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的悲剧(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6 13:5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着波兰: 战争在波兰国土上展开,这使它损失惨重,不仅如此,波兰还丧失了立沃尼亚的大部分

土地和普鲁士。1672 年,奥斯曼帝国入侵波兰,幸有奥地利、俄罗斯等盟友相助,波兰才能完好

无缺。经过几十年战争的洗礼,到了 18 世纪初,武功卓越的普鲁士和俄罗斯已经完全不把波兰

放在眼里。1700 -1721 年,波兰作为进攻性联盟的一方,卷入北方战争,但它如此不堪一击,

以至于只能向盟友求救,这就难怪它的保护人———俄罗斯拒绝它参加和会的要求,而且拒不交

还里夫兰。当巴尔党人不满俄罗斯的干涉,起兵反抗时,俄罗斯将巴尔党人及其支持者奥斯曼帝

国一起打败,普鲁士和奥地利也参与其中,与俄罗斯一起瓜分波兰。3. 贪婪的强者与统一的中

华帝国不同,欧洲大陆早期不存在强大到足以征服这块大陆的国家,以后便不再有大一统的机会

———这是一片国家丛生的森林。到了 17 世纪 50 年代,波兰的几个邻国已经成长为进攻性现

实主义国家,实力高出波兰一大截。普鲁士———这个曾经在 1454 年并入波兰的国家———已

经和勃兰登堡结为一体,尽管暂时为三十年战争而稍感失落,但很快重整旗鼓,反而比以前更可

怕,甚至走上军国主义之路。俄罗斯崛起的进程曾经受挫于波兰,不过,在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的一个世纪后,俄罗斯还是具备了主动进攻波兰的能力和勇气,这表明,俄罗斯已经追上来,并

且很快压倒波兰。瑞典的进攻性现实主义也于 17 世纪初中断在波兰手中,这激发了它的复仇决

心。奥地利和波兰一样早熟,一旦从与奥斯曼帝国的对抗中脱身,就有机会在波兰身上实现

AEIOU( 拉丁语“Austriae est imperare omni universo”的缩写,意思是“世间万物皆臣属于

奥地利”) 的梦想。奥斯曼帝国向北扩张自有可行性,它知道,山脉不构成多大的障碍,只要控

制几条河道,就可通往多瑙河流域,攻下中欧。就本能而言,这些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都不愿意

停止进攻的步伐,它们之间的敌意和战争是难以避免的,因而,留出一条波兰这样的缓冲地带多

少能暂时确保相安无事,避免多败俱伤。基于以上逻辑,被夹在一群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中间的

波兰至少可以安慰一下自己: 一个独立的波兰符合整个欧洲的普遍利益。但是,这种浪漫主义情

怀不能持久地得到周边大国的认同,它们之间的敌意迟早会被从波兰那里唾手可得的利益而冲淡:

利益均沾是它们的共同愿望。4. 虚谎的承诺在欧洲这片国家丛生的森林里,波兰要找到( 某些

时候) 不针对它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并非难事: 某些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为反对另外的进攻性

现实主义国家而站





在波兰一边,看起来是天经地义的。几个世纪以来,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法国一直扮演着波兰

忠实盟友的角色。①然而,孱弱的波兰无法获得把矛头对准自己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的同情,

更不用说尊重了,它们要的是屈从的波兰,保护的承诺只不过是一纸谎言。由于斯坦尼斯瓦夫·

波尼亚托夫斯基( Stanis ! aw Poniatowski) 与女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 Catherine the Great)

关系密切,1764 年,俄罗斯派军队包围波兰议会,把他推上波兰国王的宝座。这位女沙皇需要一

个傀儡,以便更好地控制波兰,波尼亚托夫斯基便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新国王要进行大刀阔

