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eter Bachrach and Morton Baratz,Two Faces of Power.A mericanPol i tical Science Review,vol.56,no.4(Dec.1962),pp.947—52.
[2]Matthew A.Crenson ,The Un2pol i tics of A i r Pol l ution.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1.
[3]Bernard C.Cohen ,The Press and Forei gn Pol ic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p .13.
[4]Maxwell McCombs and Donald Shaw,The Agenda2Setting Function ofMass Media.Publ ic Opinion Quarterl y,vol.36,1972,pp.176—87.
[5]John W.Kingdon,A genda ,A l ternati ves ,and Publ ic Pol icies.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5.
[6]科比(Cobb)及其合作者认为议程设定有三种模式,相当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外压”、“动员”和“内参”模式。受他们的启发,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我提出议程设定有六种模式,而不是三种模式。见Roger Cobb,J ennie2KeithRoss,and Marc Howard Ross,Agenda Building as a Comparative PoliticsProcess ,A merican Pol i tical Science Review,vol.70,no.1(March1976),pp.126—138.
[7]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物价》,http://www.fjsq.gov.cn/ShowText _nomain.asp ?ToBook =181=32
[8]邓小平《:抓住时机,推进改革》(1985年7月1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1页。
[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10]人民网:“中国***大事记(1988年)”,http://www.people.com.cn/GB/33831/33835/2527651.html.
[11]邓小平:《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1989年3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8页。
[12]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13]人民网:“中国***大事记”,http://zg.people.com.cn/GB/33835/index.html.
[14]例证见中央档案馆《党的文献》编辑部编《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雷英夫:《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党的文献》1993年第6期。
[16]沈志华:《一九五六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7]王殊:《一位讲实话的记者同事》,《大公报》2005年7月19日。
[18]王殊:《中德建交亲历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19]黄锫坚:《王小鲁:十年》,《经济观察报》2005年4月21日。
[20]邹蓝:《中国智囊机构对政府管理决策过程的影响》,中国改革论坛网,2004年2月18日,http://www.chinareform.org.cn.
[21]林双川:《****倾听“科学思想库”进言》,《半月谈》2004年第20期。
[22]孙哲:《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复旦学报》2004年第4期。
[23]洪绂曾:《开创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工作的新局面———在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23日),http://www.93.gov.cn/ldyl/ldjh/ldjh9.htm.
[24]玉米:《易纲入选中央直管专家》,南方网,2005年3月15日,http://www.southcn.com/finance/zhixing/200503150885.htm.
[25]谌彦辉:《内参揭秘》,《凤凰周刊》2005年第14期(总183期)。
[26]例如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全国政协专职委员何新曾将自己写的每个报告同时复印7份,送报邓小平、江**、陈云、王震、LIPENG、李先念、王任重等高层领导,并向一些领导人当面进言。见何新《我在中国政治中的风雨二十年》,http://www.hexinnet.com/documents/qcth/1.htm.
[27]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211/29/content_3849521.htm.
[28]李长春:《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求是》2003年第10期。
[29]齐彬:《中国科学院学部正在积极构建国家科学思想库》,中新社北京2004年6月2日电。
[30]张车伟:《努力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2月24日,http://www.cass.cn/webnew/file/2004022412838.html.
[31]王绍光:《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2]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比较》2003年第7期。
[33]张冉燃:《医改“会诊”结论:从总体上讲,改革不成功》,《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6月28日。
[34]杨中旭:《中国医改思路出现重大转折》,《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24期。
[35]唐勇林:《调查显示九成公众不满意10年来医疗体制变化》,《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22日。
[36]胡舒立:《谨防医保改革刮“共产风”》,《财经》2005年第16期。
[37]李宗品:《高强:不要争论医改成功与否》,《新京报》2005年11月29日。
[38]这可以从胡舒立的文章和高强的讲话发表后引发的批评潮看出一斑。
[39]曹海东、张朋:《怒江保卫战幕后的民间力量》,http://finance.sina.com.cn/g/20040524/1237774903.shtml.
[40]胥晓莺:《N GO“怒江保卫战”逆转?》,http://www.businesswatch.com.cn/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53.
[41]郭少峰:《两院士上书建议开发怒江水电》,《新京报》2005年10月23日。
[42]Roger W.Cobb and Charles D.Elder,Partici pation in A mericanPol i tics:The Dy namics of A genda B ui l ding.Baltimore :The JohnsHopkins Press ,1975,pp .107—108.
