到今年的招生简章,亦悲亦喜,偶入所读研也不过两年,因为喜欢往所里跑,各个研究室都乱串,和老师们接触还算多,对新闻系创系28年来的历史也有所耳闻,两年的耳濡目染,对新闻所不知不觉中感情日深,对老一辈学者们也常怀敬佩之情。
新简章的出现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momo版主也希望专门开贴谈此事,正好是个由头,写写情况,发发感慨,可不是我最喜欢忽悠滴码字方式吗?当然,因为没有精力考据,所以可能描述与事实有些偏差,大家就了解个大概吧:)
新闻系有着辉煌的过去,曾经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黄埔军校。的确,78年恢复招生以来的前几届学生现在都是大牛,所里老一代学者也多是80年代上半叶本所培养的学生。整个80年代,是新闻所的高峰,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传播学教材—对学界而言有学术启蒙之意,发起了国内第一届传播学研讨会,等等等等……
在早期,社科院新闻系实际上与本所是半分离的状态,硕士毕业生原则上都进入人民日报,不进人民日报的也是进入其它中央媒体,所里目前的研究人员极少有90年代毕业留所的学生。新闻系早期学生规模非常大(每年50-80人),培养的更多是新闻业务高级人才,当时所有的学生都住在9号楼里,开设大量关于新闻业务的课程,授课的大多是国内新闻实务界名角,还有从国外聘请过来的记者(上课的时候听老师提到过,请过美联社退下来的名记者),还有专门的外教以便学生掌握英语新闻。当时的新闻系在人民日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专职的系主任、教务处……把学生的一切都包管了……
后来,应该是新闻所渐渐把学生的事儿要过来了,再后来,在2002年彻底脱离人民日报。其实现在的人民日报遍地都是俺们所早年的学生阿
前面都是铺垫,现在开始进入小重点:)
小重点之一,今天的新闻系是什么样的?
现在的新闻系与过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至少从我们比较熟悉的02级硕士开始。回归社科院以后学生数量很少,其实新闻所在整个社科院算是一个小所,只有4个研究室,一个编辑部,研究人员只有几十人,所以给的招生名额也很少。除了招生变少,课程、培养方式也变化了,我个人觉得偏重于培养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硕士生。
小重点之二,我们为什么要报考新闻系的研究生?
记得前一段时间有id在这个版面里发帖问某某所易考吗,然后引起了一些口诛笔伐。每个人的考研目的都不一样,而且考研目的也没有正当/不正当之分。我研一在中华传媒网咨询过美国大学的传播学博士点排名,幸得一华裔美国学者指导,上来第一句话就告诉我:美国大学培养的博士不是媒介高级管理人才,而是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的研究者。
考研的动机大约有几下几种:
对现状不满,寄希望于考研,因为考研可以给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考研的确可以给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而且读了研以后自己的很多想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希望缓解就业压力,带来更好的就业机会;
考研未必会带来更好的就业机会,尤其是新闻所。如果你希望进入主流媒体的话,除非报考人民日报系的导师,同时导师愿意管你,才有可能带来好的就业机会,在就业上,我们不如清华、北大、人大,甚至复旦、武大;而同样的,即便你的研究方向是媒介经营管理,也不意味着你会成为媒介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而仅仅是了解这个研究领域的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普通硕士毕业生。
怀念校园生活,激QING没有褪去却又无处寄托,于是考研;
如果你怀念的是大学校园生活,热闹、充满激QING,那么在社科院研究生院你可能会比较失望,如果你想清静而自由的过三年,那么这里可能还比较适合你。
对某个学科感兴趣,希望将来有可能成为研究者,于是考研;
如果你对学术研究很感兴趣,那么报考社科院就很合适,如果你比较确定自己对研究人的行为、社会变迁等感兴趣,同时对实证研究感兴趣,那么建议你选择社会学所、人口所,他们的学科共同体在学术研究层次上要高于国内的传播学圈,哪怕你把研究视角定位于传播学,在那些领域也可以得到你作为一个研究者需要的养分。而实际上,只要了解传播学的简单历史,我们可以非常确定传播学研究其实是从社会学、心理学分化而来,也吸收了语言学、符号学的许多理论,大多传播理论可以归并到社会理论和心理学之中去,包括我们使用的也是社会研究方法,而许多在所里呆了两、三年的传播学方向的学生,都希望传播学有一天可以归并到社会学这个学科之下……
还有很多很多因人而异的原因……
如果你此刻并不是特别了解你自己,那么没关系,可以试一试:)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把任何光环加诸在新闻所或者新闻传播专业身上,因为很多光环可能仅仅是你自己梦幻般的想像,而我们看到了国内的新闻传播学术圈给自己制造了太多华而不实的光环……在祝建华的博客里,一个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向祝老师表达了自己犹如滔滔江水般的景仰,祝建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