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4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格局变迁与中国东北亚战略:1949—2009(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6 11:1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        后冷战时代的南北对话与中国角色(1991-2009)
冷战的终结使得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转折,也对东北亚国际形势产生巨大冲击。相关大国都纷纷调整对朝鲜半岛政策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中国东北亚外交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表现在:一,中韩建交,中朝关系调整,中国同朝鲜半岛的关系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二,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为打破和消融冷战坚冰尝试接触、对话,半岛和平统一进程一波几折。
(一)        突破现状的中韩关系:建交与合作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1989年5月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前苏联的解体,中韩之间的对立失去了结构性框架的支撑。而冷战时期中韩对峙,甚至兵戎相见,主要是受美苏两极冷战格局的制约,在某种意义上,冷战时期的中韩关系是美苏争霸世界的牺牲品 。因此,在冷战体制完全瓦解之后,本来相互需要的中、韩进行了建交尝试。
自70、80年代起韩国开始调整了对华外交政策,并正确实施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北方政策”。双方以非官方的民间贸易为基础,正式启动了双方关系正常化的外交行动 。中国也加快调整步伐寻找与韩国建交的可能机会。1991年9月朝鲜南北双方加入联合国,解决了中韩建交的一大难题。同年10月中韩外长在联大会议期间进行了初次会晤,此后双方进行了多次高级别的会晤,尤其是11月在汉城召开的第三次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韩国为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做出了创造性的努力。中韩高级政治接触日益频繁。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了《中韩建交联合公报》,大韩民国政府正式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权”,断绝与台湾当局保持了43年之久的官方关系,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8 年11 月,金大中执政后,两国关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韩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卢武铉总统访华,双方总结了两国“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正式决定建立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5月韩国第十七届总统李明博正式访华,把中韩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
中韩两国建交后,双方合作关系发展迅速。但是,中韩建交与发展双边关系有个特殊的因素不得不考虑,这便是朝鲜因素。
(二)        调整与发展中的中朝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后,在对外关系上主张不分意识形态以国家利益为基点,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全方位外交。在对朝鲜关系上,一方面坚持维系两国传统友谊,另一方面淡化意识形态因素,与朝鲜正常相处。
90年代初中国对外经济外交策略转变,调整了对朝鲜以“革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大量无偿援助;同时,中韩建交及其双边关系的迅速发展势必也使朝鲜产生“失落感”,90年代初中朝关系陷入一种“不冷不热”的胶着状态,中朝传统关系面临冲击与考验。而冷战格局得突然终结给朝鲜半岛带来巨大冲击:苏东欧国家及中国相继与韩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朝鲜对韩国的外交封锁纷纷失守,而朝鲜则继续固守冷战时代的外交思维,再加上1993年朝鲜核危机的爆发,使朝鲜在国际社会上处于孤立地位,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90年代后朝鲜经济严重滑坡,自然灾害频发。在朝鲜“内忧外困”情况下,中国从传统友谊和自身战略出发,不仅在政治上和道义上支持朝鲜,而且在外交上也尽量配合和支持朝鲜的行动。中朝关系终于走出了中韩建交带来的振荡,双方友好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2000年5月金正日出访中国,这是自1991年金日成访华后的中、朝之间第一次最高级会晤,之后2001年初金正日再次对中国诸多城市的改革开放建设进行参观,不久江**主席也进行了回访,强调深化两国传统关系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中朝关系在国家利益重心上重新定位,向正常国家关系转变,但传统友谊仍是中朝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经历短暂调整后,中朝关系已经步入正轨。在东北亚格局中,中、朝两国始终是相互需要的重要邻国。
