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鹰鸽两派渐露端倪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3 18:0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几年,一方面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渐重要,另一方面却是中国的周边环境有日渐恶化的迹象。与此相应的,中国国内无论从官方、学界、媒体还是民间,在中国未来对外关系走向和整体发展方向上,正在出现—如同西方社会早已存在的那样—鹰鸽两派分庭抗礼的态势。虽然这一态势在目前阶段尚非十分明显,两派各自的理论轮廓和深层逻辑也尚有许多模糊处,但值得关注和加以缜密分析。\r<br>
<br>中国鹰鸽两派渐露端倪\r<br>
<br>所谓鹰派和鸽派,是借用现代西方用语,以概括描述在对外策略上主张不同取向的派别,前者多为强硬、冒进,而后者则主张温和、渐进。但是,两派均服务于国家整体利益,只是外交策略之争,而非国家发展方向之争。美国目前的鹰鸽两派之争就属于这种情况。\r<br>
<br>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内部的鹰鸽两派之争,既是对外策略之争,同时也是国家发展方向之争,抑或前者在发展过程中将自然萌生或导致后者的产生。历史上德日崛起过程中的鹰鸽两派之争,可以被归入这一范畴。\r<br>
<br>中国目前思路尚显粗糙的鹰鸽两派之争,还处于上述两个发展阶段的第一阶段,亦即对外策略之争;这一争论即将绽开的多种元素,是否已经包含或将导致国家发展方向之争,目前尚不得而知。中国内部若能从历史上其它崛起国家鹰鸽两派之争的轨迹,有意识地调节和规范自己的发展,无疑将可少走许多弯路,也能极大地消除西方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偏见。\r<br>
<br>吴建民、朱成虎隔空交锋
<br>
<br>解放军少将朱成虎“核战”理论前一段引发的风波所折射的思维,在今天,有着相当代表性。而另一方面,前驻法大使、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则数次在公开场合提醒“韬光养晦依然是中国基本国策”,并公开质疑和否定朱成虎的“核战”思维。\r<br>
<br>如果说,“核战”思维折射了崛起初期中国军方的心理定力不稳乃至浮躁,那么发生在朱吴之间的隔空交锋,则折射了中国鹰鸽两派渐露端倪。于是,放弃还是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成为最近华文媒体热衷讨论的话题。\r<br>
<br>中国的鹰鸽两派之争,也表现于中国国民心态和企业行为等。中海油收购优尼克失利是近来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西方政治因素作用于商业行为的典型例子。但从中国方面来说,是否收购、何时收购,以及如何收购等因素,其实都需要放在中国崛起对国际社会之正负心理影响等层面作缜密评估之后才能最后定夺。\r<br>
<br>鹰鸽之争料导致方向之争\r<br>
<br>中国的鹰鸽两派思维显露端倪,远可追溯到最近十来年,对台海冲突的不同解决思路;近则是近年面对美日日益围堵中国,如何突破的不同思维。\r<br>
<br>两派的思维都未及系统化和深入化,两派的观点亮相更多是一种情绪或直觉的本能反应,远未上升到理论阐述的层面。其另一特点是:两派之争,主要发生在官员、军人、智囊范畴,亦即国家机器层面,知识界和思想界相对淡漠。\r<br>
<br>从历史来看,国家策略之争大都会向国家发展方向之争转移,而前者往往见之于国家机器层面(如政府官员、军人和智囊),后者除了国家机器外,还由知识界和思想界来承担,所以,一般这种分野最终会引发民族精神的洗礼运动。\r<br>
<br>目前的中国,民间各种情绪和思潮或强硬、或温和,鱼目混珠,混沌未开,十分典型地折射出崛起之国国民心态既自信又浮躁的历史轨迹。实际上,随着中国和周边国家对资源和领土争夺的展开,在一些具体的议题上,策略之争和国家发展方向之争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诸如“中国战舰是否应保护有争议领海”、“为避免在常规战争中失利,是否应以核战先发制人”等,与其说是策略之争,还不如说已经蕴含着国家发展方向之争的萌芽。而西方国家则出于私利,每每将这些议题统统视为“中国威胁论”的佐证。\r<br>
<br>由此可以看出,随着鹰鸽两派策略之争的延伸和深入,中华民族心理结构深层的一些情结势必浮上表层,其中包括中国遭受西方百年欺侮的“东西方情结”和一圆大唐之梦的“大国情结”等,如何理性地梳理其中的情绪、逻辑和脉络,势必超出官员和智囊等国家机器的范围,而成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这也将是历史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值得关注的并不是目前国家机器层面上发生的鹰鸽两派之争,而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崛起过程中的表现和作为。\r<br>
<br>鹰鸽分野前瞻
<br>
<br>任何国家出现鹰鸽两派之争,意味着国家的多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思潮均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平台。所以,目前中国的两派之争是一件好事—试想,在强权政治时代,怎么可能出现中国军人自由发表观点而又遭到外交官员否定的事情?
<br>
<br>但随着两派之争的演进,未来必须注意的是:双方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因此完全不存在“谁更忠诚于国家”的问题,一切试图藉争论而做出忠诚度或道德审判之举,不是无知就是无聊甚至是别有用心。\r<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3:3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