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r<br> 比起前几次峰会,今年的会议,多少有些特殊。首先,前苏联政治空间中“颜色革命”的发生,剧烈地震撼着中亚地区,上海合作组织一些成员国经历了上半年的惶恐和忧虑,对未来前景,仍感忧心忡忡。这种形势给该组织提出了一些要求。鉴于该地区十分脆弱的政治生态,上海合作组织希望能够发挥稳定地区局势的作用。但究竟如何发挥,确实值得研究。第二,今年6月4日在阿斯塔纳召开的该组织外长会议上,作出了吸纳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3个国家为观察员的决定,峰会批准了这个决定。这样,加上去年成为该组织观察员的蒙古国,该组织已经拥有10个成员和准成员。经过几次扩容之后,该组织覆盖的地理区域延伸到中东和印度次大陆,形成了与北约遥遥相对的局面。扩容使上海合作组织成为欧亚大陆上地理空间最大的组织。10国面积共约3700万平方公里,约占欧亚大陆总面积的74%;人口约2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0%。但是,扩容之后,该组织该如何运作呢?答案还需要明确。第三,1996年成立的“上海五国”到今年已经10岁有余,2001年由“上海五国”演变而来的上海合作组织到今年正好是第五个年头。2001年以来,国际形势变化很大,尤其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欧亚大陆出现了全新的形势。综合这些因素,可以这样说,上海合作组织正处在一个需要明确方向的新阶段,套用一句中国俗语,该组织正值“五年之痒”。\r<br>
<br>外交构图
<br>
<br> 中国外交近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东冷西热:中日关系徘徊不进;朝鲜问题陷于僵局;美国围堵中国之势没有减缓。总之,由于战略上同美日存在着根本的冲突,由于台湾问题的存在,中国在东亚外交方面,难以取得真正的突破。而在西部和北部,中国外交则富有成效:同俄国的关系,同中亚邻国的关系,近年来不断取得进展。1~7月份,胡Jintao主席两次访俄,两次访问中亚国家,由此可见中国外交对西部方向的重视。\r<br> 出现这种东冷西热的局面,我认为其背后的推动力量,乃是全球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动。\r<br> 冷战的终结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最为突出的标志之一,是亚洲地缘政治的重心向东转移。推动这一转移的动力,与以下几个因素联系着。首先是欧洲的统一进程所造成的全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在20世纪,欧洲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山河破碎,文明毁弃,冷战期间,更是在核大战的阴霾里,惶恐忧惧。然而,“物极必反”,历史的辩证法在这里显示了其内在的力量:欧洲竟然获得了建设欧洲合众国的不竭动力。旧的***的欧洲,变成一个统一的世界,整个旧的世界于是开始了调整进程。其次是苏联的解体。一个统一的苏联,***为十几个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从英俄“大博弈”中辛苦赢来的东西,转瞬之间,丧失殆尽。冷战后十余年的历史显示,俄国要维持后苏联时代的政治经济空间不受侵蚀,是非常困难的。俄国既不可能抵抗北约的东扩,也无法阻止“颜色革命”的蔓延。第三是中国的崛起。近代以来,在与列强的关系上,一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就是用列强制约列强,以夷制夷,夹缝求生。中国之所以还能得以保全,要归功于伟大的外交家总是有办法在自己的地盘上,让列强博弈,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最突出显示了中国处于弱势时的智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自然算不上一个棋手。然而,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r<br> 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空间变化的一个根本趋势,是空间重心从传统的心脏地带向东转移到东亚和东北亚。而中国则将传统的地缘枢纽和新的地缘重心联结起来,就像门的合页那样。中国未来国运的关键取决于东亚和东北亚。\r<br> 地缘中心的东移,显示出中国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棋手的崛起。在新的大棋局中,中亚这一传统地缘重心对于中国的意义,固然要弱于东南海域,但是,该地区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它为即将到来的东部核心区的决战,创造基础条件。没有这一基地,中国事实上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政治支持去解决东部的挑战。上海合作组织所承担的职能,在这一分析下,就清晰地浮现出来了。其所覆盖的区域,构成了中国国运兴衰的基础。谋求基础的稳定,是中国战略谋划的底线。中国在该地区、该组织中推行的政策、目标,显然并不局限于本地区和本组织,而有着更为远大的构图。中国在中亚的博弈,与东亚紧密地联系着,并有力地规定着这一地区博弈的结果。\r<br>
<br>上海合作组织的目标\r<br>
<br> 上海合作组织近年来总是能够顺势而变,说明该组织富有弹性,充满活力。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个组织还面临着以下几个基本的矛盾。\r<br> 1、扩容与目标集中的矛盾。\r<br> 本次峰会接纳进来的3个国家都是区域大国。伊朗是传统的中东大国,随着其长期的竞争对手——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被整合进美国的联盟体系,它成为中东地区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目前其核问题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近年来,这个国家经济增长迅速,目前正雄心勃勃地谋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印度与俄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两国战略界一直都把彼此视作战略伙伴。巴基斯坦是南亚重要国家,其地缘位置历来都非常重要,在反恐战争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美国与巴基斯坦还保持着盟友关系。因此,这3个国家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准成员国,不仅大大扩展了该组织的地理范围,而且还将该组织带入了国际“深水区”,使该组织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r<br> 然而,成员国的扩大,也为组织目标的形成和实现,带来了困难。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成员国越少,越容易维持目标的一致,成员国越多,目标共识越难达成。