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6清华,我的考研历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10 10:3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是我06年考研这整个一年内的一些经历,以及总结的一些经验教训。
      第一阶段:全面准备。05年3月初到05年6月底。这一阶段主要干了这么几件事:买了本《考研风雨路》看以对考研有宏观把握。经常去考研论坛看帖子学经验,同时下点有用的资料。每周去旧书地摊上淘有用的书。听些考研名师的讲座。联系上届考上清华的师兄师姐,不时上网找他们了解经验,找了一些考研材料。
      从我的准备时间来看,应该是很早的。但对于考清华来说已经不早了,而且从后期来看以为复习得早而不抓紧时间,会在后期造成极大的时间不够用而导致极大的恐慌。
总体来说我对这一阶段还算满意,至少用少量的钱淘到了所有有价值的旧书,而且联系上的师兄师姐对我全程的复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这时的心情是:准备得这么早,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考上的。
      不过还可以有些改进:首先,去听名师讲座其实很浪费时间,去占座去听都要花时间而且那帮所谓名师决不会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内讲出真正有用的东西,他们能做的往往是宣传自己,狂打广告,所以在其他阶段我几乎没去听过,我这里有些经验,当时我想保辅导班,但因囊中羞涩,听上届的师姐说,有一个网站定购当年的辅导班可以免费赠送上一年的辅导www.51jiangzuo.cn 我定购了新东方的暑期英语强化班和启航的英语串讲班,后来感觉非常不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把整套都听一下,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其次,由于经验不足,在买了大量好书的同时也买了很多垃圾书,下学期还要花时间疯狂处理,有点不合算。最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从自己的各方面出发制定计划,找师兄师姐讨论计划,到踏踏实实执行计划。而不要过分依赖师兄师姐,套用他们的做法有时会损失大量的时间。而且要在不失整体性的同时保持灵活性,记住: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对这句话的体验我在最后阶段才彻底地感悟到了,那时我都没时间作书面计划了。
       第一阶段的具体复习重点应该放在:数学和英语词汇上。今年英语出得比较难,读阅读觉得生词很多,很多人甚至连选项中都有不少关键词不认识,不少没系统背过单词的人考完后都觉得考得很差,对了网上的答案,很多人觉得可能过不了小分线。刚说的那个网站可以下载新东方考研英语词汇50天突破的mp3和同步显示歌词文件,非常实用,时间紧张的时候我走路的时候都在听这个英语单词。
      数学我用了整个3月搞定了线性代数,看完了同济出的线代教材(很薄,而且写得言简意赅),我看得比较仔细,连书上的证明我都认真看了,而且还把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一些题的解体思路写在一个笔记本上。线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多章节的联系非常紧密,在我看完第一章同济教材做二李的《复习全书》(以后简称《全书》)后我发现有不少题和后面联系很大,就决定先把教材全看一圈再做全书。看了一周教材(每天一章),用了两周时间做完《全书》的线代部分,又听了个我大二买的盗版碟中的04年李永乐的强化班,用了一周时间。其实那个强化班和《全书》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能再次加深印象,而且确实也有些不错的补充题和《全书》上没有的总结。
      从4月到6月底,我居然只看完高数的上册,做完了陈文灯的《复习指南》(以后简称《指南》)的相关部分,随后听了一下赠送的上一年的清华数学考研强化班,对我帮助非常大。我打基础的方法极其耗时笨拙:是用的一边看书一边抄重点的做法,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从后期的体验来看,由于重点写得很简略导致后来有很多东西还要重新翻书,而且抄完书上的概念到后期做真题时会发现有些概念还是理解得不深。我觉得可以这样改进:看教材时把觉得重要的东西勾出来就行了,需要看时再看看,多看几遍既快又印象深刻。
