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中国媒体对 “仇和现象” 展开广泛讨论,一个县委书记仇和如何运用独断方法使江苏最穷的县经济突飞猛进。 其中有褒有贬。现在仇和已经升迁为江苏省的副省长,到五十岁他可能升迁为更高的官员。仇和被认为是中国少有的“个性官员”,能够在中国循规蹈矩的官僚体系中脱颖而出,人们禁不住发问:在中国***第四代领导人治下,什么样的官员能够得以升迁,这对中国的体制建设意味着什么?
1月20日,新华社报道,张九汉和仇和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张九汉的当选毫无异议,因为他是按部就班一步步升上来的。而仇和的当选颇有争议。1957年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滨海县,现年仅49岁。1982年毕业后,成为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科研人员,后任院团委书记,1984年底就是省农业科学院党办副书记。江苏党校学习一段时间后,任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副所长。1990年被任命为省科委计划处副处长、农村处副处长。1995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修八个月,1996年,作为四县合并的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成员,年底升为宿迁市副市长,宿迁市委常委。三个月后兼任宿迁市最大也是最穷的沐阳县党委书记,2001年8月,成为宿迁市党委书记。2002年1月起任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仇和和张九汉一样,都来自江苏省北部,都是共青团干部。张九汉比仇和早三年到沐阳县工作,但是媒体感兴趣的是当地最具有争议人物仇和的升迁。《南方周末》2004年2月5日在题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的文章中对“仇和现象”进行详尽报道。央视《焦点访谈》,从7月12日至10月2日的短短时间内,三次聚焦宿迁,对仇和进行负面报道。
仇和1996年到沐阳县,那时沐阳县刚合并到宿迁市,是江苏省最穷的县,人均收入是江苏省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仇和上任当晚,就夜巡城区,结果在路边4次踩到大便。第二天,全县5000多名机关干部被仇和勒令当“清洁工”,两周之后,环境有了明显改观。
仇和的第二目标是抓治安,但是经过多次努力“严厉打击”犯罪,他发现不管他用什么方法都行不通。在一次上千人的全县政法系统大会上,仇和说:“治安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警匪一家。” 仇和这句话遭到公安局长姜正成的当场顶撞:“这是对我们公安局的侮辱,你要收回这句话,挽回影响。” 仇和脸色铁青,说‘那让事实来证明,我说的对不对’。”1997年2月20日,姜正成被免去公安局长职务,调县委政法委工作。新任局长王守明查出沭阳5年来非正常保外就医、非法取保候审人员达1884人。其后,沭阳一夜之间调动41个派出所长异地轮岗,对嫌疑犯展开追捕。仅1997年一年,全县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656起。
仇和到来之前,沐阳县有卖官鬻爵的现象。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敬忠曾在沭阳扶贫一年,愤然写下《沭阳卖官鬻爵盛行》的调研报告。不过并未撼动前任县委书记黄登仁的地位。仇和一上任,沭阳县一共查处党员干部243人,处级以上7人(处级则为县领导)。一名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些事件的曝光反映了官员之间的政治竞争,这些铁腕反腐政策深得民心。
沐阳县的金融也是一塌糊涂。1996年,沐阳县上报的收入为一亿两千万元,实际收入只有九千万元,并且还有预算赤字和拖欠工资累计九千一百五十万元,而当年的花费总额高达二亿六千万元,财政问题漏洞百出。仇和的解决办法是扣除每个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总额10%用作交通建设,每个农民出8个义务工,组成修路队,三年来,沐阳县修了424公里的柏油路,156公里水泥路和1680公里的石头铺的路,一跃成为苏北交通最好的县。另外,他还要求三分之一的干部离岗招商(至少暂时),剩下三分之一的干部轮岗创业。
仇和强制调动当地居民的50亿贷款,致力于沐阳县的建设。他强迫人们将自己的房子改建成两层镶有白色瓷砖的楼房(一层做门面房,二层住宿)。这是最有争议的事件,刚开始农民到北京上访,现在土地不断升值,农民又开始感谢他,还说“我们没有仇书记看的远”。
仇和还卖掉国有企业,还有学校和医院。这些极端措施引起的矛盾,吸引“焦点访谈” 两次聚焦沐阳县。仇和解释说政府控制一切,只能使穷人受害,富人受益。他说政府应该直接补贴穷人,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他研读了萨缪尔的经典著作,从第八版到十四版,一本不漏。
仇和运用高层独断措施,社会秩序得到加强了,宿迁市的经济得以提高, 2005年当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323个,计划总投资120.6亿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8.5%,GDP由2000年的20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387亿元。仇和由于经济方面和政治改革的政绩闻名。
胡Jintao和其他领导的视察
《南方周末》发表关于仇和的报道三个月后,**中央总书记胡Jintao造访宿迁,首先到达沐阳县,听仇书记汇报工作。随后改变计划,和当地百姓进行直接交谈。仇和说胡主席最关心的是政治民主建设,问的最多的就是沐阳干部公示和宿迁公推公选等政治民主制度建设的情况。陪同视察的一位宿迁市级官员回忆,胡Jintao当时听得很认真,也问得很细,但没有表态。仇和理解胡总书记当时的话的含义是,“选一个人,是机制,选一套班子,就是制度了。”这是对仇和的劝诫吗?
