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三代领导人与美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22:2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毛**:打开中美关系大门
    2005年6月底的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组特别报道,以20多个版面的文章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进行了解读。封面上,是一副毛**的艺术画像。 
    毛**对美国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16年7月25日,在写给友人萧子升的信中,他就表达了对中美关系的早期见解。当时的毛**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但同时主张美国不应只限于欧洲,应该介入太平洋事务,以便能制裁野心勃勃的日本和建立中美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2年,冷战最严重的时候,也是中美关系的对抗阶段。毛**当时对美采取了针锋相对,有理有节的做法,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和炮轰金门事件,都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政府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孤立,毛**认为是暂时的。1958年6月16日,毛**在****游泳池召开会议时说,“一定要美国梳妆打扮后送上门来,使他们对中国感到出乎意外。你不承认,总有一天你会承认的。”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尼克松乘坐的飞机平稳地停在候机楼前。机舱门打开了,穿着大衣的尼克松总统与夫人帕特两人走出舱门,开启了“改变世界的一周”的中国之旅。
  2月28日,双方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宣告结束两国长达23年的对抗,揭开了中美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南京大学教授卢明华认为,中美关系1972年春天的突破为中国打开了一副全新的外交画卷。
国际关系论坛www.newslist.com.cn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仅两个星期后,中英两国关于互换大使的联合公报签字公布。接着,中国同荷兰、希腊、联邦德国等相继正式建交或者实现外交关系升级。毛**对此说得很透彻,“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中国同西方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尤其是紧接着同日本建交。”卢明华说。那一年,中国先后同18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或者实现外交机构升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外国建交最多的一年。“这可以说给后来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邓小平:与美国正式建交
  早在1978年11月29日,邓小平在接见日本公明党访华代表团时,就表达过想去美国看看的愿望。1978年7月5日,中美建交谈判开始。由于双方立场尚有相当距离,谈判进行得异常艰苦。
  北京时间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于同一天分别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宣布中美将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随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美。
  作为第一位走踏上美国土地的新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才能、胆识和风度征服了卡特,风靡了美利坚。在他访美期间,美国主要电视网的黄金时间全变成了“邓小平时间”,200多名新闻记者乐此不疲,跟踪采访和报道了邓小平的活动。《时代》周刊那一年两度把邓小平选为封面。
  “邓小平改变了普通美国民众心中的中国领导人形象。过去的中国领导人,被美国媒体歪曲成十分僵硬、呆板,邓小平的幽默和睿智让美国人又惊又喜。”卢明华说。
  轻松一路贯穿着邓的美国之行。但在当时陪同的翻译冀朝铸的记忆中,访美期间,邓小平的风格是友好而坚持原则,从不在原则问题上让步。有美国议员提出了一些挑衅性问题,如台湾问题。邓小平强调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的政策是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我们永远不放弃使用武力。
  西雅图是邓小平访美的最后一站,他说,“我们行程的最后一站就是你们这个被称为通向‘东方的大门’的城市,这使我们更加意识到,我们两国是隔水相望的邻居。太平洋再也不应该是隔开我们的障碍,而应该是联系我们的纽带。”
  两年后,中美两国签订了大约35个协议,政治往来、经贸合作,以及文化交流迅速开展。两国进入了一个蜜月期。
  江**:走出危机走向新阶段
  卢明华认为,从1989年开始中美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了,可谓跌宕起伏,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危机,即1989年后的急剧恶化、1995年李登辉访美的低潮期及随后的“台海危机”,以及1999年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后的困难期。
  以江**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遵循邓小平的处理原则——“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逐步修复中美关系。
  1993年11月,江**主席应邀出席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期间,江**和克林顿总统举行首次会晤。
  在江**提出“认真、积极、向前看”的态度对待中美关系的情况下,两国元首的西雅图首次会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基本上结束了1989年后紧张的关系,打破了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僵局。
  第二年5月26日,克林顿发布命令,宣布人权问题和最惠国待遇脱钩,同时表示与中国携手建立一个长期的战略关系。五天后,克林顿做出了一个美国总统历史上鲜见的举动,专门撰文谈对华政策,指出中国是亚洲乃至全球安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6年11月底,江**主席和克林顿总统举行了自西雅图会晤以来的第四次会晤。两国元首商定,将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进行正式互访。
  1997年10月26日,江**携夫人王冶坪开启了八天的美国之旅。11月4日,在回国途中接受记者采访时江**说,这次访问达到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共创未来”的目的。
  仅仅过了两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美国导弹击中,中美关系再度陷入严重的危机。倪世雄认为,第三代领导人非常沉着冷静地处理了这一场危机。
  “特别是当时以江**为首的第三代领导人,果断地提出了四字方针,就是‘斗而不破’。”“斗”就是和美国的霸权主义做坚决的斗争,这是原则性。但中美关系不能破裂,要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维护中美关系,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1999年11月15日,中美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标志着两国关系走出了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后的低迷。
  在友好祥和的氛围中,江**于2002年10月22日,以国家主席身份对美国进行了第二次访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3 20:3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