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朱思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3届毕业生,2006届硕士毕业生。现在新华社下属的新华出版社任编辑。
学习新知识——时刻准备好充实自己
新华出版社是新华社主管的以出版社科类图书为主的中央级大型综合出版社,主要编辑出版时政、新闻图书及画册、图片。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的朱思明算是从事着本行的工作,从学校走到社会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和鸿沟,因此朱思明虽然刚开始就业,但还是比较快地适应了工作,并摸索出了门路。
出版社的工作有其特色,需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对各种知识都要有了解才能胜任日常编辑工作。朱思明说自己日常工作中除了约稿、审稿、编辑等常规内容,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不断的学习。在工作中遇到不太知道的内容时,会用看书、上网查、找人“补课”等等方式去尽力了解,而且,在负责具体的图书出版时,还会参与到调研、装祯设计、市场发行等各个环节中……一名合格的编辑绝不能对这些领域说“我不知道”。朱思明说自己是学文科出身,对于人文社科类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相对接触较少的信息科技等知识,她会用勤上网、时刻关注的方式尽量接触其发展前沿。在她的办公桌上,各类工具书、辞典是必备的,翻书、查字典,成了她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学习各类知识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一名编辑可能需要五到十年时间才能从容应对大部分各类内容图书的出版。一些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就是一部“活字典”,头脑中储备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一旦需要就能从“知识库”中调出有用的知识,因此可以说好的编辑必须是一个“杂家”。学习能力对于一名优秀的编辑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
朱思明能坦然地面对这一点,她表示,其实不只是编辑,学习能力在任何工作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具体的知识如英语、某个学科范围内的知识在高中领域已经掌握了,在大学及以后的人生阶段都在经历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除了自己要勤学习外,还需要向领导、前辈请教。年轻人在刚开始工作时态度一定要谦虚,同事们都比自己入行早,经验非常丰富,跟他们聊得越多,收获也就越大。“一名新编辑往往需要半年锻炼才能工作上手,而在前辈的指导下,可能时间会缩短到两三个月。像我刚开始工作时,领导交待下来一项任务,因为缺乏经验,基本不知道如何入手,后来在大家的指导下,一点一点做下来,发现并不像自己当初想的那样难。而且随着经验的丰富,我也逐渐可以单独开展工作了。”朱思明说。
近期朱思明正在负责编辑体育界资深前辈、国家体育总局国际司原司长魏纪中先生的一部新著《我的体育生涯》,她参与了从组稿策划到市场推广的全部环节。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献礼图书,《我的体育生涯》再过一段时间就要与读者见面了。朱思明说通过这部书稿的锻炼,自己增长了不少经验,但这远远不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她希望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能拥有一个固定的作家群以便更顺利地开展工作。“要是运气好的话最好能推出一两本畅销书。而目前最迫切的任务还是抓紧时间学习,更加深入了解工作,并通过编辑职称考试。”
斑斓人生——用心去体验
编辑的工作给了初涉职场的朱思明很多惊喜。这份工作并不像一般人想的那样就是整天坐着不动,对着电脑或者纸样改稿;相反,编辑的生活很是丰富多彩。朱思明说自己除了组稿、审稿和编辑等工作外,还经常会找人约稿,联系作家、学者。遇到国外的优秀图书,还会联系对方,商量版权事宜。这中间要同各种人和事打交道,所以仅有一根好的笔杆子是不够的,还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较好的口才。朱思明说自己负责《我的体育生涯》一书出版时,需要去找魏老本人谈,当时考虑到自己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而魏老是德高望重的体育界泰斗,自己觉得压力特别大,内心比较胆怯。上级领导体谅到她的焦虑情绪,鼓励她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抱着谈工作的态度,“对事不对人”,还说让她放开谈,有疏漏之处领导再补充。后来,带着鼓励和期盼,朱思明同魏老见面,发现魏老和蔼可亲,完全没有架子,自己的焦虑一下子没了,工作也谈得十分顺利。说到这一段时,朱思明感慨道:“非常庆幸遇到了这样的好领导和魏老这样亲切的大人物,自己内心非常感动和温暖。每个人都要用心去体会别人的关怀,哪怕是很微小的事情,只要你感受到,就会成为对自己非常大的勉励。”