就上海合作组织而论,成员国数量一再增加,从最早的上海五国,10年间发展到现在的十国。这无疑为该组织的行动能力,施加了一定限制。例如,在发生诸如“颜色革命”之类的事件后,上海合作组织如何采取行动,就是很大的问题。\r<br> 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容,该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比如,印巴关系一直很紧张,虽然近来有缓和的趋势,但是对于这样的缓和,是不可寄太高希望的。再比如,伊朗核问题的走向目前还难以把握,存在着失控的可能。所有这些问题,都将为上海合作组织确立明确的目标带来困难。\r<br> 2、稳定与变革的矛盾。\r<br> 上海合作组织十分重视地区稳定,它一再强调这个原则。可以说,稳定已经成为该组织成员或准成员政府的共识。在6月份该组织阿斯塔纳外长会议上,稳定的共识,在支持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的名义下,得到了强调。本次峰会再次突出强调了这一点。\r<br>目前对稳定的强调,有着特别的含义。原因是在中亚地区发生了“颜色革命”,这场革命有可能进一步冲击哈萨克斯坦、塔克吉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甚至俄国也被认为有发生颜色革命的可能性。在颜色革命的冲击下,普京总统构想的“稳定弧”,有可能变成“革命弧”。\r<br> 中亚的稳定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不过,从面对“颜色革命”事件时该组织的表现来看,在强调稳定的时候,还要为应对变革留下政策空间。对稳定的追求,不应变成对稳定的僵化理解。\r<br> 应当说,中亚诸国,客观上都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变革的内在压力。苏联解体以来,这些中亚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基本上没有进行改革。在要求变革的呼声和强烈的情况下,如果只是一味地主张稳定,忽视变革,那么,这个组织就有可能在变革出现时,被边缘化。一个国际组织,需要在稳定的目标和变革的目标之间,保持适度的弹性,否则这个组织将不会有活力。由于缺少预见性,也不可能长期生存下去。\r<br> 3、大国与小国的矛盾。\r<br> 上海合作组织是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组织,也是中国参与创立的国际组织。客观而言,在这个组织中,中国有条件成为主导国。\r<br> 目前的迹象显示,中国与这个组织的关系,越来越与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即10+3模式)类似。在与东盟的关系上,中国并不谋求对该组织的主导,而是选择“小球推大球”的方式。由于上海合作组织特定的历史渊源,中国在其中特殊的身份,短期内还不可能按“东盟方式”来做。但是随着扩容,随着印度等的加入,大国主导的局面,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中国有可能借用东盟方式处理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关系。\r<br> 推动中国这样做的原因,是中国追求的基本目标首先不是主导一个国际组织,而是通过这个组织增进双边互信,加深与成员国之间的战略合作,确保成员国不成为中国在解决核心问题时的阻力。这是中国在该组织中的政策底线。这一政策显然是正确的。但是,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小国是否能够像东盟国家那样,设定议程?小国是否可以“玩转”大国?
<br>
<br>不是陆上同盟
<br>
<br> 中国将“开放的地区主义”的概念引入了上海合作组织。我认为,正是这一原则为上海合作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r<br> 不少观察家指出,随着印度、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一个中国、俄国、印度、伊朗同盟雏型浮现出来了。对于西方战略界,这是一个预兆不祥的噩梦。6月2日,中俄印三国外长在俄国远东地区会晤,就引起了相当多的猜测。\r<br> 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要组成这样的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就是最好的工具。\r<br> 不过,要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组成这样的联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大的制约,来自于俄国。\r<br> 俄国是上海合作组织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但是,俄国与该组织的关系,与中国该组织的关系,是很不同的。俄国在中亚地区,有自己的一套组织体系,最主要的是独联体。由于独联体内部一直存在着分离的压力,比如“古阿姆”集团就试图从独联体中独立出来,因此俄国对在该区域活动的其他组织,一直心怀戒惧,时刻提防。在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上,俄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担忧,首先,如何处理在前苏联政治经济空间中其他大国的进入问题?除去中国和新加入的准成员,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都是独联体国家。虽然俄国在稳定中亚形势方面,与其他大国存有共识,但面对这些大国的进入,俄国不能不抱有戒心。美国著名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对于俄国对其他势力进入中亚曾经有过出色的分析。他认为,俄国把石油管道看作是像铁路等交通网络一样,对于俄国确保对该地区的控制有重要作用。对石油管道的竞争实际上是“竞争能否进入该地区”,在苏联解体之前,进入该地区的途径完全由莫斯科所垄断,所有的铁路运输,油气管道,甚至航空运输都得经过莫斯科这个中心来运营。俄国政治精英希望这种状况继续下去。\r<br> 俄国面临的第二个担忧是如何平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客观地说,中国的发展模式对于中亚国家是有吸引力的。就目前而论,这构成了中国的软力量。同时,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对于中亚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俄国如何处理来自中国的“吸引力”?这个问题已经摆在俄国人的面前。\r<br> 面对这样的形势,俄国对该组织持什么态度,就值得注意。俄国不可能把自己的战略目标都装进这个组织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或许更趋于想办法平衡与中国的关系。除了在该组织内部采取措施之外,俄国也许会加快解决与日本紧张关系的步伐。最近,俄国驻日大使建议俄日共同治理“北方四岛”,就是一个值得中国注意的信号。在这样的约束下,上海合作组织不可能转变为一个陆上战略同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