(三)        南北对话的和平进程
朝鲜半岛上的冷战“遗产”使得半岛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脆弱的和平”。随着国际形势缓和,长期对峙并不能解决问题,寄希望于外来力量促进半岛统一则过于被动,当事双方希望主动接触,以促进和平进程的发展。南北对话的和平进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90年代末,南北对话的开始与停滞。20世纪70年代南北开始对话,当时是国际大环境缓和的背景下的有限接触,主要在民间或半官方层面进行,例如红十字会成为双方联系的重要渠道。1990年双方甚至多次进行总理级的高级会晤,并1991年同时加入联合国。但此后,随着金日成去世和朝核危机,“巨大的猜疑使得因双方***而导致的有争议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对话被迫中断,同时,武装对峙又开始了 ”1992年第一次朝鲜核危机爆发后,朝鲜半岛局势再次紧张,美韩恢复了军事演习,1996年“潜艇事件 ”和1997年的边界冲突事件则进一步加剧了南北紧张关系。
第二阶段,1998年到2008年,韩国政府10年的“包容政策”极大缓和了南北关系,南北对话取得重大突破。朝韩关系到90年代末迎来对话的高潮,这与金大中的“阳光政策”是分不开的。在冷战后朝、韩、美国的三角关系中,韩国始终处于被动位置,重新掌握南北关系及朝鲜半岛问题主导权的愿望日益强烈。1998年2月,金大中当选韩国总统。他在发表就任演讲时说“南北关系要在和解、合作还有稳定和平的基础上发展” 。在韩国政府看来,现阶段最主要的不是急于实现南北统一,而是更加务实地把与朝鲜冷战对抗转变为和解合作,在相对稳定与和平的环境下,逐步实现南北的统一。他阐明了对朝鲜政策的三大原则,即:禁止一切武装挑衅;排除吸收式的统一;积极推进和解与合作。金大中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发表的对朝鲜政策,被称为“阳光政策”、“包容政策”或“和解合作政策” 。其中,“积极推进和解、合作”的原则以及在对朝鲜政策基调中的“以和解、合作促进朝鲜变化”,是金大中政府对朝鲜政策的核心内容 “阳光政策”极大缓和了南北局势,并于2000年6月13-15日促成了战后首次南北首脑会谈,这是朝鲜半岛***55年以来南北之间举行的第一次首脑会晤,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北共同宣言》。南北首脑会谈之后,双方举行了6个类型16次政府间的会谈,达成了31个协议,并多次举行象征改善南北关系的各种活动,但“9.11”事件和朝核问题,使得美国小布什政府对朝鲜态度日趋强硬,韩国对朝“阳光政策”蒙上阴影。2002 年上台的卢武铉在继承金大中“阳光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和平繁荣政策”的战略构想。韩朝关系持续得到改善,保持了半岛形势沿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势头,扩大了韩朝之间的经济合作、人员交流,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朝韩关系在这10年有了极大进步,直到2008年保守派李明博上台,南北关系又充满新的变数。
第三阶段,2008年开始李明博执政后对朝鲜推行偏向强硬的“实用主义”政策,加上朝鲜核危机深化,南北对话徘徊曲折。韩国现任总统李明博的对朝政策明显与“阳光政策”与“和平繁荣政策”拉开了距离。其“共存与共荣”政策,强调在实用主义原则下发展韩朝关系,实现和平共存,建立以“无核化”为基础的朝鲜半岛和平机制与韩朝经济共同体,以减少韩朝之间的经济差距并促进朝鲜的经济革新。李明博政府不再单方面对朝进行无条件的援助,主张对等的相互主义原则。而朝鲜的对韩战略则是继续打压李明博政府,使李明博的对朝政策变软,回到《南北共同宣言》的轨道。随着近年来朝鲜导弹试射与朝核问题的僵化,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未来对话充满不确定性。
(四)        “朝核”症结与六方会谈
冷战后,朝鲜半岛最引起世界关注的是朝核问题的出现,美国与朝鲜双方长期淤积并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导致朝核危机爆发并沿着升级路线不断发展。朝核问题的实质是朝鲜为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追求独立自主的核安全保障战略,与美国长期对朝施压并试图改变朝鲜现行体制的战略方针之间激烈冲撞的产物, 最终致使朝鲜走上发展核武器之路 。