斧的改革,建设强大波兰,这就超越了女沙皇所能容忍的底线,于是,武装干涉在所难免。在需

要什么样的波兰这一问题上,普鲁士和奥地利跟俄罗斯的立场一致: 要么屈从,要么兵戎相见。

瑞典在1709 年的波尔塔瓦战役中惨败,从此丧失了大国的地位,不再参加针对波兰的“游戏”。

1672 年爆发的波土战争延续到 1699 年结束后,奥斯曼帝国也不再对波兰构成威胁,为了对付俄

罗斯,它反而支持波兰。不过,来自衰落中的奥斯曼帝国的支持无力改变波兰的命运。同样,法

国对波兰的支持也变得口惠而实不至。七年战争后,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远不如以前,波兰的厄

运慢慢降临。在路易十四时期,未经法国同意,瓜分波兰绝无可能,但现在,法国再也没有能力

像一个世纪前那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其他欧洲大国。②对于波兰而言,1756 年的外交革命(

diplomatic revolution) 把法国和奥地利拴在一起,自己在法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大不如前,这

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此一算,没有大国撑腰的波兰要应付三个欲壑难填的邻国,其结果,除了失

败,还是失败。稍可告慰波兰的是,崛起于波兰亡国之后的拿破仑也拉开了重建波兰的序幕。5.

悬殊的军力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瑞典和奥斯曼帝国这 5 个国家都或早或晚地动用专制手段

,成功建立和武装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如果说伊凡四世使莫斯科公国的军力大幅提升,那么

,彼得大帝则开创了一个里程碑: 建立现代俄罗斯军队。在他去世时( 1725 年) ,俄罗斯的常备

军已经达到 21 万人,另有 10 万名哥萨克骑兵。③ 此后,这支军队长期保持在30 万人左右的

水平。④在1618 年霍亨索伦家族整合勃兰登堡和普鲁士之际,也许没有谁能想到普鲁士这个“神

圣罗马帝国的沙箱”能迅速崛起。制造这

①法国单方面帮助波兰不能称之为两国合作。
②James Breck Perkins,“The Partitions of Poland,” p. 76; 路易十四在位时间从 1643

年 5 月 14 日至 1715年 9 月 1 日。
③[美]尼古拉·良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著,杨烨、卿文辉译: 《俄罗斯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13 页。
④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 1500 -2000 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第 95 页。






个奇迹的是几代尚武的君王。腓特烈·威廉( Friedrich Wilhelm) 留给继任者的是一支人数达 3

万人、训练有素的常备军,①这个数字以后持续攀升,1740 年为 8 万多。②腓特烈大帝接过接

力棒,把普鲁士军队打造成拥有近 20 万人③的欧洲最强的职业化军队。三十年战争后,哈布斯

堡王朝的常备军不断膨胀,从 1650 年的约 5 万人④到玛利亚·特丽莎( Maria Theresia) 时期

的近 10 万人,再到约瑟夫二世( Joseph II) 时期的近 30 万人。⑤经过卡尔十一( Karl XI)

改革后的瑞典军队有 3. 8 万 -4 万人,还有 2. 5万雇佣兵。⑥处于巅峰状态的瑞典兵力则

达到 11 万人之多,⑦后来有所下降。在后苏莱曼大帝( Süleyman the Great) 时期,奥斯曼帝

国的禁卫军人数在 3 万 -4 万之间,各省的部队则有 5 万 -8 万人。⑧另外,为了保护漫长

的边境线,奥斯曼帝国也招募边境部队投入战斗和其他工作。反观波兰,由于中央政府和国王处

处受制,常备军人数总是少得可怜。从扬·卡齐米日( Jan Kazimierz) 开始,波兰军队的规模固

定在 1. 8 万人,扬·索别斯基三世( Jan III Bobieski) 时一度增加到 5. 4 万人,⑨但这

个数字不具有可持续性。1717 年,战争中的波兰增兵至 2. 4 万; 1764 年,七年战争刚结束,

波军仅有 1. 2 万人。瑏瑠 长久以来,1 万多是波兰军队人数的常态。1792 年,觉醒的波兰

终于可以动员 5. 7 万人加入军旅行列,不幸的是,俄罗斯正准备用 10 万军队来对付他们。瑏

瑡(三)弱者的病征如果并不与其他国家( 特别是大国) 比较,只考察 17 世纪中期前后的波兰

,我们很难得出这个昔日的文艺复兴明星已然衰落的结论。波兰的衰落,表现在这个地区的

①Francis Ludwig Carsten,The Origins of Prussia,Oxford: Clarendon Press,1954,p

. 271.

