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05-12-31 19:30:31
|
只看该作者
蒋介石(以下简称蒋)问:如果+++国投外蒙古的否决票,美国会不会投赞成票,允许外蒙古进入联合国?
<br>
<br>杜姆赖特(以下简称杜)答:在这一点上,肯尼迪和腊斯克有权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如果投赞成票能让非洲国家满意,并有助于+++国在联合国的形势,那么美国会这样做。\r<br>
<br>蒋:如果+++国否决外蒙古加入联合国,美国是否会发布“白皮书”批评国民党?杜:美国未必有批评国民党的必要。蒋:倘若+++国投外蒙古的否决票,美国政府是否会重新考虑与它建立关系?杜:可能会恢复试探性对话,但此类决定不会与+++国的否决票有关。\r<br>
<br>蒋:假如+++国以否决票阻止外蒙古进入联合国,美国会断绝与+++国的关系吗?
<br>
<br>杜:美国从来没有考虑过断绝与+++国的关系。但是,假如+++国在联合国失去席位,许多国家将承认北平政府,美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会因此受到严重损害。\r<br>
<br>蒋:如果国民党不让外蒙古进入联合国而导致**加入进去,那么美国政府是否认为台湾当前的地位已不复存在,而变成了**领土的一部分呢?
<br>
<br>杜:美国的首要目标是防止这一现象发生,其最好方法当然是保住+++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但美国政策的有效实施还必须得到美国公众的支持和世界舆论的理解。\r<br>
<br>蒋:在事先没有与+++国商量的情况下,美国就开始与外蒙古进行试探性会谈,并在**代表权问题上采取了某些行动,这是否表明美国政府会在外蒙古和**问题上采取单独行动?
<br>
<br>杜:美国政府只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在外蒙古问题上仍存在一些分歧,在该问题上,美国将保留自由行动的权力。[1](Doc.64)
<br>
<br>10月4日,国民党代理“外长”胡少昌告诉杜姆赖特,肯尼迪给蒋介石的函电在说服蒋介石不投外蒙古的否决票问题上起了很大作用。10月5日,国务院要求驻国民党“大使馆”转告蒋介石,美、台弥合分歧的交换条件是:国民党放弃投外蒙古的否决票,美国不主动向外蒙古提出建立外交关系。[1](Doc.66)
<br>
<br>然而,蒋介石松动立场不是毫无条件的,他在“**”问题上,不会轻易放弃一次与美国讨价还价的机会。蒋介石对杜姆赖特说:“+++国在外蒙古问题上来一个大转弯,存在许多困难,因为立法院已通过议案,责令政府使用任何手段把外蒙古挡在联合国之外。因此,他面临说服内阁、武装部队和公众的可怕任务。倘若处理不当,政府会遭受信任危机,台湾军队的士气会降到冰点,政府的意志和目标将消失殆尽。”蒋介石认为,保持政府不从“**到底”的政策上退下来非常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肯尼迪本人能帮助他度过难关。[1](Doc.67)
<br>
<br>10月6日,蒋介石向杜姆赖特清楚地提出了这一条件:要求肯尼迪总统发表公开声明,重申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并保证使用包括安理会否决权在内的一切手段,阻止**进入联合国当天,杜姆赖特在发给国务院的电报中,建议肯尼迪作出一个谨慎的“口头声明”,以解决这一困难杜姆赖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应破例让步设法满足蒋介石的要求,否则国民党将在外蒙古问题上有所动作。”[1](Doc.67)7日清晨,总统安全事务助理邦迪通知腊斯克,说肯尼迪总统已经同意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一个声明。当天,腊斯克授权杜姆赖特告诉蒋介石,国民党的要求得到了肯尼迪和腊斯克的同情并拟定在10月1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如下声明:“美国反对**进入联合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代表权。”但声明删除了原件中这样一句话:“肯尼迪总统同时表明,美国的这一政策将一直保持下去。”另外,肯尼迪不愿承诺在安理会中使用否决权阻止**进入联合国。肯尼迪认为,这样做有害于美、台的共同利益,因为“重要问题”提案需要更多的支持,因此,提及安理会否决权问题必然会影响这一提案的成功。[1](Doc.68)
<br>
<br>实际上,蒋介石这一条件恰恰是美国要避忌的,因为美国在联合国的被动局面已不容作如此公开的保证。可是,让肯尼迪政府意想不到的是,蒋介石拒绝接受这种保证。10月10日,叶公超向美国转达了国民党的立场:其一,肯尼迪总统必须在记者招待会上涉及使用否决权阻止**加入联合国的内容;其二,肯尼迪在声明中不提及上述内容,+++国将不会改变原来在外蒙古问题上的立场,即国民党不惜以否决票阻止外蒙古进入联合国;其三,国民党不想为难美国政府和肯尼迪总统,希望美国满足国民党的要求,以保全蒋总统和+++国。为了换取美国的这一“声明”,蒋介石也抛出了诱饵,声称国民党一切准备就绪,一旦到了国民党需要改变对外蒙古的立场之时,陈诚副总统将辞去职务,以安抚舆论的责难。当天下午,叶公超又收到陈诚的电报,电报要求叶公超向白宫解释,国民党在外蒙古问题上的立场与肯尼迪的态度无关,国民党对美国仍然是友谊加尊敬。电报还请求肯尼迪推迟原定于10月1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原因是肯尼迪准备的发言内容不足以改变+++国政府的窘境。