   在朝鲜半岛安全结构转型进程中,朝美双方战略存在巨大差异和冲突。在冷战后时代,朝鲜半岛安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苏(俄)中朝北方三角同盟已不存在,苏(俄)、中相继于1990和1992年与韩国建交。另一方面,美日韩同盟继续存在并被强化。同时,朝鲜半岛和平机制迟迟未能建立起来。朝鲜的外部环境恶化,国家安全受到巨大挑战。“先军政治 ”路线主导国家发展是这种困境的反映。而美国的对朝政策基本目标是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并鼓吹和积极推行“民主价值观”最终对朝鲜进行体制演变。朝鲜认为只有拥有核威慑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外部的安全威胁,保障朝鲜社会主义体制的长期稳定并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朝鲜手中的“核”便成为与美国谈判的“王牌” 和维持现行体制的“最终保障”。
1993年第一次朝鲜核危机爆发,美国克林顿政府采用灵活手段暂时化解了矛盾。1994年10月,朝美签署关于朝核问题的框架协议,美国以援建轻水反应堆换取朝鲜放弃核计划。“9.1l”事件后,美国把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挂钩并作为对外战略的重点。朝鲜由于受到美国所谓“恐怖主义国家”、“无赖国家”、“邪恶轴心”国家的指责,更加重了自身不安全感,承受着巨大的安全压力。一时间朝美关系进一步恶化,朝核危机再次爆发。
第二次朝鲜核危机自2002年10月爆发,从2003年到2005年,先后经历了中美朝三方北京会谈和五轮中、美、朝、韩、俄、日“六方会谈”,以多边会谈方式争取和平解决时期。这期间最重要的成果是2005年9月19日各方一致通过的《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声明表示六方一致重申,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但不久朝美在执行声明时发生分歧,朝鲜拒绝重启六方会谈,以抗议美国的制裁。2006年10月9日,朝鲜进行核试验使危机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随即一致通过了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对朝鲜核试验表示谴责,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采取制裁措施。经历波折,朝鲜回到谈判桌,2007年2月13日朝核六方会谈第五轮第三阶段会议达成协议,六方同意根据“行动对行动”原则,以最终弃核为目标,使得朝方冻结宁边核设施,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人员重返朝鲜,朝核去功能化问题的解决出现曙光。但是,2009年4月5日朝鲜又进行了卫星发射,此举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联合国安理会13日就朝鲜发射问题通过主席声明,对此表示“谴责”。朝鲜却于4月14日宣布将DIZHI六方会谈,并增强其核遏制力量。“已经不再有进行六方会谈的必要了”。朝鲜宣布单方面退出六方会谈,朝核问题更加棘手和僵化。

四、        构建和谐的东北亚:中国的外交努力
(一)        中国的东北亚外交挑战:中国威胁论、多边主义
大国集团对抗留下来冷战残余在“三八线”两侧依旧制造***,南北朝鲜的统一及无核化问题始终困扰着东北亚的政治生态。中国的角色在东北亚问题解决过程中一直成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尽管奉行和平发展战略,但在建构和谐东北亚的外交上面临诸多挑战。
冷战的结束大大改善了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环境与安全环境,各国相互竞争的重点纷纷从政治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随着日本、韩国、中国经济的快速起飞,东北亚区域化进程也进一步推进,如今在世界格局中东北亚不仅大国云集,而且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崛起的东北亚正成为中国外交的战略属地。经过冷战后的调整,如今东北亚国际格局正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多边协调机制迅速发展。特别是围绕朝核问题,相关大国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双边及多边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安全形势有了较大改观。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始终主张多国协商对话和平解决的六方会谈,积极进行多边外交,取得良好功效。但不可否认,中国的迅速崛起在东亚,特别是东北亚面临诸多怀疑与不信任。中国外交在坚持多边主义促进东北亚区域和平与稳定的同时,需要以更灵活、更多元化的外交手段,促进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信任与接纳,“中国威胁论”的外部非议不是短时间可以消除的,外交需要做长期大量工作。
(二)60年东北亚外交特点