②[美]唐纳德·卡根、史蒂文·奥兹门特、弗兰克·M. 特纳著,袁永明等译: 《西方的遗产

》( 上册)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02 页。

③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 1500 -2000 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第 95 页。[英]

佩里·安德森著,刘北成、龚晓庄译: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327 页。

④Hanns L. Mickoletzky,sterreich. Das groβe 18. Jahrhunder,Vienna 1867,pp.

227,336; 转引自[英]佩里·安德森: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第 337、338 页。

⑤Franklin D. Scott,Sweden: The Nation’s History,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7,p.221.

⑥[英]J. S. 布朗伯利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第六卷)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003 页。
⑦Virginia H. Aksan,Ottoman Wars 1700 - 1870: An Empire Besieged,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7,pp. 49,55.Norman Davies,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 vol. 1) ,p. 478.

⑧Jerzy Lukowski,The Partitions of Poland: 1771,1793,1795,p. 10.
⑨Jerzy Lukowski,The Partitions of Poland: 1771,1793,1795,p. 148.








其他大国在波兰原地踏步之际,从它身边呼啸而过。此时,又恰逢主权国家体系兴起。虽然《威

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现代国际政治肇始的标志,但战争与和平的法则依旧,进攻性现实主义时

代还在延续。在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不断输出的战争中,波兰的病征显露无遗: 主权不时受到干

涉,内政外交的自主性丧失,辽阔的领土被蚕食鲸吞,人民成为域外统治者的统治对象。对于一

个国家而言,再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17 世纪后半期,波兰遭遇一系列军事失败,主权和自主性

也就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完整无缺,这是索别斯基的短暂胜利所无法扭转的趋势。① 1655 年,瑞

典大举进攻波兰,勃兰登堡站在瑞典一边,逼迫波兰于 1657 年签署《韦拉瓦条约》( Treaty of

We-hlau) 。根据该条约,波兰最终放弃对东普鲁士的宗主国地位。在为结束战争而安排的《奥利

瓦条约》( Treaty of Oliva) 中,波兰承诺不改变波兰普鲁士的宗教现状。1667年的《安德鲁索

沃条约》( Treaty of Andrusovo) 则规定,将基辅和乌克兰交给俄罗斯人,理论上是 20 年,实

际上是永久。而根据 1686 年的《莫斯科条约》( Treaty of Mos-cow) ,波兰保证不改变境内东

正教教徒( 主要集中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 的宗教环境。进入 18 世纪,在列强的紧逼之下,波

兰选择了俄罗斯作为其靠山。1709 年,深陷北方战争泥潭中不可自拔的波兰一头倒向俄罗斯,正

是在俄罗斯的扶持下,奥古斯特二世重新登上大位,波兰从此沦为俄罗斯的附属国。在以后的 50

多年里,俄罗斯确实没让波兰失望,有了俄罗斯,波兰的国内秩序得以稳定下来,其他大国也不

敢随便打波兰的主意。这种依附于一个大国的生存模式看起来要比多国“乱波”要好些,毕竟,

秩序和安全更有保障,也许最重要的是,那片辽阔的土地还原封未动。当然,波兰也必须为此付

出代价,在享受俄罗斯的庇荫和恩泽的同时,让俄罗斯来替自己做主。半个多世纪年后,俄罗斯

终究还是经受不起普鲁士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诱。要知道,这个“伟大的推销员”从 1709 年开

始就不停地四处推销瓜分波兰的计划,终于在 1772 年打动了叶卡捷琳娜大帝。于是,波兰最不

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20 多年后,这一幕又继续上演,直到波兰再也没有一寸舞台可供演出。

就这样,正如腓特烈大帝所说,波兰像是一棵洋蓟,被一叶一叶地吃掉。② 波兰能怎么样呢? 它

的命运早就掌握在大国手里,任由摆布,以前是一个,现在是三个( 参见表6) 。


①毋宁说,索别斯基在 1683 年解救维也纳是波兰最后的回光返照。
②Norman Davies,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 vol. 1) ,p. 515.