[43]Thomas A.Birkland,A f ter Disaster:A genda Setting ,Publ icPol icy and Focusing Events .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Press ,1997.
[44]John W.Kingdon ,A genda ,A 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2nd ed.)。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5.
[45]Paul C.Light ,The Presi dentps A genda:Domestic Pol icy Choicef rom Kenned y to Carter(wi th N otes on onal d Reagan),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2;Giandomenico Majone ,Evi dence,A rgument and Persuasion in the Pol icy Process,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Press ,1989;Frank Baumgartner and Bryan D.Jones,A genda and I nstabil i t y in A merican Pol i 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46]1986年7月31日,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首次亮出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提法。邓小平审阅万里的讲话全文后,当即作了“很好,全文发表”的指示。张登义:《邓小平同志与中国软科学》,http://www.cssm.com.cn/web/news/displaynews/displaymod/mod1.asp?id=562.
[47]孙立平:《改革共识基本破裂》,2005年9月20日,http://www.culstudies.com/jiangtan/jianggao/200511/3077.html.
[48]《中国西部开发政策的战略转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研究员》,http://www.chinatalents.gov.cn/xbkf/index9.htm.
[49]当时的争论,见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第一章。
[50]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51]吕书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网,2002年10月18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archive/219330.htm.
[52]吴冬艳:《“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国策出台始末》,新浪网,2003年11月24日。
[53]民政部公布的2006年一季度民政事业统计数据,http://admin.mca.gov.cn/mztj/yuebao0603.htm.
[54]一位上海民政局的原官员告诉笔者,她退休之后就为一家未经注册的非政府组织工作,因为社团的注册门槛设得太高了。
[55]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第71—77页。
[56]吴晨光:《婴儿期的中国环保N GO》,《南方周末》2002年1月7日。
[57]洪大用:《民间环保力量成长机制研究》,自然之友论坛,2004年6月,http://www.fon.org.cn/forum/printthread.php ?threadid=5806.
[58]唐建光:《中国N GO:我反对!》,《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24期。
[59]陈力丹、李予慧:《谁在安排我们每天的议论话题?》,《学习时报》2005年11月22日。
[60]王绍光:《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中国治理模式的转变》,《比较》第13辑,2004年。
[61]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暂行规定》,http://www.jincao.com/fa/law14.02.htm.
[6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第196页。
[63]张玉洪:《前不见古人的波澜壮阔:2003年中国网络事件述评》,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960.
[64]“全球互联网项目”通过比较各国资料发现,其他国家的多数受访者都不认为“通过使用互联网,人们对政府会有更多的发言权”,只有中国例外,60%以上的受访者同意这一说法。见2004年4月26日郭良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民意的影响》,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3329.
[65]林双川《: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民意汇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204/10/content_4404242.htm;董瑞丰、杨桃源:《网上议政催生民意生产力》《,瞭望》2006年第11期。
[66]陈亮、董晓常:《互联网中国的新民意时代:意见也是“财富”》,《互联网周刊》2005年3月31日,http://media.163.com/05/0331/11/1G5T8FDT00141E7P.html.
[67]李艳红:《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当代中国市场化条件下的城市报业对“农民工”收容遣送议题的报导》,http://mumford.albany.edu/chinanet/shanghai2005/liyanhong_ch.doc.
[68]陈峰:《孙志刚事件采访记》,《今传媒》2005年第3期。
[69]李异平:《论媒体维护农民权益的多元化意义:以〈南方周末〉为例》,http://www.chinareform.org.cn/cgi2bin/BBS_Read_new.asp?Topic_ID=3091.
[70]“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最初是由周为民、卢中原牵头的“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提出来的,其主报告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向繁荣的权衡”为题发表于《经济研究》1986年第2期。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使用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十五大坚持了这个提法。
[71]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72]刘国光:《把“效率优先”放到该讲的地方去》,《经济参考报》2005年10月15日。
[73]《中国***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209/19/content_1995366.htm.
[7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210/18/content_3640318.htm.
[75]吴金勇、商思林:《重思改革》,《商务周刊》2005年第22期;仲伟志:《2005中国改革交锋录》,《经济观察报》2005年10月10日;赵瀚之:《改革年演变成为质疑改革年:2005进进退退话改革》,《赢周刊》2005年12月12日。
[76]《温Jiabao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十一五”规划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