东北亚地区是关系中国崛起的首要地区,在中国外交战略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处理好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大国利益关系是中国崛起的必要条件。东北亚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反映在三个方面:一,东北亚是中国展开大国外交的首要阵地。东北亚聚集了除欧盟外的现今世界所有强国,中、美、俄、日四大国关系的安全稳定事关21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在东北亚特别是朝鲜问题上诸大国的分歧与合作并存,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国际舞台,是中国外交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平台。二,东北亚是中国实行睦邻外交战略的优先选择。“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首先给周边带来机遇,同时周边的繁荣也使中国从中受益。三,东北亚是中国实行经济外交和经济合作的重要区域。创建一个最近的、最直接的区域市场,使中国经济会有一个稳定的战略依托,对于拓展贸易和投资都有积极意义。东北亚的繁荣是中国提升自身国力,塑造区域软实力的重要契机。
正是在充分重视东北亚地缘战略的基础上,中国从建国伊始便对东北亚投入了大量的外交努力。总结六十年东北亚外交,冷战与后冷战两个大阶段,中国围绕朝鲜半岛问题形成以下外交特点:
第一,冷战时期,受制于两极格局和大国实力的对比,中国坚持现实主义外交战略思想,从实力基础上维持两大阵营在东北亚的均势。特别是朝鲜战争中,为了DIZHI西方阵营的过分扩张,中国选择参战,最终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均势。
第二,冷战时期,对朝鲜半岛关系已经超越双边层面,具有集团性质。战后40多年间,中国与朝鲜半岛两个政权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一对二”关系,对朝鲜在外交上大力支持,对韩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外交孤立。
第三,冷战时期中国主张维持朝鲜半岛***,但冷战后致力于促进半岛无核化并支持半岛统一。这种转变反映出中国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国家利益成为与东北亚国家的根本基点。朝鲜战争后,主张“三八线”划定南北双方界限,有利于明确阵营边界,维护整体团结。但是,冷战后两大阵营不复存在,继续坚持冷战思维已不符时宜,中国在“不干涉内政”原则下主张半岛和平,南北双方的统一有助于半岛的长期稳定,符合中国稳定周边环境的战略目标。
第四,冷战后,中国更加注重对边外交与双边外交相结合。传统上,中国注重双边外交。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十分有限。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为适应国际关系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强调多边主义 。中国积极发起并参与的“六方会谈”,强化了东北亚国家的多边对话与合作。与多国发展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开展频繁的“首脑外交”;参与推动多层次的安全对话机制和深化区域经济合作,都是中国多边外交的积极尝试。但同时,中国依然十分强调主权与政策的灵活性。主张多边主义与双边主义相互补充。中国虽然主张在东北亚地区通过多边主义维持和平与稳定,但基本上认为在东北亚地区和平构想中,大国之间的实力均衡和双边主义是基础。
第五,冷战后,对朝鲜半岛南北方实行“等距离外交”,同时处理好中朝、中韩关系。中韩建交后,中朝关系从传统的盟友关系转向一般的国家关系;中韩关系则由对立隔绝发展成为正常的国家关系。于是,中国在谋求与南北任何一方发展关系时不能不考虑另一方面的因素。对此,中国既要遵循自己一贯倡导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又要对这种特殊的两国关系采取谨慎的平衡,同时维持和发展同南北双方的友好关系。
当今,大国间正在形成相互牵制和相对稳定的多极化格局,东北亚地区正在迎来政治多元化的新时代。随着半岛上大国关系的变化及朝鲜北南双方和平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受朝鲜半岛问题的制约。若中国外交致力于,不断增加与东北亚各国共同利益,不断致力于深化各国的经贸依存与合作,不断提升东北亚国家的区域认同,建立新的朝鲜半岛和平保障体制,那么“和谐东亚”的目标便可操作——即,构建中国与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大国关系的新形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1-2-9 20:24: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2-13 08:31:2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3-23 13:16:53 | 只看该作者
这贴回与不回 我很纠结





















祛痘的小窍门维生素e怎样去痘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6:4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