在胡Jintao带动下造访宿迁的高级领导有省级以上有40人,来自包括中央组织部在内的15个中央部委,说明中央对贫困,治安等问题的高度关注。
争议
不管高官们如何评价仇和,媒体对他的报道在网上层出不穷。《中国经济时报》网上的一篇评论称仇和“专权”,称他的方法为“人治”(而不是法治)。《南方周末》引用一名官员的话说“人们敢怒不敢言”,因为“仇和的地位非常特殊”。作者继续说,仇和没有征求其他领导的建议,只是利用自己的力量(不是权力)强迫人们作他想做的事情,不过是遍布全国的当地官员捞取政绩的缩影罢了。
支持仇和的也大有人在。有个博客写道,仇和问“能不能用人治来推动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来推进民主”,说明“人治”和“法治”之间存在大面积的“灰色地带”。所以像仇和这样强硬的官员可以基于人们的社会心理,实行“公共监督下的人治”,跨过这个灰色地带。还有一个作者说中国2000个县委书记,大多数不能帮助人民摆脱贫困,所以沐阳县人民很幸运,唯一遗憾的是仇和太少了。
宿迁市委副秘书长刘斌是仇和的同僚,说对仇和所做的改革本身就是破除不规范的东西,消除矛盾,在制度无法推动制度建设的情况下,试图用人治的方式最终推动制度的建设、健全。
中国政法大学的著名的法律专家蔡定剑反对这些说法。他说仇和是想为普通人做点事的好人,但是强权政治的缺点在于,好的官员想为改变人民的命运做一切,成为人们的救世主,但是他们没有让人们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仇和推广民主选举和严格管理官员的做法值得称赞,但一个好的官员的衡量标准是他为体制建设做出多大贡献。
启示
仇和升迁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大部分讨论都反映了官员的偏见.《人民网》高度赞扬仇和升迁的一篇文章得出教训,反映出选择能够解决问题的官员,而不是谨慎小心保证不出乱子就行的官员。另一教训是关于落后地区发展模式的。江苏北部地区一直需要政府补贴,仇和所作的一切调动了落后地区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落后地区就可以自力更生,敢于采用新的方法。
《北京青年报》更加看好仇和,宣称仇和的升迁标志着政治的成熟,向仇和这样的官员给政治体系注入活力,反映了官员的好风尚,好道德。仇和的升迁也符合人民的意愿,为改进民主带来了希望。
《羊城晚报》的网站也有文章称,仇和的升迁中国保守的升官体系有了新的突破,并且对个性张扬也更加包容。
“执政为民”是党的理论期刊《求是》中一篇文章的主题。虽然不是具体讲仇和或者宿迁市,但是吹嘘说江苏是经济发展的模范,因为“江苏省一贯奉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江苏省书记李源潮和中国***总书记胡Jintao关系的亲密,因此很难判断这篇文章能否反映中国当今的政治。仇和的升迁对中国在基层建立好的政府有何启示?似乎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官员比善于建立体制的官员更受欢迎。但是,当然要承认,中国要远远大于宿迁市。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