身为一名编辑,朱思明要接触到社会上不同领域、各个阶层、各种背景、持不同方言……形形色色的人物,朱思明说自己在工作中和军人、文人、家长都有过接触,出版社小小一张书桌,却可以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和色彩斑斓的人生,这种经历和体验是非常值得骄傲和珍视的。而工作的性质却又决定了编辑大多数只能是默默奉献者,不管负责编辑的那本书有多么畅销、多么有名,但读者记住的往往只是作家。朱思明说,第一天上班时,就被告知身为一名编辑,是要为作者做嫁衣,要对作者的书进行加工、包装,对作者进行选择、培养,而不能抱着自己也要一朝成名的心态。
朱思明用“孩子”来形容自己责任编辑的图书。“编辑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负责的图书,从选题、策划、约稿、作者写作、审稿、编辑,到印刷、发行,哪一环都不能疏忽,要把一本书从头盯到尾,参与到图书各个方面的运作中去。”朱思明表示,作为一名文字编辑,也需要参与到图片编辑、装祯设计、宣传推广等环节。哪怕看起来离的最远的市场这一块,责任编辑也要投身进来,绝对不可以撒手不管。在图书上市后,要为图书写书评,借助媒体的力量对书和作者进行宣传;图书的首发式、签名售书等各种推销展示都离不开责任编辑。“一名优秀的编辑要用心去付出,用心去体验。”
难忘燕园——我永远是一名北大人
提到大学生活,朱思明用“难忘”和“感谢”来形容。朱思明说北大丰富的资源对自己现在的编辑工作帮助非常大。北大图书馆中大量的藏书、丰富多彩的通选课和公选课、各种各样的名家讲座、自由的旁听……这一切使自己在大学期间对各种知识有了广泛的涉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压力。对于她来说,北大最令人的难忘的还是那种广博的、兼容并包的氛围,开阔了每个北大学子的胸怀和眼界。朱思明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实践的人,上学期间除了上课、看书、泡图书馆,还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和看看,而北大给自己提供了很多这种机会。大学期间,她曾经参加过爱心社的万里行活动,做过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本科毕业后还到青海的农村中学支教过一年。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收获,是单纯从书本中得不到的。朱思明说参加团中央组织的研究生支教活动时,自己和支教团同伴们来到了青海大通县的一个乡村中学,那里的心灵触动和震撼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能感受到。朱思明说当时自己心情很复杂,还写过一些感想。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实践经历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是做一名社会科学类图书编辑所必不可少的。
北大留给朱思明的另一个甜蜜记忆是浓浓的师生情谊。她说直到现在还非常难忘自己本科时的班主任梅然老师。大学一年级时他们还都住在北大昌平校区,许多人都很不习惯。那一年的元宵节,大家都很想家。梅老师舍下自己新婚不久的妻子,从北京市区买了好多元宵带到昌平校区,把元宵煮好后一碗一碗送到每个寝室。班里90多个同学都吃到了老师送来的元宵。朱思明说每次回忆起这件事,心里都会很温暖。她说现在已经很多年过去了,同学们都和班主任老师保持着联系,大家经常会聚一聚,师生在欢声笑语中一同品味那段难忘的岁月。
朱思明坦言北大的魅力是无穷的,现在离开北大了,但每次想起北大时,温暖甜蜜中总会掺杂着些许遗憾。她时常后悔在学校时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图书馆里自己感兴趣的书还没有读完,很多感兴趣的课程没有选上,英语听力和口语进步不大……珍惜大学生活,多利用学校资源充实自己,不要给自己留有遗憾——这是朱思明最想对在校的师弟师妹们说的话。“在北大这样一个圣地,大学几年要去思考一些东西。在增加见识和经历的同时,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努力去开拓和挖掘自己的潜力。北大的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连学校食堂的菜肴味现在都特别怀念。”朱思明说。
采访接近尾声时,朱思明用一句话道出了对北大的感受:“无论将来走到哪里,不管时空如何变化,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北大人!”(文/王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