[1](Doc.70)国民党的要求使美国方面非常恼怒。国务院要求杜姆赖特告诉蒋介石,美国对国民党的要求已失去了耐心。当天,腊斯克在给肯尼迪的备忘录中陈述了听从蒋介石要求的弊端:第一,如此声明势必造成这样一种假象:美国在联合国的建议未获得所需要的支持,从而使联合国中出现一种“美国失败主义”的气氛;第二,声明以安理会否决权阻止红色中国进入联合国,会严重损害美国正在拟议中的“重要问题”提案,而且排除了其他国家赞成“研究委员会”提案的可能性,很多国家不会把它看成一个严肃且富有建设性的研究方案,而认为美国仍在玩“搁置讨论”的把戏;第三,这种表态是空洞的姿态,因为国民党同样具有否决权。更重要的是,它将暗示联大中已经出现了“快步舞”(即打算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1](Doc.70)腊斯克的意思很清楚,国民党要求美国作此类保证是有意牵制美国,断掉美国的后路。\r<br>
<br>三 美蒋达成妥协,外蒙古进入联合国
<br>
<br>联合国的局势发展不容等待,10月11日,肯尼迪政府决定采取折衷措施。当天,邦迪通知中央情报局驻台北站站长克莱恩,肯尼迪准备给蒋介石以秘密安抚:如果有必要,美国将行使否决权阻止**进入联合国。但邦迪特别交代两点:首先,这一保证必须绝对保密,一旦泄漏给美国公众,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他建议通过最可靠的人士向蒋介石传达这一信息,最好由正返台述职的叶公超来完成这一任务。其次,肯尼迪总统并没有承诺在任何条件下都使用否决权,例如,就谁有资格代表中国的“资格证”(credential)方案进行表决时,美国不可能行使否决权,因此,否决权不是蒋介石所说的万灵药。[1](Doc.71)实际上,邦迪的这一指示明确了美国的政策底线,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美国也会考虑让新中国进入联合国。可见美国在这一问题上大势已去。\r<br>
<br>10月17日,蒋介石终于接受了肯尼迪的秘密保证。蒋介石说,他“对肯尼迪的决定非常欣赏”,承诺“由他承担国民党政府在外蒙古加入联合国问题上投弃权票的一切责任”,并要求美国也在投票中弃权。[1](Doc.74)然而,肯尼迪与蒋介石的秘密交易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麻烦。驻联合国代表史蒂文森对白宫的保证进行了猛烈抨击,并扬言要辞职。10月18日,史蒂文森向腊斯克提交一份备忘录,他在该备忘录中强烈反对肯尼迪发表“公开”声明。他称:“没有比此时选择这种声明更愚蠢了,它会给我们请求成立‘研究委员会’的良好愿望带来灾难,其他国家肯定会将这一声明理解为美国不再接受其他形式的方案,又在玩拖延策略的把戏。”邦迪也觉得发表这种声明有不妥之处。他担心,蒋介石会把保证误解为无条件担保。但是,腊斯克无视这些意见,责令国务院不予理睬。[1](Doc.75)
<br>
<br>美台交易的达成为外蒙古进入联合国扫清了障碍,同时为“重要问题”方案争取非洲国家的选票创造了条件。10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以9票赞成,0票反对和1票弃权推荐外蒙古进入联合国。其中,美国弃权,国民党没有参加投票。2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630号决议,接纳外蒙古加入联合国。[1](Doc.75)外蒙古问题解决后,美国开始操办“重要问题”议案。12月1日,联合国大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问题进行公开辩论。这是自50年代初以来联合国大会第一次辩论中国代表权议案。辩论开始后,史蒂文森大肆诬蔑和指责中国***侵略朝鲜、越南和西藏,企图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在此次会上,美国伙同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意大利及日本提出一个草议案,决定任何改变中国代表权的建议皆为“重要问题”。12月15日,联合国就三个提案进行表决。第一个是苏联提出的驱逐国民党、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案,以48票同意、37票反对、19票弃权未获通过。第二个是关于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民党同时拥有席位的提议,以45票同意、30票反对、29票弃权遭到否决。最后,美国的“重要问题”提案以61票赞成、34票反对和7票弃权得以通过。[1](Doc.75)这样,美国利用新的策略暂时赢得了喘息机会。\r<br>
<br>四 结 论\r<br>
<br>1961年外蒙古进入联合国以前,它的地位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中国政府也一直不承认它的合法性。无疑,蒙古民主共和国是苏联扶植起来的,但是从60年代美蒋交易的内幕看,美国和蒋介石在外蒙古最终作为独立国家进入联合国的问题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蒋介石为了保住国民党在联合国的席位,不惜牺牲原则与美国做交易。这一历史事实应该得到澄清。\r<br>
<br>参考文献:
<br>
<br>[1]ForeignRelationsoftheUnitedStates(FRUS),1961—1963:Vol.22[Z].Washington,1996.
<br>
<br>[2]谢显益.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
|