表 6 波兰三次被瓜分的情况①次 数 时 间 参与瓜分的国家 失去的领土( 平方英里) 失去的人

口( 人)第一次 1772 年俄罗斯 35 907 1 300 000普鲁士 14 015 580 000奥地利 31 622 2 650

000第二次 1793 年俄罗斯 96 560 3 000 000普鲁士 22 400 1 100 000第三次 1795 年俄罗斯

46 330 1 200 000普鲁士 18 147 1 000 000奥地利 18 533 1 500 000在相对实力大幅衰落之际

,波兰曾寄希望于投靠大国,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凭借柔软灵活的身段、精湛的外交技巧进行

周旋,以求自保。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只是舍本逐末之举,无法从根本上

摆脱防御性现实主义困境。四 结论均匀流淌的时间总是在建构不同的时代,而时代的意义就在于

: 其一,经由抽象而来的宏观线索,我们受益于大历史的启示,也就是说,恢弘的背景是洞察零

碎历史的前提。其二,历史是一种结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决定论的色彩: 不同的时代盛行

不同的生存法则。然而,国家行为的逻辑又远非线性。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总有部分国家游离在

自己所处时代的生存法则之外。从结果来评判这些行为的价值,“错误”这样一个字眼自有合理

之处。历史永远无法拒绝错误。身处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的宋朝和 17 世纪中期后的波兰都错误

地选择了防御性现实主义,都以悲剧告终。如果宋朝选择进攻性现实主义,结果会怎样? 一个符

合逻辑的假设是,它会使宋朝的生存质量好些,但宋朝是否还有319 年的生命力却值得怀疑,因

为这个数字已经超越唐朝,也超越元朝、明朝和清朝,

① Jerzy Lukowski,The Partitions of Poland: 1771,1793,1795,pp. 100,156,158,

177.



在秦以后各中原王朝中仅次于汉朝。如果波兰 17 世纪中期后继续在进攻性现实主义道路上狂奔

,结果会怎样? 一个符合逻辑的假设是,它会比 15、16 世纪更强大,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大国

,因为它有雄厚的基础。当然,这个假设连带解决了一个难题: 自由否决权。中国宋朝和波兰颇

不一样,一个是大国,一个是弱国; 一个自主独立,一个依附生存; 一个坚韧而先进,一个脆弱

而落后,凡此种种不仅无碍于它们共享防御性现实主义的标签,反而为防御性现实主义贡献了多

样性。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在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始终面临困境,它是进

攻性现实主义国家进攻的诱因,它常常遭遇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的攻击,它被进攻性现实主义国

家包围,它几乎无法和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合作,它的军力往往( 在整体上或在关键指标上) 落

后于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总而言之,防御性现实主义并非那个时代合适的生存法则,它生来就

是苦的,注定是悲剧角色,它的践行者的生存质量堪忧。这一结论放之人类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

而皆准,———毕竟,只是到了当代,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命运才彻底好转。这样,我们就可以把

防御性现实主义时代和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的防御性现实主义衔接起来,从而勾画出一幅完整而

清晰的图景。这一结论也进一步引发了对国家的存亡和生存质量的思考。对于进攻性现实主义时

代的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我们不仅要关注它们的存亡,还要关注它们的生存质量; 很多时候,

生存质量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本文的解释就是一例。鉴于现有研究过分执著于存亡之道,却

对生存质量置之不理,深入考察后者无疑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这是一个以实在为导向的

、宏大的研究纲领,亟待勇猛精进之士奉献多元智慧。总体来说,本文只是进行了初步探索,全

面、系统的研究应该包括所有时代的所有国家,国家的生存质量和人民的生活质量二者之间的关

系也应当是着力之处。
[收稿日期:2011 -07 -16]
[修回日期:2011 -10 -05]
[责任编辑: 赵远良]

【作者简介】 李江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上海 邮编:200433)


本站不拥有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7 23:1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