现在比较一下《全书》和《指南》:据说《指南》的线代和概率极其简单,几乎没有看的价值就没看,这两部分我就没有发言权了。《指南》的高数部分上有不少技巧,当时看时叹为观止,觉得陈文灯太牛了。但在我第二阶段看《全书》时才发现其实《指南》上有的技巧除了少数几个(一个是用表格法求分部积分,另一个是轮换对称法证明一些中值定理的题。前者很有用,而后者几乎不会命题,因为太特殊)外《全书》上都有(还有《指南》上没有的技巧和结论),而且我觉得《全书》系统性更强,特别注重知识点(有些懒人就没看书,只看了全书的知识点。我觉得还是不可取,还是应该看教材才能真正搞清楚某些知识点)。特别在多元积分那几章,我觉得《指南》很垃圾,反正我当时做完上面所有的题并总结完后,居然发现还有不少题在总结之外《全书》后才总结全。不过《全书》也有缺陷,给的不少例题很有难度,但是习题却很简单(我做了几章习题后没做了),而且例题都几乎没给类似难度的题用来练习,还好我记性不太好,后期做以前的错题还有不少不会,就又多看了几遍。后期做真题时才发现《全书》比《指南》有用得多,所以后期我都没看《指南》。
      英语我基础还算不错,大一大二没少背单词,郁闷的时候就背单词发泄一下。四六级的词汇还是比较熟,以至于看考研词汇时绝大部分都认识。所谓的核心词汇是指除去四级后剩下的考研大纲上的词汇。我当时看核心词汇也没觉得有多少生词。不过据说考研词汇考得深(事实却是如此),经常考些熟词僻义,所以我也不敢怠慢,尽量去记那些僻义。当时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考研就是个单词问题,多背单词就能搞定。到后期做真题的阅读时才发现,单词都认识,但是长难句读得太慢,加上不少出题陷阱,害得我最好一次错2个,有三次错了7个,其他基本上都错4个。
      专业课我倒是都各看了一两章,了解了各科的难度和特点,心里大概有数了。到后期我比较了我和班上一个考北大的同学的专业课的复习情况以及考试状况才知道我其实应该在这时候起步,而且一门一门地踏踏实实复习,至少要看完一到两门专业课教材,暑假再看一到两门,这样到后期才有充足的时间做题。专业课的做题熟练度才能上来。这个阶段政治当然没看,看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而且白白浪费时间。

      第二阶段:强化阶段。暑期到十一。很多人这时候才真正开始复习,因为从这时候开始才真正有大块大块的时间。总体上说,这段时间压力不小,紧迫感很强(专业课好多本书都没看,数学也只复习到一半,感觉很可能时间不够用),但是天气很闷热,有点坐不住,特别是数学复习到多元积分学和级数时,做陈的《指南》受到巨大打击,经常是做下来要么不会,要么不对。而且他给的技巧也没那么系统化,搞得我极其郁闷,我就回宿舍打开电脑,打开电脑听新东方刘畅讲的英语词汇和政治的强化班(当时买当年讲座赠送的)。我当时的感受是:虽然压力巨大,打击无限,也要咬牙坚持,不论在自习室还是寝室,学习总是主旋律。
      这个时期具体在各科上的时间分配如下:
      数学在整个暑假复习了高数下册,但是多元积分和级数复习得不好,而且还有些没复习完,九月份又用了几天结束了高数。然后就是复习概率,先看书再做《全书》,不过感觉《全书》的概率部分题目多,而且有些偏难。看到数理统计实在看不下去了,可能是当初学得不好吧。听了姚孟臣的概率强化班,觉得学通了。后来看一篇帖子才发现姚把讲义写成一本书了:《概率与数理统计习题集的提高篇》。不过也就是买了,没来得及看就十一了。这一时期专业课倒是进度神速,从八月底到十月初,看完了四本专业课书的第一遍。其实不是看得快,而是用了大量的时间看,上午除了先看半小时单词帮助消化外,就是看一上午专业课,中午一般回寝听政治辅导班,下午一般看一下午数学,晚上还是看一晚上专业课到十点清楼,再背一个小时单词后睡觉。
      这一时期政治没做题,不过从八月起利用中午时间听了包仁的政经和邓三,听了任汝芬的马哲,汪云生的毛概。主要是为了以后政治复习更轻松。不过后来的经验是:当年的政治政治辅导班一定要听,而且要听任汝芬的。而且复习在十月开始就行了,八月有点早。
英语自以为不成问题,用每天背两个小时单词来维持感觉。还用了一些中午时间听了清华的几讲翻译,听了启航的几讲作文(都没听完),朱泰琪讲的05年完形,后来才发现其实也没有必要尝试这些。考研英语还是新东方牛,把他们的强化班听完一遍就够了。
       第三阶段:巩固阶段。十月初到十二月初。记得十一从北京回来后就进入了这一非常忙的阶段,真是百废待兴。
      数学开始进入第二轮全面复习。高数做完了《全书》,由于第一轮历时太长,很多东西又忘了,相当于重新复习了一遍。进度之慢:三天一章(一天知识点,一天题,一天总结)。感觉复习得很扎实。不过这两个月也就复习完一遍高数。
专业课就重新看了两本书,做了一本习题。
      政治又听了一遍海天的辅导班,做了陈先奎的垃圾《2000题》,赵宇的《1800题》。听完海天任汝芬团队的班,陈先奎《2000题》有几个值得批评的地方:一是题目太多,做完一遍就已经毅力惊人了,到后期绝对不会有时间看错题。二是有不少题目都是扣字眼,命题一点新意都没有,不具有仿真性,尽管里面也收录了一些真题。三是有些题目重复。特别是毛概部分,毛概本来就很恶心,《2000题》的毛概更是恶得没边了,我一个研友作了几十个毛概单裖尤恢欢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7-6-10 12:42:31 | 只看该作者
新东方的暑期英语强化班mp3你还有吗?可以发给我或,传到论坛上吗?
你最后打了多少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3 00:4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